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学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有效实践
2016-04-13陆广地
陆广地
摘要:针对学生数学知识薄弱的现状,高职院校的数学教育应该借鉴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带领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学,在实践中学,拓展课程教育资源。
关键词:数学课程改革;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知行统一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3-0065-06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社会各界对其数学课程开设与否及其关注往往众说纷纭。从理论上讲数学课程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但是现实不容乐观。重视数学课程,而学生基础差,接受能力差,学习习惯无法改进,教师往往处于尴尬状态;不重视数学课程,又与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未来职场的需要明显矛盾。因此,高职数学课程与数学教师往往被边缘化。
陶行知在百年前提出许多有前瞻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领先理论界,依然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其主要内容涵盖创造教育、生活教育、师范教育、幼儿教育、普及教育和德育思想。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强调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受到教育,主要思想可归纳为做中学、生活教育和知行统一观。现从个人长期的教学实践出发,谈谈高职数学教学对策。
一、高职数学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出路
高职数学课存在“空转”现象。高职学生与普高学生比较,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差(数学、英语两科尤甚),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当,自我管理的能力弱等诸多问题。反映在学习上,他(她)们有的因为文化基础差,新知识听不懂学不了,作业根本无法独立完成;有的因为行为习惯不好,坐不住听不进,高兴时学不高兴不学;有的学习方法不当,上课只听不记,课后做作业之前从不复习课本,边做作业边听音乐,作业只做不想,做完就忘……,太多的学习挫折和考试失败的经验,使他(她)们中的许多人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对学习成绩漠然。显然,简单地用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对学生也不公平。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因此,重视并开设好高职数学课程非常重要,建立正确的课程观,提出合理的课程目标要求,在具体操作方式方法上进行调整改革,注意与专业课的跨学科整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借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
二、做中学与高职数学教学观念的创新实践
现代化是我们社会的追求,在所有现代化要素中,人的现代化最重要,实施最难,但也最重要。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应用性技术技能为目标的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所急需的技能型人才,要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方向,仅仅学会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是完全不够的,“操作机器”只是简单的工具,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
陶先生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更主动),用自己的知识联系起来,贯彻在实践中去。公共课程是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也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五年制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困难重重,任重而道远.对于数学课程来说更是如此,需要借鉴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从现实需要出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一)重视生产生活问题解决训练,减少知识机械记忆
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情况、可能接受知识的程度,兼顾未来职场的工作需要,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出现实的要求,一切从教学的有效性出发,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着重点是学生的能力需要与职业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职业素养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的学校教学存在相对的封闭性,与现实社会隔绝,造成学习与社会严重脱节,学不致用,空中楼阁。学生无法理解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甚至认为自己的父母不识字,不是照样活一辈子?而且活得很好吗?所以,我们需要把学生带到工厂,带到市场,带到社会的大环境,让他们亲身感受一下,现实的火热,实践的考验,都需要数学,甚至离开数学寸步难行。面对现实问题,促使他们解决问题,产生认识冲突,造成需要的推动力,激发他们思考,应用数学解决问题。
(二)重视数学史料和数学思想启发,减少过度技巧
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来,针对中国的实情和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中国学者提出的素质教育理论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也是一个创新之举。这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教育思想的革新,也是对中国文化中过分强调应试技巧的颠覆,更是对国家、民族、社会、人民、教育和学生成长的新思维。高考无法取消,只能在改革中调整,通过高考挑选出真正优秀的人才,通过高考导向探索出更好的人才培养方式方法,努力达到提高所有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既然课程改革减弱高职数学的纵向难度,那么就需要适当拓宽学生的数学横向知识,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原因、渊源,理解知识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故事,感受知识传递过程中的文化力量。在数学教学中加入数学史料元素,能吸引学生眼球,激发他们的认识冲突。数学家、数学故事、数学文明、数学冲突、数学悖论、数学逻辑、数学趣闻……无不调动学生兴趣,这就是数学史料的存在意义和教学价值。
学生学习过程中接触的数学问题、概念体系,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他们可能根本用不到,但是长期的数学学习形成的思想、方法,肯定会影响人的一生,让人严谨、周密、科学、全面地思考问题。这既是数学素养,也是职业素养,还是人的综合素质优秀的表现。
(三)培养基本学习能力,减少无效劳动
学校不可能教给学生未来职场发展、生活需要的全部知识,甚至“大学毕业等于零”是常见的现象。学校教给学生的只是思考的方法和自学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加工能力,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在学校就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制定计划,学会解决,这就是自学能力,自我成长的能力。
