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译小说”《茶花女》及林纾研究补白
2016-04-13秦莉
秦 莉
(郑州师范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林译小说”《茶花女》及林纾研究补白
秦莉
(郑州师范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摘要:“林译小说”指清末民初著名翻译家林纾“译述”的西方小说。他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加以流畅生动的语言,创造了特有的译文风格。林纾与人合译的第一部产生轰动效应的小说是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林纾是颇具争议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笔译的百多部优秀作品,影响很大;而积习又让他眷恋旧制,无法融入时代大潮。他可贵的爱国精神与辛勤笔耕的丰硕成果,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关键词:林纾;林译小说;茶花女;译述
一
“林译小说”系指清末民初著名翻译家林纾译述的西方小说。林纾的合作者先将原著口头译出,他“耳受手追,声已笔止”[1]。他以深厚的国学功底、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流畅的文笔,形成了独特的译文风格。第一部林译小说是根据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译成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以后如《黑奴吁天录》(今译为《汤姆叔叔的小屋》)《块肉余生述》(今译《大卫·科波菲尔》)等,次第译出。27年间,林纾共译出11个国家中98位小说家的183(一说213)部作品,达千万言之巨,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
法国文坛巨擘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于19世纪末叶以《巴黎茶花女遗事》之名在中国译出后,这部凄美感人的小说立即大受欢迎,一时好评如潮。林纾以古朴典雅的文笔,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茶花女的内心世界和男主人公的复杂情感,使无数读者为茶花女不幸的遭遇洒下一掬同情的泪水。小说精巧的艺术构思、细腻的心理描写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让人叹为观止,以致有读者把此书誉为“外国的《红楼梦》”。
多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对上述方面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相关论著不胜枚举。笔者在此仅就其中个别尚有商榷余地之处提出个人浅见,不当之处望专家指正。
二
林译小说较为系统地推介了西方主要的文学流派和著名作家,给中国近现代文学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范本,促进了中国第一代文学家的成长。鲁迅与同时代的许多青年都曾是林译小说热心的读者。受此影响,当年鲁迅在日本弃医从文后,最先就是介绍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鲁迅说“我不懂英语”,他翻译西方的作品多是从日语转译。他当时翻译的作品如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底旅行》(今译《地心历险记》)、《月界旅行》(今译《从地球到月球》)等,在运用文言与意译等方面,其风格与林译小说多有相近。周作人也认为林纾“介绍外国文学,虽然用了班、马的古文,其努力与成绩绝不在任何人之下。我们几乎都因了林译才知道外国有小说,引起一点对于外国文学的兴味,我个人还曾经很模仿过他的译文”[2]。郭沫若则说:“林译小说对于我后来的文学倾向上有决定影响的,是Scott(司各特)的《Ivanhoe》,他译成《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我对于他并没有深刻的研究,然而在幼时印入脑海中的铭感,就好像车辙的古道一般,很不容易磨灭。” 他还说林纾翻译的莎士比亚的戏剧故事集《吟边燕语》“也使我感到无上的兴趣,他无形之间给了我很大的影响”[3]38。由此可见,林译小说应视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的基础之一。
众所周知,林纾(1852—1924年),字琴南,是一位不懂外文的大翻译家,大受欢迎的林译小说均为他与人合作的成果。别人将原著口译,林纾以古雅简约的语言写下,同时以深厚国学功底加以润色,由是译作迭出,风靡文坛。林纾自幼熟读典籍不下三、四万卷,博闻强识,奠定了坚实的古典文学基础,他工诗文,善书画,尤为擅长以桐城派古文写作,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
