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关于“还魂”的比较

2016-04-14孔亚楠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3期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社会思潮牡丹亭

孔亚楠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关于“还魂”的比较

孔亚楠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摘要:《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分别是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和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重要的古典悲剧作品。二人生活在同一年代,两部作品的诞生也仅相差三年,不仅在主题上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主义思想的爱情,在叙事上也运用了异曲同工的“还魂”情节,但具体到“还魂”前后、原因、过程,却发现了很多异同点。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爱情;还魂;社会思潮

1故事梗概

《罗密欧与朱丽叶》主要讲述了一个城市中有着世仇的两大家族中的男女在一场宴会上一见钟情,互生爱慕,但家族的仇恨让他们无法在一起。就在朱丽叶即将嫁与他人的前一夜,她喝下了能使她假死42小时的毒药,罗密欧前往坟墓时并不知情,以为自己的爱人已逝去,于是喝下了真正的毒药。朱丽叶在醒来之时发现罗密欧已死,也拔剑自杀了,留下了为爱殉情的千古绝唱。

《牡丹亭》讲述了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1]。她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梦到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2“还魂”之比较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这两部作品的剧情最相似之处,在于女主角的为情还魂,这看似是中西戏剧史上的偶然巧合,其实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又蕴含着一种必然。

2.1“真死”和“假死”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虽然始终被两个大家族阻挠,但是朱丽叶心中的爱情不灭,并且一直在为之想办法找出路。基于现实,她去找神父解决她的问题,神父给了她可以造成假死状况的药,让她在服下之后通知罗密欧,让罗密欧把她救出来二人远走高飞。这是一种“假死”。《牡丹亭》中,杜丽娘因读《诗经·关雎》而产生思春的情绪,并在梦中见到了书生样的柳梦梅,由此思春伤春的心情愈加严重直至得了相思病而亡。这是一种“真死”。二者之间的真假给“还魂”的结局造成了决定性的意义。“假死”当真之后的悲痛直接决定了罗密欧的自杀,而杜丽娘的真死却给后文造成一种神秘的指引,即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2.2“科学客观”和“理想主观”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拿到了神父给她的“自杀药”,造成了假死的状况,这种情况在当时是科学的、可信的,也为还魂奠定了科学上的可能性。而《牡丹亭》中,杜丽娘因患相思病而亡,首先就是一种奇迹般的状况,夸大了爱情的力量;其次她的“还魂”完全是因为对于爱情的渴望和向往,指引她回到了人间,这也代表着作者主观方面赋予爱情的美好理想。但是站在科学的角度讲,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可以说,从死亡到还魂,《牡丹亭》更像是一场幻梦,一场对于爱情的追逐,导致主人公由生入死,向死而生。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分别,首先是因为时代赋予了莎士比亚更理性有力的条件。人文主义的思潮,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朱丽叶哪怕在死而复生的刹那也是有据可证,她只是吃了会复生的药,于情于理都是值得相信的。而对于汤显祖来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封建制度黑暗无比的时期,一方面,他能够站在时代先进思潮的前列,大声呼喊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已是他的伟大之处[2];但另一方面,他的突破还不够彻底。当时社会虽然渴望爱情渴望平等,但始终没有走出宿命论,认为自己的命运并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命运摆弄,哪怕是觉醒也要有命运的安排。这样一来,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梦中相遇,以及杜丽娘的死而复生,都仅仅存在于人们对于命运的理想状态中,不够科学和客观。

2.3“实际”与“想象”

