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面”读厚古诗
——例谈写景抒情类古诗的画面教学
2016-04-16蒋成云特级教师
蒋成云(特级教师)
现行教材中编入了相当数量的写景抒情类古诗,这类古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知道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理解古诗,但是不知道如何准确把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学生对画面的理解缺乏厚度。对此我们组织部分语文骨干教师以《江雪》一诗为例进行了系列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把握这类古诗的画面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关注重点,读出“字面”
感悟这类古诗的画面,首先要引导学生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词语或印象最深的词语,挖掘文字深度,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展开想象,对于描写人物的字词,可以想象其中所包含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内容;对于描写景物的字词,可以想象它所蕴涵的景物色彩、数量、形态、动静、光亮等信息,通过想象把这些字词所描绘的单个图景画面呈现出来,把握整首诗描绘的主要画面。
例如《江雪》这首古诗前两句描景,后两句写人,前两句最后一个字和后两句第一个字都是一对近义词,这四个词语既是牵动整首诗的关键字词,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词语。
教学时可以紧扣这四个词语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一是读准诗句。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些词语最能表现江雪的独特?把“绝”“灭”“孤”“独”这四个词语放在诗中该怎样读?引导学生读准这四个词语的轻重缓急,掌握读关键字词的方法。你能运用你已经掌握的朗读方法读好这首诗吗?引导学生通过语气、语调、语速、停顿等方面的变化与起伏读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二是读懂词意。读读这四个词语,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这是两对近义词,并通过拆字、勾连、想象等多种方法把词的意思读懂;三是读出画面。这首诗描写的是雪景,你从“绝”和“灭”这对近义词中看到了怎样的雪?在这样的雪天里只有一个人,你从“孤”和“独”这对近义词中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人和一幅怎样的雪景,并给你所看到的画面起个名字。通过想象,把词意串联起来,用画面的形式把每句诗的意思展现出来。把整首诗转化为四幅图:所有的山和路都被雪覆盖,看不到一只飞鸟和一个行人,听不到一点声音的千山图和万径图;在茫茫雪山下,寒冷江雪中,只有一位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头独自一人坐在孤零零的一条船上垂钓的独钓图和寒江图,通过这四幅图清楚地展现诗句所描写的景物和人物形象。
二、横向整合,读通“文面”
这类古诗一般都是先描写景物,再描写人物,诗中虽然蕴含着很多画面,但这些画面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有序呈现的。读这类古诗,可以按照作者观察或写作的顺序,把握画面之间的连接关系,根据画面主题对每一个小画面进行横向整合,把这些画面整合在一个大的画面中,在整合的过程中明确画面的主次和人景关系,将景物和人物放置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地点的生活场景之中,并对画面进行描述和补充,将所有的图景画面组合成一幅有主题的故事性画面。
例如《江雪》这首诗主要呈现了四幅画面,描写的都是雪景,作者采取的是远距离镜头,先远看千山和路径上的雪,再看江中船上和渔翁蓑笠上的雪,这个画面是按照从景到人的顺序来呈现的,整个画面所要表现的主题就是寒冷凄清,所有的山和路除了雪,什么也看不到;江中除了一个孤零零的渔翁坐在一条小船垂钓,什么人也没有,从景到人都是那样的凄冷。这四幅画面围绕这个主题按照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的故事性思路展开布局,独钓图是中心,其他三幅图是围绕这幅图来分布的,这四幅图组成了一幅蓑笠翁在大雪纷飞的寒冷冬天,独自一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冒着严寒和大雪乘船来到寒江之中垂钓的故事性画面,为了进一步充实画面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画面结构进行补白,在这个画面中适当的地方补上被大雪压弯了的江边古树,被大雪覆盖的江边亭子等这些诗句所没有直接叙述的景物。
教学时可以分三步进行:一是摆图,如果把这四幅图摆放在一起,组成一幅大的画,你认为应该按怎样的顺序摆放?通过摆放,理清四幅图之间的关系,明晰诗人观察和写作的顺序;二是补图,你认为在这样一幅画里还可以补上哪些景物?进一步充实画面内容,丰厚诗句所描写的情景;三是说图,你准备怎样来介绍这幅画?通过画面介绍,把古诗所蕴含的情境有序、生动地说出来,使整首诗转化为一幅具有故事情节的有序画面,从景到人,初步感受到蓑笠翁在广阔、寒冷、寂静环境里的那份孤独。
三、纵向思考,读透“情面”
这类古诗看似描景写人,实为抒情。作者大多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和人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这份情感常常蕴含在文字背后的画面里。所以读这类古诗还要把握诗句的温度,体会诗句的言外之意,研究相关背景资料,通过补白,再现当时的情景,将人物放置在一个具体的时代背景之中,想象人物内心的独白,通过诗里的画面感悟诗里的情,使诗句中的景和人都富有情感,从风景画面走进富有情感生命的画面,从画中人物走进描写画面的人物,准确把握画面的情感梯度。
例如《江雪》这首诗,表面上看是描写了江上雪景和雪中的蓑笠翁,并通过景和人叙说了寒江独钓这个故事,实际上作者是想通过景和人的描写以及故事的叙说来表达自己的一份情感,所以读这首诗还需要读出寒江独钓画面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中可以分两步:一是看图猜想,理解画中人的想法,读出寒江独钓中的蓑笠翁的情感画面。千山万径,一片雪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在这样寒冷的江雪中,老渔翁却独自一人,默默垂钓,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通过猜想,走进画面中老人的内心,体会渔翁的孤独、悲凉与无奈;二是读文研情,体会写诗人的情感,读出时代背景下的作者的情感画面。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位渔翁,描写千山、万径、寒江、孤舟这四个景物,强调独钓这个行为?引导学生通过对柳宗元在政治改革失败后的遭遇的研究,明白柳宗元是想借渔翁这个人物形象来再现自己所处的社会背景,他虽有千山万径一样的宏伟抱负,但面对的却是寒江孤舟般的残酷现实。画面中的老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自己,此时他孤零零的一个人在垂钓,心里会想些什么?想到母亲与女儿的凄惨遭遇,他是那样的难过与悲愤;想到自己政治改革的抱负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他是那样的寒心与孤独;想到政敌对他的拉拢与迫害,他又是那样的顽强不屈,“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紧抠一个“独”字,通过不同角度的想象,由景入情,再现作者内心那复杂的情感画面,使全诗呈现为一幅有情感生命的画面,立体化呈现作者那孤独与孤傲的形象,明白作者因情造景的写法。
教学写景抒情类古诗时,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递进,由点到面,由面及里,从无序走向有序,就能引导学生从文字走进画面,感受到画面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准确把握画面的内容、结构和情感,使画面教学有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