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试题特点夯实阅读基础
——试析2016福建中考记叙文阅读命制特点及对策

2016-04-16张昌伟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命制试卷文本

张昌伟

(将乐县第四中学,福建将乐353300)

把握试题特点夯实阅读基础
——试析2016福建中考记叙文阅读命制特点及对策

张昌伟

(将乐县第四中学,福建将乐353300)

研读福建各地市考卷中的记叙文阅读题,考察的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板块:通过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精读文章内容,揣摩言语形式;领会作者意图,挖掘文本内涵。试卷的命制既检验学生的基础,又彰显一定的人文性。把握试卷的命制特点,以考试倒逼教学的改进,就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采取更为有利的对策,更好地抓好日常的语文训练,夯实基础。从而提高记叙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中考阅读;命制特点;对策

中考的命题对初中教学影响至深,以考试倒逼教学的改进,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是绕不开的课题。如果能够把握试卷一定的命制特点,对处理教学也会有许多帮助。仔细研读2016福建各地市考卷中的记叙文阅读题,探讨命题规律,以期改进未来的记叙类文本阅读教学。

《2016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语文考试大纲》(以下简称《省考纲》)指出:在阅读考察中,不要以技术操作的测试来代替学生自主的体验和感悟,要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状况。遵循这样的规律,考察的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板块。

一、通过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

从2016福建各地市的试卷可以看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是很主要的一种考察形式,可以衡量学生感知、筛选、概括、提炼的能力。[1]例如三明卷的《我们在蓝色海上飘》第19小题:“通读全文,梳理我与方小舒的交往过程,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就是通过情节,梳理事件和人物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厦门卷的《断头树也有春天》第13题:“文章①②两段详细写了山毛榉树,而全文的主角却是‘幸存者’。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述第①②段的作用。”这是通过对全文的内容与结构的把握,明确段落的作用。其他地市卷也大体在前一两题考察这项内容。当然形式还有其他的变化,考察目的却都是一样的。

根据以上试卷命制特点,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对策。

1.切实训练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抓好阅读训练,逐步从浏览到默读到速读,落实到每一篇课文中去。人教版七上第二单元提示就对默读有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一气呵成的贯通全文。”如课文《我的老师》《王几何》等就可以先训练默读,以促进学生养成快速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的能力。读后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模式训练。简单概括:什么人(什么地方)+做什么(发生什么)。《桃花源记》就可以概括为渔人进出桃源的经过。详细概括时间地点人物(可筛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学生就可以依据模式边读边找要素训练,快速把握文本内容。

2.学会找关键信息概括。怎样训练学生抓住主要信息呢?先确定文章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然后分段看内容,最后汇总收集信息。例如人教版七下第五单元:《伟大的悲剧》确定以事件为内容,分段发现内容在叙述斯科特一行回归过程中的表现,然后抓住时间变化的信息概括;《登上地球之巅》确定以登山事件为内容,分段读出每一段路程的艰难,再抓住地点变化的信息概括;《真正的英雄》确定悼念为航天事业献身的英雄,分段再看出对七个人物分别的赞颂,然后抓住这些鲜活的人物信息概括……这样,由分到总,对阅读的整体把握会更快更准确。

3.要注重课外的阅读拓展。在完成一篇课内阅读的分析后,最好能用一些同类型的课外文章来做阅读对比。胡适的《我的母亲》与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对比训练整体内容的概括,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可以与他的另一篇《合欢树》对比整体感受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多读多思,也能更好的形成对文本的快速感知。

二、精读文章内容,揣摩言语形式

《省考纲》指明:要从“形象、情感、语言”等方面考察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探究题目的是一种重要的考察形式。如漳州卷《给人生加一道花的篱笆》第15题“请概括选文题目‘给人生加一道花的篱笆’的两层含义”。三明卷第21题“文章以‘我们在蓝色海上飘’为题有哪些妙处”。这些题目从揣摩文章的标题入手,考察学生对内容的体会,对文章线索的把握,对深层情感的理解。以小见大,是基本的考察形式。

