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福鼎饼花”在校外美术课中焕发生命活力
2016-04-16张小良
张小良
(福鼎市青少年宫,福建福鼎355200)
让非遗“福鼎饼花”在校外美术课中焕发生命活力
张小良
(福鼎市青少年宫,福建福鼎355200)
福鼎饼花是全国罕见的民间专门贴在中秋月饼上的装饰画,把饼花艺术融入校外美术课堂,按照饼花发展的剪纸饼花、手绘饼花和木刻饼花三个阶段,结合相应的剪纸课、手绘课和木刻课进行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福鼎民间饼花的非遗美术历史传统和民俗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福鼎饼花;校外美术教育;传承
创始于二百多年前的福鼎饼花,是福鼎地方文化的一朵奇葩,是全国罕见的民间专门贴在中秋月饼上的装饰画,[1]2005年被选为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福鼎饼花像其他许多传统民俗和民间艺术一样,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因此保护和传承饼花的地方特色文化艺术,就显得十分重要。根据校外美术教育内容选择比校自主自由,教学活动更加灵活的特点,把饼花艺术融入校外美术课堂,按照饼花发展的剪纸饼花、手绘饼花和木刻饼花三个阶段,结合相应的剪纸课、手绘课和木刻课进行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福鼎民间饼花的非遗美术历史传统和民俗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一、剪纸课剪出“剪纸饼花”的历史内涵
福鼎剪纸饼花在清乾隆年间就已出现,是福鼎饼花最初的一种形式,在白纸上剪出儿童各种形态的手和脸,用彩色纸剪出各式各样的衣服和裤子,拼贴成各种儿童形象,再画上五官。在校外课堂的剪纸教学实践中,教师注重带领学生搜集本地剪纸作品,拜访民间剪纸艺人,请本地剪纸名家讲述剪纸历史,实地细致观看剪纸艺人当场剪纸过程,在学生对本地剪纸历史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结合饼花剪纸的原作、历史和现状进行讲解,了解饼花剪纸的发展历程,了解福鼎中秋饼贴饼花的民间民俗文化背景,了解剪纸饼花的制作工艺和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专门拜访饼花艺术的传承人庄培元和原福鼎市文化馆原馆长马树霞两位老先生,请庄老先生现场创作剪纸饼花。庄老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二十几年没有现场创作剪纸饼花,但娴熟的一刀一剪,只十几秒就向我们展现一幅喜庆的中国娃娃剪纸饼花,简练朴拙的图案令同学们赞叹不已。接着请马老先生讲解剪纸饼花的艺术特点,直接观赏和倾听动人的饼花历史故事。这时教师在课堂上再让学生应用剪纸的单色、彩色、衬色和拼色的色彩变化和运用剪纸、撕纸、刻纸、烫纸等几种形式制作自己的饼花作品。教师要十分强调每个学生要以自己生活经验为基础,开展自己创作、小组集体创作、亲子合作剪纸饼花,通过学生创作剪纸饼花竞赛评奖、全部展览作品、专家评点、电视视野栏目专题采访等活动,学生对剪纸饼花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后纷纷开展搜集福鼎民间剪纸饼花和拜访民间剪纸艺人活动,进一步感受传统民间福鼎剪纸饼花的艺术特征和富有福鼎地方民俗文化的剪纸艺术。
二、手绘课绘出“手绘饼花”的艺术韵味
福鼎手绘饼花始于清朝末年,主要有“团花”和“泥金饼花”两种形式,[2]“团花”是用国画技法和国画颜料绘制的圆形饼花,“泥金饼花”是在国画技法和国画颜料绘制的饼花基础上,再饰以泥金,工笔重彩,艳丽堂皇。手绘课课堂上,教师向学生展示多件三四十年前福鼎人喜爱的“团花”和“泥金饼花”包装好的中秋月饼实物,让学生观赏饼花实物,对多件饼花艺术特点进行对比,小组讨论饼花与已学过的手绘课作品之间的区别,初步了解福鼎手绘饼花围绕中秋月饼大小而设计手绘饼花独特的造型、鲜丽的色彩和突出中秋节庆以儿童快乐为主题构图的艺术特点,了解手绘饼花在“团花”的基础上创造出工笔重彩的泥金饼花特有的中秋节日艺术韵味,进而理解饼花艺术是和福鼎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分不开的发展历程。这时教师特意播放福鼎几十年前舅舅中秋给外甥送月饼和儿童排饼赏月的情景,并用福鼎方言来唱读儿童中秋排饼赏月的童谣:“月光光,月圆圆,月婆婆,栽月桃,你桃皇桶大,我饼米筛大,我饼请你吃,你桃给我陶。”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饼花鉴赏,观看视频和唱童谣活动,让学生产生身临当年中秋情境,触境生情,开展“我是饼花传承人”——民俗手绘工艺创意装饰画活动,学生兴致很高。教师采取“涂”“绘”“创”三部曲完成这一活动。“涂”:教师特意准备了一些饼花线描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搭配色彩,涂出色彩鲜艳,漂亮的福鼎手绘饼花的“团花”和“泥金饼花”,要求注意整洁干净。“绘”:以手绘饼花中“团花”为主,在直径四寸和六寸两种规格上让学生自行设计,突出中秋快乐儿童为主题,将作品进行绘制。“创”:让学生自己根据现在市场上的月饼,创作具有古今内容结合、各种手绘工具和颜料结合、地方文化和中外文化结合的富有创意的作品。通过“涂”“绘”“创”活动,学生基本掌握了手绘饼花构图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
