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

2016-04-13鲍中义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教育者互联网+政治

熊 龙,鲍中义

(遵义医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3)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

熊 龙,鲍中义

(遵义医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3)

“互联网+”的兴起受到了大众广泛的关注,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创新发展。互联网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并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本文采用SWOT方法,分析“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资源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通过以上分析,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SWOT分析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并印发了 《关于积极推进 “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1]“互联网+”的教育形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启示,高校应该转变旧的思想理念,紧随时代的步伐,同时,根据现阶段大学生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高校教育工作,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互联网+”时代已降临,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的便利,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说:“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2]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互联网+”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本文采用SWOT方法,系统、全面的分析了“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并对此提出有效措施,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充分运用网络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开创“互联网+”时代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里程。

一、“互联网+”和SWOT分析的内涵

(一)“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的概念是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3月提出。它是新常态下国家的发展另一战略目标,指引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具体说来,“互联网+”就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构建一个新的网络服务平台,使之与社会各行各业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将“互联网+”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使大学生教育工作紧密围绕网络开展起来,用技术变革推动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发展创新,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突破。

(二)SWOT分析的内涵

SWOT分析法又叫态势分析法,是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一种常用分析方法,即通过对企业进行一系列的分析预测,从而给企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其中,S表示优势 (Strengths)、W 表示劣势(Weakness)、O表示机会(Opportunities)、T表示威胁(Threats)。对“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SWOT分析,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系统、全面地认识问题,以网络为切入点来解决问题,并给他们以后的大学生教育教学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得到不断的提升和优化。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Strengths)

互联网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载体,它拥有众多的教育资源,信息传递快、更新及时,还能给师生营造一个自由的交流互动平台,因此,互联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互联网上面拥有众多的信息资源,包含学习、生活、娱乐、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互联网信息具有开放性,大学生可网上学习自己相关专业知识和搜索自己感兴趣的社会事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可网上查询教育资源,学习各个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优秀案例。互联网信息具有共享性,它使各个高校联系在一起,共同分享教育信息,交流教育经验,这样扩大了高校教育群体的范围,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还能将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充分利用,实现网络资源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二)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师生当面交谈互动,疏通他们的心理问题。但有些学生比较害羞,在访谈中很难吐露出自己的内心所想,因此,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效率低,还会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给高校大学生创造了一个便利的交流互动空间,使他们能很好地诉求,宣泄心中的情绪。网络可以摆脱时空的限制,信息传递更加的方便快捷。这不仅节约了高校教育的时间成本,还提升了高校教育的工作效率。网络的隐蔽性,师生可以淡化自身的角色,大家可以一起欢快、平等的交流,消除了现实中的严肃氛围,拉近了两者之间的亲密度。在这种环境中,大学生更愿意透露出自己的内心想发,以便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展开工作。

(三)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互联网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提高了教育工作的效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将枯燥的思想理论知识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来,给人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这种网络教学更加的生动形象,大学生也更容易理解接受。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老师在上面一味的讲授,他们在下接受,这种方式已经使他们有了抵触心理,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展。然而,网络可以使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摒弃了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这能够更好的调动起大学生的自观能动性,激发起自主学习的热情。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劣势(Weaknesses)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表现出强大的优势同时,也呈现出不容忽视的劣势。网络上的信息复杂多样,一些不良的垃圾内容会影响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难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分散大学生信息的关注度