在一题多变中教会学生与时俱进,让学生在变化中学习知识,这个能力学生比较欠缺。可以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地要求和完成计划,不必千人一面,搞一刀切的硬性要求。可以针对一些比较浅显的内容采取阅读自学指导教学法,设计自学导读问题,让学生在问题链中预习看书,通过回答问题、师生补充、共同讨论、协作交流学会学习。有些内容可以采取项目教学方法,与专业课程结合,尝试两种课程的整合,甚至两个教师共同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专业课引入案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进行数学化的处理,对于结果,让专业课教师来分析揭示其学科意义和行业规则,让学生真正明确数学与专业的联系,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这样的教学肯定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耳目一新,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三维目标新思维,减少课后负担
我们以“生活教育”为本,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修养;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让学生在“做”中学,凭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感悟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新时期的课程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很难全部落实。一线教师要么缺少抓手,无动于衷;要么觉得是空中楼阁,遥不可及,造成课程目标无法完整地实现。事实上,三维教学目标是对素质教育的真正诠释。在普通中小学校,往往只能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更重要的是其他两个目标。
传统三维教学目标是将之做成加法,简单地当成三件事累计,现在我们应该做乘法,把三维当成立体的三维(长、宽、高)。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不可能所有方面都优秀,既然高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目标难以提高,以及由于高职生数学基础水平低,提高他们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目标难以实现,针对这些现实,我们可以尝试降低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要求,那么其他两维——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应该而且能够提高要求。这样,对于高职生智能立体三维的“长”减少了,但是“宽”和“高”都增加了,对于人的整体智能来说并没有下降,在职场面对问题解决时,他们有能力应对。
(五)重视学生数学基本素养培养,提高适应现代社会能力
李大潜先生说,“数学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当前两条重要的数学教育理念:其一数学教育具有“文化素质教育”与“数学技术教育”的双重功能(数学文化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其二数学素养是公民所必备的一种基本素养。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工作者表示,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录用学数学或是数学成绩较好的毕业生。他们认为,这类学生思维能力强、反应快,善于把各类纷繁复杂的工作有序化。这些要让学生明确地知道。
对于数学素养内涵目前学界的看法尚不一致,主流的学者认为包含数学观念、数学思维、数学语言以及数学技能及应用能力。数学观念: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数学思维:数量意识、空间意识、整体意识、优化意识、推理意识、统计意识、估计意识以及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思维能力;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数学也是人际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数学素质应包括会运用这种简约、合理的语言的能力;数学技能及应用能力: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方法去观察、表示和解释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或数据信息,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三、生活教育与数学学习
鉴于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他们在小学、初中、高中都“发育先天不足”,需要以培养学生数学素质为主,其着重点,一是对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推理能力、使用计算器等基本数学能力的加强;二是转变传统的知识教育模式,数学知识教育中更加重视数学观念、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学生的数学修养最重要的标志是看他如何理解数学的价值,以及能否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解决可能遇到的现实问题);三是增强数学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性,数学教育应与语文、理化生、计算机、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广泛联系;四是扩充数学课程的创造性成分,包括教材中、数学问题中、教学方法中;五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健康、完善、科学的心理品质。
根据我们的教育改革体验,对于高职院校的数学课程的尴尬境况,最好的解决方式是开设校本跨学科整合课程。比如我们开设校本课程《数学活动课程》、《数学软件与实验》,取得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些跨学科整合课程体现了业界跨界整合的新思想,对学生而言减轻知识难度,提升课程有效性,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参与度,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
(一)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陶行知先生提出以社会作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的场所。但是对于当前的信息时代,这样的教育思想与其说是落伍,不如说是残害学生。互联网时代给我们提供的知识信息、选择信息的难度决非任何人可以想象,现实世界对于毕业生的要求当然也是全新的。一个学生必须在学校学习一些信息时代提供的全新知识成果,否则他没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无法适应最基本的岗位要求。这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数学教育应该选择新的知识背景,给学生找到知识相互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本质要求,也是信息时代数学教育面临的挑战。教师要善于在信息海洋中找寻知识的起源、发生、发展的原因,探索知识创造的时代背景,推理知识传递过程的历史、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相互关联,猜想知识加工过程的历史进程、本质动力,还历史以真相,给文化以源泉,给真理以真实。这既是培养科学思维的需要,也是训练人文素养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还是人类发展的力量,当然也是教育存在的价值,文化发展的源泉。