资料显示,《茶花女》一书由“王子仁口授而林笔译之,译成,林署冷红生,子仁署未晓斋”[4]46。由于林纾与别人合作翻译的这一特点,所以,学者们将这种合译称为“译述”,应是较为恰当的。王子仁名寿昌,曾留学法国研习法律,工诗善文。他曾向林纾提议:“吾请与子译一书,事可以破岑寂,吾亦得以介绍一名著于中国。”遂同译法国小仲马《茶花女遗事》行世[5]65-67。
林纾的译述似出于机缘偶然,但根据他自撰的《译林叙》所载,《茶花女》翻译的动因很明确:“大涧垂枯,而泉眼未涸,吾不敢不导之;燎原垂火,而星火就爝,吾不得不然之。”救国图存之激情溢于言表。平时,林纾“每议论中外事,慨叹不能自已”[6]。
在《闽中新乐府》中,他愤念国仇,爱国赤子之情跃然纸上:“国仇国仇在何方?英德法俄偕东洋”,“今日国仇深似海,复仇需鼓儿童心”。其挚友陈熙绩的《<歇洛克奇案开场>序》载,林纾“夙以译述泰西(旧泛指西方国家,一般指欧美各国——笔者注)小说,寓其改良社会,激励人心之雅志。自《茶花女》出,人知男女用情之宜正”。可知林纾当时确有通过某种方式救国的愿望,而王子仁等人的倡议正好引起他的思想共鸣,《茶花女》就是在“议论中外事”的“亘数日夜”中提出译述的。《茶花女遗事》一书引发轰动效应后,林纾的译述便一发而不可收。
林纾的合作者,除王子仁(寿昌)外,还有曾宗巩、陈家麟、魏易、毛文钟等人。
三
林纾的同时代人胡适,曾相当客观地说过:“林纾用古文做翻译小说的实验,总算是很有成绩的了。古文不曾做过长篇的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小说,这使许多学他的人也用古文译了许多长篇小说。古文里很少滑稽的风味,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欧文与迭更司的作品。古文不长于写情,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茶花女》与《迦茵小传》等书。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种大的成绩。”[7]林纾除译述外,还精于诗文书画,然被“林译小说”的光环遮蔽而不太为人所知。其山水画既有“吴门四家”之一文徵明的灵秀,又兼具清代山水花鸟画大家戴熙的厚重。他曾给康有为画了一幅《万木草堂图》,康特意赋诗一首以酬谢:“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出救世心。喜剩灵光经历劫,谁伤正则日行吟。唐人婉艳多哀感,欧俗风流所入深。多谢郑虔三绝笔,草堂风雨日披寻。”[8]33由衷赞扬林译小说的成就。首句“严林”二人分别指严复和林纾。严复也是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林纾的同乡,他的主要译作是社会科学类,如《天演论》等。
有“中国传统古文殿军”之称的林纾,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精当的古文译笔以及对原著的洞察,笔录时如行云流水,往往“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9]28。他的译述挥洒自如,既能保持原著基调,又不拘泥细节,甚至时有点睛之笔,以补原著中未尽之处。二人合译《茶花女》时,王寿昌每日口译一小时,林纾笔录三千字。据林纾《<孝女耐儿记>序》(今译《老古玩店》)记述,后来是“日区四小时,得文字六千言”。林纾用生花妙笔把王口述的内容文不加点迅即录下,虽用古文,但文笔动人,扣人心弦,读来令人击节赞赏。诚然,精彩译文的前提是王寿昌对原文的准确理解。王不但精通法语,中文造诣也颇深,既对原著情节十分熟悉,又是性情中人,故合译时能把小说内容口述得生动感人,尤其是对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描述得如泣如诉,荡气回肠,使林在笔译时能够很好地体现原著的神韵精髓。林纾译述中往往陶醉于小说的艺术魅力,深受感染。据说在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时,林纾曾为茶花女“掷笔哭者三数”,感情投入之深,极似巴尔扎克创作《高老头》时神思专注,完全进入角色而涕泪纵横。林称“余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亦能区别其流派,如辨家人之足音”[10]。 文学浸染已达如此程度,可知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巴黎茶花女遗事》引起强烈反响,绝非偶然。
林纾挚友王寿昌为人豪爽慷慨,待人诚恳,爱好文学,多才多艺,被誉为“诗书画三绝”。因清廷腐败,壮志难酬。他精通法律、法语,清政府创办京汉铁路时,任总翻译的王寿昌在与法国借款交涉中,为维护祖国主权不遗余力,充分运用国际外交知识竭力减少权利损失,为洋务派中坚湖广总督张之洞所器重。后在福建省负责对外交涉事务。在任13年中,他工作认真负责,每与外国人来往,皆无损国体。道同方与谋,林纾与王寿昌这样的爱国者志同道合,成为挚友,表明他们的思想是一致的。王归国后,二人合作翻译名著《茶花女》,数月后此书全部译完,定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二月在福州首版发行。此书很快风靡全国,“国人见所未见,不胫走万本”,“一时纸贵洛阳”[11]。小说让读者眼界大开,不少人为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洒下同情的泪水。严复有诗句“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12],就是对此译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的真实写照。
