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全国新课标卷解读自然灾害的考查特点

2016-04-14重庆李兴科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16年2期
关键词:灾害试题新课标

重庆 李兴科

基于全国新课标卷解读自然灾害的考查特点

重庆 李兴科

一、2013—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自然灾害试题特点

1.试题考点、设问数量、分值

时间试题出处试题考点设问数量分数2015年Ⅰ卷水患的自然原因1个10分Ⅱ卷涝灾的自然原因1个10分Ⅰ卷2014年地震后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1个10分Ⅱ卷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的分布特点及原因2个10分Ⅰ卷洪灾原因及应对措施2个10分2013年Ⅱ卷低温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1个10分

从三年新课标高考全国Ⅰ卷和Ⅱ卷统计来看(如上表),选修自然灾害和防治的试题主要从水文灾害、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角度考查。特别是2015年的水文灾害全国两个试卷几乎相同,只是选择的区域不同而已。其分析要注重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来分析回答,也就是没有标准的统一答案,而需要考生联系当地实际状况进行分析。

试题设问的数量最多两个,大多数情况只有一个。且问题的指向性是非常明确,考生审题难度不大,容易解答。分值稳定,都是10分。

2.分析试题的图表材料

时间试题出处地理图表数量地理图表特点Ⅰ卷2个中南半岛区域轮廓图、等高2015年线图和气候柱状统计图Ⅱ卷1个浙江省北部地区区域轮廓图和等高线图2014年Ⅰ卷1个区域等高线图(河流)Ⅱ卷1个柱状统计图2013年Ⅰ卷1个江南丘陵部分区域等高线图Ⅱ卷无无

从三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和Ⅱ卷来看,选修自然灾害和防治的试题注重地理图表的考查。其中对区域图和等高线图的考查相对较多,而无图的状况只有2013年全国新课标Ⅱ卷出现过一次,也就是说明2016年该题应该会出现地理图表,至于是两个还是一个,需要根据试题的考查方向来确定。

3.材料的主要来源

时间试题出处试题背景材料来源2015年Ⅰ卷2011年泰国首都曼谷洪涝灾害Ⅱ卷近几年浙江省杭州湾附近出现的涝灾2014年Ⅰ卷2013年4月2 0日雅安发生7.0级地震Ⅱ卷1990-2006年福建省发生的地质灾害2013年Ⅰ卷江南丘陵某区域的洪灾Ⅱ卷2013年4月东北地区持续低温

分析三年新课标高考全国Ⅰ卷和Ⅱ卷的自然灾害和防治部分试题,可以发现其材料基本来源于近段时间发生的自然灾害,特别是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灾害;而对于世界出现的自然灾害来说,相对考查的概率较小。因此备考过程中,要注重近几年或者近段时间我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通过相关试题进行训练,提高解答此类高考题的能力。

二、解读典型试题,梳理主干知识

(一)水文灾害

【例1】(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图a示意某地区地形及M城位置,图b示意M城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2011年,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M城被水淹8 0多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分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

【解析】造成一个地区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应主要从气候、地形、水系特征、风暴潮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结合试题给出的区域地图、气候统计图及文字材料,可以判断出M城市的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当地河流上游发源于横断山区,流域面积广,河流来水量大,河流洪峰水位高。通过判读图中的等高线分布特点,M地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水下泄速度慢,且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城附近入海。其临近海湾,受海湾地形影响风暴潮多发,河口地区受海水顶托作用明显。加上2011年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所以水患严重。

【答案】M城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城附近入海。降水量大且集中。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

【主干知识】

1.河流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分析

(1)来水量大。影响因素: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2)排水不畅。影响因素: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泄;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3)调洪蓄洪能力差。影响因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河流洪涝灾害治理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上游——修水库蓄洪,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

但是,对黄河的洪涝灾害治理还要与其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对长江的洪涝灾害治理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二)地质灾害

【例2】(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 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 1日夜至2 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解析】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一般有滑坡和泥石流。结合材料中“断裂带”“地震”可知,该地区位于断裂带,即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岩石整体性易遭破坏,岩石破碎、岩体不稳;同时材料中提示该地区多暴雨;通过判读等高线可知,该地地势落差大,所以易诱发滑坡、泥石流。

【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主干知识】

1.灾害链

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或同时爆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如太阳活动高峰年,因磁暴或其他因素,心脏病人死亡数量多,地震次数也相对多,气候有时也有重大波动;台风的二次冲击、大地震后的强余震等。

灾害链可从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分析:

(1)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气温、降水、风等)、地形(岩石圈,如滑坡、泥石流、沙尘暴等)、生物(虫灾、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失衡等)、水文(洪涝、干旱等)、土壤(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等)要素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指导致人员和财产损失的火灾、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等。

2.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3.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及危害

【原创题演练】

下图示意某次台风期间海南岛降水量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分析此次台风过境时,甲乙两地中更容易出现涝灾的地区及自然原因。

【参考答案】

甲地更易出现。(2分)自然原因:甲地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2分)河流径流量大;(2分)台风带来的降水量大;(2分)河水常受风暴潮影响,下泄缓慢。(2分)

(作者单位:重庆市兼善中学)

猜你喜欢

灾害试题新课标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