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作为研究者”课程活动结构的研究

2016-04-17李小丹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研究者幼儿园儿童

李小丹

(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潮州521000)

“儿童作为研究者”课程活动结构的研究

李小丹

(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潮州521000)

随着“儿童作为研究者”课程活动在我国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取得初步成功,分析这一活动的结构特征就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儿童作为研究者”课程活动进行系统考察发现:“儿童作为研究者”课程活动目标是在一般性目标基础上,采取“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取向;活动内容以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为切入点,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建构和综合各领域的经验;活动实施坚持“创生”取向,要求教师发挥教育机智,扮演多元角色;活动评价以形成性评价、质性评价、教师自评为主。

儿童作为研究者;课程活动;结构

一、问题提出

自19世纪儿童研究运动的兴起以来,儿童在研究中的角色经历了“被研究者”向“研究参与者”的转变。随着童年社会学和儿童权利运动在21世纪的不断深化,国内外关于让儿童作为研究领导者的实践和研究相继出现。具有代表性的有:英国开放大学于2003年成立了儿童研究中心(Children’s Research Centre)。[1]欧洲七国联合开展了“欧洲小学儿童作为研究者”项目(Children asResearchersin Primary Schools in Europe)。[2]奥尔德森(Priscilla A lderson)探讨了“儿童作为研究者”的价值、研究方法、参与水平及实践问题等。[3]凯利特(Mary Kellett)讨论了儿童研究中的各类研究关系,[4]及儿童开展自己研究的四种模式:学习小组模式、工作坊模式、俱乐部模式、密集训练模式。[2]至近几年,我国学者席小莉建构了“儿童作为研究者”基本原理,首次在幼儿园开展了4—6岁“儿童作为研究者”的实践尝试,取得了初步成功。但关于“儿童作为研究者”课程活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甚少,本文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儿童作为研究者”课程活动进行系统考察,揭示其结构特征,以期丰富幼儿园课程研究。

“儿童作为研究者”(Children as researchers)指儿童作为积极的社会角色、采用适宜的研究方法、参与或领导研究项目从而建构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它以承认儿童的积极社会角色为前提,认可儿童在研究中的参与或领导地位,以儿童的个体生活及广泛的社会生活为研究内容,采用儿童适宜性的研究方法,旨在凭借知识的社会建构而实现儿童解放。[5]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Y幼儿园。Y园是G省的省一级公立幼儿园,也是G市的示范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师资队伍稳定。选择该园的原因有三:第一,Y园一直在进行“儿童作为研究者”课程活动的实践,积累了较多经验;第二,园长重视这一活动,积极发展成园本特色课程,配合度很高,方便获取数据。第三,笔者在前期课题中,已和该园有较多联系,有助于笔者进入现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个案研究法。首先,采用参与式观察法,观察了《你喜欢幼儿园的新环境吗?》的研究过程,并参与了每隔一周的教研会议,并对活动和会议进行了录像。其次,采用文本收集法,主要收集了教师的活动计划、记录与反思及幼儿的作品。再次,在活动前后,就活动设计与教师和园长进行非正式访谈。最后,将资料按照“资料类型/对象/日期”的格式进行编码。

表1 “儿童作为研究者”课程活动资料编码

三、研究过程

尽管后现代主义认为课程不再是确定性的产品,而是不断展开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但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其过程和结构,本研究将从其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儿童作为研究者”课程活动的目标

活动的目标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活动的总目标,二是具体的活动周目标,还包括教育情境中临时变化和生成的目标。

1.活动总目标

Y园假期进行了环境改造,幼儿对环境的看法各异,H老师在总目标写下:1.研究人们对幼儿园新环境的看法。2.尝试独立做研究,提高运用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体验研究的乐趣与成就感,发展社交、沟通协调、合作等能力。(文—P—130911)

2.活动周目标

周目标对Y园每周进行两次研究活动预设的目标。从表征方式上看,周目标以表现性目标为主,内容包括了认知、情感、行为目标。

表2 《你喜欢幼儿园的新环境吗?》活动周目标

3.变化、生成的目标

大部分周目标是总目标细化,但随着活动的开展,教师根据新情况做了许多调整。如,第11-12周的活动目标原来是“正式访谈,收集资料”。但有幼儿在采访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所以生成了“采访秘诀”的分享活动和“表达采访的感受、总结问题”的目标。可见,部分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是植根于活动过程的。

