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春秋时期周王室的锡命礼及其历史特征

2016-04-13

关键词:周天子天子诸侯

景 红 艳

(宝鸡文理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系,陕西 宝鸡 721007)

锡命礼是周代国家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建国家统治秩序和各级官僚体系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春秋》庄公元年冬十月:“王使荣叔来锡公命。”同年《公羊传》:“锡者何?赐也。命者何?加我服也。”《周礼·春官·大祝》六辞:“一曰祠,二曰命。”其中的“命”,吴讷说:“考之于《书》,命者,以之命官,昔《毕命》、《冏命》是也。”据此可知:“锡命”包括“锡”和“命”两项内容。“锡”即“赐”,也就是赏赐,是上级对下级的物质馈赠。“命”即命官,给予受命者某种政治职务或权利。“锡”与“命”的内容各有侧重,“锡”强调物质馈赠,“命”强调职务任命,二者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受命者被馈赠的物品包括车马衣服等要与被授予的职务相匹配,以彰显受命者的身份和地位。统治者为完成物质馈赠和职务任命而举行的相关礼仪,即为锡命礼。“锡命”一词在先秦文献中又称“赐命”“册命”“策命”“爵命”等。杜预《春秋释例》曰:“天子锡命,其详未闻。”

近年来学术界对金文所见周代锡命礼多有研究,但对春秋社会王室锡命礼却鲜有研究。本文不揣浅陋,欲就春秋社会王室锡命礼及其历史特征略述管见,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春秋时期周王室锡命诸侯的主要原因

根据金文,西周王室举行锡命礼极为频繁,陈汉平先生说:“今日所见王室册命金文,数器同铭者除外,共得八十例。”[1]21目前出土发现的周代金文,大多与册命活动有关。金文中记载的册命,就是锡命。西周王室的锡命礼只在任命诸侯和中央王官等重大政治活动中使用。进入春秋社会,王室之锡命礼遽然减少,见于传世典籍记载的锡命礼总计不足十次。根据文献可知,这一时期王室锡命诸侯,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新君即位受王室锡命

春秋时期,新君即位,偶尔会受王室锡命,晋惠公是这一时期见之于典籍记载的第一位因即位而受周天子锡命的诸侯。《左传》僖公十一年春:“天王使召武公,内史过赐晋侯命,受玉惰。”《国语·周语》对这次锡命也有记载:“襄王使邵公过赐晋惠公命,吕甥、卻芮相晋侯不敬,晋侯执玉卑。”晋惠公即晋国公子夷吾,在他即位之前,晋公室发生了群公子争位的政治内讧,他通过贿赂秦国,取得了逐霸西戎的秦穆公和已为中原霸主的齐桓公的支持。在秦穆公、齐桓公等人的帮助下,僖公十年“夏四月,周公忌父、王子党会齐隰朋立晋侯”。晋惠公即位后的第二年春天,即僖公十一年春,周襄王派内史过等前往晋国,对已经即位的晋惠公进行锡命,锡命仪式上,晋惠公表现出懒洋洋的样子,令奉命前来的王使大受伤害。

见于史书记载,即位时受到周王锡命的第二位诸侯是鲁文公。《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冬,鲁僖公去世,第二年春,即《左传》文公元年春,鲁文公即位,四个月之后,“夏四月丁巳,天王使毛伯来锡公命”。与晋惠公不同的是,鲁国对周天子的锡命甚为感谢,特派使者叔孙得臣前往王室致谢。

