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重编码理论的英语课外活动情境体验
2016-04-16江苏省南京市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路玮丽
江苏省南京市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路玮丽
江苏省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 郭 艳
山东省烟台市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刘红英
基于双重编码理论的英语课外活动情境体验
江苏省南京市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路玮丽
江苏省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 郭 艳
山东省烟台市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刘红英
本文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双重编码理论,以短剧表演为例,设计并分析英语课外活动中的情境体验。在小学英语课外活动中,以情境体验的方式将英语教、学、练结合起来,课堂内外融会贯通,使学生在一种近似自然的环境中体验语言和非语言刺激,激活三种信息加工过程,在认知系统中形成参照连接,引导、推动学生的英语习得过程,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技能。
英语课外活动;情境体验;双重编码;认知
1.引言
《小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英语是入门教学,应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位,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兴趣,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应设法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语言理解带来的乐趣。课外英语活动既是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又能让学生体会语言理解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地习得英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稳定而持久的英语学习兴趣。
情境体验是指在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积极创设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呈现或再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体验的过程中理解并构建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形式。在情境体验中,学生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情境进行体验,激发亲身体验的乐趣,感受幡然领悟的愉悦,“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路玮丽 2010),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本文以基于课本的短剧表演为例,在双重编码理论视角下设计并解析英语课外活动中的情境体验。
2.双重编码理论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之上。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思维来自于身体经验,具有体验性(石毓智 2004);语言是思维的表征,同样具有体验性。语言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其描写必须参照认知过程(文旭 2001),语言的创建、学习和运用基本上都必须通过认知加以解释。认知语言学为情境体验中的语言习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双重编码理论(Dual Coding Theory)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佩维奥提出的。该理论强调,在信息的储存、加工与提取中,语言与非语言的加工同样重要。该理论假设,人类大脑中存在两个认知的子系统:语言系统和非语言系统,二者功能相对独立却又相互联系。外界刺激通过感知系统,分别编码、储存在不同的子系统中。语言系统用于对语言的表征与处理,以字符为基本单位表征、储存,根据联想与层级组织;而非语言系统用于对非语词事物、事件的表征与处理,以意象为基本单位表征、储存,根据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组织,并在对应的语言记忆区留下文字对照版本。语言表征和非语言表征之间相对独立,“还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复杂的关联网络,即参照连接”(李天颐 2014)。
双重编码理论还识别出了三种信息加工类型:(1)表征性的,即直接激活语言系统的字符表征或非语言系统的意象表征;(2)参照性的,利用非语言系统的意象表征激活语言系统的字符表征;(3)联想性的,在同一系统内部激活与刺激相关的表征(张丽敏 2013)。一个任务或许只需要其中一种加工过程,有的则需要三种加工过程。同时经历三种过程可以增强信息的回忆与识别,因此能够加强理解,加深记忆。
双重编码理论可用于许多认知现象,如记忆、问题解决、概念学习和语言习得。根据该理论,在语言习得中,外界的语言刺激与非语言刺激同样重要,三种信息加工类型均可发挥作用。在情境体验中,多种刺激共存,多种感官参与,三种信息加工过程同时进行,有利于迅速在语言系统和非语言系统之间建立参照连接,在语言系统和非语言系统内部进行联想性信息加工。双重编码理论为情境体验中的语言习得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可行的方法指导。
基于双重编码理论,笔者设计并分析小学英语课外活动中的情境体验案例——基于课本的短剧表演。
3.课外活动情境体验案例的设计与分析
根据双重编码理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境体验,促进言语系统和非言语系统之间的参照连接,激发三种信息加工过程,更好地完成英语认知技能的习得。“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作为一种广义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 2000)。活动组织的具体流程及分析如下:
(1)布置任务阶段
教师提前一周布置任务,提出要求:学生分组,每组选定课本中的一课,根据课堂所学内容自行总结、系统梳理知识点(生词、词组、句型、语法、文化)。然后,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适当拓展课外知识,分组设计方案、完善方案、最终完成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童话短剧表演。在该阶段之前,教师已在课堂上讲授相关知识,利用讲解对学生实施语言刺激,利用多媒体对学生实施非语言刺激;在该阶段,教师提出童话短剧表演要求,预告学生将要互相实施并接受视觉刺激和听觉刺激,激发学生的体验热情,建立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情境。
(2)分组准备阶段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选定的课文内容为基础,查阅相关资料;分组撰写童话短剧表演活动方案,内容包括:本课要熟练运用的知识点、本组补充的课外知识、童话故事情节、每人扮演的角色、详细台词;各组互相交流本组拟订的方案,对其他各组方案进行评判;进一步补充完善各自的方案。在这个不断“刺激—反应”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情境体验的主体。他们在先前已有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已学知识,多次重复语言刺激;他们在拟定方案的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刺激的感知、表征、存储,激活语言系统和非语言系统之间的参照连接,进行表征性、参照性、联想性信息加工,深刻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强化记忆,灵活运用。他们通过尝试、犯错、互相评判获得反馈信息,发现规则、修订规则、熟悉规则,将规则内化成内部的认知结构。这种多感官参与的积极体验也会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并转化为动力,激励他们更积极地学习和探索。
(3)短剧表演阶段
学生分组汇报总结知识点、补充课外知识,并进行短剧表演。活动给每个学生展现自我、产出知识的空间。学生在模拟真实的情境中,通过系统的知识汇报和生动的短剧表演,完成自动无意识的学习过程。
(4)总结点评阶段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总结,学生汇报收获和体会,教师点评各组优点和不足。
该课外活动以双重编码理论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外语情境时,通过总结梳理、查阅资料、撰写方案、现场汇报和短剧表演等环节进行体验学习,接受语言与非语言刺激,经历三种信息加工过程,通过尝试、犯错所获得的反馈信息,产生有效的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灵活运用,提高外语技能。
4.结论
组织小学课外英语活动,既要符合英语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兼顾儿童的年龄特征。以短剧表演的方式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活动,课堂内外融会贯通,使学生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活动情境进行体验,在一种近似自然的环境中接受多种刺激,激活不同类型的信息加工,从而获得深刻的理解、准确的记忆、灵活的运用。类似的课外活动符合认知规律,其形式具有亲和力,内容具有感召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技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李天颐. 2014. 认知心理学框架下多模态英语电影教学探索性研究[J]. 大学英语(3):188-192.
路玮丽. 2010. 体验英语教学案例的认知研究[J]. 理论探讨(6):161-162.
石毓智. 2004. 认知语言学的“功”与“过”[J]. 外国语(2):21-33.
文旭. 2001. 认知语言学:诠释与思考[J]. 外国语(2):43-51.
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 2000.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12):7-13.
张丽敏. 2013. 基于双重代码理论的英语词汇教学新模式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1):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