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高校民生建设的路径思考

2016-04-14向凌云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2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需求

向凌云

(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6)



加强高校民生建设的路径思考

向凌云

(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6)

摘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加强高校民生可以通过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以满足教育主体的自然需求,加强管理制度建设以保障教育主体的安全需求,开展校园文体活动以实现教育主体的社会需求,拓宽民主治校渠道以获得教育主体的尊重需求,推进人才发展战略以提升教育主体的超越需求。

关键词:高校民生;建设路径;教育主体;需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民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本利益。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刚刚上任便提出新一届政府的重大责任是:“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民生建设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一环,而“更好的教育”则是其中的首要一环,教育是第一民生。然而,受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受“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首先,东西方社会价值体系的差异导致教育观念冲突;其次,高等教育市场化并且“正在转向‘买方市场’”[2];最后,多媒体教育正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深刻影响。针对上述变化,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加强高校民生建设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来实现。

1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以满足教育主体的自然需求

自然需求又称为生理需求,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里面级别最低却最具优势的需求。2014年9月12日,中国教育报发表《调查研究表明:高校教师收入分配机制需改革》一文指出:有关专家自2010年以来先后对北京、上海、云南等地高校进行调查发现,高校教师收入差距加大,大学教授收入最高的10%与收入最低的10%相比,收入差距达到5.9倍,副教授为4.5倍。高校教师的薪酬地位偏低,2010年北京市属高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收入不如2009年北京市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青年教师生活、工作压力大,为排解大城市物价上涨、住房等生活压力,会千方百计想办法在本职工作之外寻求生财之道,影响着青年教师未来的学术发展潜力。可见,高校民生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满足各级别教育主体的自然需求。受经济体制转型的影响,市场化的思潮也影响到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学子和教师。一方面,教师收入偏低,部分不甘于清贫的教师开始在外兼职,影响了高校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市场化”也拉大了教师间的贫富差距,教师功利目的明显,学术造假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满足教育主体的自然需求首先必须提高高校教师的整体收入,达到社会平均水平,以保证教师的基本生存需求;其次,必须改革高校教师薪酬分配制度,缩小高校内部教师的贫富差距,激发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再次,平衡教学与行政之间的薪酬差距,出台相关制度保证学校优秀人才资源转向教学与科研;最后,舒适的工作环境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还必须改善高校教师的工作条件以及加强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2加强管理制度建设以保障教育主体的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指的是个体对自身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要求,处于较低级别。高校教师也是人民群众的一员,也有对自身工作环境的担忧。保障教育主体的安全需求必须健全以下方面的管理制度。首先,加强行政机关内部管理和执行力制度建设,做好师生的服务工作。高校机关是党政工作的职能部门,肩负着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策划、组织、协调、指导和落实等重要职责,改善机关不良作风,有助于强化高校“育人”的中心理念,创建和谐校园,使高校教师毫无后顾之忧地开展教研工作。其次,出台部门联动等校园环境治理制度。强化学校安保措施,保证学校师生的人身安全;规范校园小摊小贩定点管理,保障校园环境卫生、宁静、有序。对师生反应强烈的疑难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尽快解决。再次,建立高校教师定期体检以及购买大病医疗或人身意外保险的制度。新闻调查显示:中国教师平均寿命59.3岁,低于全国人均寿命10多岁。健康者仅占10%,亚健康占70%,疾病状态占20%,而且教师健康状况逐年下降。此外,中国看病贵已是普遍现象,有人以“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来形容,一旦教师遭遇大病或者意外伤害,对整个家庭会造成巨大的伤害,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师的正常工作。因此,为高校教师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医疗或意外保障制度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基本需求;最后,完善高校教师帮困制度的建设。应对家庭遭遇重大灾害或者特殊变故导致生活陷入贫困的教师家庭建立档案,定期走访慰问扶持,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困境,投入学校工作。

