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栓形成与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微粒释放相关性的研究①
2016-04-14王东升王复新王明华刘莹莹
王东升,王复新,段 伟,王明华,刘莹莹
(1.大庆市人民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6;2.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154003)
急性脑血栓形成与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微粒释放相关性的研究①
王东升1,2,王复新2,段伟1,王明华1,刘莹莹1
(1.大庆市人民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6;2.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154003)
摘要:目的:通过对急性脑血栓患者血浆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外翻、微粒(microparticle, MP)释放的动态变化的观察,探讨其与急性脑血栓的关系,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急性脑血栓患者20例作为试验组(排除标准:糖尿病、恶性高血压、尿毒症、恶性肿瘤、近6个月输血史),同时收集20例正常体检人员,无心脑血管疾病,检测前无使用抗凝剂等干扰血凝系统的药物,作为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仪、共聚焦显微镜检测PS暴露,比较正常人与脑血栓患者的结果差异是否有显著性,得出结论。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微球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微粒释放可以促进凝血因子复合物及凝血酶的生成,最终促进凝血的发生,在急性脑血栓形成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急性脑血栓;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微粒释放;研究
急性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 ombosis)是脑梗死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发病率的60%。血管壁结构完整性破坏,止血、凝血、纤溶系统的失平衡和血流状态的改变,共同构成血栓形成的基本条件。有报导指出缺血性卒中与凝血机制异常、栓子阻塞脑血管关系密切[1]。本文主要是研究急性脑血栓患者止血、凝血、纤溶系统中血浆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微粒释放与血栓形成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2013-01~2014-01来我科住院确诊的急性脑血栓患者20例,男16例,女4例 ,平均年龄(55.6±16.2)岁;所选患者具有下列请予以排除:(2型糖尿病、2级以上高血压、尿毒症肾功失代偿期、明确诊断的恶性肿瘤、近6个月输血史、各种明确诊断的急慢性感染);正常对照组20例,来自正常体检人员,需无心脑血管疾病,检测前无使用抗凝剂等干扰血凝系统的药物 ,男15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54.8±17.4)岁。
1.2标本采集
两组人员均应清晨空腹肘部静脉采血5mL,取1.8mL置于含0.2mL 0.109mol/L枸橼酸钠抗凝液的试管中,采血动作要熟练,同时血液必须混合充分以减少误差(采血后,将抗凝管至少轻轻颠倒8~10次),管中不能出现凝块。使用离心机3000r/min离心10min,将血浆分离,并在2h内使用Beckman Coulter公司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浆进行检测。
1.3PS外翻、MP释放水平检测及来源分析
用megamix标准微球试剂盒调整流式细胞仪所需要的条件,并设定微粒(microparticle, MPs)的检测范围;定义1Μm以下并表达PS的门内物质为MPs,1μm以上不列入计算范围内,通过Truecount beads定量检测MPs总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为SPSS13.0,使用ANOVA方法分析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在分析的标本中,只有小于1μm的门内物质有90%以上的显示为膜联蛋白v阳性,我们将这部分物质称为微球。通过对已知数量的TrueCount beads做为标准内参,计数微球的绝对数,每个分析的标本中,小于1μm的门内有90%以上为膜联蛋白v阳性,我们定义为微球。急性脑血栓患者膜联蛋白v阳性的微球总数平均为(4191±485)μL,而对照组正常人平均为(1629±252)μL。经过统计分析,急性脑血栓患者微球总数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见表1。
表1 急性脑血栓患者和正常人每微升血浆中微粒数目±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
3讨论
PS是细胞膜上主要的阴性磷脂,是凝血启动和吞噬识别途径上重要的信号分子。细胞膜PS外翻加速了凝血过程的两个关键环节,即凝血因子FX激活和凝血酶生成[2]。近年来研究发现MP也是独立于细胞因子、激素等分子外的一种新型细胞间信息传递方式,参与机体几乎所有的生理,病理生理学行为(如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疾病及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等)[3,4]。我们的实验发现急性脑血栓患者血浆PS暴露及微粒释放明显高于正常人,这些暴露PS的细胞又为凝血复合物的生成提供了催化表面,进一步的增加了凝血酶原酶的生成。增加的凝血酶又进一步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导致患者血栓的发生[5,6]。微粒不但携带细胞的表面标志物和表达PS,而且其携带的细胞表面受体能够调控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从而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MPs表达PS使其促凝活性提高了50~100倍[7],在血栓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8]。做为诊断血栓金标准的血管造影,常伴有肺栓塞、下腔静脉穿孔及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限制了其早期诊断[9]。急性脑卒中现在无论是在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处于老年患者发病的第一位,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的很大影响,因此对该病发病机理的研究就更加至关重要[10]。我们认为通过检测循环微粒水平对急性脑血栓患者可以早期发现,积极给予溶栓和抗凝治疗,会明显提高治疗疗效,改善预后。同时,已有研究表明已有研究表明脑血栓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红细变形性降低,聚集增加并伴有机械损伤,血小板活化、聚集性增强,内皮细胞损伤[11]。 我们认为损伤或活化的细胞PS暴露增多,同时释放微粒,为凝血因子提供催化表面,进而大大促进了凝血级联反应,引起血液高凝状态,从而导致脑血栓形成。
参考文献:
[1]张建华,李珏琪,梁珊珊.急性脑功能患者的功能预后与依达拉奉剂量治疗相关性研究[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36(5):68-69
[2]Kato S,Chernyavsky S,Tokita JE,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teinuria and venous thromboembolism[J].J Thromb Thrombolysis,2010,30(3):281-285
[3]Crookston KP,Sibbitt WL Jr,Chandler WL,et al. Circulating microparticles in 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Int J Rheum Dis,2013,16(1):72-80
[4]Bellomo R,Atkins RC.Membranous nephropathy and thromboembolism: Is prophylactic anticoagulation warranted[J]. Nephron,1993,63(3):249-254
[5]田海军,黄佐,吴宗贵.内皮微粒与心血管疾病[J].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27(1):34-37
[6]Fu Y,Zhou J,Li H,et al.Daunorubicin induces procoagulant activity of cultured endothelial cells through phosphatidylserine exposure and microparticles release[J].Thromb Haemost,2010,104(6):1235-1241
[7]郭菲,黄立娟. 微粒在血栓形成中的研究进展[J].国际免疫医学杂志,2012,35(5):346-349
[8]Sinauridze EI,Kireev DA,Popenko NY,et al.Platelet microparticle membrane shave 50-100- fold higher specific procoagulant activity than activated platelets[J].Thromb Haemost,2007,97(3):425-434
[9]Ramacciotti E,Hawley AE,Farris DM,et al.Leukocyte- and platelet derived Microparticles correlate with thrombus weight and tissue factor activity in an experimental mouse model of venous thrombosis[J].Nephion,2009,101(4):748-754
[10]孙香伟,李学臣,徐敏.急性脑卒中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228例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 (6):106
[11]刘泽霖,贺石材,李家增.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5
(收稿日期:2015-03-23)
中图分类号:R74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04(2016)01-0148-02
作者简介:王东升(1976~)男,黑龙江大庆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通讯作者:王复新(1959~)男,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wdsok 197702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