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仿真职业环境对传媒人才的培养——以高校校园电视台为例
2016-04-13刘燕
□刘燕
浅析仿真职业环境对传媒人才的培养——以高校校园电视台为例
□刘燕
摘要:近年来,随着传媒格局的变化,传媒领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以高校校园电视台为例,从校园电视台的用人机制和人才培养方法上对当今传媒人才的培养作出分析。
关键词:传媒;校园电视台;仿真职业环境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更加快捷,受众的参与度更高,传媒领域的“当权者”以及未来的接班人无疑承担着越来越重的责任。但目前,传媒行业逐渐出现人才良莠不齐的现象,而传媒领域所需要的精英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因此,高校校园电视台作为一种模拟专业媒体又接轨理论课堂的仿真的职业环境,可以培养专业又敬业的传媒人才,这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以及传媒行业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建设优质高效、分工明确的仿真职业团队
(一)择优录取——塑造人才大本营
营造一个专业、高质量的学习和实战阵地是培养专业人才的第一步,众所周知的湖南广电中心近几年来的发展和影响颇引人注目,其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有自己的人才体系,人才济济的合作团队永远比良莠不齐的“学前班”工作效率高。作为一个仿真的职业环境,高校校园电视台的任务不仅是为校园师生提供节目,更有着为传媒领域培养实战人才的责任,因此择优录取实习学生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这里所说的择优录取并不是将非传媒专业的学生拒之门外,而是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挑选传媒专业的精英学生以及非传媒专业但对传媒领域颇感兴趣并且学习和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校园电视台要严格杜绝抱着凑热闹、打酱油态度参与工作的人,在这里,人人都要以钻研提高、服务受众为准则,校园电视台要实行严格的用人机制,力求保证人才的质量。
(二)学以致用——锻炼专业实战技能
团队组建之后就要“投入运行”了。校园电视台虽是小型电视台,但同样需要分工明确的新闻记者、摄像师、主持人、节目编导等。学生在学习或了解过对应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后,即可以在校园电视台各岗位进行实战性的训练,加深对之前了解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节目制作和编排的过程中,对电视台各种专业设备的使用以及各项工作的进行应该达到了如指掌的程度,这样才不会在未来步入传媒领域时一窍不通,措手不及。让学生学以致用应该是校园电视台存在于校园内部的首要功能。
二、培养团队成员的信息筛选能力
电视台节目设置要有所取向和定位。校园电视台的主体受众是学生和老师,“媒介即隐喻”的观念应当深入每个电视人之心,信息大杂烩的现象绝对不能出现在校园电视台之中,这个时候,校园电视台的全体工作人员便充当了媒介把关人的角色。
(一)过滤掉对受众不利的信息
不得不再次提到,校园电视台的主体受众是学生和老师,而且主要是学生,因此电视台提供的信息必须是对学生有利的,因为任何一种媒介都可以创造一种语境,而这种语境将会影响着受众对于真善美的看法并且一直左右着受众理解和定义真理的方法。娱乐时代或者说视图时代,受众普遍缺乏信息的辨识能力,校园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因此也就肩负着媒介“把关”的责任,信息的筛选和审核工作理应为电视台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节目做得再精彩,如果对学生没有什么益处的话也将失去意义。
(二)尽量添加受众感兴趣的成分
当代大学生,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往往并不利于自身的发展,所以过滤不利信息应放在首位,添加兴趣成分是其次。校园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学生,学生最了解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如果校园电视台能将专业实习分享类节目拍成诸如《爸爸去哪儿》那样类型的节目,那么无疑会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尽管波兹曼和赫胥黎一致认为人类终将毁于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并且笔者对此十分认同,但是如果受众所感兴趣的成分并不悖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三、随“机”应变——培养团队的新媒体思维
(一)以“科学发展观”看待当今传媒
当今世界大众传媒业已经发展成为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中国亦然。而在现代高科技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推动下,传统的大众传媒业开始转型。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传媒业处于动态发展和变化当中,网络传播的出现让受众相信没有什么信息是无法获取的,也没有什么事情是固定不变的,包括传媒技术和传媒手段。传播技术在变,传播方式也在变,甚至传播的内容和效果都在发生变化,一个称职的媒体人应当紧跟时代的潮流,看清当今传媒行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化,时刻关注传媒的发展动态。
(二)推陈出新——创造电视新势力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发展就要创新,创新便是当今传媒的主题。在多媒体并存且媒介趋于融合的时代,只有不断适应受众的收视需求才能在多媒体竞争之中抢占先机,在校园电视台这样一个传媒领域的起点以及仿真职业环境中,学生必须开始培养和养成专业的创新思维,从节目的播放方式和内容编排上,都要尽量避免繁琐乏味,创新思维的养成在未来节目编导或者节目策划上都会带来水到渠成的启发与灵感。当然,创新思维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能成,它需要每个传媒人的洞察与警惕,而作为未来传媒领域的大军,校媒内部的学生就要做到多观察、多学习、多思考、多创造。
四、多方“搭桥牵线”——实现多家校媒合作
(一)起点要高挑视野要宽阔
虽然校园电视台与社会上的专业媒体相比在技能和设备方面较为欠缺,但总体的工作和运行模式比较相似,校园电视台的学生应该珍惜每一次学校提供的校外媒体实习机会,亲自体验专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节奏与校媒有何不同。新媒体时代,传媒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节目制作和传播能力以及受众感知和策划运营能力等,虽然学校是一个小众市场,但是各方面的职业能力要以专业媒体为基准,对自己高要求才不会落后于现实需要。
(二)模仿加上创造接轨校外媒体
眼界开了,起点高了,不管是节目策划的方式和灵感,还是节目编排的技巧与思路,不论是来自纸媒的经验还是出于网媒的灵感,校媒都要学以致用。当然校园电视台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要受众的大前提,在模仿的基础上创建具有校园特色的综合性电视台,使这个仿真职业环境真正地起到“仿真”的效果。学生在校园电视台的工作经验也将会大大增加自己未来在这一领域的就业机会,校园电视台为学生从专业知识的积累到工作领域的实战搭建了一个过渡平台,这将能够有效避免很多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的力不从心、少见多怪现象。现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校园电视台,其内部建设也都还不够完善,学生的实操能力也不够强硬,因此模仿是第一步,与校外媒体接轨是做好校内媒体的必要前提。
结语
伴随着视图时代以及媒介融合、三网融合的到来,中国的传媒业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新兴市场。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广电事业都缺乏传媒领域技术上的专家以及综合型专才,人才资源是广电事业的首要资源,而相比于国际传媒行业的团队建设,我们国家所做的还远远不够。高校仿真职业环境是一个很好的人才培养平台,如果高校能充分利用起譬如校园电视台这样的仿真职业环境,注重培养专业并且全面发展的传媒人才,将会为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添加亮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陈龙.大众传播学导论[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2.郝振省.在人大讲传媒[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
3.戴元光.传媒、传播、传播学——新闻传播学的价值重构[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4.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贾乐蓉.新世纪大众传媒的发展[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6.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译林出版社,2011
(作者系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2O13级本科生。通讯作者:刘永艳,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