周代官僚体系为世卿世禄制度,凡诸侯即位和中央王官上任,均须经天子任命,赏赐给他们担任相应职务的命圭作为信物,再赐爵赐服于他们,之后方为合法。《左传》僖公十五年杜预注:“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瑞。”《周礼·考工记·玉人》“命圭,诸侯自从始封以来受于天子,世世守之,无新君再赐之礼。”沈钦韩注:“赐命为赐爵,以为新君即位,必受天子爵命,方敢用天子车旗等等。”依周制,天子在诸侯即位或中央王官上任之时,要对他们进行任命,也就是“锡命”,先赏赐给他们作为诸侯或中央王官的命圭。命圭是标志他们爵位高低的象征,也是他们担任该职务的合法信物,然后再赏赐他们相应职务的车马衣服等。如果诸侯或中央王官之后人嗣位,周天子也要对他们进行锡命,重申他们是命圭的继承者等。即使是诸侯大国之卿大夫上任,也须周天子锡命。《礼记·王制》:“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孙希旦集解:“命于天子者,谓天子加以爵命,若周定王以黻冕命晋士会为大传是也。”文中的“爵命”就是锡命,它是周天子任命各国诸侯及各级官吏,创建国家统治秩序和各级官僚体系,控制各级贵族,显示王权威力的工具,同时也是怀柔和恩宠各级贵族的重要手段,是国之重器。因此,《易·师卦·九二》《象》曰:“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依周礼,周王锡命在先,诸侯即位在后,方为合法。但是,《经》《传》所载晋惠公和鲁文公均在即位之后才得到周王的锡命,严格地说,这两次锡命只不过是事后追命,即对他们成为诸侯的事实加以承认而已。另外,也不是所有诸侯即位都能受到周王锡命。以鲁国为例,春秋之世历十二位国君,仅鲁文公即位受到周王锡命,其余国君即位是否受到锡命未见载入史书。以晋惠公和鲁文公先即位再受王室锡命的事实可以说明:春秋时期,诸侯不经天子任命也可即位为君,王室锡命礼在册立大国诸侯即位这样重大问题上已失去应有的政治影响力,因而也失去了国之重器的重要功能。

(二)诸侯即位若干年之后受周王锡命

根据《经》《传》记载,春秋时期某些诸侯在即位之年没有得到周王锡命,相反,即位若干年之后,天子突然遣使前来锡命。如《左传》庄公二十七年:“王使召伯廖赐齐侯命,且请伐卫,以其立王子颓。”文中的“齐侯”是齐桓公。该年齐桓公在位已十九年。《经》《传》未载齐桓公即位之初周王室是否前来锡命,在他即位近二十年之际,周惠王突然派遣使者来锡命。同年《左传》记载王室遣使锡命齐桓公之时,使者“且请伐卫,以其立王子颓”。原来周惠王想通过锡命齐桓公,换取齐国出兵讨伐卫国。接受锡命之后,庄公二十八年春,“齐侯伐卫,战,败卫师,数之以王命,取贿而还”。周天子不顾齐桓公即位将近二十年的事实,随意对他进行锡命,以此换取齐国对王室的军事支持,锡命礼因此失去了昔日的政治严肃性。

同样,齐灵公也是即位二十多年之后受到王室锡命的。《左传》襄公十四年,“王使刘定公赐齐侯命”,文中的“齐侯”是指齐灵公。该年齐灵公在位已二十三年,周天子却遣使前来对他进行锡命。关于周王锡命齐侯的原因,杜预注:“将昏于齐也。定公,刘夏。”杜预认为这是周灵王即将迎娶来自齐国公室之女作为王后,因此先对齐国国君进行锡命。《春秋》襄公十五年载:“刘夏逆王后于齐。”同年《传》云:“官师从单靖公逆王后于齐,卿不行,非礼也。”很显然,《经》和《传》的记载可证杜预的解释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周王室在即将迎娶齐国公室女为后之前,要先对齐灵公举行锡命呢?自周惠王以来,王室内部争权夺利内讧不断,每次政治危机都离不开齐国的干预和帮助,增强了王室对齐国的政治依赖。周王室企图通过锡命齐灵公,使其衷心辅佐周室。但是,春秋以来,个别大国诸侯已经对王室的锡命表现出不买账的迹象,这次锡命能否起到勉励齐灵公效忠王室的效果,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周王室似乎并不自信。于是在襄公十五年,又派单靖公迎娶齐国公室之女,期望通过和齐国公室进行政治联姻,进一步强化和齐国的友好关系。因此,对齐灵公的主动锡命,也是出于王室利益的需要。

