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烽火文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研究

2016-04-13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尚 方 超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烽火文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研究

尚 方 超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摘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是抗战时期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文化团体,从成立伊始便承担着文化救亡的历史使命,对精神食粮的供给和精神国防的巩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有学者对其展开研究,并在近十年达到一个研究高潮,成果颇丰。从文协的成立、运行、活动、分会、人物、特征及历史贡献等几个角度对这些成果进行梳理,可以帮助我们站在前人基础上进行拓展,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和理论,拓宽视野,推进文协研究步入一个新阶段。

关键词: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抗战文化

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在每一个民族解放运动的前夕或过程中,必然地要产生一种作为民族解放运动之前导的文化运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便是如此,并且是更加典型地印证了这一规律。抗日战争时期,亡国灭种的危机感日益加深,文化需求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文化的动员与开展也更加被赋予了现实指导意义。文化被认为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国防,对于抗战的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在抗战时期,对于文化的动员与开展从来没有间断过,并且快速形成了广泛深入的文化抗战洪流,和军事抗战、政治抗战、经济抗战等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于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以下简称“文协”)成立于1938年3月27日,是抗战时期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文化团体。1945年抗战胜利后,易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删去了“抗敌”二字,正式结束了其在非常时期的抗战使命。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抗战胜利前后,都简称“文协”,但其本质属性并不一样,前者重点在“抗敌”,有鲜明的时代属性,称为“文抗”最合适。本文之所以依然简称为“文协”,只是延续学术界主流话语。

“文协”是抗战时期基本贯穿始终的一个全国性的最大的文化团体,汇聚了当时中国数以万计的文化人士,有完整的固定的领导机构,有遍布成都、桂林、延安、贵阳、昆明、香港等地几十个外围分会。它规模庞大、范围广泛、成员众多,在抗战八年中一直屹立不倒,成为文化界精神抗战的主要旗手,配合政府及其他力量,助力军事、经济等其他抗战形式,和全国人民一起,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奔走呼号,上下求索,为精神国防的巩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文协”是抗战时期文化界的一个典型缩影,对其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学术和现实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关于“文协”的研究成果已有很多,表现出了一定的特点,值得认真梳理和客观总结。

一、关于“文协”成立及运行的研究

要对文协进行专门研究,就必须首先对它的成立过程进行考察。同时,由于文协的成立是当时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因此基本上所有研究抗战时期文化史的著作都会对文协的成立有所提及。这些代表作有肖效钦、钟兴锦主编的《抗日战争文化史(1937-1945)》[1],戴知贤、李良志主编的《抗战时期的文化教育》[2],饶良伦等撰写的《烽火文心:抗战时期文化人心路历程》[3],涂文学、邓正兵主编的《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4],朱猷武、王俊芳撰写的《国统区的文化与文化人》[5],文天行撰写的《国统区抗战文学运动史稿》[6]等。这些著作因为并不是对文协的专门研究,所以对文协的成立只是稍加概括,并未多费笔墨。最早可见的以专门论文的形式对文协的成立进行详细考察的是段从学的《文协是怎样建立起来的》[7]一文。他详细梳理了文协成立的历史脉络,说明了文协是在怎样的历史情境下,由哪些文化力量建立起来的以及建立的具体过程。

文协的运行离不开经费、场地、组织和会员。黄菊在《抗战时期文协经济状况考察》[8]中,认为抗战八年中文协的经济状况始终处于窘迫的状态,征收会员会费、争取政府资助、接受社会人士的捐赠等构成了文协经费收入的主要来源。但随着经济环境的恶化,不少计划因经济和战争的因素最终搁置。吴福辉在《抗战期间“文协”作家的重庆集聚地》[9]中,考察了临江门横街33号、花裕华场、北碚、张家花园65号等几个与文协有关的活动场所。段从学在《论文协在抗战时期的历史形象变迁——以历届常务理事为中心》[10]一文中,根据文协的组织特征,以文协历届常务理事会成员的组成为中心线索,追溯和清理了文协的历史形象变迁。邓牛顿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会员索考》[11]一文中,对文协总会会员人数进行了考证,提出虽然每年屡有变化和增减,但总体上保持在300人以上。

二、关于“文协”主要活动的研究

文协在抗战八年间的活动,是学术界重点关注的对象和研究的热点,在这方面有不少成果。庄桂成在《武汉抗战时期的“文协”》[12]中,介绍了文协团结文艺界人士开展抗战文艺创作、赴前线慰问抗敌的历史。彭玉斌在《论“文协”在重庆的活动》[13]中,重点从文协在重庆的组织建设活动、编辑出版活动、战地慰问活动、文艺理论探讨活动、反专制争民主活动等方面,将文协在渝期间领导和组织的各种抗战文化活动放在区域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全面考察。

