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绵阳市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模式探析

2016-03-07姚卫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绵阳市绵阳学习型

姚卫

(绵阳广播电视大学,四川绵阳621000)

绵阳市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模式探析

姚卫

(绵阳广播电视大学,四川绵阳621000)

结合绵阳市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文、社区因素,以学习型社区建设为目标,对绵阳“GC整合式”社区教育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把绵阳教育强市与社区建设的联动机制和教育资源共享作为发展社区教育的突破口,创建绵阳学习型社区。

社区教育;模式;学习型社区

社区教育就是在社区中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其实质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过程。社区教育的目标是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教育需求,提高社区成员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1]

一、绵阳市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绵阳是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四川省第2大城市,四川省第2大综合交通枢纽。辖两区6县1市,辖区面积20,249平方公里,总人口540万。全市现有乡镇建制276个,农村村委会3,370个,城市街道办事处19个,城镇社区居委会388个。绵阳市社区教育活动处于起步阶段,明确提出开展社区教育的社区不多。政府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开展社区教育相关的一些重要政策、制度出台的数量及力度还不够。同时,社区教育的发展规模和特色不突出,还无法满足绵阳市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建设教育强市的要求。目前,随着绵阳科技城建设的不断深入,绵阳市正在进入社区建设的新阶段。绵阳社区大学承载着中国科技城、全国文明城市的历史重任在2013年得以建立,并成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基地。

在这几年的社区教育实践中,绵阳试点的社区根据各自社区的情况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社区教育活动,积累了许多经验。[1]同时,我们也发现绵阳市在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社区教育认知度低

干部和群众对社区教育的意义、重要性认识程度偏低,对社区教育理念的理解也比较片面。绵阳市社区教育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起步较晚,人们对社区教育内涵的理解、认识还不够。社区居民还不能从个人终身教育的角度,从社区发展的角度,从国家的高度来认识社区教育。[2]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自主参与愿望不强,参与率不高,主要原因:一是受时间限制,社区开展教育活动时间和居民生活工作时间发生冲突,尤其是上班居民忙于工作,很少参与社区开展的教育活动;二是宣传力度还不够,有相当多的居民不清楚社区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时间,也就不可能参加相关的活动。

(二)社区教育缺乏政策指导,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

社区教育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导,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知识准备和技能训练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绵阳市目前政府主导的力度还不够,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各级领导及街道和社区工作者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不足。而社区教育工作者是社区教育的关键因素,其理念、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直接关系到社区教育的效果与社区教育目标的实现。缺乏一批受过培训的社区教育工作者,是造成绵阳市社区教育相对落后的人力因素。[1]绵阳社区教育的师资力量还比较弱,专职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兼职人员变化大,缺乏素质高、业务强的社区教育工作人员。绵阳市各社区每年开展一两次专题讲座就算完成培训任务,缺乏对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的打造。

(三)社区教育发展资金不足

根据调查发现,绵阳市社区教育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每年上百万元的拨款。社区教育的对象是所有社区居民,社区教育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政府每年拨付的经费必须能基本满足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目前绵阳市政府的财政拨款还无法满足社区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政府社区教育管理缺少统筹机制

政府各部门在社区教育发展中各自为政,无法实现相互配合,不能形成教育合力来发挥社区教育的综合效益,导致社区教育运行机制不畅。尤其不能有效协调整合社区内政府、单位、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资源,社区教育资源偏少,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

二、绵阳社区教育“GC整合式”发展模式

所谓社区教育模式,是指旨在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技能以及文化娱乐能力等的社区内各级各类教育的综合运作机制和工作方略。它包括规划和实施社区教育的主体机构、主要目标、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协调策略等。[1]

绵阳市自2009年以来,正在全市逐步建立社区教育网络,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绵阳社区教育“GC整合模式”,其中“G”代表政府(Government),“C”代表社区(Community),“GC整合式”社区教育模式即整合“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与“以社区为基地”的社区教育模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模式。

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是以街道作为社区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以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提升居民整体素质为出发点,开展以休闲养生、艺术、体育、心理咨询等为内容的社区教育活动。这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主要原因是有相当多的街道派出机构自身管理能力较弱,同时许多街道干部自身素质存在局限性,致使社区教育易流于形式,很难做到广泛地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办学的层次无法提升,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1]

“以社区为基地”的模式是由社区内有一定影响力并热衷于社区教育的单位,或者由本身具备一定的教育功能和条件的学校牵头组成专门机构,政府部门加以扶助和支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以社区共建形式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其运作方式是由社会各界共同组成社区教育协调委员会对社会教育进行总体协调和具体策划。不过,这种模式因与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有密切联系,缺乏权威性的协调机构,在确定社区教育的目标、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有时难以统一,如果主办单位着力不够,对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不足,将难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也不利于配合社区建设。[1]

