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殊教育的嬗变:从特殊教育到特殊教育与康复

2016-04-13马小卫陈万东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西南大学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重庆40075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嬗变特殊教育

赵 斌 马小卫 陈万东(.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2.西南大学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重庆 40075)



中国特殊教育的嬗变:从特殊教育到特殊教育与康复

赵斌1,2马小卫1陈万东1
(1.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2.西南大学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重庆400715)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较大的变化。特教对象从最初单一的盲童、聋童,到今天已经扩大到包括听障、视障和智障、自闭症、脑瘫以及多重障碍等多类型、多程度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特殊教育对象的变化意味着其教育需求变化。这些变化正引导着特殊教育从复制普教的重“教育”,到重“教育与训练”再到重“教育与康复”的嬗变。

关键词:特殊教育;特殊教育与康复;嬗变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中提出“关心特殊教育”“支持特殊教育”,一系列特殊教育相关文件陆续出台,尤其2014年1月教育部等多部委发布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日2016年)》的持续推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特殊教育体系日渐完善,质量不断提高。本研究以时间为轴,基于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政策文件、课程标准等相关核心概念的分析,以期发现我国发展特殊教育的理念、实践等要求的演变历程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争议与思考。

一、从特殊教育到特殊教育与康复的嬗变历程

(一)特殊教育的“复制+粘贴”。建国之初,我国政府开始接管特殊教育,这时特殊教育的对象主要为盲、聋两类特殊儿童,培养计划几乎是把普教模式“复制”再“粘贴”到特教领域,个别措施在具体执行时会有所变通。特殊学校的基础课程与普通学校一致,只是在难度上有所降低。除了实施普通学校的基础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外,教育部还要求有条件的学校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特别是生产技能)教育,使学生在毕业后有能力从事一定职业[1][2]。在培养目标方面,1957年4月25日教育部在《办好盲童学校、聋哑学校的几点指示》中对盲、聋学校的基本培养任务规定为:“培养盲童和聋哑儿童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劳动技能,并具有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积极的、自觉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1978年以后,超常教育、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开展,使我国特殊教育的对象逐渐出现多样化趋势,并随着“反标签化”运动的兴起,人们逐渐对特殊儿童的关注焦点从残疾缺陷转化为其学习需要,因此,过去隔离制的安置方式、教育方法、教育观念等也随之被改变,提出了更广泛的特殊需要儿童概念,以包容不同类型的儿童,为不同类型儿童提供合适的教育。“一体化“以及全纳教育理念的提出,势必要求人们要在观念上改变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残疾人观、儿童观、人才观等,打破双轨制的教育体系,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进一步融合,创建面向所有儿童的新教育体系,从关注残疾与缺陷过渡到关注残疾人的特殊需要,尤其是教育上的特殊需要[3]。教育主管部门、特教专家们开始反思特殊教育教学计划的“复制+粘贴”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随着国际教育改革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开始启动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二)特殊教育与训练。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特殊教育的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国外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师+康复训练师”的双师型素质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特殊教育开始由“复制+粘贴”普教模式向“特殊教育与训练”转变。

1988年《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中提出,要对残疾儿童进行行走定向、听力语言、心理康复、智力开发和功能训练。[4]不同于以往特殊教育对学生缺陷或障碍的熟视无睹和不作为,特殊教育开始关注对学生的缺陷补偿,通过教育和训练,补偿学生的智力或行动缺陷,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生活。1994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度弱智儿童教育训练纲要(试行)》,该纲要确定中度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训练原则为共性与个性统一的原则、应用性原则、实践活动原则、补偿原则和弹性原则。本着这五项原则,纲要规定教育训练的目的和任务为:通过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与训练,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最大限度补偿其缺陷,使其掌握生活中实用的知识,形成基本的实用能力和必要的良好习惯,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成为社会平等的公民打下基础。

补偿缺陷任务要求根据学生的运动、感知、言语、思维、个性等方面的主要缺陷,采取各种教育训练措施,使其各方面的潜在能力发展到尽可能高的水平,达到康复的最佳效果。教育训练内容分为生活适应、活动训练和实用语训。教育训练分年级安排不同课时比例,同时教师也要照顾学生特点、地域特点的不同,注意区别对待;而且对学生不实行留级、不考试,但要加强平时考核等。