(二)“儿童作为研究者”课程活动的内容

活动内容是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如,活动以“幼儿园有什么变化?”为切入点,生发了“环境考察”的活动,在活动中建构“观察和记录”等经验,沿着“产生问题——生发活动——建构经验——产生新问题……”的路径不断推进。

表3 《你喜欢幼儿园的新环境吗?》活动内容

(三)“儿童作为研究者”课程活动的实施

活动是在不断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历时4个月,包含了23次具体的活动,笔者仅列举其中片段说明。

片段:考察幼儿园环境变化

H老师说:“由于小朋友们对新环境很好奇,所以我们就去探秘园里的新变化,但要遵守我们的约定:不碰触危险的地方。”小朋友争先把“发现”告诉H老师,H老师认真记录,并提醒遵守约定。

有小朋友发现一条消防管绑在树上,大家开始疑惑,H老师问:“为什么要绑在栏杆和树上呢?”小朋友讨论起来。“是秋千吗?”“是滑滑梯或独木桥吗?”小朋友问了树旁的大三班,发现跟她们无关。H老师又问:“谁对幼儿园的变化最熟悉?”小朋友想到了采访负责改造的H园长,H园长认真解答了小朋友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为什么绑,谁绑的,需要绑多长时间,其他变化等,时间持续80分钟。(观—C—130911)

这次活动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考察环境变化,后半部分是调查消防带来由。在前半部分,H老师做了三件事。第一:陈述考察的原因、目的。第二,约定活动规则并提醒。第三,观察并协助记录。在后半部分,H老师主要是通过问题激发幼儿继续探索。

(四)“儿童作为研究者”课程活动的评价

教师在活动中详细地记录幼儿的表现,并进行分析和评价。评价形式包括随机口头评价、反思日记评价、教研会评价、幼儿集体评价、展示活动评价等。评价主体包含了幼儿、教师、家长、园长等,以教师自评为主。这里仅举例说明。

例1:反思日记评价

我预设的是对改造结果的看法,而孩子的问题多是对目前环境的想法,因为未来的结果不可见,这和孩子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分不开。……问题的提出是否要有时效性呢?另外,孩子们正在运用前面的经验,如采取协商、分组、轮换等合作方式。(文—R—130913)

例2:展示活动评价

H老师展览了研究中收集的纸制资料、图片、影像资料,和大家一起回顾。接着,孩子们谈了感受:“很开心,可以让园长看到我们的意见。”“很自豪。”“很紧张,因为不知道园长会不会接纳这些意见。”“知道了怎么研究。”“学会了统计。”“要坚持。”园长、家长也总结了困难,肯定了孩子的成长和活动的价值。(观—C—140110)

例1是“考察幼儿园环境”后的一次形成性评价,H老师反思了实际实施与预设间的差别,诊断了其原因,质疑了活动的“时效性”,在活动中反思对幼儿、自身、活动的认识,沿着反思——改进——反思……的路径不断前进,评价发挥了诊断、反思的功能。例2是活动结束环节的总结性评价,教师通过回顾激发幼儿自我评价,加深了幼儿的自我认识,同时还分析了活动的困难和价值性。评价发挥激励、反思的功能。

四、结果与讨论

(一)“儿童作为研究者”课程活动目标在一般性目标基础上,采取“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取向

舒伯特认为课程目标的取向主要有四种: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6]在“儿童作为研究者”课程活动之初,教师预设了“一般性的、笼统的”的目标,但只作为活动的起点和方向,具体的目标则是在研究过程中跟随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的变化生成的,体现了其目标的生成性取向。同时,在目标的表述上,活动目标基本都是开放的表现性目标,教师期望幼儿在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产生个性化表现,强调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和创造性表现。[7]

(二)“儿童作为研究者”课程活动内容以儿童感兴趣的问题为切入点,在研究过程中建构和综合各领域的经验

艾伦·C·奥恩斯坦认为课程内容牵涉到范围、顺序性、连续性、整合性、关联性及均衡性几个向度。[8]几个向度间存在关联,所以笔者主要从范围、顺序性、整合性来讨论。在顺序上,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从横向看,整个活动是沿着“产生问题——生发活动——建构经验——产生新问题……”的路径循环往复、螺旋前进。可见,其内容偏向于过程性设计,问题既是活动的起点,也是推进活动的动力。从纵向看,各个问题是环环相扣的,体现了研究过程的逻辑顺序。在范围上,活动内容包括了研究方法、统计方法、自然规律、人际交往等,涉及了五大领域。在整合性上,每一个活动都不能用单一的某一领域来定义,因为它把各个领域交织到了一起。例如幼儿在“采访并记录”中,建构了关于“交往、勇敢、记录、创造性表征、安全”等经验,涉及了各领域,因此,每一个活动都是各领域的综合。

