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造型艺术中活态文化基因的提炼研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阜阳剪纸为例
2016-04-16江文淼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江文淼(阜阳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民间造型艺术中活态文化基因的提炼研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阜阳剪纸为例
江文淼
(阜阳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摘 要:民间造型艺术流行于民间社会(主要是村社乡镇)这一特定生态环境中,其所蕴含的民间美术观念是中国大传统所维系的共同文化意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安徽本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阜阳剪纸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态文化基因库,体现出民众朴实坚韧的个体品格、中庸适度的群体品德、求全求美的接物倾向,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其造型艺术立足于整个人类的长久生存与发展,值得深入探索与保护。
关键词:民间造型;活态文化基因;提炼;阜阳剪纸
《论语•先进》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1]上溯历史长河可以发现,民间文化承继了人类童年文化的混合性,在下层劳动者间发展、流传,这种根性特征决定了其生生不息、强大蓬勃的生命力。随着物质文明的极大发展,对精神文明和文化基因的追寻甚至重建显得迫在眉睫,藏于乡野的民间造型艺术恰恰保存了传统优秀文化最为鲜活的血脉。阜阳剪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协作与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出民众朴实坚韧的个体品格,中庸适度的群体品德,求全求美的接物倾向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态文化基因库。其造型艺术立足于整个人类的长久生存与发展,担负起维系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相互间依存关系的重任,具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永续活力。
一、朴实坚韧的个体品格
首先,对于民间剪纸艺术家而言,深厚的苦难如一股反作用力,使其越发深入地挖掘艺术中所蕴藏的人性的悲欢与吉祥,艺术语言的叙事越回归到人性的自由空灵与本能的极限。他们就像愚公移山,在坚硬的现实里打通一条路,让人们看到遮蔽在生活中的朴素与伟大。
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很多民间艺人缺失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但文化不只是文字和知识的堆砌物,更是一种人对生命的感受和体验,是人内心的精神实体。他们在自己的生存文化中,借助纸张和剪刀构建他们的生命体系。以阜阳民间剪纸大师程建礼为例,他是第一位相对完整地、系统地以民间剪纸的形式成功表达个人创作意图,宣泄“五彩缤纷”精神情感世界的剪纸艺术家。他对造型的感悟与认知,对点线面关系的处理与强化,有着超强的驾驭能力。他的剪纸作品自成一格,既古朴纯真,又活泼亮丽,繁而不乱,艳而不俗,透露着神秘与诡谲的力量。其作品是咀嚼苦难生活后倾吐在纸张和刀剪上的一首首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祈盼。
程建礼自幼家境贫寒,随亲人到外乡讨饭,十三岁起开始剪纸生涯,补贴家用,解放后到贵州做工。人生跌宕起伏、生死别离的磨难,造就了他独立顽强悲悯的性格。其剪纸境界达到了生命精神上的自由与旷达,也形成了自己古拙洒脱的剪纸艺术风格。他虽是文盲,却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以真挚的情感挖掘生活的真谛,寻找着艺术的珠玑。几十年来他与剪刀为伴,与红纸结缘,剪出了数万张内容丰富的作品。
其次,在题材的选择上,民间剪纸艺术家也愿意把那些不屈从于命运、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主题转变为剪纸作品。在程建礼老人所创作的“伏虎系列”剪纸佳作中,凶悍威猛的老虎被幼童用斧头从中劈开,踏于脚下,小童怒目圆睁,虽稍显稚气但镇定从容,猛虎臣服在地,空有锐利的爪牙但动弹不得,整幅作品一股不屈从于命运的粗豪之气透纸而出。在其另外一幅作品中,老人选择了民间广为流传的《白蛇传》这一爱情传说里“船头借伞”的片段,画面中船夫撑桨,船身两个漩涡纹生动表达了雨急河湍的意境,白娘子借船身倾斜之机顺势倚靠向许仙,情愫暗生。其作品的主题思想已不再是简单的“人妖殊途”,成了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赞歌。
可见,苦难会激发与升华个体品格中朴实坚韧的文化因子。作为民间艺人,人生过程宛如大地蕴蓄生机,经历的人生酸甜苦辣在酝酿后激起内心的波澜和悸动,最终由剪刀在纸上释放,而作品就在看似静止中神秘生长。