绵阳市“GC整合式”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就是根据绵阳社区教育发展的实际,整合“以政府为主导”和“以社区为基地”两种发展模式中在绵阳本地可行的方法、路径,突出政府主导,整体管理,同时依托绵阳社区大学,体现社区教育的自觉性。作为最基层的政府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充分发挥在社区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明确社区教育的目标,统一部署和组织社区教育活动,这种由政府主导,依照“社区”行政管理模式开展社区教育,不仅有一定的制度做保障,还有一定的经费做保证,有利于突破部门阻遏、统筹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绵阳社区大学(绵阳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办学实体和龙头,以县(市、区)社区学院为骨干,以街道(乡、镇)社区学校、社区(村)教学点为基础,形成四级社区教育办学体系。利用绵阳社区大学的影响和资源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凭借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立开放、有序、务实的长效机制,构成新的大众化、开放式、多层次的终身教育模式。

由绵阳市教体局主办,绵阳社区大学、涪城区教体局承办,涪城区城北街道办、南山街道办协办的绵阳市2015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以“发展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为主题,以绵阳社区大学为社区教育的主体,通过“政府主导、资源整合、项目推进”的方式,多部门协作,开展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大力宣传终身教育的思想,推动全民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调动了广大社区居民的学习积极性,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该活动正是服务社区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GC整合式”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的实例。

三、创建绵阳市学习型社区的策略

学习型社区是基于学习的创新型社区。学习型社区,就是学习着工作着、工作着生活着、生活着学习着,是学习、生活、工作一体化的社区模式。[3]

根据教育部和四川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在全省广泛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到2020年,建成比较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学习型城市群框架。根据《绵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绵阳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绵阳将在西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全面建成西部教育强市、西部人力资源强市和西部区域性科教中心。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把社区教育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整合起来,创建符合实际的科学的绵阳市学习型社区策略。

(一)完善组织管理体制,实现领导体制一体化

目前,绵阳市正在进入社区建设的新阶段,为了进一步推进绵阳社区教育工作,健全和完善终身教育工作机制,加大绵阳社区教育机构建设工作力度,建立由市(县、区)委副书记担任主任,市(县、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主任,多个部门领导任委员的市(县、区)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检查社区教育的落实情况和部署新的社区教育工作任务。

建立政府主导、教育部门主管的领导管理体制和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实现领导体制一体化。

(二)培育社区精神,营造社区的共同愿景

社区精神是社区居民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是潜移默化影响社区居民思想和行为准则的一种集体意识。[4]社区通过人际沟通、道德力量、舆论导向、趣味趋同等方法,使陌生的社区居民变得熟悉和亲近,在社区居民当中倡导和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引导社区成员树立和谐的价值取向;通过有意义的文化活动载体来理顺居民的情绪,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从而有效地发挥社区在和谐社会建设当中沟通的功能、融合的功能、引导的功能、创造实践的功能等,[5]以培育社区精神,营造社区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指组织中人们共同愿望的景象。它要求组织的全体成员拥有一个的共同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感,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主动地认真努力学习、追求卓越。共同愿景是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有了这种共同愿景,才有居民的学习热情和积极参与。[6]

由200多个中老年人组成的绵阳市铁牛街社区“百凤朝凰”艺术团就体现了学习型组织的一系列思想:一是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健康身心,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由于团队活动能够满足每位团员的需要,艺术团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二是拥有学习型组织基础——团队协作。[7]他们互相之间充分信任,团结协作。每次排练和演出,69岁的退休老人赵全珍担任团长,统一指挥管理,绵阳市歌舞团退休的老演员全面指导,团队力量得到充分发挥,团员们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满民主、团结、互助的气氛。三是充分体现了学习型组织精神——学习、思考和创新。“百凤朝凰”艺术团着眼于未来,摆脱传统陈旧的条条框框,实现传统继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创作出许多观众喜闻乐见的舞蹈。四是管理呈现“扁平结构”的特点。形成了团长和团员之间亲密关系,充分调动了团员的积极性,团员们获得较大的满足感。五是突出在实践中学习的特点。团员主动参与,一同分析、研究、体验、纠正、完善,并通过表演活动,交流学习成果,促进团员自信心和舞蹈能力的发展。

(三)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培训

社区工作者是社区教育的骨干力量,这支队伍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社区教育的全面推进,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已经成为构建学习型社区的重要任务之一。以绵阳社区大学为骨干,建立健全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培训基地建设,组建志愿者师资队伍,编写相关培训教材,合理安排培训时间,积极引进先进的培训教育理念和方法,[8]有目的、有步骤地对社区工作者实施培训,逐步实现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与专业化。

(四)挖掘、整合社区学习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

要营造学习型社区,必须要全面开发和掌握所有有利于学习的资源,也包括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环境资源,有形和无形、社区内外、现有和潜在的学习资源。把这些资源,特别是社区内的单位、团体、家庭和个人的学习资源,全部登记整理,建立社区学习资源库,构建社区教育网络。[1]

