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道德观 “立体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16-04-13任东景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融会贯通道德观道德

任东景(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道德观 “立体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任东景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素质的重要课程。通过坚持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融会贯通,坚持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的融会贯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分析道德热点的融会贯通,紧密结合全国道德模范的典型事迹、紧密结合大学生自身实际开展道德短剧表演等活动,实现道德观教育的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道德观“立体教育”;大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素质的重要课程。通过创新“基础”课中道德观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克服道德观教育中的平面化和单一化,积极探索道德观“立体教育”的新路径,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成人成才和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道德观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

大学生道德观的形成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体都至关重要,其关乎到个体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肩负什么样的道德使命,履行什么样的道德义务。通过加强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积极引领大学生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学道德、知道德、讲道德、尊道德和守道德的合格公民,对于塑造一代新人,对于国家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在“基础”课道德观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全国统一编写的规范教材的推广使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大学生道德观课堂教育的“到课率”和“抬头率”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着一些有待深化和拓展的方面,尤其是在克服道德观教育的平面化与单一化方面:比如说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之间的融会贯通方面;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之间的融会贯通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分析道德热点的融会贯通方面;道德观教育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之间紧密结合等方面,需要业界同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二、 大学生道德观“立体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道德观“立体教育”就是在进行道德观教育的过程中,克服道德观教育的平面化和单一化,通过“三坚持、三结合”的内容与形式创新取得实效性。具体来说,就是在内容上坚持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融会贯通,坚持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的融会贯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分析道德热点的融会贯通;在形式上通过“基础”课道德观教育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之间紧密结合,实现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一)在内容上通过“三坚持”实现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创新

通过坚持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融会贯通,通过坚持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的融会贯通,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分析道德热点的融会贯通,来实现大学生道德观教育内容的创新。

1.坚持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融会贯通。在大学生进行道德观教育的内容中,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构成了道德观教育之“经”,三者之间是有机统一、融会贯通的,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孤立片面地进行道德观教育教学。因为中华传统美德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教育、培育大学生成人成才之“根”, 中国革命道德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教育、培育大学生成人成才之“魂”,社会主义道德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教育、培育大学生成人成才之“本”。

2.坚持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的融会贯通。在大学生进行道德观教育的过程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构成了道德观教育之“纬”,四者之间是有机统一、融会贯通的,因为人不仅是生物人,还是社会人和文化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正是在社会关系之中,人们不断地创生着新的社会关系、型塑着崭新的自我。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社会人与文化人的过程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公德是大学生融入社会的“护身符”,职业道德是大学生进入职业生活领域的“通行证”,家庭美德是大学生开启幸福婚姻家庭生活“密码箱”的“金钥匙”,个人品德是大学生在天地之间安身立命的“奠基石”。贯穿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之中的一条红线是“规矩”(规范、规则),要通过道德观教育,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运行中的认识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给大学生“立规矩”,激励与约束大学生“学规矩”“ 知规矩”“讲规矩”“尊规矩”和“守规矩”,激励与约束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在家“孝敬爸妈”,出门“遵纪守法”。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分析道德热点的融会贯通。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助于科学分析大学生道德观教育与现实社会经济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道德观教育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范畴,与社会经济关系密切相关,其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因为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社会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进而影响到生活于一定社会经济关系中的人的道德观状况。同时道德观教育又对社会经济关系有着积极能动的一面,通过道德观教育来提高人的“规矩”意识,增强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孝敬爸妈、崇德向善的自觉性,更好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之中。另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助于科学分析当今中国社会道德状况。判定当今中国社会道德状况不能仅凭个人的好恶,不能仅凭一时一地的偶发事件,不能跟在别人的身后鹦鹉学舌,要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审视当今中国社会道德状况,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我国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发展进步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变革,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德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持续的动力;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崭新道德,以及不断开展的群众性道德建设活动,又反过来为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营造了良好的精神道德环境,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经济的发展进步和道德的发展进步之间存在的作用和反作用的相辅相成关系,决定了经济的发展进步,决不可能建立在社会道德总体滑坡的基础之上。”[2]使大学生认清道德领域的成绩与问题、主流与支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在形式上通过“三结合”实现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创新

通过“基础”课道德观教育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紧密结合,来实现大学生道德观教育形式上的创新。