(三)诸侯去世之后受到王室锡命

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在生前未必受到周天子的锡命,但在去世之后,却受到了王室的锡命。对死者进行锡命,这在西周金文中是绝无仅有的,也是春秋社会出现的新情况。

鲁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过世之后受到周王锡命的诸侯。《春秋》庄公元年冬十月载:“王使荣叔来锡公命。”该年春天鲁桓公入齐,被齐襄公杀害于齐国。鲁桓公之死既不因为健康问题,也不因为政治原因,而与夫人文姜与齐襄公通奸一事关系密切。《左传》载,该年:“公会齐侯于乐,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公谪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服虔注云:“凡淫曰通。”《史记·齐世家》对于鲁桓公之死也有记载:“四年,鲁桓公与夫人如齐。齐襄公故尝私通鲁夫人。鲁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釐公时,嫁为鲁桓公妇。及桓公来,而襄公复通焉。”《诗经·齐风·敝笱序》《南山序》对此事也有类似的记载。齐襄公和鲁桓公夫人文姜私通,是春秋初期诸侯国间的一大丑闻。身为国君,鲁桓公不能禁止夫人和齐襄公私通,反而在出聘齐国期间被齐襄公指使的凶手杀掉。由于齐强鲁弱,鲁国上下不能为其君父报仇,只是请求齐国处死凶手而平息鲁国的愤怒,幕后真凶齐襄公逍遥法外。鲁桓公非正常死亡的恶性事件,在诸侯中引起了极大震动。鲁桓公去世的第二年,周庄王遣使对已经下葬的鲁桓公进行锡命。杨伯峻先生说:“庄元年,周天子不赐新即位之庄公以爵命,反追命已死之桓公,则非即位君之赐命矣。以毛公鼎、大克鼎及襄十四年、昭七年《传》之辞命观之,赐命只是一种宠命,表示倚畀之深耳。”[2]338鲁桓公之死,鲁国上下充满怨恨和悲伤,周王室主动对已经过世的鲁桓公进行锡命,期冀对鲁国君臣悲伤的情绪予以安抚和慰藉,表达了王室对命运充满悲剧色彩的鲁桓公的怜悯和同情。

无独有偶,卫襄公过世,卫国大臣也请求锡命于国君。据《左传》昭公七年,卫襄公卒,卫国大夫齐恶告丧于王室,请求周景王能够锡命于襄公。受到卫国的请求,周景王派遣郕简公前往卫国吊唁,并且对卫襄公进行了追命。春秋时期,对过世诸侯的锡命,仅仅是出于精神慰藉而给予的特殊恩典。

(四)诸侯因军功而受到天子锡命

少数诸侯因为有功于王室而受到天子锡命,其中晋文侯和晋文公都是因此而受到锡命的。

西周末年,幽王荒淫,申后之父申侯联合犬戎作乱,幽王被杀于骊山下。周平王在晋文侯和郑武公等诸侯的帮助下,平定了犬戎的叛乱,迁都于雒邑。为了表彰晋文侯的平叛和护驾之功,周平王对他进行了锡命,《书序》说:“平王锡晋文侯秬鬯圭瓒,作《文侯之命》。”《尚书·文侯之命》载平王锡命晋文侯,赐以“秬鬯一卣,彤弓一,彤矢百,马四匹”。晋文侯是见之于史书记载的春秋时期第一位因军功而受到周天子锡命的诸侯。如果周平王对晋文侯的锡命是出于对他勤王有功的感激和回报,那么,周襄王对于晋文公的锡命,则是对他成为诸侯霸主事实的承认。

据《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晋楚争霸,城濮之战,晋国大胜,周襄王闻讯也赶来参加晋文公在衡雍的盟会活动。该年八月“丁未,献楚俘于王,驷介百乘,徒兵千”,晋文公利用盟会诸侯献楚俘于襄王。作为回报,同月乙酉,“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策命晋侯为侯伯”,对晋文公进行锡命。《国语·周语上》对此次锡命也有记载:“襄王使太宰文公及内史兴赐晋文公命,上卿逆于境,晋侯郊劳,馆诸宗庙,馈九牢,设庭燎。”晋文公高规格的迎接王使和接受周王的锡命,令前来锡命的王使大为感动。内史兴回到周室告诫周襄王说:“晋,不可不善也,其君必霸。”从此番话语可知,面对晋文公已经成为诸侯霸主的事实,周王室不得不通过锡命予以确认,这也是王室笼络和亲善大国诸侯的明智之举,因为晋国已经成为藩屏王室的核心力量。