1.辖区单位教育资源主动向社区开放。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应推出“中小学、幼儿园资源向社区开放”。在这些学校的校舍、场地、设备和师资等资源闲置的时候,利用学校教学资源为社区教育服务。

2.街道、社区应充分利用辖区内的资源。除了教育机构拥有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外,社区街道的单位也具有一定的教育资源。如绵阳市许多社区组织暑期学生访问企业,就是对教育资源的拓展,组织青少年学生参观访问绵阳长虹公司、绵阳九州电器公司等,将企业作为一个个生动的社区教育课堂。

3.减少资源浪费和资源重复。目前,绵阳市的许多社区都有名目繁多的各类学校,如市民学校、家长学校、法制学校、科普学校等,这种各自为政的学校容易造成社区教育重复劳动,应该统一归口到社区大学,按教育内容的不同分为法制教育、休闲教育、科普教育、健康教育等几大类,通过统一归口,分类实施,增强社区教育的效果,促进社区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9]

(五)拓展社区教育内涵,填补社区教育的“空白”

绵阳社区大学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关爱”、“便民服务”机制,当好服务群众“贴心人”。但在实施社区教育活动中,依然有不少空白和盲点,难以体现社区教育全员的特点。应在认真分析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基础上,拓展社区教育内涵,创新社区教育新载体,努力填补社区教育的“空白”。比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多,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市民。这些城市新成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绵阳城市化进程。他们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就业能力弱、法律意识淡薄的特点,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新市民”的现实条件决定了他们缺少学习的条件,绵阳社区大学和各社区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新市民”的教育职责,绵阳社区大学组织编写了《从村民到文明市民》等教材,并制定了相应的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新市民”实施培训,填补“新市民”社区教育的空白。

由于社区大多没有0—3周岁的婴儿居民集体学习的场所,这些小居民只能在家中与成人一同度过。为了填补这部分居民的社区教育空间,给他们提供一个丰富而科学的成长环境,[9]帮助家长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绵阳社区大学在御二社区和北川金霞社区定期组织科学的教育活动,至今已经组织了两期,参加活动人数近千人,深受社区居民的好评。

(六)启动社区教育的动力机制,形成社区人人学习的风气

学习型社区的特征是人人学习、时时学习、事事学习、处处学习,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所,事事是学习之机。但其本质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社区的发展、社区成员更好的生活和工作而学习。因此,在社区教育活动和课程设置上,应该广泛考虑社区和居民的需要,采用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开发多样化和可选择的课程,形成多元化的学习网络。只有这样,才能营造社区人人学习和团队学习的气氛,启动学习型社区的动力机制。[9]

此外,社区教育应在增强学习培训内容针对性同时,在学习时间上方便居民需要,让居民的学习时间弹性化,学习方式多样化,提供良好的网上学习和移动学习资源和条件。社区内的学习机构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营造一个方便、快捷、轻松、愉悦的居民学习网络。只有发挥社区居民主体性与社区学习条件的交互作用,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学习和社区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才能形成学习型社区的动力机制,有效地推进各类型的学习型组织建设。

[1]郑淮,周洁.广东省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模式分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1—64.

[2]熊金平.社区教育现状调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3]张嘉宾.学习型社区背景下公共管理方式之转变方向[J].现代企业教育[J].2013(22):100.

[4]包军曦.传承·融合·创新—城中村地方文化的建设[J].社科纵横[J].2008(6):61.

[5]王建莲.以和谐文化引领和谐社区建设[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8(6):111—112.

[6]郑淮.学习型社区的建设问题及策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92—95.

[7]董培英.关于创建学习型社区的思考[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5):48—50.

[8]王衍鹏.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J].中国民政,2011(6):47.

[9]王正娟.创建学习型社区的三大策略[J].社区,2003(22):67—68.

(责任编辑:李影丹)

Analysison the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Modeof Community Education in M ianyang

YAOWei
(M ianyang Radio&Television University,M ianyang,Sichuan 621000)

In thispaper,theauthordiscussesGC integrated developmentmodeof community education in M ianyang according to theM ianyang localeconom ic developmentand culturaland community factors.To createa learning community in M ianyang,we should makebetteruseof the linkagebetween theeducationaladvantageofM ianyang and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and thesharing ofeducational resources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of the developmentof community education.

community education;mode;learning community

G779

A

1008—7427(2016)03—0007—04

2016—01—23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绵阳市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研究”(15SB0364)。

姚卫(1966—),女,四川宜宾人,硕士,绵阳广播电视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绵阳市绵阳学习型
绵阳市多措并举推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四川绵阳卷
绵阳市青少年宫作品
绵阳市网络作家协会成立
四川绵阳卷
绵阳市图书馆孙桐生自藏《绣像石头记红楼梦》初探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记忆深处的绵阳(绵阳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