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语法的多角度语用嬗变——以反意疑问语为例

2016-04-13李静宇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沈阳110136

关键词:权势模糊性语法

李静宇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沈阳110136



英语语法的多角度语用嬗变——以反意疑问语为例

李静宇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沈阳110136

摘要

英语语法随着英语语言及文化的发展,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我们对其语用功能和交际效用重新加以认识和应用。语法教学不应为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成为培养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法现象的应用应更多地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放在一起,涉及语意模糊和语言权力,需综合考量,这样,语法能力与语篇能力才能协调发展。以反意疑问句为例,在礼貌原则等语用理论的指导下,探讨英语语言的创新认识和语用分析。

关键词

英语语法;语意模糊;礼貌原则;语言权力

英语专业的学生,为了在就业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具备一定的专业优势,于是我们英语教学者和研究者提倡以人为本,结合社会实际,培养英语语言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在这个新型人才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中,落实到英语的基础知识,实际上,在教学实践中就不止是语言和语法现象的问题,而更多地应体现在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政治经济等的结合面上。本篇文章从反意疑问句入手,着意探讨其不仅具传统认识中的语法意义,用以探询确证的语用功能,其实,在语言实践上,反意疑问句与语意模糊,与政治权力、地位权势,甚至性别等因素都密切相关。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结构,它承载着特定的语用功能。

一、反意疑问的界定与语用功能

反意疑问句也称附加问句,是一种在形式和功能两方面都兼具陈述句和疑问句特点的句式。从形式上看,它是由一个陈述句在末尾加上一个小问句组成的;从功能上看,反意疑问句同时提出了陈述并发出了疑问。例如:You have finished,haven’t you? It is Monday,isn’t it? We should do this,shouldn’t we? You will do it,okay?

Brown在对美国英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中出现的附加疑问句进行研究后得出如下结论:英语附加疑问句可配合说话者的语气,用以表达主观推断、寻求同意、要求证实、表示怀疑、表达意见、继续会话、表达兴趣、幽默和讽刺等功能。[1]Algeo研究了英国英语中的附加疑问句,并归类分析后,他发现附加疑问句,其用途与表达形式远远超过了传统语法规定的功能,形成了五种新的交际语境中的话语功能模式:即求取信息、鼓励参与、提示注意、终止交谈和回驳对方。[2][P443~450]标准的反意疑问句的句尾应该用升调表示疑问探询的功能,如果疑问部分的末尾用的是降调,那么疑问功能就会发生转移。其语用功能也从探询功能向确证信息、表达问候、表示请求、提供帮助、征求意见到否定、讽刺、挖苦、责备,以及恼怒、怀疑、惊讶等多种语用功能嬗变。

反意疑问句不是简单的语法现象,语法现象也并不单纯是语法范畴的问题,根据现在语言学界比较流行的理论——语法化理论,语法从来没有存在过,而只是在不断形成,即没有所谓的语法,而只有语法化。语法化研究中有两条主线:话语视角和主观化假说。话语的角度认为,语法化可以被认为是话语策略凝固化的过程。主观化假说同样有类似观点:说话者是语言变化的根源。语法化理论把语法现象直接提到了语言使用和语用的高度,因此,作为特殊语法现象的反意疑问句,不得不说,涉及深层次的语用因素,值得重视。它的功能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确证,而是与说话者的交际意图相关,演化出拒绝、怀疑、中止会话等言语行为。

(二)反意疑问中的语意模糊性

反意疑问句这样的语法构成,之所以能包含这样复杂的语用规则,唯一的解释是附加问句体现着非常复杂、非常多样化的交流功能。反意疑问句与语意模糊性密切相关。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们才慢慢理解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义模糊现象。语意模糊性指语义所表现出的一种语义不确定,也是界限不分明、亦此亦彼的性质。[3][P145~168]人类语言自有其模糊性,这是语言的重要特性,模糊词语在自然语言中大量存在。有许多词都带有模糊性质。如“高、矮”,“冷、热”,“长、短”,是意义特点十分鲜明的反义词,但要找到它们之间准确的界限却非常困难。高和矮所表示的概念只有中心意义才是清晰的,而外延部分却是宽泛的、模糊的。语义模糊现象是语言形式(语音、文字)表达的意义不确定的现象,模糊语义学也是研究语言中模糊现象的学科。