这一时期的教育训练主要是针对中度智力障碍学生的,对于听力障碍和视力障碍的学生,则只提到了要通过各种措施进行缺陷补偿[5][6][7],两类学校的课程学科仍以文化基础教育为主,因地制宜加强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国家对特殊儿童和青少年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障碍类型被发现,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和青少年被纳入到特殊教育中来,而简单的训练逐渐不能满足特殊儿童和青少年的需求,教育与训练逐渐向教育与康复趋势发展。

(三)多学科整合下的特殊教育与康复。由于一体化教育过分强调人的共性、教育的一致性,从而忽视了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多样化需求,全纳教育理念被提了出来[8]。与一体化教育相比,全纳教育更注重教育的以人为本,反对排斥,在一体化教育的环境下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设置课程[9]。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特殊教育课程日渐多样化且更具实用性,呈现多学科整合下的特殊儿童教育与特殊儿童康复相结合趋势。

“十五”期间,经过多方专家研究讨论,《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出台。三类方案均设置了康复类课程,如《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对康复类课程的规定是低年级开设综合康复,低、中年级开设定向行走,中、高年级开设社会适应[10]。《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增设了“感觉训练、口语训练”的课程内容[11]。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课程设置的原则上就要求将教育与康复相结合,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原则集中体现于康复训练课程当中。康复训练课程要求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需求,以及在运动、感觉、认知、言语、思维、心灵和个性等方面的主要缺陷,结合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康复训练、治疗、咨询和辅导。课程力求使学生的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受损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12]。

不仅是特殊教育学校,在许多康复机构中,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趋势也日益显现。机构中不仅有教师还有康复师和医师,课堂不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通过各种教具、教学策略和康复技术对儿童的听觉、言语、语言、运动、认知与心理等方面进行综合康复训练的场所。

三类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均注重以生活为中心,按照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综合的方式组织课程;此外,教育与康复的结合也需要弱化学科界限,进行多学科整合,以综合康复体系来为特殊儿童服务。

近年来,一系列文件内容也充分体现出了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精神。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9〕41号)第16条提出:“注重特殊教育专业训练,提高培养质量。”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第二条规定:“……改革培养模式,积极支持高等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合作,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特殊教育教师、康复类专业技术人才。”《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日2016年)》规定:“……配备基本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为残疾学生提供个别化教育和康复训练。支持特殊教育学校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等仪器设备,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加大对薄弱特殊教育学校配备教育教学和康复设施的支持力度。”“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个别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提升残疾学生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从这些文件内容看,国家在对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宏观层面上进行顶层设计思路的转变:从特殊儿童教育到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相结合。

二、特教嬗变引发的争论

目前特殊教育较发达的国家中,特教教师都需要具备一定康复医学基础[13],美国IDEA中也提出,应大力发展基于学校的康复治疗模式,并使之看成是教育过程的一个部分[14]。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目前对教育与康复结合模式的探索属于明日黄花,盲目推行教育与康复相结合有弊无益,学术界对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利弊展开了热烈讨论,且抨击的矛头主要指向广义的医教结合理念。

质疑医教结合理念的学者的主要观点总的来看有以下几点[15]:医教结合理念致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相关学科于不顾地位;非医学出身的特教老师进行医学治疗与干预不符合医学规律,也没有医学治疗的资质;医教结合使课程改革有明显的矫正、治疗性质,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许多医学康复设备在实际中有很多是用不上或者教师不会用,这耗费紧缺的国家财力和物力,也耽误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发展;医教结合违背了我国特殊教育完整体制——特殊教育学校与随班就读二元融合发展的形式等。