(五)个别诸侯通过贿赂周王而得到锡命

这一时期,个别诸侯得位不正,为了使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得到王室的承认,通过贿赂周王的手段,主动向周天子请求锡命赐衣,其中晋武公就是这样成为晋国国君的。

晋武公之所以得国不正,是由于他和先祖三代通过不断的扩张势力,经过长达六十多年和晋国公室争夺权力,最终达到了以庶孽篡夺本宗权利的目的。由于得国不正,惧怕政权的合理性得不到王室的承认,晋武公通过向周僖王进贡宝物,希望取得王室对自己作为诸侯合法性的承认。关于晋武公向周僖王请求锡命的记载,可见于《诗经·无衣》,其文曰:“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懊兮!”《无衣》序:“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毛传:“侯伯之礼七命,冕服七章。”郑笺:“我岂无是七章之衣乎?晋旧有之,非新命之服。”晋武公以孽夺宗,心不自安,乃使晋国大夫作《无衣》之诗献于周王,希望周王能够锡命于己,赐予他七章之服,唯有这样,晋武公作为晋国国君才能心安理得。当然,仅通过进献《无衣》之诗请求周王对自己锡命赐衣,恐怕是徒劳无益的,晋武公甚至通过政治贿赂,争取锡命。《史记·晋世家》记载晋武公“尽以其宝器赂献于周僖王,僖王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这段记载可和《无衣》对照。接受了晋武公贿赂的周僖王,最终锡命于晋武公。当然,春秋社会通过贿赂手段得到周王锡命的,见之于典籍的也仅此一例。

二、春秋时期周王室锡命诸侯的历史特征

(一)受命诸侯对王室锡命表现出冷漠和不敬

春秋时期,受命诸侯开始对王室锡命表现出了冷漠和不敬。《左传》僖公十五年载:“天王使召武公,内史过赐晋侯命,受玉惰。”《国语·周语》载晋惠公接受锡命时“执玉卑,拜不稽首”。天子锡命,是极为神圣和荣宠之事,传世文献记载臣工被周王锡命,分别有“拜稽首”、“小大稽首”等行为。金文记载受命者更是毕恭毕敬,接受锡命之后,分别以“拜稽首”、“三拜稽首”、“既拜稽首”、“拜首稽首”、“拜稽手”、“颡稽首”等表示感谢。[3]224—225何谓“稽首”?《周礼·春官·小宗伯》载:“辨九拜,一曰稽首。”郑玄注:“稽首,拜头至地。”《白虎通义·姓名》:“必稽首何?敬之至也,头至地。稽,至也。首谓头也。”“古人席地而坐,引身而起,则为长跪。首至手则为拜手。手至地则为拜。首至地则为稽首。此礼之等也。君父之尊必用稽首。古人以稽首为敬之至。”[4]2209由此可见,受命者对天子“稽首”,是对天子至敬和感恩的表现。但是,晋惠公受王锡命,“拜不稽首”,全无虔敬之心,反而表现出不屑一顾和傲慢的神情,这一行为令前去锡命的王使极为愤怒。《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内史过从晋国归来告诉周襄王说:“晋侯其无后乎!王赐之命,而懒于受瑞,先自弃也,何继之有?”内史过认为晋惠公受命而不敬,其统治必不长久。《国语·周语》记载内史过从晋国归来对晋惠公“拜不稽首”的行为发表了长篇评论,认为“晋不亡,其君必无后”。从晋惠公锡命仪式上表现的不恭及王使发表的评论可知,进入春秋社会,周王对于诸侯的锡命逐渐失去了政治吸引力,这一现实也令王室备受打击,他们对诸侯受命时表现出的不敬和冷漠一时难以适应和接受,以预言对受者不得善终进行诅咒,以达到泄愤和心理平衡。