二、中庸适度的群体品德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民间造型艺术的制作过程与中国人民的传统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民间造型艺术作为特定历史文化氛围中社会风俗的浓缩与体现,更多地延续了整体民族精神凸显出的汉文化特质。原始本能的生存意识在民间现实生活中变为具有指向性的心理渴求。这些带有功利意义的心理渴求,同时包含了道家的自由精神与儒家确立的社会伦理与道德。细究阜阳剪纸作品便可发现,一幅幅生动活泼的剪纸佳作,既透射出程式化的浸润,又能看到恣意妄为的表达,选取二者的平衡点,形成中庸适度的群体品格。
(一)程式化浸润下的阜阳剪纸
程式化是民间剪纸的重要特征。剪纸纹样出自生存吉祥心理的需求,而非纯粹的审美愉悦。造型的基本结构,和那些约定俗成的和文化内涵联系紧密的造型选择物,不会轻易变更。被乡野之人所认可的剪纸题材与内容,在与其传统价值观与道德观相符后,历经千百年结晶、过滤、提炼之后的结果,体现出一种秩序之美。
首先,创作内容的选择体现出秩序之美。由于凝聚和传承着古老的历史文化内涵,阜阳剪纸不同程度地保存着原始社会的图腾纹样“龙凤呈祥”等,还保留着中华民族生殖繁衍观念映射的纹样,如象征生命的“群鹿”,象征多子的“石榴”等在剪纸中随处可见,它是古代用物候历法抒发种族观念的酵母和媒介。一手举鸟、一手举兔的“抓髻娃娃”及“鱼钻莲”“凤穿牡丹”等剪纸表达出千年以来对两性化生万物的赞美和歌颂,也反映出中国的阴阳哲学观念在民间的影响、延续和发展。阜阳剪纸又是中原大地劳动者热爱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颂歌,因此瓜果鱼虫、鸡鸭牛羊、劳动场景等俱为不可或缺的表现对象。这些走遍神州大地皆可获得认同感的创作内容,映射出深藏于民间百姓体内共同的活态文化基因。
其次,造型纹样的选择体现出秩序之美。阜阳民间艺术家在创作剪纸作品的时候,保留了剪纸独有的纹样结构,如锯齿纹、月牙纹、罗旋纹、圆珠纹、圆点纹等,充分发挥剪纸语言的优势和特点。这些适合纹样的保留,使得剪纸作为一项民俗活动易看易学,历经千百年不会断绝。
(二)恣意表达情感的阜阳剪纸
互通互融是阜阳的城市气质,也是阜阳艺术家的精神气质。地域特点在漫长的时间河流中逐步渗透并影响了阜阳民间剪纸艺人的情感表达。连接南北的枢纽地位造就了阜阳人民特有的粗犷与细腻并存的处事态度,民间艺术家们在创造作品时也并不拘泥于单一风格,反映在剪纸艺术中,既呈现出利落、大气的特点,也不乏细腻柔美的细节刻画,不被一种形态所束缚,令创作思维自由驰骋,情感恣意流淌。
在具体的阜阳剪纸作品中,民间艺术家们把浓烈饱满的感情抒发到极致,体现出至真、至美、至纯的心灵世界。如阜阳民间剪纸作品“王祥卧冰”,在保留了部分剪纸传统纹样的基础上,艺术家大胆概括与夸张,抓住民间传说中王祥冬日为继母捕鱼,以体温融冰继而感天动地,冰忽自解,双鲤跃出的重要情节,刻意调整了人与动物的身躯比例,使画面中鲤鱼成为主角,摇头摆尾,跃入王祥怀中,莲花莲叶映衬其后,且人物开脸摒弃阴纹或阳纹的单一形式,而是采用半阴半阳的特有程式,形成阜阳民间剪纸的独特风格,情感表达浓郁而真挚,使人忘却某一单独的细节而被整幅作品所洋溢的温馨氛围所打动。
千百年来,中国民间的知识体系是在物质性的社会生活基础上逐渐累积构筑起来的,一方水土中的人们独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融汇进作品中,演变为符号化的细节,并经过长年累月的运用与反复印证,而浓缩为操作性较强的符号系统。阜阳剪纸在接受儒家确立的社会伦理与道德的基础上,在程式化所划定的范畴内恣意而歌,最终形成适合民间艺术生存的法则。
三、求全求美的接物倾向
中国的乡土村社文化如果从深层次上去探本寻源,可上溯至中国人的根性观,是乡野之人对泥土的强烈依恋之情。从女娲取泥土育化万物的神话,以及《山海经•海内经》中大禹之父鲧不忍人间洪水滔天,擅窃天帝之息壤以退洪水的传说,直至构成中华文明核心的农耕文明,无不体现出中国人与土壤之间千丝万缕的密切关联。艺术的最高境界即为返璞归真,回复到真善美的境界,广博肥沃的乡野大地,正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
此外,对于中国广大的乡野百姓而言,社会漫长的发展史,即是下层百姓颠沛流离的生存史和苦难史。在存在主义哲学的表达体系中,人不仅仅是独一无二的“此在”,而且也应是相互交流与对话的生命“共在”[2]。现实生活的残缺与坎坷,驱使民间艺术家在创作中重新构建可以抚慰心灵的完美世界,最终在作品里形成求全求美的接物倾向。
(一)形式求全
阜阳民间剪纸艺术家在进行剪纸创作时,于形式上刻意求全,在二维平面上进行多维角度的意象组合,追求完整的视觉效果。如民间剪纸艺术大师程建礼在创作“伏虎系列”时,有小童身下呈现出一只虎头,两侧身体各长出一条尾巴的奇诡画面,依据老人自己的话说,即是“剪半边身子不好看”。即使不合逻辑,也力求在一个框架内把所表现事物的各个侧面都剪刻出来。
同时,艺术家在剪刻瓜果题材时,从含苞到盛开、结果直至凋零,在方寸纸张中呈现出完整的生命流程。民间艺人在创作桃子这一剪纸形象时,在同一幅作品中让不同季节的桃子共生共长于枝蔓间,长短锯齿纹交替运用,从含苞、开花,直至结果、成熟,营造出奇特的视觉景观,呈现出与传统艺术作品截然不同的形态。此外,在创作体现家庭美满题材的作品时,从孩童出生的场面,到牙牙学语的情景,最终耄耋之年的平静,全部剪刻在一张红纸之上,使观者领略人生万象于一瞬。此种求全的形式感,也恰恰印证了中国人对完整生命的诉求。
(二)意蕴求美
在朴素的民间作品中,每一个形象都包孕着村社艺人真挚的情感和美好的祈盼。如虎是民间剪纸的主体纹样之一,民间誉虎为兽中之王,饱含着乡民辟邪、镇宅、纳福、护生等美意。在创作动物时,青年妇女借剪制青蛙自由快乐的游水,寄托对幸福美好婚姻的追求与向往。“合碗”也叫“扣碗”,以两碗上下相扣,并以牡丹或荷花连通组成一个整体的装饰图案,是祝福新婚夫妇结为伴侣的象征。十二生肖题材的大量出现和广受欢迎,更是源于中国千年来对动物的崇拜,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的无尽渴望,对吉祥的美好期盼。
此外,民间剪纸艺术家在拓宽题材时,不约而同选择那些大团圆结局的戏曲故事进剪刻,如《柜中缘》《屠夫状元》等,褒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这种千百年来的传统价值观与道德观通过剪纸作品传递给受众,受众再把情思向创造者反馈,形成感情的双向互动,从而使优秀的活态文化基因能够不受地域、条件的限制,一代代传承下去。
