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视角下贫困大学毕业生资助工作的实现路径
2016-04-14张杰
张杰
(南京财经大学 应用数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优势视角下贫困大学毕业生资助工作的实现路径
张杰
(南京财经大学 应用数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摘要:“问题视角”下的贫困大学毕业生资助工作着重于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救助与补贴。新时期要真正贯彻资助理念与目标,帮助贫困大学毕业生顺利完成学业,走向社会,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必须实现由“问题视角”向“优势视角”的资助理念转变,以及由“经济援助”向“就业帮扶”的过渡与转换。引入新的“优势视角”,提出新视角下实现贫困大学毕业生资助目标的路径:即通过培养并增强受助人的抗逆力,构建就业支持体系,发挥其自身优势和资源,从而实现从资助依赖到助人自助的转变。
关键词:优势视角;问题视角;经济援助;就业帮扶;实现路径
贫困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特殊的学生群体,与非贫困毕业生相比,他们面临就业经济的双重压力。随着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复杂严峻。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46万,比去年毕业人数增长将近20万。在这700多万的求职大军里,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困难显得尤为突出。在传统的资助工作思维中,做好经济援助是基本且主要的,对贫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帮扶关注较少。因此,本文拟从优势视角出发,由关注“问题”转向发掘贫困大学毕业生的“个人优势与潜能”,发掘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与机会,培养并提高受助者的抗逆力,充分发挥每一位贫困大学毕业生的能力,从而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由“经济资助”向“就业帮扶”的转变,从而实现资助工作的最高目标——“助人自助”。
1研究背景:“问题视角”下的贫困大学毕业生资助工作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大学生人数连年递增,与此形成正比的,是贫困大学生人数的增多。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09年底,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 285.15万,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527万,占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166.1万,占全部在校生人数的7.27%。”[1]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今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再增长10%以上”。这意味着贫困人数将达到一个更高的比例。
长期以来,人们坚持“问题视角”,将贫困大学毕业生视为“弱势群体”,对他们的帮助更多的是在经济上。各种奖助学金纷至沓来,过于强调了其弱势性。现有的资助体系,容易让贫困生形成经济依赖,从而弱化或失去自我脱贫的动力与能力。近几年,虽然很多学者和高校工作者都关注到贫困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但视角多停留在“问题”层面,过于突出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忽视或者没有发掘其自身潜在的独特优势,忽视培养贫困大学毕业生的抗逆力,以致未能充分发挥其自我潜能,形成经济援助依赖的同时,失去自我提高就业能力、培养就业困境抗逆力的途径。从“问题视角”研究和解决高校贫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与就业帮助需求,既不能真正解决困难,也不利于毕业生的成长与自我认知,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助困脱贫。
首先,“问题视角”更多的着重于贫困生的困难与问题,忽视了发掘贫困生自身的资源与抗逆力,容易导致认知的偏差,忽视了贫困生的尊严与价值,轻视了贫困生就业能力与资源的自我认知。“优势视角”转变了将贫困大学生定位为“弱势群体”的传统视角,鼓励贫困生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改变困境,改变人生的境遇,维护并重塑了贫困生的尊严与价值。
其次,“问题视角”下的贫困大学毕业生资助工作更多的是经济支持和生活补助,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利于贫困大学生真正脱贫自立。
最后,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公平和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明确提出应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问题视角”下的资助体系没有把受助者放在一个公平或者平等的地位,更多的强调了其弱势地位或者弱势环境。如果不能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贫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不能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和谐社会秩序。因此,必须引入新的观察视角,重新思考针对贫困大学毕业生的资助工作实现路径。
2优势视角下高校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帮扶资助路径的理论依据
“优势视角”最先由美国学者Dennis Saleebey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一书中。目前在社会工作、心理辅导、生涯规划等研究领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优势模式对人有两项基本假定:“一是有能力生活的人必然有能力使用与发展自己的潜能,并且可以取得资源;二是人类行为大多取决于个人所拥有的资源。资源涵括个人自身和环境资源。”[2]“优势视角”的核心概念是发掘案主或受助人自身是优势、信念与资源,激发案主自身的抗逆力,从而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处境或环境,从而提升自我、帮助自我发展。因此,“优势视角”是对传统“问题视角”的超越与重构,是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是实现路径的一种新选择。“优势视角”从积极的视角重新认识定位贫困大学毕业生群体,是高校资助工作研究的新视角,是提升贫困生就业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提升幸福感和成就感的理论依据。