三、木刻课刻出“木刻饼花”的发展轨迹
福鼎木刻饼花始于民国初年,福鼎的邻县霞浦、柘荣,以及浙江的泰顺、平阳等地也受到福鼎中秋月饼贴饼花增加中秋节庆氛围的习俗影响。福鼎饼花制作费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这时木刻大量印制饼花也就应运而生。早期木刻饼花是先绘制饼花稿,把图案用刀刻在木板上,黑墨印出图案墨线,然后填充洋红、洋绿、紫、黄等各种色彩,人物脸部不印五官,手绘五官,使每张饼花独具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这种木刻饼花也被福鼎饼花艺人称为“洗脸饼花”。接着福鼎饼花艺人又进一步把饼花稿描在石印上印饼花,和仿水印木刻技法刻制套色水印木刻饼花,晚期福鼎的木刻饼花还吸收现代版画的造型手法,构图新颖独特,样式繁多,有“团式”“八果式”“八景式”“孩儿式”“美人式”和“斗方式”等,[3]成为闽东木刻年画的典型代表。教学中教师遵循木刻饼花的发展轨迹让学生从“仿”到“创”,指导学生模仿刻出图案墨线,填充色彩,手绘各种人物五官的“洗脸饼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制作黑白饼花和套色饼花。“仿”工艺技法,“仿”构图特点,“仿”人物形象,“仿”色彩搭配,“仿”饼花表现的内容,“仿”各种样式的饼花。小学高年段和中学阶段的学生在“仿”到一定水平时,开始“创”作自己具有现代生活内容的木刻饼花,强调自绘、自刻、自印和自我解说评价以及作品互评活动。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教师特别注重亲子合作创作和印制木刻饼花,特别是油墨印制套色饼花,请家长在课堂上和孩子共同完成,教师又把木刻课从课堂延伸到家庭,饼花这一独特的地方民俗艺术让家庭共同参与学习和传承就更有意义。课外教师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巩固课堂学习成果,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木刻饼花的学习兴趣。如节假日开展“筝情相约,放飞梦想”活动,在风筝上贴上自己制作的木刻饼花,随风筝一起飞上天空,引来众多学生观赏。如举行非遗文化民俗艺术木刻饼花作品大赛并展示活动,请本地木刻名家和饼花传承人评选和评点,请中小学组织学生参观,还要求学生搜集木刻饼花和自印饼花制成幻灯片在各自学校向同学们展播等,扩大饼花艺术的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福鼎饼花的发展历程和艺术内涵。
非遗“福鼎饼花”是福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是福鼎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反映出福鼎人的审美喜好和民间美术的创造活力,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挖掘和传承非遗福鼎饼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校外灵活自主的剪纸饼花、手绘饼花和木刻饼花课程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学生切身感受到福鼎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也给校外美术艺术教学的课堂注入新的教育资源,学生也能相应掌握绘画的技巧和提高鉴赏美术作品能力,更重要的是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弘扬和传承祖国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是当代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1]龚晓田.福鼎饼花习俗的传承与流变——兼论传统民俗、民艺的共生与互动[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2]林高峰.福鼎民间文艺资源初探[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陈静.福鼎饼花艺术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