互联网给高校创造了一个获取信息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互联网表现出强大的魅力,导致大学生对传统媒体关注甚少,对网络的重视在不断加深。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网上信息的注意力48.9%集中于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报道,32.4%集中于正面报道,18.7%集中于负面报道。[3]互联网使得大学生有更多的获取信息自主权,他们浏览的信息也是各种各样,这些多元化的信息势必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造成影响。由于信息的多样性和不对称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很好地把握大学生的心理,从而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二)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宣泄情绪的重要途径,有些大学生为了摆脱实现的束缚,总是沉迷于网络,在网络世界寻找自我存在感和安慰。这些大学生把自己封存在一个小小世界里,不愿与现实世界过多的联系,这种和现实背离的行为,很容易使他们成为隔离社会环境的“数字人”,并导致他们出现一些烦躁、孤单、焦虑等心理疾病。[4]互联网的信息众多,然而,缺乏严厉的监控,导致网络上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别有用心的坏人,在网上传播低俗、暴力、虚假等不良信息。大学生还处在青春期,对于这些不良信息缺乏准确的鉴别力,很容易对他们的价值观造成冲击,甚至诱发他们违法犯罪。据网络犯罪案件资料统计,网络罪犯年龄在16至35岁之间的占85%,平均年龄只有22岁。[5]大学生正是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互联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会影响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向大学生传导一项思维道德理念,且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整个过程中具有很高权威,他们会根据大学生当前的思想情况来统筹安排,有针对性的对他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播一些正能量的信息,以促进他们思想和行为的提升。互联网打破了传统高校教育者的权威,改变了当面交流的方式,向高校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互联网+”时代使高校教育者转变了一味灌输的教育形式,使纵向教育变为横向教育,并逐渐淡化他们的权威性。网络互动教学不受时空的约束,让师生交流起来更加的方便快捷,能实现点对点,点对面的多维方式,且互联网上信息更新及时,拥有众多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导致他们更愿意在网上来学习交流。

四、“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Opportunities)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两会上首次提出 “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的突出作用在国家会议上被正式提出。[6]随着国家对互联网关注度的提升,它给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会。“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已经延生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去,给高校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优化了教育管理的质量,提高了教育工作的效率。

(一)国家出台关于高校互联网建设的方针政策

2012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 《教育信息花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2015年7月4日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7]此表明,国家政策都积极鼓励高校充分运用互联网这一有效工具,与时俱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国家的这些决策给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高校要不断提升校园网络建设,用网络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和行为,这是科技信息化的有效应用,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举。

(二)网络科技迅速发展,大学生成为重要的网络群体

国家信息科技发展的不断创新,极大地推动了高校网络建设。国家互联网络中心发布的《第 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 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为25.2%,互联网普及率为50.3%。”[8]网民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网络已经深入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影响着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学生作为网络的重要群体,其普及率也达到了最高,这给高校的网络教育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高校网络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教育网络化是未来高校的发展趋势。他们看好这一趋势,已投放了大量的劳动力、设备物质和财务资金,大力建设校园网络基础设施,营造一个自动化网络科技平台,给高校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另外,部分高校还加大了对校园网络的监管、控制,设定了一些网络秩序,对于网上流传的不良信息给以拦截,对不遵守秩序的大学生给予警告,共同维护好一个绿色环保健康的网络环境。这些都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五、“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给高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但也造成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网络全球化的发展,人与人的交往也更加的密切,相互也更加的依赖。马克思说过:“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9]互联网使我们进入了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新时代,各个不同文化的渗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威胁。

(一)互联网的平等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失去主导权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教育者掌握着主动权,采用单向的传授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然而,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很多教育者与“互联网+”时代脱轨,没能好好发挥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同时,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工具,大学生对新事物有着很好适应能力,他们对互联网可以很快接受,能掌握它的各项功能并拿去有效运用。高校教育者反应较慢,对新事物没有很好适应能力,对互联网技术也不是特别的熟悉。据调查,高校“思政教师目前使用网络新媒体的情况未达到要求,能够正常使用新媒体的教师数量仅为61%”。[10]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部分高校教育者处于不利位置,他们失去了教育的主导权,不能有效运用网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互联网的全球共享性使我国网络文化遭到外来文化的入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世界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网络科技,在世界舞台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据统计,网络流通的信息中英语使用频率达84%。[11]西方这些发达国家,仗着自己语言上的优势,通过互联网向我国传播他们的文化思想,推广他们信奉的自由、享乐主义,这给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随着网络的发展,校园信息环境变的更加的复杂多样,再加上西方意识潮流的渗入,很容易扭曲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高校主流文化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教化。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国家之间已从武器装备、经济增长过渡到文化软实力的争夺。因此,西方列强借助网络有意识的向我国传播影视作品和餐饮美食等软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地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造成影响。