3开展校园文体活动以实现教育主体的社会需求

马克思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社会性即人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的需求,是人的本质需求,包含了个体对于友谊、爱情、亲情等的情感需求。实现高校教师的社会需求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首先,倡导校园文化精神,增加学校认同感和组织凝聚力。“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大师比大楼恒久,精神比物质对人的影响更为深远。其次,积极开展校园文体活动,有效增强高校教师的归属感和奉献学校的内在动力。校园文体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自然表露形式,可以丰富教师业余文化生活,满足教师的社会性需求,促进教师身心健康发展。开展校园文体活动需要应考虑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喜好教师的多种需求,一定要丰富多样,有不同特点和不同层次。同时可对高校文体活动的组织管理制度和形式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革,与时俱进,使文体活动有特色有新意,吸引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再次,投入专项资金打造师师、师生公共交流平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联结师师、师生之间情感的纽带,允许和鼓励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文化形态和观点自由发展才能繁荣校园文化,实现大学对社会文化的引领。此外,这个公共交流平台应以不同的形式展开,既可以是教学楼的师生交流活动室,清新优雅的学校咖啡室或茶室,也可以是网络虚拟交流平台等等。这种交流不仅可以实现师师、师生之间思想火花的碰撞,更能满足教育主体的社会需求,使高校教师在收获真理的同时亦能收获情感,实现自身价值。

4拓宽民主治校渠道以获得教育主体的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是马斯洛需要理论的较高一级层次,它既包括成就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民主治校是办好大学的一项基础性建设工程。学校发展的整体思路和规划、事关广大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事关重大改革的实施方案等,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决策前后,通过多种途径,多方面广泛征求教职员工的意见,广开言路,让群众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能够充分满足教育主体的尊重需求。拓宽民主治校渠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党务校务公开,定期通过校情通报会、党政例会等各级会议或校园网传达学校工作近况,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反馈回来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学校决策民主。充分尊重高校师生的知情权和建议权;其次,充分发挥高校工会、教代会作用,广泛征集教职工的提案和意见,并成立筹备组对教代会代表提案进行专项整理和充分讨论后上报校务会,有效调动广大教职员工代表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尊重其参与权;再次,开放高校微博微信等网络公众平台,组织专人进行管理,对师生反应频繁强烈的问题进行专项调查,畅通师生反映自身或学校问题的渠道,尊重高校师生的反映权;最后,学校财务公开,对涉及教师利益的重点内容、关键环节进行公示。如薪酬绩效改革方案、课题项目的申报审批、教师职称的评审、各种评优的推荐等,促进学校决策的透明度,收支的公开度,尊重高校师生的监督权。总而言之,拓宽民主治校渠道就是要让高校教师知校情、议校政、参校事,充分尊重他们的民主权利,推进高校教育事业和谐健康发展。

5推进人才发展战略以提升教育主体的超越需求

超越需求又称自我实现需求。在超越自我中激发潜能,获得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的需求,是马斯洛需要理论的最高层级需求。高校人才队伍是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核心动力。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是全面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保证,同时也是教育主体超越需求实现的目标。推进人才发展战略首先得搭建好良好的平台,然后再开展优秀人才的引进工作。良好的平台包括良好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学术团队、良好的科研设备。完善的平台为优秀人才的引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只有如此,方能做到“人尽其才”;其次,制定完善合理的人才培养制度,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打造出高素质的教学队伍、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以及高素质的管理队伍。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选择加入三支队伍中的一支或两支进行针对性培养,以实现自身潜能;再次,全面深化教师职务晋升制度的改革,引入公正有效的竞争激励制度,增强教师队伍活力,全面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最后,积极调整学缘结构,避免学术的“近亲繁殖”。“近亲繁殖”容易衍生“家族式”的学术团队,知识结构趋同,很难产生争鸣,从而也就难以实现学术创新。事实证明,大学的发展在人才,学科的发展在人才,学术的发展在人才。人才是促进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促进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推进人才发展战略不仅可以实现高校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人才的创造欲望,实现对自我超越的需求。

综上所述,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加强高校民生可以通过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以满足教育主体的自然需求,通过加强管理制度建设以保障教育主体的安全需求,通过开展校园文体活动以实现教育主体的社会需求,通过拓宽民主治校渠道以获得教育主体的尊重需求,通过推进人才发展战略以提升教育主体的超越需求。在高校教师不仅面临经济地位、专业提升的压力,而且在职业尊严和社会价值实现上也出现了迷茫的今天,切实解决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围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核心功能的实现,加强高校民生建设,提高高校民生指数,实现高校民生幸福,使高校改革成果惠及全体师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王强.高等教育开始转向“买方市场”[N].中国教育报,2015-06-03.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校对谢宜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2-0093-03

作者简介:向凌云(1962- ),女, 湖南双峰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职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BKS051)

收稿日期:20150714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2.030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需求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路径分析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基于云端的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的研究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