对词语、句子的感悟也是主要的考察形式。福州卷的第18题“结合语境,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1)从修辞的角度,品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泉州卷的第14题则直接是三题品析语言的题目。由此可见,言语的辨析在语文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以替代的。

其他的还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的的形式,体会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的的揣摩。如福州卷第19题“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请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概括评价文中的中年妇女”。三明卷第22题“文章在刻画方小舒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那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这些题目的设置紧密结合文本,要深入文章,对人物言语细致揣摩,才能答的更为细致。

根据以上试卷命制特点,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对策:

1.阅读训练要循序渐进。探究阅读的言语形式要贯穿在整个教学中,螺旋式反复递进,达到阅读训练目的。一般七年级训练朗读到揣摩语言,八年级在此基础上从收集信息到质疑索解进行训练,九年级以综合答题训练为主。这个过程可以分阶段分单元分课文训练,一课一得。例如七年级《春》可以以揣摩文章中的比喻为主,[1]八年级《苏州园林》就可以推敲一下说明+观感的语段结构模式,[2]九年级《孔乙己》则可以从“手”的描写入手,通过答题训练,从“手”的描写到用途到悲剧根源,唤醒学生的思考,关注语文的基本。

2.阅读训练要注重规范。规范化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需要遵循的教学准则,重在合乎要求,又尊重个性差异。如默读的基本步骤:辨字——注音——疏句。既要学生读的清晰,注意停顿,不增减,不改动,又不能读死。如《荷叶母亲》可以分层朗读:用“舒缓的语气”朗读,用“母爱的温柔”来朗读,用“童心的感激”来读。逐步把学生引入诗情之中。[2]当然还有批注的规范,回答问题的规范,书写的规范,质疑的规范……这些都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就要注重训练。才能在不同的考试中展现扎实的基本功。

3.阅读训练要养成习惯。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3]言语形式的养成必须通过长时间的阅读时间来完成,所以要练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诵读的习惯,作批注评点的习惯,揣摩语言的习惯,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理解内容的习惯等等。这些都是在教学文章是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不断反复,扎实基础,循序渐进,终会有收获。

三、领会作者意图,挖掘文本内涵

《省考纲》提到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从各地市卷来看,最后一题的拓展大部分落在了主题和情感的延伸,题型却各有特点。漳州卷第17题“文中所写的三个小故事让人感动,你身边一定也有类似的人和事,请描述出来与大家分享”,以说故事的形式来延续对主题的思考。三明卷的第23题则链接高考题型,采用了选择题的形式“下面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从而让学生更全面的去思考文章的内涵,明显略高一筹。今后的拓展题也许会更倾向这样的全面思考。

根据以上试卷命制特点,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对策:

1.准确把握文本主题。文本主题应该就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教学时就要训练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带着问题去阅读,从题目找答案,从人物找答案,从抒情议论句去找答案,看作者的写作目的。

2.多角度的思考内涵。这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表现。由于阅读主体头脑中的信息理解有所差异,即使阅读同一篇文章,也会产生多角度解读,即个性化理解。教学中应该从最基本的练起:从正反两方面思考,从不同人物身上思考,从不同结果去思考……反复训练学生的思维,当然要注意引导,还可更深入的进行探讨。

3.文本内涵的迁移。陶行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4]教学中,把言语放入生活中去感受,语文才是富有生命力的。一般在课后练习都会有一道联系生活的训练,这个可以结合运用。另外,可以适当布置一些小练笔,写感受,书真情。读写结合,才能更好的学以致用。

从整体上看,今后语文考察的总体方向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至少语文味不应该失去。从生活中来,到实践中去。只要做好日常的语文训练,夯实基础。让教学行走于言语和生活之间,一定会更贴合学生的实际。

[1]刘菊春.我从课中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余映潮.这样教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叶圣陶.文章例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4]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石修银)

猜你喜欢

命制试卷文本
例谈不等式题的命制方法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需把握的相关要素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由命制唐朝使职选择题引发的思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