这里的实际和想象,是对于主人公而言,是实际的爱情还是想象中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毋庸置疑,二人从一见钟情到坠入爱河,共同经历了爱情给予他们的甜蜜,“你要是真的爱我,就请你诚意的告诉我”[3];直接且浪漫。对于结局而言,爱情就像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如果没有了,宁愿去死。然而《牡丹亭》中,杜丽娘到死都从未见过柳梦梅,同样柳梦梅也只是梦到过杜丽娘而已,二人只是心中渴望得到爱情的愿望和梦中的情人在召唤彼此,并没有真正与对方进行过交往和相处。她在弥留之际更是像仙人附体一般,仿佛预见到了将来要发生的事情,让母亲把她埋在梅花树下,并将自画像压在石头下面。柳梦梅赶考之际,也像冥冥之中很大的机缘巧合让他拾到了画像,发现正是梦中情人,而杜丽娘的魂魄此时出现在游园中。柳梦梅掘墓,杜丽娘死而复生。全剧到此,二人的感情都只是存在于想象当中。这是因为汤显祖写《牡丹亭》时,中国处于“普遍沉沦”期,而莎士比亚写《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欧洲历史已进入新世纪,人文主义思潮生机勃勃。因此,相比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杜丽娘和柳梦梅则显得略为空洞和梦幻。

2.4“悲剧”和“喜剧”

朱丽叶的“还魂”看似像是一个喜剧,可以与罗密欧远走高飞,实则是她醒来看到爱人已逝,悲痛欲绝也自杀了,这直接造成了还魂变悲剧。而杜丽娘的还魂则是真正的皆大欢喜,柳梦梅与杜丽娘经历着真实的爱情,最后终成眷属,“还魂”成就了爱情,成就了喜剧。这也是东西方作家对于爱情赞美的不同方式:西方戏剧家推崇大悲剧,他们认为悲剧是崇高美的体现,只有悲剧才能永垂不朽;西方文化中关于“死”的沉重表现,是他们的价值观念的一种必然反映。耶酥被钉在十字架上,其死亡的沉重化作形象凝固成为一种神圣。正因为此,西方文化歌颂的是“死”的价值[4]。而中国戏剧则是推崇善之美,人们的审美快感在于历尽磨难之后的成功,以及对大团圆结局的满足感。

2.5“真”与“美”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美学品格是真,它将从幸福到苦难的情节变化和发展过程高度浓缩成有限的几个板块。其中“假死”环节,朱丽叶仅仅是因为假死药的药效过了自然醒了,再加上罗密欧与朱丽叶二人与封建势力的勇敢搏斗,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真实感,让人深刻感受到他们的真情。《牡丹亭》的美学品格是美,“真死”环节中,先是杜丽娘未卜先知一般地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而后柳梦梅拾到,又化作幽魂告知柳梦梅开棺掘墓,直到柳梦梅成功掘墓,才使得其复活。这一情节发展上的悲喜相交和线状型结构,产生了苦尽甜来的对比风格和悲欢离合的渐变性效果。这一浪漫主义手法的处理,具有强烈和丰富的美感,满足了人们的心理以及审美需求。

所以,如果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和“还魂”是现实主义,那么《牡丹亭》则是浪漫主义。汤显祖用浪漫主义的想象和夸张,使杜丽娘因情而死,又因情复生,生死超越现实的局限,完全服从于“情”。而莎士比亚则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对爱情渴望的发挥,即使复生也是有科学依据、尊重事实的。

这两部同一时期的伟大巨作,在历经四百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不仅没有香消玉殒,反而愈加绚烂,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芳香。它们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代表,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试金石。从经典中追溯几百年前的文化内蕴,会印证出更多的历史轨迹。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追寻,值得我们永远深思。

参考文献:

[1] 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 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4] 杨国燕,谷素华.从爱情悲剧窥探中西文化之差异[M].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19):190-191.

(责任校对晏小敏)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3.058

收稿日期:20150928

作者简介:孔亚楠(1991-),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影视创作与批评研究。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3-0176-03

猜你喜欢

罗密欧与朱丽叶社会思潮牡丹亭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罗密欧与朱丽叶》:法国音乐剧的新浪潮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何长盛不衰
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首登羊城劲刮浪漫“台风”
读《牡丹亭》
药名戏与《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