四、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
家有谱犹如国有史,据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彭粉女老人的家谱记载:“清朝年间由庆阳县田城子村迁移正宁县许沟泉村,人丁繁盛。因同治年间遭回乱,人丁屠杀,唯留三人,至今稍繁,家计宽裕,文气浩大。慎终追远之心志,夙夜忧思,不遑寝之,遂今日思想木有其本,水之有源,人生在世敢,放先祖迄今继承者为序。”[3]抚今追昔,人生的轨迹是那样不可预测,唯有剪纸艺人手中翩飞的纸张,才是心灵的最终归宿。在他们一幅幅作品中,天地人之间模糊了界限:蛙身人面的小娃娃憨态可掬,捧荷而舞;跳上跃下的猫儿,头上长着兔子般的耳朵;生命树枝繁叶茂,连接着人类和天界,整个世界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奇妙景象。其次,亲切的情趣,体现在人们对于身边一草一木、飞鸟游鱼的热爱上。他们广植牵牛花,因为牵牛花朴实无华、蔓长叶茂,常攀篱笆和墙头趋势而上,是“步步登高”的象征;他们喜爱鸳鸯,称其为“爱情鸟”,因其成对,永不离分,被视为爱情美满、婚姻幸福的象征。
在这种天人合一、模糊人与其他生灵界限的审美想象中,主体的愿望得到了精神性、意念性的满足,而且自由驰骋的想象力也使作品具有了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观之难忘。
总之,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在论述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时指出:“忽视民间艺术,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民族文化及其基本精神。”[4]在以全球化为背景的当代社会,传承与发展民间造型艺术,无疑可以为保存本民族、本地区优秀的活态文化基因,为民众的个体品格与群体品德健康发展做出贡献。而阜阳剪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淳朴粗犷、简洁明快,似风云龙虎随意奔放,像旭日初升喷薄而出,是民间劳动者劳动、生活和审美观念的积淀,是民族文化的凝聚与结晶,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民俗学、考古学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地保护与探索。
参考文献:
[1]论语 [M].长沙:岳麓书院,2000:16.
[2]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26-327.
[3]陈竟.中国民间剪纸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6-57.
[4]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1:66-67.
□图书馆学研究
The Extraction of the living Culture Gene in Folk Art——A Case Study on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uyang Paper-cut
JIANG Wen-miao
(School of Fine Arts,Fuyang Normal University,Fuyang 236041,Anhui)
Abstract:Folk art is popular in folk society (mainly village community),which is a spe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Anhui lo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uyang paper-cut,in the inexhaustible living state cultural gene pool,reflects people’s tough guileless individual character,moderate group character and perfection for jointers tendency of beauty and a natural concept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Keywords:Folk style; living culture gene; extraction; Fuyang paper-cut
作者简介:江文淼(1987- ),女,安徽阜阳人,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间美术、中国美术史。
基金项目:2014年度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安徽地域特色视觉文化符号系统的构建研究”(2014SK031);2013年度阜阳师范学院质量工程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新媒体在高校美术理论教学中的辩证运用研究”(2013jyxm43)。
收稿日期:2015-11-18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1.031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6)01-014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