(二)周王室锡命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

王室锡命涉及物质赏赐和政治任命两项内容。首先,就物质赏赐而言,根据传世典籍,王室锡命诸侯,必然伴随丰厚的赐物,大到土田、民人,小到车马衣服、彝器币帛等。《左传》定公四年载王室锡命伯禽为鲁侯,赏赐的物品有“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土田倍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等,涉及的物品有车旗、宝物、民人、土田、仆从、典籍、祭器等至少七种,其中民人数量十分庞大。西周金文亦可印证王室锡命诸侯,赐物之种类、数量以及丰厚程度均十分可观。齐思和先生曾经对西周天子的锡命活动进行过研究,他说:“由以上七十五器之铭文中所载之赐物观之,最少有一种,有多至二十余种者。小而至于贝、弓、矢、牛、马,大而至于土地、民人、王臣,无不在赏赐之列者。”[5]54根据齐思和先生的研究可知,西周王室锡命诸侯,赏赐内容十分丰厚。

与之相比,春秋社会天子锡命诸侯,赏赐之物大多菲薄。《尚书·文侯之命》载周平王锡命晋文侯,赏赐“秬鬯一卣,彤弓一,彤矢百,马四匹”,赐物的种类、数量及丰厚程度与西周锡命诸侯不可同日而语。《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周襄王锡命晋文公,赏赐“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旅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赐物涉及车马、衣服、戎器、祭品和军队五个种类。周襄王锡命晋文公可能是终春秋一世,周天子对于诸侯规格最高,物品最为丰厚的一次赏赐了。至于其他诸侯接受锡命之时,是否被赏赐了物品,史书没有任何记载。或许,周王对于这些诸侯锡命之时,根本就没有给予物质赏赐,仅仅是一个空头锡命而已,难怪晋惠公接受锡命时,“拜不稽首”。

再者,西周时期锡命诸侯,往往授予军事征伐大权。《诗经·彤弓》郑笺:“诸侯适王所,忾而献其功,王飨礼之,于是赐彤弓一,彤矢百;旅弓矢千。凡诸侯赐弓矢,然后专征。”《礼记·王制》:“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鈇钺,然后杀;赐圭瓒,然后为鬯。未赐圭瓒,则资鬯于天子。”但是,春秋时期锡命诸侯,周王很少授予他们军事征伐或专杀权利。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十分微妙的现象:即周平王和周襄王分别锡命晋文侯和晋文公时,都赏赐了戎器“弓矢”,但赐物中均没有出现“鈇钺”这一物品。这是记录两次锡命的史官的疏忽亦或是记录内容的省略呢?其实已经有学者敏感地发现了这一问题:“还有一点应予以注意:同年《春秋》经说:‘晋人执卫侯,归之于京师。’而《左传》所以记周襄王赏赐晋文公者有弓矢而无鈇钺,这是符合周礼的。……《礼记·王制》‘赐弓矢然后征伐,赐鈇钺,然后杀’,看来可信。未曾受赐鈇钺,所以晋侯只能将卫侯‘归之于京师。’”[6]345周王不再慷慨大方地授予诸侯实际权力,即使像晋文侯、晋文公那样有功于王室的诸侯,可以授予他们“弓矢”,但绝不授予他们“鈇钺”。锡命内容发生的变化,说明势力衰微的周天子,对以往随意赏赐军事征伐和生杀予夺大权进行过深刻的反思,为了防止大权继续旁落,防范诸侯尾大不掉,王室在锡命诸侯时对权利的授予开始慎之又慎。

