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愧怍”缘于情感上的不对等
——对《老王》的教学思考

2016-04-16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龙岩熟人杨绛

罗 燕

(龙岩初级中学,福建龙岩364000)

“愧怍”缘于情感上的不对等
——对《老王》的教学思考

罗 燕

(龙岩初级中学,福建龙岩364000)

对于杨绛的名作《老王》中篇末一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愧怍”不是作者帮助老王不够尽力,而是源于情感上的不对等。

愧怍;帮助;主顾;朋友;亲人;拒绝;不对等

对于杨绛的名作《老王》中篇末一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对“愧怍”的解读,大部分执教者认为,这是杨绛认为自己对老王的帮助不够,自己还没有尽力,这果真是杨绛愧怍的缘由吗?

作者是主顾,老王是人力车夫,一个花钱坐车,一个拉车赚钱,两者只是雇佣关系,而且杨绛对老王的帮助已经是够多了,经常照顾他的生意,与“乘客不愿坐他的车”形成鲜明的对比,还送老王大瓶的鱼肝油治疗夜盲症等,这萍水相逢的两个人,作者对老王的帮助已经够多了,怎么还会愧怍呢?

为了解开这一谜团,走进文本,立足语言,细读文本,走进老王的心理,走进杨绛的心理,达到读者与作者杨绛、文本中老王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拨开云雾,见阳光”。

一、老王渴望一份真感情

首先走进老王的情感世界,老王对作者杨绛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实一直在升温。

(一)老王情感上是孤苦无依的

文章第2段中“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这句话表明老王无亲无故,孤苦无依,特别是文中“有个哥哥”和“有两个侄儿”后面的这两个逗号的停顿作用,让读者的情感随着作者的叙述从高峰跌倒深渊,情感跌宕起伏,把“死了”“没出息”放在后面,更突出强调了老王凄凉地境况。读者力透纸背,读到了,身体本来就不好的老王一个人孤零零地靠蹬三轮车在这个城市里生活,他的一颗心是飘着的,无根的,孤苦无依的。

(二)老王的心头荡漾着淡淡的幸福

老王用勤劳的双脚姑且能在这城市中生活下去,别人不愿坐他的车,而作者却经常坐他的车。文章第1段中“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一辆车,两个人,他们在轻松、随意地交谈,或拉家常,或谈谈各自的心情等等,伴随着三轮车的咿呀之声,在日出之际,或日落之时,街道上常常有这么一幅温馨的画面:一个情感上无依无靠的、别人都不愿意坐他三轮车的车夫老王,在这座勉强能让他立足的城市里能有一位与自己聊得欢的作者杨绛,那时,老王的心里头是幸福的。

(三)老王心里把杨绛当作朋友

时间就在“他蹬”与“我坐”一路上悄然流逝,在长时间的接触中,老王与作者一家的关系是否发生微妙的变化?

生活的风暴说来就来,作者一家在那特殊的年代受到了迫害。文章第6段中“‘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老王是以载客为生的,“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可见在老王的心里认为:“杨绛一家有困难了,我这个朋友不能袖手旁观,应该帮助她,杨绛不仅仅是我的主顾,更是我的朋友。”这里介绍一下背景,“文化革命”时,作者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上班,就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揪出来,受到迫害,当时人人看到杨绛一家就像躲瘟疫一样远远地躲开,而老王却毫无畏惧地主动送钱先生去医院,平等地看待作者一家,想帮助作者一家。虽然老王生活很需要钱,靠蹬三轮车赚钱来维持生计,但一句“我不要钱”,道出的是帮助,只想帮助作者一家,这是超越了雇佣关系的朋友关系。而作者杨绛一定要给钱时,他还问“你还有钱吗?”,拿了钱却不大放心。这时,老王对作者一家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老王把作者一家当作自己的朋友。

(四)老王把作者杨绛当作亲人

因艰辛的生活,老王病倒了。文章第6段中“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一个“扶”可见老王身患重病,到作者家做什么?后来病情恶化,不能行动了,还要托老李代他传话给作者,传什么话?这值得大家探究。大家可想想,邻居出差几个月,没看到,大家会想念吗?家人出差几个月,大家会想念吗?这两种情形因情感的疏远亲密,回答肯定是不一样的。从老王的行为,读者隐隐约约可以感觉到在老王的心中,作者是他的一个亲人了。老王与作者的关系又发生了变化,超越了朋友,当作亲人。