但是,随着我们越来越了解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语意的模糊性就在反意疑问句上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人们在不同语境中较多地运用反意疑问句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复杂结构。如果一个人比较肯定,但又不是绝对肯定能得到对方参与性的回答时,可以使用反意疑问句。反意疑问句还可以是一种让人看起来干涉性较弱的提供信息的方式。它还可以用来从处于权力劣势或者出于羞涩的原因,从不太合作的对话者嘴里得到反应,甚至有时候,有些问题与对话者的利益背道而驰。在后一种用法里,反意疑问句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掌握在问话者手里、强迫对话者反应的权力色彩。特别是想突显一位妇女的权势地位的低下时,反意疑问句的使用就凸现了它的权力附带功能。在1991年美国安妮塔·希尔——克劳伦斯·托马斯性骚扰诉讼案的听证会审理当中,门多萨·丹顿就指出,陪审团提给被告托马斯的简单疑问句的比率比希尔多得多(问题总数的53%对37%),而附加问句的比率却比希尔少得多(17%对27%)。尽管希尔是形式上的受害者,是原告,但是她作为黑人妇女的地位,使她处于权力的相对弱势地位。对于一些尴尬的反意问句,无论作答与否,都会不利于别人形成对她有益的观点。于是,在政治权力的博弈中,由于反意问句的使用,权势地位的高低就进一步突显出来。

美国语言学家洛克夫认为,反意问句是一种弱化对话中权力感的策略。使用附加问句的人单方面地发出信息,同时又使自己脱离了对他人的权威角色。[4]这也是礼貌原则在交际中应用的效果,目的是以降低自身权势地位的方式,用以不威胁对方的面子。根据安妮塔·希尔——克劳伦斯·托马斯性骚扰诉讼案中,反意问句的应用比例,我们也应当看到在表面上不威胁对方面子的掩饰下,实际上过多使用反意问句,使对方被迫作答,在突显双方权势地高低的同时,真正地威胁到了对方的面子。

从另外一个角度,根据礼貌原则,反意问句也可以是不占据地位的人偏爱的问话方式,因为他们需要对方的回应;而如果使用正常的简单疑问句的话,对方可能根本不予理睬。Lackoff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附加问句介于陈述句和疑问句之间,陈述句意在默认听话人会认可说话人传达的信息,而一般疑问句留给听话者一定的空间来反应。反意疑问句暗示即使说话人期待某种反应,但靠反意疑问句留给听话人选择的余地。[5][P907~927]反意疑问句弱化了陈述句的肯定语气,在特定语境中确实符合礼貌原则,毕竟听话者完全可能给出一个出乎意料的回答。如:

You do agree with me,don’t you?

Expected answer:Yes,I do.

Actual answer: No,I am afraid not.

在上述事例中,我们可看到反意问句的又一语用功能和语意模糊的结合使用。反意疑问句的使用者为了达到期望的交际效果,取得听话者的信任与理解,靠反意疑问句来给与对方提供不同回答的机会,在礼貌原则的指导下,这样的做法有可能是说话人刻意降低自己身份,以抬高对方身份为目的,从而达成更顺利地完成交际活动的目标。然而,我们也要考虑到有这样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使用反意疑问句的问话者本身就是政治身份低于听话者,为了让对方有所反应,以提供信息为手段,来获取信息,或是求得确证。那么,反意疑问句的这种使用方式,恰恰证实了反意疑问句的使用与语言权力的突显之间的直接关系。

综上所述,反意疑问句的语用功能因人而异,不一而足,其语言的模糊性也体现于此。Searle根据言语行为理论界定人们用陈述句来表达一个陈述的言语行为;用疑问句来表示一个探询的言语行为。[6]当附加疑问句作为一个陈述句的附件出现时,在许多情况下,其作用就是邀请对方参与语言交流,或附和,或质疑,使谈话继续下去,大都属明知故问型。如: I think we should work out a strategy to deal with this situation,don't you?