(三)“儿童作为研究者”课程活动的实施坚持“创生”取向,要求教师发挥教育机智,扮演多元角色

关于实施的取向,课程专家辛德(H.B.Snyder)等认为主要有三种:忠实(fidelity)取向、相互调适(mutualadaptation)取向和课程创生(enactment)取向。[9]“儿童作为研究者”活动设计采取宏观、开放的态度,使得教师在实施中没有“套路”可走,需要根据活动特点和幼儿需要来调整和创造,教师实施课程的过程也就成了教师和幼儿创生课程的过程。如在“消防管事件”中,原计划的任务是“观察Y园的变化”。但当小朋友提出“有消防管”时,H老师却以“为什么要绑”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高潮,拓展了幼儿的经验。

在教师角色上,尊重幼儿兴趣是首要的,同时教师潜在的引导也十分重要,是幼儿兴趣得以延续的重要支持力量。在活动中,老师主要处于幕后观察、倾听、记录,扮演了观察者、倾听者、协助者的角色。同时,当发现幼儿会打破安全规则时,又走到台前提醒,扮演安全维护者的角色。此外,教师以问题激发幼儿主动探索、拓展经验,反映出教师的洞察力和教育机智在实施中的重要作用,扮演着激发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在活动中根据情境变化灵活扮演着具体的、多元的角色。

(四)“儿童作为研究者”课程活动评价形式多样,以形成性评价、质性评价和教师自评为主

“儿童作为研究者”活动有反思日记评价、教研会评价、幼儿集体评价、展示活动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其中只有展示活动评价是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固然重要,但推动活动前行的、发挥主要作用的更多的是过程中的随机口头评价、反思日记评价等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教师做出判断和决策,采取修订和完善措施。不管是形成性评价还是总结性评价,教师都是通过对活动的描述性记录来进行,所以质性评价是主要方式。评价主体包括了教师、园长、家长、幼儿,并以教师自评为主。正如《纲要》所说,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要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参与评价。[10]在“儿童作为研究者”活动中,教师既是活动的设计者之一,又在实施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因此非常具有评价的发言权。

[1]Children'sResearch Centre.[EB/OL].[2010-04-24].http:// childrens-research-centre.open.ac.uk.

[2]KELLETTM.Empowering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as researchers:overcom ing barriers and building capacity[J]. Child Ind Res,2011(4):164—219.

[3]ALDERSON P.Research by children:rights and method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esearch Methodology, 2001(2):139—153.

[4]KELLETTM.Children as active researchers:a new research paradigm for the 21st century?[R].M ilton Keynes:E.S. R.C.Econom ic and SocialResearch Council,2005.

[5]席小莉,黄甫全.“儿童作为研究者”——一种新兴的研究取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2(24):65—66.

[6]Schubett,w.h.H.Curriculum:perspective,paradigm,and,possibility[M].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6:190—195.

[7]钟启泉.课程论[M].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2.

[8][美]艾伦·C·奥恩斯坦,弗朗西斯.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54—260.

[9]Snder(Ed.),J.B.olin,F.&Zumwalt,K.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M]//Jackson,P.W.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 um.ed.New York:Macm illan Pubulishing Com pany,1992:404—418.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12.

(责任编辑:郝锐)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of"Children asResearchers"Curriculum Activity

LIXiao-dan
(EducationalManagementDeppartment,Hanshan Normal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 521000)

As"children as researchers"curriculum activity hasachieved initial success in kindergarten teaching practice in our country,th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characters of this activity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Through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the "children as researchers"curriculum activity w ith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itshows that teachers take the"evolving purposes"and "expressive objectives"perspective,based on the generalpurposes in the curriculum activities.The paper startsw ith questions in which children are interested.Children constructand synthesizeexperience in various fields in the processof research constantly.Teachers take the"enactmentperspective",play educationw itand playmultiple rolesin theprocessof implementation.Formativeevaluation,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self-evaluation of teachersare themain evaluatingways of the curriculum activity.

children as researchers;curriculum activity;structure

G612

A

1008—7427(2016)03—0016—04

2016—02—28

李小丹(1989—)女,四川平昌人,硕士,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猜你喜欢

研究者幼儿园儿童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爱“上”幼儿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