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正式制度对黑龙江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6-10-17李博
李博
摘 要:随着十八大关于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提出,低碳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已日益成为重中之重。黑龙江积极响国家政策,逐渐从重工业经济向服务型经济倾斜。政府广开思路,除冰雪资源外,731遗址等历史资源,丰富的林农资源,独特的异族习俗也使当地成为了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聚集区。诚然政府的政策制定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但诸如习俗、节庆、意识形态、价值信念等非正式制度更是影响于无形。本文采取定性研究的方法,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来说明其对当地旅游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制度经济学;非正式制度;黑龙江
一、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
多数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度是由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规则要素构成的。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的,并通过正式方式予以确定,非正式制度被演进变化中的社会关系所强化,诸如习俗、传统、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等。在人类行为的规则约束体系中,尽管正式制度构成了基本结构,但是对人们行为的具体约束大部分是由非正式制度来维持的。
二、黑龙江经济概况
黑龙江地处中国最东北部,北邻俄罗斯,东部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根据2014年黑龙江政府工作报告,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2.8%,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6%。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其对GDP贡献连年提升。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也从典型的“油经济”向第二、三产业并进发展,截止2014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37.18%,而第三产业占比已增加至45.13%,黑龙江经济持续多年的重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情况有所转圜。旅游业作为国际学界中的“朝阳产业”,具有低能耗高产出的特点: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统计,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从事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可见发展旅游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之大。
三、结合黑龙江当地情况的非正式制度分析
(一)民俗文化
1、民俗。民俗又称民间文化,它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还能增加民族凝聚力,是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传统习俗作为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具有制度的属性与功能。当它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适应时,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强化激励机制,提高经济绩效。
黑龙江现有54个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特殊的民俗:赫哲人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每年农历7月15会放河灯、祭河神来祈祷捕鱼丰收;鄂温克人以游猎为生,会把食品和猎物放进从不上锁的仓库以供其他猎人随时取用;柯尔克孜族人的婚礼上要进行赛马、叼羊、摔跤等娱乐活动。这些少数民族聚集区大多生产力贫瘠,生产方式落后,结合当地特点发展旅游经济,可以使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有很大提高。
2、乡土文化。随着《乡村爱情》的热映,越来越多的人对乡村生活充满了向往。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颇有助益:它不仅可以给当地带来显著的财政收入,还可以加快公共设施、医疗、通讯等在农村范围的覆盖。截止2014年,黑龙江省村卫生室覆盖率100%,乡镇供水普及率73.76%,人均道路面积21.48平方米,均高于全国水平。可见在农村范围内发展旅游经济,不仅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还可以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使农村人民效用水平提升。
(二)节庆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世界闻名,每年冬季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冰雪爱好者,为黑龙江带来了丰厚的旅游收入。2014年第30届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吸引了来自美、俄、法等国16家主流媒体,本地企业可以借机宣传自己的企业和产品,政府也可利用节庆之机招商引资,所谓“节庆搭台,经贸唱戏”。仅第30届冰雪节期间哈尔滨共接待游客1622.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78.8亿元人民币。全市共签约36个项目,总投资额353.66亿元人民币。
(三)价值信念
在现如今生态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生态旅游①。黑龙江省生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其有天然湿地面积550余万公顷,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原始森林茂密,镜泊湖、五大连池火山群、北极村等著名景区。此外黑龙江也是红色旅游的也被列为经典,东北烈士纪念馆、东北抗联博物馆、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等都是历史的见证。红色旅游是各地对“红色景点”进行修缮的契机,在丰富精神内涵的同时还能为当地经济助力,可谓一举多得。
黑龙江地区在以非正式制度为基础的经济政策影响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截止2014年,黑龙江省拥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8个,旅游资源数量相当可观,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仅处于中等水平,较其他省份差距仍然较大,可在以下几方面努力提升:
1、交通。黑龙江地处偏远,国内的游客如果选择飞机出游,价格普遍高于1000元,而乘坐火车的时间普遍超过10小时,可谓费时费力。除此之外,黑龙江各景区较分散,一次成行的概率不大,如果能把分散的小景区进行整合,如借鉴西安乾陵,整合成一个大景区,会对某些小型景区的游客量有很大提升。对于分散的著名景区,目前只有汽车联结且大多需要在哈尔滨周转,景区之间没有直达,如果能加开动车,或者加开景区间的旅游专线,游客一次成行不再是难题,黑龙江将会吸引更多游客。
2、监管问题。“黑社”、“黑导”、“黑司机”不仅是黑龙江旅游所特有的问题,也是全国范围内的共性问题,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应严厉打击这些问题,全年检查旅游企业、导游员。建立完善的问题响应机制,缩短处理旅游投诉的时间,加重对黑社、黑车的行政处罚力度,及时为旅游者挽回经济损失。
四、总结
黑龙江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节庆、价值信念,每一项非正式制度都可以配合政府的政策发展当地的旅游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如餐饮业、住宿业、交通业、零售业等周边产业,这些都会随着客流的增加使得营业额有所增长,从而促进整个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稳定的经济基础继续反作用于旅游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旅游业也可以带来声誉,邀请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考察团前来考察,从而吸引外资进入。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如果吸引的外资用于投资工厂、机器设备,这将提高当地人民未来的生活水平,从而发展地方经济。外地客源来本地旅游,在哈尔滨围绕着衣、食、住、行、游、娱等方面带动消费,根据乘数效应,也会引起GDP成倍增加。
这些都无疑是对经济的直接效益,而就公共效益来说,乡村旅游可以加快农村关于公共基础设施、医疗、通讯等的覆盖率。红色旅游成为当地政府、人民修缮、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契机,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生态旅游使人们零距离接触大自然,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都有好处。另外,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本地人民也会不自觉地加强自我约束,如注意公共场所文明习惯,为接待国外游客学习英语等等,这些都提升了本地人民的个人素质,这些隐性的效益是GDP所衡量不了的。(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注释:
① 生态旅游,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参考文献:
[1] 金鑫.传统习俗对市场经济的影响[D].山东:山东大学,2007.
[2] 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亚太法学研究院: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融合2014.http://apil.ruc.edu.cn/news/36.html.
[3] 陆昊.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hlj.gov.cn/zxxx/tj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