1.“基础”课道德观教育与第一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通过“六步案例教学法” 创新第一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把《基础》课道德观教育与第一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在运用多媒体上课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其固有的局限性,即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不够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欠缺等突出问题,进而探索了一条“六步案例教学法”来加以弥补,结果增强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六步案例教学法”的第一步就是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选准案例;第二步是针对案例设计准备讨论的话题;第三步是随机把学生进行分组,全员参与,不留“死角”;第四步是各小组充分讨论,一名同学集中其他同学的观点后做代表性发言;第五步是本小组其他同学的补充发言以及其他小组的争鸣发言;第六步是教师结合学生讨论和授课内容进行点评和启发、引导,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知识并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润物无声的主渠道教育。例如,在进行“基础”课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教学活动时,设计了如下案例:江苏南京的彭宇案与四川达州老太讹人案。针对上述案例设计了讨论话题:“面对倒地的老人,扶还是不扶?为什么?”通过上述六个步骤的讨论分析,最后同学们达成一致意见,面对倒地的老人——要扶。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充分的体现,透过对“扶”与“不扶”这些现象的分析,同学们认识到了背后的深层原因。大家一致认为,人心本善、人心向善,国家和社会要呵护人们的善心和善行,好的道德既是奖出来的,也是惩出来的,既要大力表彰和弘扬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同时也要对社会生活中的恶行(如一系列的讹人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培育一个良好的道德土壤。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参与度非常高,一系列新的“诊断”和“药方”被激发和创造出来,在掌声、笑声和发言、质疑、辩论声中收到了道德观教育的良好效果。

2.“基础”课道德观教育与第二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通过网络平台的自主学习和道德短剧表演活动开辟道德观教育的第二课堂。一方面依托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校级精品慕课网络学习平台,开发建设了供大学生课余学习思考的道德资源学习教育网络平台,任课教师负责网络资源的更新和对学生网上提出问题的答疑解惑。网络平台汇聚了袁隆平、郭明义、李文祥、龚全珍、于敏等历届全国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立足于构建积极向上向善的网络道德文化。通过学习道德模范身上助人为乐、关爱他人的高尚情怀,见义勇为、勇于担当的无畏精神,以诚待人、守信践诺的崇高品格,敬业奉献、勤勉做事的职业操守,孝老爱亲、血脉相依的至美真情,使崇德向善的道德基因深深植根于大学生的精神血液之中。另一方面通过道德短剧表演活动深化第一课堂的道德观教育。具体做法为:把同学们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发挥团队精神,结合道德观教育课程内容,通过调查研究,自编、自导、自演一个道德短剧;通过亲身表演和互相观摩,褒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既以实际行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以一种润物无声的形式使同学们受到了道德教育,提升了道德素养,陶冶了道德情操。河南大学每年约有13000名大一新生参与到这项第二课堂教学中来并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该形式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表演结束后,大家普遍感受收获很多。正如一位同学的评价:“跨越时空匠心呈,谋篇布局各不同;精彩不断高潮现,明德润心发人省。”

3.“基础”课道德观教育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自媒体技术建立班级微信、QQ群与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追寻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教学活动。一方面,任课教师通过建立班级微信、QQ群,不仅将道德观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大学生活,而且延伸到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让学生终身受益;因为学生大学毕业后,微信群、QQ群不解散,任课教师继续关注并指导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面临的道德问题,及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切实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另一方面,任课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寻访革命遗迹、搜集英烈事迹、拍摄红色视频、撰写调研报告等形式,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情怀和理想追求,让学生在寻访活动中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不仅使大学生成为红色资源的参观者和红色文化的学习者,而且成为红色文化精神的发扬者和传播者,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三、 简评

对于“基础”课中大学生道德观“立体教育”这一课题,笔者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成绩主要体现在遵循了道德观教育的客观规律,立足于当代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的现实状况,充分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这一教学改革活动之中。这一教学改革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把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作所为与道德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道德观教育更好地入耳、入脑、入心、入行;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从旁观者到参与者、践行者的转变,进一步坚定道德理想、锤炼高尚品格、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自身素养,积极投身于道德建设的实践历程,更好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对于大学生道德观“立体教育”进一步的探索仍然“在路上”,需要把“基础”课程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相结合,进一步形成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合力,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2] 秋石.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社会道德状况[J].求是,2012(1):19-20.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ree Dimensional Education" of Morals in the CourseIdeologicalandMoralCultivation&FundamentalstoLaw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REN Dongjing
(SchoolofMarxism,HenanUniversity,Kaifeng475001,China)

The course ofIdeologicalMoralCultivation&FundamentalstoLaw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ystem of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which helps colleg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moral quality. It is necessary to insist on integra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virtues, Chinese revolution morality and socialist moral education, integrating the education of public morality, professional ethics, family virtue and individual moral education, and integrating the mastery of Marxist standpoint, viewpoint and approach to analyze the moral and hot points, closely combining the typical deeds of the national moral models and the students′ own conditions to implement some activities such as moral drama activities and so 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aim that the moral education can be deeply rooted in the students′ ears, their brain, the mind-heart and their actions.

IdeologicalandMoralCultivation&FundamentalstoLaw;the "Three-Dimensional Education" of morals;college students;all-round development

2016-09-02

任东景(1974-),男,河南濮阳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大学生道德观与价值观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12.011

G642

A

1008-6285(2016)12-0048-04

猜你喜欢

融会贯通道德观道德
化繁为简 融会贯通——例谈概率知识综合问题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的近代命运
知识传递、融会贯通、拓展创造——视唱练耳教学改革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
从传统学术道德观反思当今学术道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