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2016-04-13刘茧
刘茧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抗战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刘茧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摘要]抗战时期,为了提高广大干部的素质,推动抗日战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广泛的干部教育活动。其中山东抗日根据地为适应抗战需要和军队生活需要,结合山东地区的抗战形势和历史背景,运用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别具特色的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抗战干部,提高了共产党的威信,而且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干部人才。
[关键词]山东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抗日战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长达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最终取得胜利。在抗战过程中,山东抗日根据地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山东战场在八年抗战中,歼灭日伪军51.4万人,占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歼敌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山东党员由抗战前的千余人发展到20万,并建立了2000万人口的根据地。[1]山东抗日根据地能够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与根据地广泛而又系统的干部教育所做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虽然以陕甘宁边区为蓝本,但是山东地区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战争形势,这决定了它与其他根据地的干部教育存在差别。
一、山东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的必要性
对于一个团体来说,干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战争年代,干部的作用更为重要。正如斯大林所说:“干部决定一切。”[2]中共领导人也非常重视干部教育,毛泽东曾说到:“一个革命干部,必须能看能写,又有丰富的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以为从事工作的基础与学习理论的基础,工作才有做好的希望。”[3]对于干部教育问题,不仅领导者提倡,而且干部自身也有学习的愿望和要求。山东省宁阳县一个贫下中农的代表杨桂杰开完会后感慨道:“怎样把自己学来的东西,传达给广大的贫下中农社员?由于自己文化水平低,有些问题不能用笔记下,只好凭脑子记,记得不准、记得不全,为这事,我觉得很为难。我想,农村不识字的基层干部,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上,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4]所以,他建议领导部门帮助基层干部解决这个问题,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因此,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干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山东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的特点
由于山东特殊的战争形势和历史背景,出现了比较复杂的干部情况:既有军队干部又有政权干部,既有民运干部又有妇女干部,他们拥有不同的教育背景、斗争经验、年龄出身等,为干部教育增添了困难。山东抗日根据地用积极的创造精神克服了困难,开创了适合山东地区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取得了伟大成果。
(一)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1、教育内容与战争形势相结合。1938年6月,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成立,其办校宗旨是:“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高原则,为坚持山东抗日游击战争培养军政干部人才。”[5]本着这一办学宗旨,该学校开设了抗战教育、抗战知识、抗战文选等与战争相关的课程,培养干部们的战争意识和战争常识。
2、教育内容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早在1934年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中,毛泽东就已经提出:“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6]抗战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成功实践了毛泽东的这一文化方针,要求“各级党政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亲自参加生产。”[7]这种要求机关干部到一线参加生产的做法,不仅锻炼了干部的体魄,而且为干部向群众学习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真正实现了从工作中学习、从生产中工作。
3、教育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1942年,革命教育者董纯才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指出:“为了打破教条主义的教学方法,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用结合起来,把书本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8]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不仅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根据干部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具体教育。1939年一一五师入鲁后,一度以主力和老大自居,对地方部队、党政干部不够尊重。针对干部不团结现象,中央派刘少奇到山东进行干部教育,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干部之间的团结。
4、教育内容与社会工作相结合。1942年10月,胶东建国学校成立,建校宗旨是:“培养抗战建国的政权、司法、财政、民运干部。”[9]共产党之所以要培养不同行业的干部,是因为党的社会工作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如财政问题,财政与经济是抗日战争的物质基础和胜利之源,它关乎着部队军需军用和政府的各项开支,关乎着根据地和革命军队的存亡,关乎着敌后游击战争的成败,是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必须解决的问题。
5、教育内容与移风易俗相结合。山东抗日根据地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成分的干部,进行移风易俗教育。“卢沟桥事变后,派高级将领张经武、张震等到山东进行统战工作。”[10]像张经武、张震这样的高级革命将领,虽然经历长征的磨难,能吃苦耐劳,有作战经验,但是现在的敌人是具有精良装备及陌生语言的日本人,并且这两位将军都是湖南人,对山东的地形人文并不熟悉。对于这类干部的教育内容首先应该是讲解山东的地形、战斗情况及敌人的战术问题。“赵健民等在冠县组织发展了游击队,并争取到该县两支绿林武装参加抗战。”[11]对于这类干部,首先应该教育他们树立共产主义思想,拥护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让他们彻底融入共产党,然后进行其他方面的教育。
(二)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
1、移动课堂。处在战乱的年代,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虽然开展得轰轰烈烈,但大多时候在职干部的教育并没有固定的校舍和设备。在山东战场上,共产党以游击战为主,游击干部很难有固定的学习场所。所以,田间地头,家内家外,都是课堂,都是学习的场所,走到哪里,哪里就是课堂。干部们常常一面生产一面学习,执行战斗任务,就随身带着课本,利用行动间隙看书。
2、小组教学。山东抗日根据地因人而异实行小组教学,采取“大组大,小组小,看忙闲,论老少”的方式,在干部教育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军队或机关的驻地,可以利用晚上的时间把大家召集起来,组成小组,派教员来给他们上课。有的部队机关直接实行小先生教学,四人为一组,“执行一个识字的教三个不识字的。”[12]
3、识字牌。山东抗日根据地根据基层干部文化水平低、识字少的现状,运用识字牌、标语、黑板、纸条等作为村干部进行识字教学的形式,努力营造一种识字学习的氛围,效果不错。在村干部开会的地方挂上识字牌,开完会后,大家认识了识字牌上的生字才能离开。村干部带头学习识字,使村里出现了街头巷尾、屋内房外,处处是“看物识字”、“看图识字”的氛围。
(三)别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1、互教互学。小先生是陶行知倡导的一种“即知即传人”、“以教人者教己”的教育方式,山东抗日根据地将小先生制的优点发挥到极致。这种互教互学的小先生制可以弥补干部们空余时间有限,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存在差距这种缺憾,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上课对象都可以灵活处理。如山东沂水的小学生实行小先生制,[13]每天要教人三个字,不仅要教而且保证教会,其中教育的对象大部分是基层干部。
