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在作文中写“声”
2016-04-16林怡
林 怡
(福州市第十九中学,福建福州350001)
指导学生在作文中写“声”
林 怡
(福州市第十九中学,福建福州350001)
通过写作教学,让学生学会调动感官观察生活、抓住细节,并掌握相应的写作手法,让写作语言生动鲜活起来。本文主要从写“声”的角度,来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抓住生活中“声”的细节,从感官角度来进行描写。
写作指导;细节描写;声音描写;素材积累
在写作时,若能让学生学会调动感官观察生活,并掌握相应的写作手法,有技巧地进行描写,就能让学生的文章一下变得生动鲜活起来。本文从“声音”的角度,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倾听的方法,学会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学会从感官角度来进行描写。
一、重视“声音”,发现“声音”对写作的重要性
世界上充盈着各种各样的声音:都市中,离不开马达轰鸣,管弦声声;自然风光里,也离不开虎啸猿啼,泉水激石。声音是多姿世界里的重要元素之一,若写作的世界里一片死寂,多少佳作将失去光华。在课本中,通过《吆喝》《安塞腰鼓》等名篇佳作,可以看到优秀的作家通过对声音的描绘,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使读者拍案叫绝,感叹其语言运用之精妙。在学生的写作实践中,在记叙事件或描写景物时,如能适当加入一些对声音的描写,能够起到烘托与陪衬的作用,让文章更形象生动。
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中可以加入对声音的描写呢?首先,在写景时,可以用声音来映衬景物的特点。不论是潇潇雨落、瑟瑟秋风之类属于自然的景物,还是车铃叮叮、巧笑细语之类属于人们的生活,对声音的细腻描写一旦加入文中,就会使文章“声”动起来,使画面不仅有形有色,而且有声。同时巧妙选用对声音的描写,还可以暗示作者所要传达的意思,对文章的氛围烘托起着重要作用。其次,在描写人物时,同样可以加入“声”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现人物形象:通过人说话时语气的轻重缓急,说话内容的表述方式不一,人物的形象自然可以展现无遗。而深夜压抑着的啜泣声,奔跑后耳畔轰鸣的喘息声与心跳声,妈妈轻轻推开房门的咯吱一声,是否都会让人如临其境呢?因此在描写人物时,也不要让笔下的人物做一个“哑巴”。
二、倾听“声音”,从生活的细微处积累素材
观察与积累是写作的第一步,应指导学生学会倾听“花开的声音”,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去留意那些细微的美好。所谓观察生活,就是“有意识地利用自己的感官去获取信息,认识事物”。[1]学会倾听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选定观察对象。写作需要大量素材的积累,而在积累素材时就要先选定合适的观察对象,有侧重有选择,抓住更有代表性、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对象来观察,选取普通中的不普通者,通过观察,发现其特点,抓住其特征,才有找到真正值得观察与写作的素材。
(二)把握声音特点。要想通过文字的表述,使人恍若亲耳听闻,关键就在于写出声音的特点,使其犹在耳畔,但又绝不混淆。因此,在描写声音时,必须仔细倾听,做到闻声辨人,听音辨物。如《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亮相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张扬的笑语先声夺人,与其它人的敛声屏气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凤姐恃宠放诞,泼辣直爽的性格;又如朱自清的《春》中写春风时,则用春风中所特有的鸟鸣牧笛之声,衬托出了春风的美好。
(三)浸透个人感悟。在写作实践中“任何一个独特的细节,都是写作者个人生命历程的独特提纯,都浸透着作者独特的生命感受”。[2]要学会在生活中去做一个有心人,留心倾听,并浸透个人独有的情感与感受,找到这一声音所真正带给人的感动,才能以“声”来拨动人的心弦。如萧乾的《吆喝》中,老北京的吆喝声纷繁复杂,头绪众多,而作者饱含思念,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在如闻其声之时,淡淡的思乡之情也得以在吆喝声中表现。
