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高危因素的中医干预研究
2016-04-16赵彩霞
赵彩霞
摘要:目的 探讨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高危因素特点及中医干预成效。方法 选择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80例,均为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分析高危因素特征,并采取中医方案干预。结果 相较干预前,干预后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中医结局积分明显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病死病例。结论 分析引发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辨证分型,采用中医方案治疗,对保障患者远期生存质量,提高治疗效果意义显著。
关键词: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高危因素;中医干预
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近年在我国显著上升,且发病年龄渐趋低龄化,对公众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是主要引发死亡事件的原因[1]。分析高危诱导因素中医证候特点,可为早期科学有效防治提供有力参考依据。本次研究选取具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高危因素的患者80例,采取中医手段干预,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回顾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具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高危因素的患者。即在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前,存在高血压合并血糖异常的情况。均与血糖异常、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符合,且在近期有≥3项病情不稳定症状出现。男43例,女37例,年龄40~79岁,平均(59.8±2.3)岁。
1.2诊断标准 血糖异常依据1999年WHO制定的分类标准评定;高血压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标准评定。危险因素评估参考《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防治建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1.3方法
1.3.1中药内服 ①选择方药:⑴风痰阻络证:采用化痰通络汤口服,组方:酒大黄5g、法半夏10g、香附15g、生白术10g、三七3g、紫丹参30g、天麻10g;⑵痰热腑实证:采用星蒌承气汤口服,组方:丹参30g、全瓜蒌30g、芒硝10g、生大黄10g、胆南星6g;⑶阴虚风动证:采用育阴熄风汤口服,组方:白芍15g、生地黄20g、丹参30g、山萸肉10g、天麻10g、钩藤30g;⑷气虚血瘀证:采用益气化瘀汤口服,药物组成:川芎5g、生黄芪30g、柴胡10g、全当归10g、赤芍15g、草红花10g、桃仁10g;②服用方法:为免煎配方颗粒,1剂(共2包)/d,早晚各1包。服用时拆开混匀,取温水浸润1~2min,后用100ml开水调匀服用,共4w。
1.3.2静滴中药注射液 入组即取血栓通粉针15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滴,1次/d,共10~14d。
1.3.3中成药 痰热腑实证或取牛黄清心丸应用,风痰阻络证可取中风回春丸应用,阴虚风动证可取六味地黄丸应用,气虚血瘀证可取脑心通胶囊应用。
1.4指标观察 采用临床结局评价量表(PRO)评定中医结局积分,分值越低,效果越好。并应用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能力,记录病死率。
1.5统计学分析 文中数据均在SPSS13.0中纳入,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危险因素情况 患者通常有多种危险因素并存,血压、血压控制较好37例,不佳28例,差15例;性格外向50例,内向30例;超重26例;性情急躁30例;体力工作22例,脑力58例;少吃蔬果32例,喜食油炸、动物内脏、肥肉41例,荤食为主37例;口味偏甜45例,偏咸54例;男性重度饮酒25例;男性吸烟25例;即往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46例,有心律失常10例,冠心病22例。
2.2中医辨证分类 风痰阻络证40例,占50%;痰热腑实证10例,占12.5%;阴虚风动证8例,占10%;气虚血瘀证22例,占27.5%。
2.3中医干预效果 相较干预前,干预后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中医结局积分明显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无病死病例。
3 讨论
中医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历史悠久,其中辨证中医治疗具药量加减灵活、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等特点,可针对患者不同病理阶段、合并症灵活组方、辨证用药[2]。常见如下:①祛风药:以辛散疏风、轻扬升散为主要功效。本次研究针对阴虚风动证患者采用育阴熄风汤,可促微循环改善,使血黏度降低,或对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进而减轻组织缺血引发的损伤;②通腑法: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病机复杂,发病急诊,但总体仍与内外因素在机体作用,对脏腑构成损伤,促使气机被扰,腑气不通。本次针对痰热腑实患者,采用星蒌承气汤治疗,可缓解病情加重趋势,改善患者意识状态,并促偏瘫病损程度减轻[3];③活血化瘀法:血气上行可加大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几率,活血化瘀为有效治疗缺血性疾病的手段,本次针对气虚血瘀证患者,采用益气化瘀汤治疗,可降低血液黏度、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心脑血管。本次针对痰阻络证病例采用化痰通络汤口服,可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4]。配合中医康复训练,对提高患者远期生存质量意义显著。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相较干预前,干预后Barthel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中医结局积分明显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分析引发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辨证分型,采用中医方案治疗,对保障患者远期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意义显著。
参考文献:
[1]周妮,王颖.近年来中医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研究概况[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08):1083-1085.
[2]姬少珍,张允岭,张志辰,等.脑卒中(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伴/不伴颅外动脉狭窄患者危险因素比较及中医证候要素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01):63-67+72.
[3]谭凯文,陈雀,黄立武,等.慢性脑缺血中医症候特点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05):413-414.
[4]杨琼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医证治述要[J].中国民间疗法,2014,(10):70-71.
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