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素养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探究

2016-04-16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探究

林 炜

(武平县第二中学,福建武平364300)

基于学科素养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探究

林 炜

(武平县第二中学,福建武平364300)

在日益重视学科素养的形势下,学科素养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训练”“生成”和“发展”三个方面阐释了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有效措施。

学科素养;高中政治;教学探究

政治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在学生学科素养培养中的特殊作用。学科素养视野下的政治课教学要从过去强调“三维目标”的落实转向现在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素养的培养。为此,高中政治课要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聚焦学生素养的培育。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素养等“认知性素养”,更要注重学生管理、组织、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的培养。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相结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政治学科素养的培养路径进行了探索。

一、训练——在教与学的互动中

政治学科的素养,是指学习者在面对复杂且不确定的环境时,综合运用政治学科的学习所孕育出来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观念,在发现、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参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品格。学科素养视野下的课堂教学,要求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创新使用教材,实现知识、生活与成长三者的深度融合。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关注目标和问题的落实,更要关注实现落实过程的价值和意义。政治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达成人性培育的目标,让学生在享受幸福学习的同时,培育终身发展的素养。

基于学科素养的课堂,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引领,主张通过活动及过程来实施和承载课程的内容。学科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社会情境、生活经验和教学互动。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组织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来思考、探究、体验和感悟知识,在多向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思考、探究、解决等关键能力和素养。

笔者在《文化生活》“传统文化面面观”的教学时,基于当地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课本知识和今年3月4日(农历正月廿六)刚刚结束的武平县万安镇纪念“剥皮公爹”的民俗活动相结合,在课堂上先播放纪念活动的视频,再请万安籍学生与大家分享此民俗活动的由来和演变,最后通过引导、讨论、合作,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中传统习俗的知识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当学生看到视频中的民俗活动时,情绪立刻激动起来,情不自禁的展开讨论。此时抛出的什么是传统习俗,传统习俗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等问题很快就得到解决,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同时通过这个贴近生活实际的乡土文化资源还让学生了解到,元朝末年(元末明初,公元一三六七年)来自江苏南京的魏侃夫,在武平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后因受诬陷而被处以剥皮极刑。为纪念这位清官,当地百姓自发约定把每年正月廿六日定为他的纪念日。每逢这一天,万安像过年和元宵节那样热闹,老百姓举着彩旗,抬着菩萨,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进行踩街巡游活动。从那时起,正月廿六万安镇“剥皮公爹”的传统习俗也就一直沿袭至今。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道德资源,还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价值观素养。学生论证与探究的能力、思维方式和思考习惯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互动中得到初步训练。

二、生成——在有意义的学习中

政治学科的素养,涵盖了学科的“三维目标”,呈现出综合性、跨学科的特点。学科素养视野下的教学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和学,而应该是教和育。学科素养的培养,不仅注重政治学科特有的育人功能和魅力的发挥,更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三者的深度统一。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是立足于学习者的自主、合作、创新,把知识与生命的意义相结合,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取向上的生活态度,在认知、情感与意志的和谐发展中生成学科素养,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在有意义的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带着自信与责任投入学习,搜集和利用资料,思考与探究问题,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会结合现实条件和自己的学习特点进行克服或调整。

在“传统文化在今天”知识教学环节中,笔者所在县是纯客家县,乡土文化资源相当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可供选择的素材较多。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有所成、学有所得,结合本课知识和学生实际,笔者同样运用武平县万安镇农历正月廿六纪念剥皮公爹的民俗活动这个乡土文化资源,通过分析为什么魏侃夫至今仍然还能得到人民尊敬和爱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有何特点等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合作分析今天人民仍然尊敬和爱戴魏侃夫的原因,并从中得出古时为官清正廉洁的准则与现在党和国家对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要求是一致的,与为人民服务的内涵相吻合。随着学生探究的不断深入,问题也不断展开和解决,这样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加深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了学生的问题探究素养。同时学生的思想、人格、独立思考和思辨的能力等素养在活动化、生活化的内容中得到升华,接受了一场无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人格、世界观,是学科核心思想和思维方法的体现和落实。正如国家督学、江苏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所说“教育要学生带走的不仅是书包里的东西,还有超越书本知识的人的素养。”

三、发展——在学情的研究中

学科素养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通过学校教育平台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这是学习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与素养,这种素养不具先天性,非遗传所得,而是经过教习所得。教师要从“教学”转向“教育”,就要明确学科素养的基本内涵和学科本质以及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引向何处。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认真研究学情,让理论性的课本知识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把握学情的过程中创新学科素养的培育路径。学科素养背景下的政治课堂应当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差异和多样,以原始的情怀、纯朴的出发点去研究学生,把课堂当成学生展现生命个性的舞台,进而唤醒和引发学生内在的生命意识,让学生通过课堂享受生命的意义,提升学科素养。为此,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过去、现状、和将来。不同层次的学生素质具有多样性,课堂上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差异,要注重研究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能力素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最近发展区去开展课堂教学,在民主和谐、紧张活泼、知情融合的氛围中去挖掘学生潜在的素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做学习的主人,促进人格的健康成长。这样的课堂带来的是学生终生难忘的记忆,留下的是自己亲身的经历与体验,提升的是政治课堂带来的学科素养。

在教学“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时,笔者在充分调研学情的基础上,以本县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为背景,设计了寻美、问美、创美三个合作探究活动。课前把全班按地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探寻家乡的美。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把探寻到的家乡美进行课堂展示,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资料的展示,引导学生在分享家乡美的过程中思考武平美在何处、因何而美、如何更美。学生通过生活化的材料,亲身探究、感受、感悟了客家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美好前景,增强了对客家文化的了解和热爱。由于依据学情精心创设了贴近学生经验、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境—理—情”的过程中进行了愉悦的学习,真正做到用心参与、积极尝试、快乐展示、享受成功,实现认知、情感与素养的和谐发展,在培养学科素养的同时增强了对客家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培养了家国情怀,实现了审美、情感、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同时,学生课前运用工具收集和整合各种资源的过程,也是其信息关注意识和处理意识增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信息关注意识和处理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提升。

在日益重视学科素养的形势下,随着学科素养理念的进一步深入贯彻实施,政治课堂作为中学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学科素养的培养不断丰富,已成为课堂改革的发展趋势,其培养和发展的渠道也会也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在探究中提升学科素养,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1]何善亮.有效教学批判[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2]李宏昌.思想政治教师实践智慧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熊孝梅.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4]成尚荣.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N].中国教师报.2014-10-29.

(责任编辑:黄丽萍)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探究
【学科新书导览】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