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在解题中的运用
2016-04-14浙江施锡桂
浙江 施锡桂
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在解题中的运用
浙江 施锡桂
地理环境整体性是高中地理的核心原理之一,是对高中自然地理内容的归纳与总结,是正确理解和处理人地关系的基础(下图)。笔者在对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归类时发现很多试题考查的落脚点就是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本文将从地理要素关联性、地理成因、地理区位条件、区域差异比较、区域发展等方面,谈谈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并提出相应的复习对策。
一、在地理要素关联性的分析中体现整体性思想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一地理要素的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区域。因此,从某一要素的变化去推测其他要素的相关变化,以及从整体的视角分析区域间的相互影响常成为高考试题命制的着手点。
【例1】(2015年山东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生态裂谷”是由于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的,绿洲地下水位下降,附近交错带的地下水会流向绿洲区;该地位于干旱区,“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生态环境会恶化,自然植被会退化,风力侵蚀会增强,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故选C。第2题,“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森林消耗水量大,不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在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灌溉农业易出现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可以合理利用,但不能禁止开采地下水。故选D。
【启示】一是要弄清一个区域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制约关系和因果关系。二是不仅要把某一地理要素的演变过程梳理清楚,而且要把地理要素间的横向联系加以整合,并预测和判断某一要素发展变化产生的结果和影响。如以水土流失过程为例,需要从气候、植被、河流、地貌、土壤等要素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化的过程,进而推测出水土流失对区域其他要素产生的影响。三是要用整体性的思维去分析区域间的联系。如某流域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会导致下游河道淤积,河床抬升,加剧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二、在地理成因的探究中体现整体性思想
地理成因是反映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因果联系、揭示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形成原因的地理基础性知识。大多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是诸多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多为“一果多因”或“多因多果”。
【例2】(2015年全国新课标Ⅱ卷)近年来,沿海地区城市遭受严重涝灾的现象时有发生。
读图,分析M市易出现重度涝灾的自然原因。
【解析】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降水、水文、海潮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图示,地形角度:M市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南侧为山区,若遇暴雨易暴发山洪。降水角度: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夏秋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且夏秋季节易遭受台风影响。水文角度:河流干支流汇合处上游来水量大;下游支流众多,易受海潮的顶托,排水不畅。
【答案】地处平原,地势低平,受南部山区洪水和河流上游汇水的共同影响;排洪通道少,且易受到潮水和其他河流洪水的顶托,排水不畅;处于台风过境或登陆区,台风常带来强降雨。
【启示】每一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形成的,因此,地理成因的探究要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在地理成因复习过程中,一是要知道某类地理生物或现象的成因从哪些角度进行分析。如分析沼泽的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或天气系统入手考虑降水情况,从所处的纬度和海拔入手考虑蒸发强弱,从水系发育角度考虑地表水汇入多少,从地势是否低平考虑排水条件,从土壤透水性情况考虑下渗状况;二是结合具体区域背景,如我国若尔盖湿地、三江湿地等成因不尽完全相同,对各地区湿地成因进行分析与比较,既归同又比异,在实例分析中做到灵活迁移与应用。
三、在地理区位条件的分析过程中体现整体性思想
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区位条件分析强调综合分析地理事物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关系。高考试题涉及的区位条件分析主要有城市区位、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交通区位、商业区位等。
【例3】(2011年浙江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蒙特利尔港是加拿大重要的小麦输出港,简要分析其形成条件。
【解析】题干“蒙特利尔港是加拿大重要的小麦输出港”暗示了答题思路,解答时应从蒙特利尔港靠近小麦产区及蒙特利尔港本身的交通优势等角度进行阐述。
【答案】加拿大的中南部是世界上重要的小麦产区,产量大,商品率高,出口量大;小麦多采用廉价的水运或铁路运输;蒙特利尔是重要的水路(河运、海运)、陆路交通枢纽,便于小麦输出。
【启示】首先要树立全面、系统的观点,地理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市场、政策、科技等)。其次要结合被分析事物的特性,从优势因素和限制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区位条件。再次要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例3】中,既要从自然和社会经济等方面详细阐述蒙特利尔港的区位条件,又要对小麦区位条件进行分析,寻求二者的结合点。
四、在区域差异的比较过程中体现整体性思想
一定区域空间范围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受影响的地理因素有别于其他地区,从而引起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和人文要素(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出现了区域差异。常见的区域差异比较有不同区域同一地理要素的差异比较和不同尺度区域差异综合分析两种类型。
【例4】(2015年四川卷·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猕猴桃原产于我国,新西兰引入栽培,将改良后的优良品种称“奇异果”。奇异果生长怕旱、怕风,宜栽植于湿润、疏松、深厚的土壤。新西兰的奇异果高度集中分布在北岛普伦蒂湾沿岸地区,鲜果主要出口到欧洲、日本等地,出口量居世界第一。我国已引种奇异果,并建立了加工企业。
材料二 下图示意为新西兰北岛图。
(3)与新西兰相比,评价我国生产的奇异果产品的市场优势。
【解析】影响农产品的市场因素主要从人口数量、生产成本、市场距离、上市时间等角度分析。
【答案】我国人口多,果品消费市场大;我国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果品生产成本低;距欧洲、日本市场较近;与南半球季节相反,鲜果上市时间不同,有利于销售。
【启示】区域差异比较一般多采用列表比较的形式。不同区域同一地理要素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到它们的差异之处、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尺度区域差异综合分析可以从区域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三方面进行,通过对地理要素逐项进行比较,找出他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某区域特征。
五、在区域发展的探讨过程中体现整体性思想
区域发展是指一般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主要中心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活动。观点方案类试题就是区域发展探讨的典型代表,它就某一地理问题,提出几种观点或方案,让学生选择其一并说明理由,考查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理解能力,对人类各种行为的评价和反思能力。
【例5】(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下图)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 0世纪5 0—7 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 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设问,如果回答赞同,理由应主要从卤虫的经济价值、发展卤虫捕捞业可增加就业等方面阐述;如果回答不赞同,理由主要从大规模发展卤虫捕捞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阐述。
【答案】赞同。理由: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增加就业等。
不赞同。理由: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启示】区域发展分析要立足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找出区域发展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从而探究区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存在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对于观点方案类试题要善于寻找恰当的角度和分析依据,不同的观点,其依据在确定时应有所侧重。简言之,若支持人们的某种行为,一般从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去解释;若反对,一般从不利的环境条件或可能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方面去分析。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康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