此外,对于文协开展的具体的抗日慰劳活动、文学译介活动、纪念庆祝活动、保障作家生活运动等方面,也有专文研究。于诗琦在《抗战时期文协的抗日慰劳活动述论》[14]中,详细考察了文协的抗日慰劳活动,认为其具有参与成员广泛性、慰劳形式多样性和文化劳军等特点,它激励了官兵精神,提高了战地文化水平,从而支持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杨洪承在《抗战文学中活跃的“笔部队”作家群体考察》[15]中,对参与轰轰烈烈的“作家战地访问团”等战地实践的作家进行了综合考察。盛毓秀在《重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学翻译活动研究(1943-1945)》[16]中,从文协入手探讨了抗战时期的文学翻译活动。熊辉在《简论“文协”的抗战诗歌译介活动》[17]中认为,文协不但通过诗歌座谈会、诗歌晚会等活动加强国内诗歌界的团结和协作,而且还积极地与外国诗歌开展了交流活动,既把国外充满昂扬斗志的诗歌翻译进中国,又把国内的抗战诗歌翻译介绍到国外,从而将中国抗战文化事业融入世界反法西斯的潮流中。在《鲁迅在新文学传统中的领导地位之建立——文协与抗战初期的鲁迅纪念活动》[18]一文中,段从学指出,文协在组织和发起各种文艺运动的时候,一直注意运用新文学传统来谋取相应的合法性,因此积极参与抗战初期的鲁迅纪念活动,最终于1940年从新文学运动的角度,以集团的名义确立了鲁迅在新文学传统中的领导地位。并且,他在《文协与抗战时期的保障作家生活运动》[19]一文中,综合考察了抗战时期轰轰烈烈的保障作家生活运动,指出了新文学独立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是怎样走向崩溃的。

三、关于“文协”分会及主要人物的研究

文协之所以被称为抗战时期规模最大的全国性的文化团体,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在抗战时期,虽然很多地方变为沦陷区,全国形势不一,但文协有遍布全国的分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联系网络;第二,文协集中了诸如郭沫若、老舍等全国最著名的文化人士以及成千上万的会员,不分背景,不分信仰,人物众多。因此,对这两个方面的关注,也是文协研究中的一个重点。

关于文协分会的研究,最早可见日本学者杉木达夫的《文协的分会》[20]一文。在这里,他对文协的成都分会、桂林分会、昆明分会、香港分会、贵阳分会、北碚分会、曲江分会、襄樊分会、宜昌分会、延安分会等进行了简要介绍。对于文中提到的北碚分会,有学者并不赞同,段从学在《“文协北碚分会说”考辨》[21]中提出,抗战时期的北碚并不存在文协北碚分会,目前学界所谓的北碚分会其实是文协总会设在北碚的一个办事处,其性质与分会完全不同。潘成菊在《论抗战时期“文协”分会的活动》[22]一文中,对分会活动进行了概述,并且重点考察了成都分会、桂林分会、昆明分会、香港分会、延安分会等分会的活动,认为文协建立的分会和通讯处,配合总会围绕抗战文学主流开展抗战文艺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抗战文艺运动向前发展。邬萌在《抗敌“文协”成都分会始末》[23]中,简要介绍了文协成都分会的成立和发展演变过程。张红在《“文协”桂林分会与桂林抗战文化运动》[24]中指出,面对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文协桂林分会重视自身文化建设,团结广大文化人士,积极发动普通民众,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在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杨益群在《高举团结抗战旗帜的文协桂林分会》[25]中,对桂林分会的成立过程、主要活动进行了总结。余斌在《抗战初期昆明文协成立的前前后后》[26]中,介绍了文协昆明分会成立的具体过程和风波。李何林在《回忆抗战后期的“昆明文协”和募捐救济贫病作家》[27]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回忆了抗战后期昆明分会的发展状况以及开展的募捐救济贫病作家运动。

在人物的研究方面,学术界关注最多的是文协的主要领导者。段从学在《论老舍在文协中的领导地位之建立》[28]一文中,深入考察了老舍在文协中的领导地位建立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老舍对文协发展所作出的历史贡献。王美花在《浅论老舍创作对文协的历史贡献》[29]中,重点考察了老舍在抗战八年中的文学创作情况,将老舍的创作体裁划分为以通俗文艺为主(1937-1938)、以戏剧创作为主(1939-1942)、以小说创作为主(1942-1945)三个时期。曾广灿在《在文协岗位上——老舍与文协》[30]中,也概括介绍了老舍在文协时期的主要活动和贡献。除了对老舍的研究之外,邓牛顿在《文协秘书——梅林》[31]一文中,对抗战时期担任文协秘书的梅林及其主要活动进行了概括性介绍。