(四)由此及彼,联想把握。有时生活中倾听到的某些声音难以言表,某些声音细微之妙难以用普通的拟声词或者描述的语言来进行形容,偏偏常是这样的声音常让人难以忘怀。这时联想的能力就能助人一臂之力,由此及彼,以想象和联想来触发灵感,抓住声音所带来的感受进行合理的比拟,从而使声音以一种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牢牢刻在心中,鲜明于记忆深处。如桂文亚的《你一定会听见的》中,在描写“蒲公英梳头的声音”时就进行了联想,将蒲公英被风吹散的声音比喻成一阵“磨砂纸沙沙的细响”。这一细致入微,几乎为人耳难以察觉的声音,就这样在纸上复苏,鲜明而又生动,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联想和想象“在运用中又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要加以综合运用。[3]
三、描写“声音”,掌握从听觉角度描写的方法
学会了倾听与观察,但要想将其化为美好的文字,还需要掌握一定写“声”的技巧,这样才不会“话在心头口难开”,无法将素材更好地进行表达。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觉得有以下几种写“声”的技巧值得学生去掌握,并综合进行运用。
(一)巧用拟声词。在写声音的过程中,使用拟声词来进行描写是很常见的写作技巧,如落雪常是“簌簌”,写风总是“萧萧”,“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掌握这一方法不难,只在于平时在阅读时多留意多积累,注意常见的景物常用什么样的拟声词来进行描写。在笔者课堂实践训练学生进行片段写作《初冬》时,很多学生都写类似“窗外的雪落了一地”的句子,但有一个学生却写“窗外的暮雪簌簌地积满了石阶”,在文化品位上自然高出一筹。
(二)联想想象,画面转换。最美好的音乐往往超出了人的感知范围,最美好的形象往往无法以形态来描述。声音的描写又何尝不是如此,有时声音极美,无法以言语形容,贫乏的拟声词根本无法跟上思维的步伐,此时又何必强行描绘?这时以美写美,善用联想就是很好的处理方法。如赵丽宏的《莫扎特的造访》中,要描写莫扎特的音乐之美时,就将莫扎特的钢琴曲比作是雨珠闪烁、鲜花绽放、彩虹横空、孩童欢笑……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学生在描写乐曲之时,只会囔囔地说“好听,很好听,特别好听……”自然是语言贫乏、技巧缺乏之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有学生提出“汽车急刹车声”这样比较难以描述的声音该如何描写时,笔者便提示大家展开联想与想象,学生纷纷表示豁然开朗,原来这样难以直接进行描写的声音,在经过联想俞想象之后,描绘为“如尖利的喊叫声划破天际”“刺耳的摩擦声像刀片直扎双耳”等等,对声音的描写一下就生动了起来。
(三)对比烘托,两相映衬。“鸟鸣山更幽,蝉噪林逾静”,在写声音时,较细微的声音常常由于其声的小而不易描写,此时,对比烘托的手法会是一种不错的技巧。要写声音的细微,不妨以动衬静,以环境的宁静与细微的声音两相映衬,“遥闻深巷中犬吠”(林嗣环《口技》)不仅衬托出了夜的宁静,更以远远的犬吠声,由远而近引入整个表演,既描写了声音,更营造了环境氛围。“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何其芳《秋天》)不仅以伐木声衬托出了幽谷的静美,更为整首诗的开头即营造出了深邃幽远的意境。
而有时声音之大震耳欲聋,同样无法用普通的词汇来表现出其豪迈雄浑。这时隐去声音,突出气势以进行烘托,则是很好的方法。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要突出腰鼓震响之时的豪迈气概,除了反复写到隆隆的鼓声之外,更不吝笔墨地描写了腰鼓的舞姿、人们的感受、恢弘的气势、雄健的精神。
一篇作文想要真正用文字来打动人,就需要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看到的不仅仅是枯燥的复述文字,而是要让读者通过阅读,在脑海中重现文中的情形,经历作者所经历的事件。因此,在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写作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写“声”也仅仅是其中的一小步而已。
[1]王长礼.从事写作要学会观察[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4(1).
[]2陈宝贵.细节——生命历程的独特提纯[J].中学语文,2006(9).
[3]宋淑莲.联想与想象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1(10).
(责任编辑:石修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