2、与艺术相结合。艺术是深受大众和干部欢迎的娱乐形式,山东抗日根据地对此加以充分利用,使其成为一种有趣又有效的教学方式。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很多文艺宣传活动,如创办了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半月刊《战地文化》,配合作战形势,发表了各种题材的文艺作品,影响很大。再如聊城组建了聊城孩子剧团进行文艺宣传,[14]既活跃了军民干部的文化生活,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了抗战。
3、因材施教。徐向前曾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回忆道:“我们要求团以上干部在军事方面,学习《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游击战术、苏军野战条令,以及研究日军的战略战术。对营以下干部的学习内容,也做了具体规定。”[15]对于不同职位的干部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完全是战争的需要。如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工农干部,应该首先教给他们识字;对于文化水平较高的干部,要加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讨论交流,现身说法。陈云曾指出:“读书最好有几个小组,几个人在一起讨论一下,可以互相启发,程度低的还可以得到程度高的同志的帮助。”[16]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不仅实践了小组交流,而且干部们以自身经历来探讨社会问题。比如在讨论“靠谁养活”的时候,基层干部说:财主们说是他们养活了咱们。可是哪一颗谷粒上沾了他的一滴汗?他能知道在高粱地里晒太阳是个什么味吗?庄稼地不靠咱们拼命干活,能自己长出粮食吗?干部们以自己亲身经历,以不容置辩的事实和生动通俗的语言,阐述了劳动创造世界的道理。[17]
三、山东抗日根据地干部教育的影响
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干部教育中,围绕抗战这一主题,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财政、司法等各方面的教育,在促进干部文化素质的提高、稳固根据地建设、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培养了大批干部,提高了干部的文化素质。抗战前山东的共产党员不足千人,抗战胜利后,党员人数发展到20万,比战前增加了200倍[18],其中包括大量党员干部。除了干部人数增加外,各种干部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培养了许多优秀干部,如“抗大一分校在山东6年间共办了6期,培养了军政干部1.4万余人。”[19]抗战时期,各式各样的干部人才诞生在山东抗日根据地,不仅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且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人民的一笔宝贵财富。
其次,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密切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的关系。干部教育不仅有学校教育,还有田地教育。“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0]山东党政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参加生产,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增加了农业产量,改善了农民生活,如“沂蒙山区的人民素无兴办水利经验,在政府的帮助下,1945年打井1382口,修引水渠63条,储水池14个,植树110万株。”[21]在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过程中,干部们既学习了农业技术,又身体力行感受到农民的疾苦,在实践中领会了无产阶级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同时,群众也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亲眼目睹干部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提高了共产党的威信。
第三,提高了基层干部的参政热情,促进了基层政权建设。通过干部教育活动,不仅提高了基层干部的文化水平,而且培养了基层干部的民主观,使他们认识到民主的基本形式,进而使他们摆脱了封建迷信的束缚。随着基层干部参政意识的逐步增强,他们对共产党的政权更加热情,对敌后根据地的安全和政权的稳固起了重要作用。
四、结语
山东抗日根据地作为华北地区的四大抗日根据地之一,在抗战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八年抗战中,山东的革命根据地从无到有,革命军队从小到大,人民军队共作战2.6万次,歼灭日伪军51.4万人,缴获敌军各种火炮955门,机枪千余支,其它枪支20余万支[22],这些成就与良好的干部教育是分不开的。通过教育,干部们不仅获得了战争知识,而且学到了农业技术、工作方式、马列理论等等,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为抗战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中共在抗战的困难时期进行干部教育的一次成功尝试,为山东地区抗战的胜利储备了大量人才,同时也为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7][10][11][18][21][22]岳海鹰,唐致卿.山东解放区史稿(抗日战争卷)[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289.265.10.17.289.267.289.
[2]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37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7.
[4]杨桂杰.帮助基层干部提高文化水平[N].大众日报,1941-10-04(1).
[5][8][9]皇甫束玉,宋荐戈.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1927.8-1949.9)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9.139.232.234.
[6]腾纯.毛泽东教育活动纪事[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15.
[12]新华社山东分社.部队机关怎样开展冬学运动[N].大众日报,1940-11-22(4).
[13]新华社山东分社.沂水的小学生实行小先生制[N].大众日报,1941-09-01(1).
[14]政协聊城市委员会.聊城文化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352.
[15]徐向前.徐向前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7.484.
[1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陈云文选(1926-1949)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23.
[17]政协莒南县文史资料委员会.莒南文史资料[M].临沂:山东省出版总社临沂分社,1989.158.
[19]山东省教育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教育志(下)[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398.
[2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1.
(责任编辑:王友才)
Cadres’Education in Shandong Anti-Japanese Base Area During the War Period
Liu Jian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dr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ar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rganized wide range of activities about cadres’education in all anti-Japanese base areas. According to its situation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Shandong anti-Japanese base used colorful contents, flexible forms and special methods in education so as to meet requirements of the war and military life. Cadres’education developed many excellent leaders, boosted up the prestige of Party and cultivated cadre talents for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Key words:Shandong anti-Japanese base area; cadres’education;Anti-Japanese War
作者简介:刘茧(1991-),女,山东禹城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14级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收稿日期:2016-01-14
[中图分类号]K2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416(2016)02—01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