四、关于“文协”特征及历史贡献的研究

文协的成立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它从诞生伊始便承载着维护团结、宣传抗战、文化救国的使命,这些造就了文协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伟大的历史功绩。对此,除了上文提到的研究抗战时期文化史的专著有所论及外,学术界还有一些专门的研究成果。

在《论文协的历史特征》[32]一文中,段从学认为文协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是试图在抗战时期全国的文艺运动中起到组织和领导的关键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排除一切困难保证会刊《抗战文艺》的出版,以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确定了总会与分会之间的关系,以及重视开展文艺理论批评活动。彭玉斌在《论“文协”在重庆的活动》中,概括出文协所具有的四个特征:团结协作的广泛性、鲜明的政治目的性、坚持斗争的持久性和组织存在的战时性。

文协的历史贡献,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推动了抗战文艺运动的深入持久发展。杨茜在《论“文协”对抗战文艺的贡献》[33]一文中指出,“文协”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组织,统一了当时文坛及集中力量作爱国宣传,使文学体裁小型化、轻型化,为抗战文学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阵地,对作家深入现实斗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还对全面深入探讨抗战文艺的创作问题具有深远影响。段从学在《新的文学社会空间之开拓——文协与抗战时期的战地文艺工作》[34]一文中认为,从中国新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历程来看,战地文艺完全不同于五四时期依托近代都市文明而产生的新文艺,它是一个适应抗战形势而出现的特殊的亚文学传统,不仅推动了战地文艺运动的开展,更重要的是打破了战争造成的客观存在的地域分割现状,维系了“中国新文学”这样一个想象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同时,在《“抗战文艺”的历史特征及其终结——从文协同人的检讨和反思说起》[35]一文中,他全面梳理了1940年文协成员对“抗战文艺”所作的检讨和反思,从艺术表现形式、文学创作题材、文艺理论观念和生产传播方式等方面,全面勾勒了“抗战文艺”的历史特征,包括高度重视宣传功能、以通俗文学和短小通讯报告为主要艺术形式、集中描写和反映前线生活等几个方面。

熊辉在《“文协”: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大的文学社团》[36]中,从社团特征、理论主张以及构成主体等角度出发,认为“文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其实,抗战时期的文协早已超脱了文学范畴,而是一个全国最广大的文化人的集合体。它最主要的功绩在于将全国背景不同、政见不一、秉性各异的文化界人士团结在一起,统一步调,共同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正如庄桂成在《武汉抗战时期的“文协”》中指出的,文协在武汉成立,结束了文坛上长期存在的自由散漫局面,迅速聚集了武汉抗战的文化力量,这是其伟大的历史功绩。

从以上论述便可看出,段从学先生在文协研究方面深有造诣。除了以上论文外,他还出版了《文协与抗战时期文艺运动》[37]一书,运用文学理论方法,对文协在抗战时期的发展流变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文协参与或组织的一些重要文艺理论批评和实践活动,讨论了抗战时期的文协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此外,学术界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视角,有新意有见解。杨洪承在《“文协”的社群形态与抗战文学文化研究的视阈》[38]一文中认为,文协这个组织团体是顺应社会政治历史的自然产物,又是文学在战时发生发展之特殊存在。他指出,文协群体表征在于个人精神情感转向了一致性的共同认知,即文艺家自觉地应和了大时代的民族情感。第一,文协群体社会化的运作,使得文协组织形式打破了以往文学精英层面的精神向度。第二,文协改变了文学泛人类之爱、泛人生的表现,鲜明地确立了走向大众的团体意识,加强了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五、综合评析

总的来看,学术界在全国“文协”的研究方面大体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征:首先,从时间阶段上看,20世纪八九十年代虽然出现一些成果,但相对比较零散,也缺乏专门性的研究。2000年以后,关于文协的专门研究成果集中出现,学者从不同视角考察文协,成果颇丰。其次,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他们基于文学知识背景,从文学视角出发,运用文学理论对文协进行了全面考察,重点关注了中国近代新文学的发展和文学文艺理论的流变,研究成果“重文轻史”,在思想理论层面有很大突破,但在史实梳理和考证方面还有不足。最后,研究的关注点集中于文协的历史、主要活动以及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的著名文化人物,这几个方面的成果最多,所以研究的空间还有待扩展。

