APP下载

东西部经济差异的非正式制度分析

2016-05-16林炜坚

中国市场 2016年16期

林炜坚

[摘 要]经济的发展、东西部的经济差异不仅受到法规、准则等正式制度的影响,也受到文化习俗、道德规范等非正式约束制度的影响。文章从非正式制度规范、评价、凝聚作用入手,结合东西部地区非正式制度的具体差异,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非正式制度;经济差异;制度差异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6.042

1 非正式制度概述

地区的风俗习惯、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等非正式的约束制度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思考、行为模式以及相关地区的经济运转,它们表现为地区个体间默认的共识并且带有较强的自我实施性。它通过亲属、血缘网络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推动制度创新、提供经济信息、节约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一是规范作用。非正式制度实际内化在人们的观念和行动中,引导人们与环境以最经济的方式达成“契约”。非正式制度因其自身的稳定、路径依赖性以及群体内的普遍性使其作用比正式制度的持续性更长,作用更强(这体现为社会生活中移风易俗的困难)。二是评价作用。非正式制度的规范作用决定了它一定带有某种价值尺度和评判标准,统一了个人在观察、理解世界时的道德观和伦理观。三是凝聚作用。非正式制度的形成本就是属地范围的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规范、评价的共识。它由亲属间继承、培养、强化,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增强认同并凝聚起团体。

2 东西部经济差异的非正式制度阐释

2.1 西部地区的非正式制度

2.1.1 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的非正式制度体现为社团、群体单元的面对面的互动和交往。在欠发达地区,人们以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进行交往,个人命运、受到的评价与所属的村落的紧密联系,与群体成员依存度高,甚至是简单的标签化的:X村的某人。因此,非正式制度经过长期感性教化和代际文化传承成为行为主体这一微观主体的耳濡目染的、内化的个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来自观念的差异将引来不同主体一致、积极主动而又自愿的“口诛笔伐”:自身的心理压力、外部的谴责甚至是“私刑”。西部地区的人们在社交网络中无意识地把自己隔离,很少或几乎不再主动与其他的(群体之外的)社会关系建立联系。因此,在微观层面来看,非正式制度对经济甚至自身是自我强化、自我实现的。西部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表现出的封闭性导致了自身生活方式的超稳定性,并进一步固化了其贫困的状态,陷入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恶性循环。

2.1.2 宏观层面

从宏观层面来说,西部地区受制于区位因素、浓厚的小农文化基础和多元化宗教习俗带来的冲突等因素,因而在经济期初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反作用于其他非正式制度因素,使得与东部地区的差异越来越大。我国小农文化、小农经济相较其他小农文化有一定特殊性:不仅有自我封闭、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等特质,而且具有超强的稳定性。农民的人际关系与家乡、土地相伴而生,血缘、亲缘与乡土把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西部欠发达地区自古与社会、政治和经济中心远离,并且受制于没有优良地理位置与港口优势,人们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高,这使得他们没有积极性,甚至于无暇参与到贸易中来。先天的不足以及后天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农本思想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强化,而国际化、信息化社会、互联网的冲击,使得这里的人们应接不暇,老一辈无力跟上时代步伐,走在主流社会的边缘,新的理念令他们难以接受。

另外,宗教文化与西部地区人们的生活、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联系密切,也因此不断复制形成了仪式性、例行性活动,拥有超强的稳定性和不易,乃至不容“外人”改变的性质。宗教的共识和价值规范是个人、群体处事、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人们更信奉的是宗族、长辈的训诫和家法,人们自小就拘囿于这样一个熟人的范围内,为示区分,抵制着异质文化的冲击,封闭自己。

2.2 东部地区非正式制度

我国东部地区由于天然的自然地理条件的缘故,使得居民有一种吃苦耐劳、富于探索、敢于冒险的开拓进取的精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潮商、徽商等商人群体由于人多地少或者地质不适宜,只得无奈从商、外出谋生。而借由天然优势发展港口,开展港口贸易也成了他们的选择。而现代技术不发达的时代,西部地区精耕细作,勤勤恳恳,渐渐发展成以实用为主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宋代我国商品经济的萌芽。加之渐渐地,地理环境的差异引起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变迁,内化为本地区居民的风俗习性,世代传承。这可以从宁波等城市的发展紧紧围绕其港口得到例证。此外,非正式制度对个人职业地位的获得、职业声望和收入水平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自我带入“熟人”社会的非正式制度,与之同化,以此来获取就业的信息和机会成为人们最为经济、最为现实的选择。外出的务工以及经商都可以见到以“老乡”文化进行抱团,形成某一地区、某一行业都由某一区位的人所掌握的情况。

3 对策和启示

虽然正式制度可以短时间产生质变,但非正式制度的变迁过程通常要日积月累。所以要使西部的非正式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对非正式制度进行引导、改造和培养,有扬有弃。

首先,克服狭獈的民族观念和地域观念,打破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实行对外开放,提倡“走出去,引进来”的观念,让因循守旧的人走出其生活“舒适区”,使他们开阔眼界,并把所学、所识带回来;引进技术、人才、资金,依托地区特色、开发地区的优势,发挥每个民族特长,实现发展的双赢。其次,转变落后的经济观念。不单纯依靠农、林、牧业,而对生产资源深加工,发展商品经济;改变农户“小富即贵”、安于现状的特点,引导农户参与市场经济,向他们普及市场规律、认识市场风险,把自己的特色产品推向市场。最后,在准确认识、评估非正式制度存在的社会环境、运行逻辑和合法性基础上,通过正式制度设计作用于非正式制度,使非正式制度迁移。如可以根据当前西部地区人民受教育水平,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入手,渐进式改变西部地区人才匮乏的情况,提升其人力资本等。

4 总 结

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新时期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是不争的客观事实,深刻认识东西部经济差距的客观表现,揭示产生差距的多方面原因和要素,对东西部经济差异的非正式制度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可以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晓峰.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制度变迁方式的影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诺斯.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5).

[3]王文贵.互动与耦合——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赵泉民,李恰.关系网络与中国乡村社会的合作经济——基于社会资本视角[J].农业经济,2007(8).

[5]朱启才.经济学中的习俗与习俗的经济效应[J].现代经济探讨,2012(9).

[6]陆铭,李爽.社会资本、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8(9).

[7]任剑涛.在正式制度激励与非正式制度激励之间——国家治理的激励机制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