首先,“优势视角”体现了施助方和受助方的平等与和谐,强调了双方的互相尊重、共同发现、共同成长的理念;其次,“优势视角”更加注重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优势和资源,强调其有能力能够通过努力实现理想和目标,完成人生的重大转折;最后,“优势视角”能够帮助学生重塑信心,有效缓解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遇到的压力与挫折,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增强贫困生在面对就业困境时的抗逆力。
3优势视角下的就业帮扶:高校贫困大学毕业生资助工作的实现新路径
我国贫困大学毕业生人数多,就业压力大,就业能力偏低,就业困境严重。要实现对贫困毕业生的资助由经济援助向助人自助、顺利就业,必须要转换视角,从“问题视角”向“优势视角”转换,从发掘和培养受助人的抗逆力和就业能力出发,变传统的经济援助为全方位的就业帮扶,发掘受助人的优势和特长,培养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实现对高校贫困生学业与就业的资助目标顺利转换[3]。
3.1“优势视角”的核心动力的打造:理想信念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情地说:“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贫困大学毕业生虽然面临很多来自家庭、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困难与问题,同时身陷就业难的求职大军中,处于人生的短暂困境。但与之相对应的不应是消极、颓废、自卑与彷徨,更应以高远的理念信念支撑自己,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在逆境中发现方向,在逆境中开辟前进的道路,这些都需要高校工作者用“优势视角”加以引导和帮助。
3.2着眼心理建设,培养并提高贫困大学毕业生的抗逆力
抗逆力不仅是一种状态或特征,它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人面对挫折、逆境时调整自身状态、积极面对并对抗逆境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即是抗逆力的体现,也是抗逆力提升的过程。“人感觉不顺利的倒霉事接踵而来可能是自己跟环境的不良互动造成的,而持续的幸福和对生活的良好适应则是自己跟环境不断进行良性互动的结果。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抗逆力更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品质。”[4]因此,有抗逆力的人不能仅仅被界定为是具有一种称为“抗逆力”特征的人,而是通过抗逆力的过程不断克服困难的人。
从表现形式上看,抗逆力具有两面性即正向抗逆力和负向抗逆力。“问题视角”下的抗逆力更多关注的是问题,如贫穷、失业、求职碰壁。而“优势视角”更多的是关注如何发现、培养、运用抗逆力即自身的优势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优势视角的实践要求人们把不幸事件看作是生命中的转折点,接受挑战并抓住机遇,实现个人跨越式的发展。
因此,应在“优势视角”下对贫困毕业生进行抗逆力培养与心理建设。高校老师应运用“优势视角”,通过谈话、分享、互动、测验等帮助贫困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资源,例如自强不息的精神、抗挫折的勇气等。已有研究证实,贫困生在创造力、爱学习、真诚、自制、谦虚等几项积极心理品质上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5]。通过分析自身的优势和资源,提升面对就业困境的抗逆力,提升在就业压力下的自我调整能力,将逆境变为成长中的宝贵财富,接受这个挑战,实现个人心理的突破和人生的成长。
3.3逆境下的就业能力建设
“优势视角”的核心理念是寻找并增强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发掘每个人的优势,无论是出于顺境还是逆境,特殊的环境赋予特殊的性格和能力。“优势视角”就是要求施助者或者说引导者要帮助案主或者受助者发现自己特殊环境下培养出的能力与特长,并将这些能力与特长与就业或者说经济独立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就业道路上成功的砝码。
3.4优势资源的发现与整合
高校应在“优势视角”下,帮助贫困生或者受助者多视角多途径发掘周边的资源,比如来自学校、朋友、同学或者是家庭的有效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梳理,同时与自身优势与特点相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和闪光点,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开辟独特的就业思路和渠道,从而顺利实现就业。
3.5社会环境的支持与配合
“优势视角”的理念主要包含个人优势、理想信念、环境资源三个方面,优势视角认为在个体遭遇逆境时,从表面上看是一种不幸,但是即便是在逆境下,周围环境中充满着资源,环境在增加了人产生各种问题的可能性的同时,也提供各种保护性因素。因此,对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注,不应仅限于发掘个人的优点、特长,更应寻求整个社会环境的支持点和支撑点。比如政府对贫困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扶持政策;对女大学生的关心帮扶政策等,均属于可以发掘利用的优势资源。将之与自身资源相结合,会形成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独特优势,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社会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念芝,吴晓红.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和谐校园[J].教育财会研究,2012:(6):40.
[2] 宋丽玉,施教裕.优势观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 吕阳.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研究——基于主体性视角[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3-96.
[4] 杜立婕.使用优势视角培养案主的抗逆力—一种社会下作实务的新模式阴[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7(3):19-20.
[5] 陈磊,何云凤,夏星星.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19(10):87-89.
(责任校对朱正余)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2-0110-03
作者简介:张杰(1979-),女,河北保定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50620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