这个例子说明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我们应该采取行动了。回话人话语的自由度很小,属被动作答,因此,回答多为简短的语句:Mmm./Of course./ Yes,certainly./That’s quite right.等等,或以点头、微笑等身体动作回应。这一观点在安妮塔·希尔——克劳伦斯·托马斯性骚扰诉讼案的听证会的询问中充分地彰显了出来:希尔即使作为大学教授但身为女性的身份,使得她相对身为法官提名人的被告克劳伦斯·托马斯明显处于弱势,针对于她的反意疑问句,尽管附带侮辱意味,希尔也不能不回答。语言权力的丧失,不得不说,与政治权力的抗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反意疑问句的礼貌性使用,它的权力彰显意味,它的明知故问等语用功能,使得我们在看待和学习这一语法现象时,有必要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和语言本身的模糊性,从而更有效地使用。

(三)反意疑问中的权势附带意义

罗宾·洛克夫在《语言的战争》中通过考察得出结论,20世纪末的权力与地位之争是对话语权力的抢夺,语言控制权实际上是一切权力的核心基础。这也是关于语言的权利,即个人或集体有选择他们在私人或公众场合所使用的语言的权利的争夺。[4]费尔克拉夫认为,权势关系其实是斗争的关系,在技术层面上,指拥有不同利益的社会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针对权势的研究,集中在两方面:话语内的权势和话语背后的权势。前者指,语言即是手段,权势借以体现和实施;而后者指话语的秩序是如何为权势关系所影响的。话语中的权势关系多体现在法庭审判、电视访谈、医患对话等话语材料上。已被证实的是,在谈话过程中,发出问话的人总是较回答问话的人占有更多的话语权势。语言与地位的相关性也体现于此。上一节在论述语言的模糊性和反意疑问句的使用时,已有所提及。身处政治权力高端的人士,在与明显身处权力低端的人士谈话时,更倾向于使用反意疑问句,而情况反过来则不是这样,即,明显身处权力低端的人士,没有更多地使用反意疑问句的倾向。

这一方面,典型的场合包括电视访谈中的主持人和嘉宾的对话,医学语篇中医生和病人的对话等。张洪莲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对所收集新闻访谈语料中主持人和嘉宾所用问句从语音、词汇、句法和会话层面进行分析探讨,揭示了主持人和嘉宾之间存在不均衡的权势关系。[7][P33~36]主持人是对话的设计者,控制着整个谈话的话题、进程、内容和速度,处于主动地位,嘉宾则通过回答问题来配合主持人完成对话,处于被动地位。换句话说,主持人是通过“提问”来使自己处于主导地位,使嘉宾处于从属地位。相关研究发现,电视访谈中主持人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经历以及和他有不同亲疏关系的嘉宾拥有不同的权势。徐欢燕在她的论文《电视谈话中的问句与权势关系》中得出结论:主持人占有更多的标准问话,包括反意疑问句,这足以证明他是权势的拥有者。而主持人对嘉宾的权势高低直接与反意疑问句的使用频率正相关。[8]如下面的访谈问话:

鲁豫:何智丽现在主要的时间还是在大阪,是吧?

鲁豫:应该是1986年,对不对?