综上所述,关于“文协”的研究在具备自身特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可以继续拓展的地方。我们可以用新的视野、新的方法、新的模式对“文协”进行研究。第一,文协不仅是一个文学社团,更是抗战时期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文化团体。在文化被认为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国防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它承载着文化抗战、文化救亡的历史使命,其存在早已超出文学范畴,属于抗日战争史的一部分。因此,应该打破文学研究的学者占绝对比例的局面,更多的历史学工作者应该加入进来,从史学视角出发,运用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研究。其次,文协的文化活动主要服务于抗战事业,它开展的舆论宣传活动和战地实践活动,典型地体现了抗战时期文化动员的模式和功效。因此,将文协置于文化动员的背景下,从基本史实出发,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考察文协与政府的关系,探讨动员的模式和功效,将之放到中国近代文化流变的整体中去评析,会有新的发现。最后,文协是一个文化团体,聚集了最广大的先进的文化界人士,这便决定了其“群体性”,所以开展群体研究非常必要。在对主要人物研究的同时,不能忽视广大的边缘群体。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和深化文协的研究,将之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肖效钦,钟兴锦.抗日战争文化史(1937-1945)[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2]戴知贤,李良志.抗战时期的文化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3]饶良伦.烽火文心:抗战时期文化人心路历程[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

[4]涂文学,邓正兵.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朱猷武,王俊芳.国统区的文化与文化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6]文天行.国统区抗战文学运动史稿[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7]段从学.文协是怎样建立起来的[J].新文学史料,2008(11).

[8]黄菊.抗战时期文协经济状况考察[J].成都大学学报,2012(3).

[9]吴福辉.抗战期间“文协”作家的重庆集聚地[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1).

[10]段从学.论文协在抗战时期的历史形象变迁——以历届常务理事为中心[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9(4).

[11]邓牛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会员索考[J].新文学史料,1995(5).

[12]庄桂成.武汉抗战时期的“文协”[N].光明日报,2010-08-10.

[13]彭玉斌.论“文协”在重庆的活动[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3.

[14]于诗琦.抗战时期文协的抗日慰劳活动述论[J].宜春学院学报,2011(10).

[15]杨洪承.抗战文学中活跃的“笔部队”作家群体考察[J].文艺争鸣,2015(7).

[16]盛毓秀.重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学翻译活动研究(1943-1945)[D].贵阳:贵州大学,2008.

[17]熊辉.简论“文协”的抗战诗歌译介活动[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2).

[18]段从学.鲁迅在新文学传统中的领导地位之建立——文协与抗战初期的鲁迅纪念活动[J].鲁迅研究月刊,2008(7).

[19]段从学.文协与抗战时期的保障作家生活运动[J].江汉大学学报,2010(3).

[20][日]杉木达夫.文协的分会[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12).

[21]段从学.“文协北碚分会说”考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1) .

[22]潘成菊.论抗战时期“文协”分会的活动[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3.

[23]邬萌.抗敌“文协”成都分会始末[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9).

[24]张红.“文协”桂林分会与桂林抗战文化运动[J].广西大学学报,2004(1).

[25]杨益群.高举团结抗战旗帜的文协桂林分会[J].学术论坛,1985(11).

[26]余斌.抗战初期昆明文协成立的前前后后[J].西南学刊,2013(1).

[27]李何林.回忆抗战后期的“昆明文协”和募捐救济贫病作家[J].新文学史料,1984(2).

[28]段从学.论老舍在文协中的领导地位之建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4).

[29]王美花.浅论老舍创作对文协的历史贡献[J].安徽文学,2008(8).

[30]曾广灿.在文协岗位上——老舍与文协[J].河北大学学报,1986(4) .

[31]邓牛顿.文协秘书——梅林[J].秘书,2005(10).

[32]段从学.论文协的历史特征[J].社会科学研究,2007(3).

[33]杨茜.论“文协”对抗战文艺的贡献[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0(1).

[34]段从学.新的文学社会空间之开拓——文协与抗战时期的战地文艺工作[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1(4).

[35]段从学.“抗战文艺”的历史特征及其终结——从文协同人的检讨和反思说起[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3).

[36]熊辉.“文协”: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大的文学社团[J].天府新论,2011(4).

[37]段从学.“文协”与抗战时期文艺运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8]杨洪承.“文协”的社群形态与抗战文学文化研究的视阈[J].当代作家评论,2008(3).

【责任编辑:韦琦辉】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6)01-0075-04

作者简介:尚方超(1989—),男,河南济源人,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5-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