以上对广义的医教结合理念的抨击,误解了教育与康复的有机结合。医教结合理念的提出并不是对其他学科的否定,而是在原有学科整合基础上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有专家指出,其实无论是普通学校还是特殊学校,教师都应该具备一些医学康复知识。因为有些孩子可能存在某些家长不易察觉的隐性障碍,如果教师具备一定医学知识,就能帮助这些孩子早日发现问题,及时就诊或接受康复训练。而且特殊教育教师只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并不参加临床治疗(这也是有研究不采用广义医教结合理念而采用狭义医教结合理念,并得出应将医教结合改为教康结合的原因)。目前医教结合模式有在常规课程之外设置康复性课程、基于学生IEP计划融入康复训练等,这些形式都是在保证学生正常受教育的同时接受康复训练的,并没有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反而更有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而且即使是已经被确诊为特殊儿童的学生,医生也只能指出其障碍类型和严重程度,该障碍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及影响程度有多大,这些都有赖于掌握一定康复医学知识的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与训练。乱购医学康复设备的现象的确存在,但这可以通过改善经费管理、加强教师培训等方式进行改正,不能因噎废食,完全否定医教结合,应该给特殊教育教师提供更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教育与康复相结合是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客观需要。医学康复可以使儿童为教育康复提供更好的状态,从而更有利于教育康复的开展,而教育康复的进行又可以巩固医学康复的成果,使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能够顺利适应社会[16]。因此,医教结合不是发展特殊教育的实践操作模式,而是未来特殊教育发展的理念。基于医学(尤其是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和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的支撑,必将会为特殊儿童的潜能开发、缺陷补偿提供新的视域和发展路径。

三、总结与反思

教育与康复相结合是国际特殊教育的已有之路,我国走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道路符合特殊教育的国际趋势,更符合我国特殊儿童的实际需求。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适应社会生活;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一目的,理应推进教育与康复的结合。目前我国特校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模式、特教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康复技能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应给予学校和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物资支持,鼓励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研究和康复课程开发,以人为本,以生活为中心,促进特殊教育课程向生活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为特殊儿童未来能够更好地生活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健.盲校学制与教学计划[Z].中国教育年鉴,1949日 1981:387-390.

[2]张健.教育部关于盲哑学校方针、课程、学制、编制等问题给西安市文教局的复函[Z].中国教育年鉴,1949日1981: 826.

[3]赵斌,王琳琳.论特殊教育从人文关怀到行动支持走向[J].中国特殊教育,2013(1):7-10.

[4]教育部.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日1992) [Z].1988.

[5]教育部.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EB/OL].http://www.gov. cn/fwxx/content_2267049.htm,2015-7-29.

[6]周德茂.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简介)[J].现代特殊教育,1994(1):8-10.

[7]王洙.关于盲校课程计划德说明[J].现代特殊教育, 1994(2):20.

[8]陈蓓琴,谈秀菁,丁勇.特殊教育理念的嬗变与课程的发展——关于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发展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11):8-12.

[9]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萨拉曼卡宣言: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方针和实践[Z].赵中建编译.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C].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9.

[10]教育部.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EB/OL]. http://www.legalinfo.gov.cn/zt/2007-02/26/content_545609.htm, 2007-2-2/2015-7-29.

[11]教育部.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EB/OL]. http://www.legalinfo.gov.cn/zt/2007-02/26/content_545609.htm, 2015-7-29.

[12]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EB/ OL].http://www.legalinfo.gov.cn/zt/2007-02/26/content_545609. htm,2015-7-29.

[13]尹海洁,庞文.我国特殊教育师资的发展瓶颈与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10(3):58-62.

[14]沈晓明.我为什么提出“医教结合”理念[J].现代特殊教育,2013(3):5-6.

[15]陆莎.医教结合: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J].中国特殊教育,2013(3):8-11.

[16]赵斌,马小卫.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研究述要[J].教师教育学报,2015(2):104-110.

[责任编辑刘金荣]

Transmutation of Chinese Special Education:from Special Educa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Zhao Bin1,2Ma Xiaowei1Chen Wandong1
(1.Faculty of Special Education,College of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2.Center for Urban-Rur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

Abstract: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RC,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education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greatchanges.Special-education object today hasbeen expanded from the original single blind,deaf children to including hearing impaired,visually impaired and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autism,cerebral palsy and multiple disabilities suchmulti-type,degree of children w ith special education needs.The change of objectmeans the change of the ireducation demand.It is these changes that lead specialeducation develop from the replication of generaleducation which isEducation Matters Mode to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atters Mode then to Educ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Matters Mode.

Key words:specialeducation;specialeducation and rehabilitation;transmutation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城乡特殊需要群体素质比较与提升研究”(2013-TC-006)。

作者简介:赵斌(1973-),男,四川平昌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特殊儿童测评、特殊教育师资。

收稿日期:2015-05-04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6)01-0001-04

猜你喜欢

嬗变特殊教育
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双性同体意象及其嬗变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集方式的嬗变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浅议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
如何搞好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香港黑帮电影的叙事嬗变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