何智丽:对,对对。(来自鲁豫有约节目)

话语权势通过反意疑问句充分体现出来,主持人掌握和控制着话语走向,而嘉宾只能提供答案,来参与谈话。与之类似,医学语篇中处于权势低端的病人也较少提问,而医生占据了大部分提问,当然包括附加疑问。医生与病人相比拥有权势,也享有更多的话语权利。因此,他们常用各种问句来维护他们的正面面子,树立权威。在王晋军针对医患会话中的问话和权势的关系所做的研究中,病人使用反意疑问句的比例比医生要高(14.3比1.2)。这与上述处于权势低端的人,较少使用附加疑问相左,可以这样解释:医患之间权势关系,相较访谈节目主持人和嘉宾之间悬殊得多,相较陈述句和简单疑问句,反意疑问句更委婉,说明病患更注重礼貌原则,意识到了自己的权势弱势,更愿意服从医生的权威,希望医生能够给与信息。另外,医生在反意疑问句中会使用升调来表示关切和犹疑,但是会用降调的附加疑问句来向病人探询和求证,表示医生的一些看法,甚至发出命令式的提问和要求或语气上的严肃和冷漠等。而病人由于处于权势中的弱势,往往使用升调的附加疑问句来降低自己的负面面子,借此抬高医生的正面面子。[9][P10~14]反意疑问与权势的对应关系也可在占据社会主导的男性身上找到参照。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可将反意疑问句定性为一种语用缓和语,具体说来,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之所以选择反意疑问句,是为了顺应交际者的面子需求,通过缓解特定言语行为可能带来的面子威胁,达到交际平衡,从而增加实现当前交际目的的机会。反意疑问句的使用同面子威胁行为的实施具有显著相关性。因此,反意疑问句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语言礼貌资源,其功能是实现语用缓和。[10]反意疑问句的使用能够引发预期效果,证明了使用者为了减少面子威胁而做出的顺应性努力能够取得语用缓和的功效。

反意疑问句的使用同使用者的身份特点显著相关。批评话语分析家费尔克拉夫认为,社会机构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话语”(Ideological discursive formation,简称IDF),即是一个言语群体,它有自己的机构话语,不同群体相互竞争的权势关系自然反映到话语中。交际者相对于交际对象的社会权势越低,与交际对象之间的社会距离越远,其使用反意疑问来缓和其言语行为带来的面子威胁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与病人使用反意疑问句可相互佐证。与之相反,权势越高,利用反意疑问方式来凸显语言权力的意图就越有可能实现。反意疑问句的使用同交际目的实现具有显著相关性。不同的权力低位,使用反意疑问的出发点可能截然不同。也可以说,反意疑问的语意模糊性即见于此。

就反意疑问语的讲授而言,教师须关注其语用功能和其附带的语意模糊性,不能满足于形式化教学,更重要的是从礼貌的角度,讲授反意疑问使用的适切性条件,帮助学生应对反意疑问使用中存在的使用不足与不当问题,并帮助他们提高使用反意疑问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Brown,C. What Discourse Analysis Reveals about Tag Questions[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ESOL,Detroit. March 6th,1981.

[2] Algeo,J. It’s a Myth,Innit? Politeness and the English Tag Question[C]. Ricks,C. & Michaels. L.(eds)The state of the Language. Berk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

[3]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洛克夫,罗宾.语言的战争[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5] Lackoff,R. Language in Context[J].Language,1972(4).

[6] Seale,John R. 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J].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7]张洪莲.新闻访谈中的问句与权势关系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09(1).

[8]徐欢燕.电视谈话中的问句与权势关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9]王晋军.医生和病人会话中的问话和权势的关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

[10]毛延生.顺应论视角下英语疑问附加语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09.

(责任编辑:彭琳琳)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H314

收稿日期2015-12-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教育内涵发展专项“英语专业‘人本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UPRP20140 38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静宇(1974-),女,辽宁阜新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权势模糊性语法
权势中的部分等同关系——高等学校校长毕业典礼致辞的批评话语分析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骄傲与谦卑
跟踪导练(二)4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狐假虎威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
冲突性话语回应策略与权势的语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