(三)周王室锡命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西周时期,诸侯前往王室接受锡命。《礼记·祭统》云:“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禄有功,必赐爵禄于大庙,示不敢专也。”王室锡命必在宗庙举行,以此昭示赐爵禄于臣工出自祖先的意志。根据金文记载,周王锡命臣工,大多在名字叫“周”的一个地方举行,如“周大室”“周般宫”“周新宫”等。关于金文中的“周”具体指什么地方,曹玮先生曾对涉及的55例青铜器铭文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其中有28例铭文中的“周”都与各种宗庙密切相关,据此他认为“周”是西周王朝的宗庙所在地,具体指文王在丰地建立的都城。[7]128“周”是否为“丰”,我们姑且不论,但从“周”有那么多的宗庙可以肯定:周王室锡命贵族大多数在周人的宗庙举行而不是派遣使者前往贵族封地进行。由于锡命诸侯在王室宗庙举行,因此,周天子均能亲自参加锡命仪式。根据笔者统计,陈梦家先生的《西周铜器断代》收录有关西周王室册命贵族的事例共计58起,58起册命活动,周天子无一缺席。由于天子亲自参加,锡命仪典极为讲究,周王进入宗庙有专门导引的使者,有陪同受命者一起出席仪式的右者。周王站立中庭面南背北,其左有秉册之史,其右有宣命之史官。仪式开始,秉册之史要将册书交给周王,周王再亲口命令宣命史官锡命受命者,宣命史官北向代王宣命。锡命仪式举行完毕,受命者要“拜手稽首”,感谢王恩,整个过程庄严神圣。在此氛围中受命于王,会由衷地感受到被王锡命的荣耀和恩宠,难怪他们情难自禁,铸器作铭,传之子孙。

但是,春秋时期,周王锡命诸侯,见之于文献记载的均为王室遣使前往诸侯国锡命,而无诸侯前来王室受命之记录,周天子也不再亲临锡命现场。《左传》庄公元年:“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同年《春秋榖梁传》庄公元年曰:“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礼有受命,无来锡命。锡命,非正也。生服之,死行之,礼也。生不服,死追锡之,不正甚矣。”由于天子衰微,诸侯坐大,天子锡命诸侯,诸侯已不愿前往王室接受锡命,身为天下共主,周天子更不愿意屈尊前往诸侯国进行锡命,而是遣使前往诸侯之国代行锡命,这种做法和西周时期诸侯亲往王室接受锡命的传统是完全违背的,是不符合礼法的,因此,《春秋榖梁传》对天子遣使前往诸侯国锡命评价曰:“非正也。”

春秋社会见之于典籍的锡命活动,大部分没有记载锡命仪式的细节,倒是《左传》和《国语》对晋文公接受锡命时的情形进行了不厌其烦的描写。由此可以推断,由于周天子没有亲临锡命现场,多数诸侯在接受周王锡命之时懈怠不恭,其仪式的氛围和细节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这样的锡命方式毋庸置疑大大丧失了昔日的神圣和威严,其政治吸引力也大大降低,再加之赐物菲薄以及没有授予诸侯实际权利,因此,也难怪受命诸侯表现出冷漠和不敬的态度了。

综上所述,进入春秋时期,周天子的锡命礼失去了应有的政治影响力,或沦为和大国诸侯进行政治交易,为王室谋取私利的工具,或沦为徒具形式的政治光环,或沦为巴结和献媚诸侯霸主的政治手段等。锡命内容和方式的变化,从深层次说明周天子在经济上丧失了雄厚的实力,在政治上丧失了自信心,由此也导致锡命礼对各国诸侯失去了政治吸引力。锡命礼的历史演变预示着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封建王朝走向了穷途末路。

[1] 陈汉平.西周册命制度研究[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6.

[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 顾炎武撰,张京华校释.日知录校释[M].长沙:岳麓书社,2011.

[5] 齐思和.周代锡命礼考[A].收于氏撰.中国史探研[C].台北:台北弘文馆,1985.

[6] 陈戍国.先秦礼制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7] 曹玮.也论金文中的“周”[A].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研究(5)[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周天子天子诸侯
英文提要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如果回到过去当周天子,会比现在吃得更好吗
春秋——诸侯争霸的擂台赛
从儒家思想“礼”的角度看曹操奉迎天子及其政治影响
无字碑随想
刘康公的“乌鸦嘴”
西周金文所见周天子对诸侯臣属的聘问之礼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