(五)杨绛是老王情感的栖息地

上天似乎没有青睐这个孤苦无依的老王,从第8段的描述“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可见老王是病入膏肓了,老王拖着骷髅一般的病体,将家中最值钱的东西拿来给作者。那个年代物质极其贫乏,这香油是好的,这鸡蛋是大的,在当时是奢侈品。这又有一个问题值得深究:老王去世的前一天为什么要这么艰辛地拖着病体拿着香油和鸡蛋送给作者?仅仅是表达对作者一家的感激吗?不仅仅是,当作者转身进屋去时,老王非常敏感地意识到,作者又要拿钱,作为礼尚往来了,作者这动作对老王刺激极大,老王哪怕在身体极其虚弱的情况下,来个“赶忙”说:“我不是要钱。”解读这句话“我不是要钱”,那老王那时那刻要的是什么呢?老王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钱对他没有任何的意义。一个行将就木的人,心理最渴求的是亲人给予的慰藉,渴求带着一份温暖的情感离开人世,不再孤单,不再寂寞,这对于一个情感没着落的老王来说,无疑是那时那刻最想要的。“老王从杨绛身上感受到的温暖和关怀,让他燃起对家的温暖的渴求。”[1]在心里,老王逐渐地把作者当作一颗漂泊的心的港湾,情感的栖息地。

可见,老王对作者的情感一直在升格,从雇佣关系到朋友关系到亲人关系到情感的归属,老王渴盼的是一份亲情。

二、作者杨绛只把老王当熟人

接着,一起走进作者杨绛的情感世界,老王在杨绛的心里只是熟人。

老王拖着骷髅一般的身体到作者家,带着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的奢侈品——香油和鸡蛋,而且是好香油,大鸡蛋,本想和自己心中的亲人告别,可是,作者却非要给老王钱,礼尚往来,不愿占老王的便宜,以求心灵的安慰。可作者这一举动,恰恰是给满腔热忱来的老王浇了一盆冷水,在老王最不需要钱的时候坚持要给他钱。笔者分析,给钱的背后是作者只是把老王当作熟人,因为是熟人,才特别在意礼尚往来。

以下是笔者简要的课堂实录。

老师:可作者转身进屋拿钱,当时作者处于怎样的考虑?

学生:作者考虑到老王生活拮据,很需要钱。同时,作为礼尚往来,也应该给他钱。

老师:在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意识到自己对老王有愧怍了,那这“愧怍”的内涵是什么?

学生:没把老王把自己当做家人,只是一个熟人而已。

老师:是呀,作者当时根本没有想到一个连温饱问题都还是棘手问题的人竟然也有精神需求呀,将一个临死之人的心灵渴求彻彻底底地拒之千里之外,没有读懂老王也渴望一份真感情呀。作者现在想起来,当时给老王钱的举动实在是伤害他,情感上拒绝他。

老王带着冷冰冰的钱“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不如说是老王的心一级一级的坠下去,这世间哪有属于他的一分真感情呀!作者“残忍”地拒绝了老王的情感。与其说“我害怕得糊涂了”,不如说作者心里没有真正装着老王,作者当时只是把他当作熟人罢了。

96岁高龄的杨绛在《走在人生边上》写道:“每个人如果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犯了种种错误。而事情已成过去。灵性良心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2]这段话就是对文章这句话“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了: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最真诚的独白。几年后,作者渐渐明白了,自己当时在物质上是关爱老王,在情感上是拒绝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呀。

综上所述,作者埋藏在心底的愧怍是缘于双方情感上的不对等。老王把作者当亲人,作者把老王当熟人,当读懂老王的情感后,作者心中自然就愧怍了。

[1]辜用娟.浅谈杨绛先生对老王的愧怍[J].语数外学习,2014(4).

[2]杨绛.走在人生边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责任编辑:石修银)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龙岩新罗区名师培养工程“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区名规201601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龙岩熟人杨绛
新时期单元控规动态维护探索实践——以龙岩主城区为例
选择
选择
Life Story
校园“老”熟人,我们的成长大“师”
和熟人相处之道
GPON技术在漳州天宝至龙岩蛟洋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中的应用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别忘记跟熟人打招呼
童迷黑白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