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性论析

2016-04-13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整体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王 四 正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47600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性论析

王 四 正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476000)

摘要:整体性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构与过程的典型特性,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与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历史进程的生成机理是相连贯的整体,理论成果的逻辑意蕴是相承接的整体,三大形态的辩证旨趣是相协调的整体,学科建设的发展审思是多维化的整体四个方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性

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面临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迫切需要我们以整体性的视角和方法回应各种挑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以更加令人信服的有效方式,驳斥西方社会思潮的非议与诘难。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逻辑关系上涵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性就是要挖掘其产生、形成、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整体结构性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相连贯的生成机理

从历史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遵循从逻辑起点、生成过程到创新发展的连贯机理,体现了很强的历史整体感。从横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在解决同一个历史任务,即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奋斗。从纵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回应革命与战争、改造与建设、改革与发展等不同时代主题。

(一)历史任务的一致: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一个整体的奋斗目标所统摄,就是完成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凝结着近代以来中国历代志士仁人的理想、当代中国的追求和未来中国的走向,是连接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民族复兴之梦。“中国梦”既是连接中国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追求,又是造福于国家、民族、人民的崇高追求,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

从宏观的历史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以内嵌于“两个一百年”的圆梦过程之中。如果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到2050年我们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的圆梦之路长达二百多年。

(二)时代主题的渐进:从革命、建设到改革的历史演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对时代主题的回应,是时代主题转换的产物,基本遵循着“从革命、改造、建设到改革”的整体渐进主线。总体来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在提炼历史经验、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实现了两大历史性飞跃。两大历史性飞跃一方面体现了整体的自身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两者的链接也显现了整体的演进过程。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应对革命与战争这一时代主题,领导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条件下,进行什么样的革命以及如何进行革命问题给予了解答。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于中国革命实际,探索出并掌握了中国革命规律,从而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及以后继任者,应对和平和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总结经验教训,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一过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生成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在逻辑意蕴上的承接

在理论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即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两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即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体现在两大理论成果在其自身是个逻辑严密、圆融的理论体系,同时两者又是一脉相承、创新发展的承接逻辑。

(一)两大理论成果的一脉相承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基础性和原创性的理论成果,两者具有一致性。首先,两者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本身揭示着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具有其自身鲜明的实践特征,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本原理。其次,两者的价值取向都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42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围绕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一价值取向展开的系统的逻辑整体。两个理论体系的共识和一致,表明了它们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继承关系,可谓一脉相承、相互辉映。

深刻理解、深入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整体性非常重要。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揭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相承接的逻辑意蕴。

(二)一脉相承的理论发展创新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是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整体。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青春的源泉。”[2]53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是在不断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逻辑整体。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是什么性质的革命、革命的道路和前途是什么”的回答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毛泽东思想。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回答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的理论发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成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阶段、发展道路、根本任务、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目的、依靠力量、领导力量等基本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要理论观点,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总之,这些理论成果既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总结,又是当代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更高的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三、理论形态、道路形态与制度形态相统一的辩证旨趣

从实践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性还体现在理论形态、道路形态与制度形态相统一的辩证旨趣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3]

(一)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行动指南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及问题,亟须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理论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形态,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灯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理论焦点、理论特色,明确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行为取向及理想目标,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保证,也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途径是坚持中国道路

十八大报告强调:“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伴而生、交互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自“三大改造”后得以确立,中国的社会性质得到根本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以奠定;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与巩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概言之,在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即坚持中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途径。

(三)制度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障

“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任何政治体系的制度化程度都可根据它的那些组织和程序所具备的适应性、复杂性、自洽性和内部协调性来衡量。”[4]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适应性、自主性和内聚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障。一方面,有什么样的理论就会催生什么样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正确表达,所以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也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载体,成为理论建设的规范之基。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以调试,加以完善,不断发挥根本保障作用。

总之,理论形态、道路形态与制度形态三者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在这个整体的统一中,需要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极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的多维审思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视角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其他相关学科相互区别的最突出特点。2005年,我国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随后,又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这六大二级学科构成了完整的学科群。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不能是马克思主义各部分的简单排列,也不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内容的表面相加,而应具有整体性的内在要求。鉴于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建设不能脱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而应在研究内容、研究领域上给予呼应;又不能模糊与其他学科的区别,而应在研究内容、研究定位上给予明晰的界定。当然,在学科的建设上,学科对象的整体性、学科结构的整体性、学科方法的整体性、学科功能的整体性,更要进行紧密把握、有序推进。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视角

就学科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与政治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中共党史、国际共运与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也有不可忽视的紧密联系。另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脱离不了中国的民族语境,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涵养之源。积极谋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才能使之“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5]707表现出来,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此外,也不能仅就中国化本身“闭门造车”,而应放在国际视野中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国际共运的角度,借鉴马克思主义“苏联模式化”、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东欧的社会主义探索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历史经验,在总结教训的基础上,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门学科的理论化、系统化、完善化。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性是正确认识、对待、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的方法论原则,是理解、研究、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坚持以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个方面的整体性,才能破除支离破碎研究、片面孤立阐述、曲解割裂发展的误读,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支撑和实践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生命力及活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J]求是.2012(12).

[4][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李安胜】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6)01-0042-03

作者简介:王四正(1980—),男,河南商丘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商丘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文化哲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09-22 2015-10-11

猜你喜欢

整体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