这部具有反封建意义的文言小说,把当时西方男女平等的价值观引入到中国,对国人旧观念的消解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当时的西方进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也起到重要作用。
林纾不仅能妙手写文章,更能铁肩担道义。当年,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袁世凯为了登基称帝,四处网罗劝进效忠者,严复也因此入彀。而林纾面对势焰冲天的民国大总统却头颅高昂,坚拒同流合污,对多次派来做说客的徐树铮怒目而斥:“将吾头去!”[13]誓死不做国贼帮凶,凛凛正气鬼神皆惊,表现出一代文化大师的可贵的气节和令人崇敬的高尚人格。
四
林纾,属于过渡时代的人物,是在一种封闭的环境下,在中西两种文化的激烈碰撞下探索文学救国的独行侠。尽管林译小说存在一些缺陷,如体裁的误注、误译及漏译等,但仍无法否定林纾和林译小说的特殊贡献。从魏晋直到近代鸦片战争前后,传统的中国小说多是离奇的志怪小说、言情小说及侠肝义胆的武侠小说、话本或公案小说,西方文学作品尚未被介绍过来。林纾独辟蹊径,将风格一新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等西方小说带给读者,旋即大受欢迎,成为外国文学进入国人视野的滥觞。此后翻译小说渐多,人皆认为莎士比亚作品很难翻译,而林纾却得心应手,译述的几部莎氏名作均脍炙人口。外国名著逐渐纳入国人的阅读范围,中西方文化交流得到加强。林译小说思想进步,形式上也改变了传统小说只使用章回体的格局,更新了国人旧的文学观念[14]36-37。林译小说迥异的构思与艺术表现手法及新的意识形态,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给旧文坛带来一股新风。
林译小说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是翻译文学初期水平的代表,为以后的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对促进中国文学的革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林纾一介书生,以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帝国主义黑暗势力抗争,弥足可贵;尽管积习让他眷恋旧制,不理解新文化运动而备受诟病,但毋庸置疑的是,其高风亮节与辛勤笔耕的丰硕成果,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激发了无数青年勇敢追求真理,救亡图存。他应被视为文坛拓荒者而不是时代的弃儿。
参考文献:
[1]林纾.《孝女耐儿记》序[DB].http://www.douban.com.2009-02-01.
[2]周作人.林琴南与罗振玉[J].《语丝》周刊,1924(12).
[3]郭沫若.我的童年[M]//郭沫若作品经典.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
[4]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M].香港:龙门书局,1963.
[5]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高梦旦.书《闽中新乐府》后.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林纾研究资料[DB].yuedu.baidu.com.2013-12-08.
[7]任毅.胡适《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批判[J].开封师院学报,1956(创刊号).
[8]康有为.琴南先生写万木草堂图题诗见赠赋谢[M]//《庸言》第1卷第7号.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2.
[9]林纾.《黑奴吁天录》跋[M]//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0]佚名.渐行渐远的翻译家[DB].http://club.kdnet.net.2012-10-05.
[11]乐其可.林纾和他的口译者[DB].http://blog.sina.com.cn.2012-11-25.
[12]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DB].中国近代文学大系,诗词集.http://www.doc88.com.2012-05-04.
[13]辞原.论析林纾人格精神对新闻工作者的启示[DB].http://www.docin.com.2011-08-04.
[14]韩洪举.林译小说研究:兼论林纾自撰小说与传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郭德民】
中图分类号:H059;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6)01-0062-03
作者简介:秦莉(1956—),女,江苏南京人,教授,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