(二)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促进数学理解
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创设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数学实践活动学习在内容上、形式上、时间上都更具有开放性和趣味性。从数学活动的视角落实对学生知识成分、观念成分和精神成分的数学素养培养.知识上要看到算子性知识、关联性知识以及策略性知识对数学素养的影响.观念上要重视数学思想、数学活动对数学素养的升华和提高。在精神上可以得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双重发展:从全球教育的视角上应该认识到数学教育的改革已经是全球化的大背景,所以应当积极进行创新教育和实施全球化概念的数学素养教育。
实践活动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实践中会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而,在课堂中,应尽量让学生不仅用耳、用眼,还要动手、动口、动脑,多感官协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学会学习。
这应该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给数学教育最大的启发。
四、知行统一观与数学文化
陶行知先生提出,人类和个人的知识的妈妈都是行动。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为的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当前职业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课程设置过分偏向于技能和实践课程,导致人文艺术课程等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比重太小。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是在文化基础课课时被削减的同时,启动讲座、选修课或者微课程等载体,向学生介绍主要的知识体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在课程架构上科学合理,减少知识营养的后天不足。在当前这既是权宜之计,也是改革的方向。
(一)重视数学课程价值观的教育
美国著名的数学家G·波利亚说过,只有1%的学生会需要研究数学.29%的学生将来会使用数学,70%的人在离开学校后不会再用小学以上的数学知识。因此,他认为学校关于数学教育的关键是开发学生的思维.形成良好的数学文化修养。数学教育要想取得高效益,要走进学生心中,借用人文教育为工具,激发学生内心兴趣,形成对数学浓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教育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数学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因素,能提升教学效能。数学学科特点与课程价值,决定了其在人文教育中应该并且可以承担更多的责任。
要把数学的发展置身于人类发展的大背景下确定数学知识的坐标,深刻地提示数学发展的动力,把数学的文明特征、文化属性、知识内外的交融作为数学教育重要的组成元素,而不仅仅把数学当成人类历史的偶然现象。数学需要现实生产生活,这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源之一。数学来源于现实,但又不拘泥于现实,总是在生活生产的发展之上超脱,用理性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关于数学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有许多争议,只是社会大众不了解数学而已,换言之,数学是为现实世界服务的。从数学知识形态而言,数学似乎是主观的,不为大众所亲近;但从数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来看,数学绝对是客观的,是为生活而出生,也为生产的发展而活着。从而,数学的发展也为社会的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没有数学,科学无法精细,工程无法精确,人文缺少模式。正如克莱因所说的“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二)开设人文数学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人文数学课程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能使高职生精神升华、心灵美化,还能使他们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提高,心理平衡功能和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全力的发挥和协调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人脑健全的机能和属性。人文数学欣赏课程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它更适合高职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智育教育活动如能注意到这一特点,就能取得显著效果。从心理机制上讲,学科活动能使人脑两半球得到平衡协调发展,实现左右两半脑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两方面的相互补偿和有机结合,能开发大脑的潜能。数学软件与实验课程不仅能教给学生学习技术软件,而且能让学生参与数学实验,使用先进技术验证数学结论,体验数学力量,感受现代化和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本质的关联性,从而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用心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对数学的理论与实用的价值体验会有全新的认识。
人文数学教育能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提出:到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普世价值”,有着如此伟大目标的国家的如此胸襟的民族,我们肯定要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全面素养,科学人文融合教育是其中的代表和点晴之笔。公众都知道,人文学科能体现核心价值观教育,其实自然科学,包括数学同样包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这往往为大众所轻视。通过人文数学课程教育和实践必然使人得到极大的愉悦和放松,在轻松的氛围中提升个人的快乐和释放。这正是人类梦想的教育方式。在人文数学教育与实践过程中包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说明数学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内在本质的紧密联系。
人文数学课程能促进有效教学。人文数学课程实施四年以来,教学秩序得到有效地改善。以前,学生总觉得学校生活枯燥无味,不是在课堂上睡觉一片,就是课堂下手机一片,在实训车间学生也是无动于衷,缺少活力,学生完全是被动地学习。现在情况变了,学生有了自己的追求。在人文活动方面有特殊爱好的,他们高兴地选择自己喜爱的社团。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他们完全施展自己的才华,张扬个性,挥洒自如,特别潇洒,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在智力方面没有特长的,他们会喜欢数学实践活动,也会欣赏身边的人,从他们的真心投入中模仿,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在别人的感染下,他们也会选择一些难度小的项目,比如说数独、数学游戏、几何图形审美等,在这样的过程中吸收营养,感受生命的意义。学生的性格变了,兴趣方向变了,以前有学生没事找事,闹矛盾,现在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做无用功。真正地学有所长,习有所得。
这是陶行知先生的“行知统一观”对数学教育的启发。
【责任编辑 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