(三)互联网的多样性削弱了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网络的世界丰富多彩,充满着巨大的诱惑力,很多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很容易沉迷其中。他们在网上聊天、看韩剧、娱乐游戏、逛淘宝等等,慢慢的就失去了学习的热情、荒废了学业。近年来,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每当老师布置作业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百度搜索答案,然后直接抄上去,缺乏自主看书学习探究。随着智能手机在校园的广泛应用,大学生“低头族”越来越多,他们在宿舍、食堂、教室等地都有时不时拿出手机,网上浏览各种信息。这会分散他们的学习精力,耽误大好青春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六、基于SWOT分析,“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Countermeasure)

互联网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工具,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弥补它的不足,把握好机会,勇敢战胜威胁。鉴于上面的SWOT分析论述,我们已了解“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对于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加强高校教育工作,笔者写下了可供参考性的几点对策和意见。

(一)占据互联网新阵地,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互联网+教育”是以后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方向,高校应该积极占领互联网基地,转变传统教育模式,探索网络教育的特点,充分运用网络提高学习效率。高校应构建好校园网,提供大学生网络服务体系,宣传校园的时事热点,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可以将课堂教学和课下的网络实践结合起来,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运力,让大学生在网络实践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互联网有很好的隐蔽性,它可以让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这种方式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也愿意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此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有针对性的对他们开展心理疏导,解决他们内心的疑惑。此外,高校应该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主题网站,弘扬革命艰苦奋斗精神,传播社会发展正能量,塑造大学生良好道德素养。高校应合理运用互联网,将其改造为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专属平台。

(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网络上面的内容复杂多样,高校教育者应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此外,高校还应联合校园的其他部门,联合整顿校园网络里的一些不良之风。高校计算机网络中心,应该加强对信息的有效监控,对于一些不良信息应该及时的拦截,净化校园网络环境。高校应该灵活地应用网络新媒体,例如微博、微信、校园论坛等,传播校园优秀文件,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良好的网络环境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要举办各种网络文化活动,调动起大学生网络互动的热情,积极的参与进来讨论学习,丰富他们的网络学习生活。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主体的网络素养

“互联网+”时代给高校教育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他们在理解教育理论内容的同时,还要熟悉互联网技术,懂得如何构建校园网络文化,搭建校园网络互动平台。高校教育者应跟随时代的脚步,自主进行网络知识培训,增强他们的网络综合素养,扩大他们的队伍质量,推动网络教育教学工作更好的向前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学会用网络的视角思考问题,这样他们能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高校还应该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考核机制,督促他们的工作和行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

[1]钱国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5(22).

[2]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267.

[3]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8.

[4]杨志群.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9).

[5]杨江帆,王海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络载体研究——以角色理论为视角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 (12).

[6]新华网.互联网+教育与学校变革碰撞如何绚烂 http:// www.zj.xinhuanet.com/zjqyInfo/20160506/3116283_c.html,2016-5-6.

[7]刘慧.“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亚太教育,2015(27).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1-22.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10]徐海鑫,廖浩军.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J].学术论坛,2011,(7).

[11]马利.大数据时代人民日报社全媒体战略[EB/OL].人民 网 ,http://media.people.com.cn/n/2013/0830/c192370-22751271.html,2013-08-30.

编辑:林军

SWOT analy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Internet+”Era

XIONG Long,BAO Zhongyi
(Zunyi Medical College,Zunyi Guizhou 563003)

the rise of the"Internet+"by the public attention,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The Internet and college students'learning and living in close contact with and deeply affects their thoughts and behavior.This paper uses the SWOT method and analy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Internet+"era of internal resources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and actively explore a new model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Internet+”era.

“Internet+”;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WOT analysis

D64

:A

:2095-7327(2016)-09-0116-05

熊龙(1990-),男,湖北孝感人,遵义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鲍中义(1978-),男,贵州盘县人,遵义医学院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4XKS048。

猜你喜欢

教育者互联网+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