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规约限定的动态识解对庞德汉诗误译的解释力

2016-04-13赵文婷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庞德规约典籍

赵文婷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论规约限定的动态识解对庞德汉诗误译的解释力

赵文婷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

庞德翻译的中国典籍在西方广为流传,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又因其无意误译或有意创造等原因,有些中国学者对庞德汉诗误译提出批判。在全面剖析庞德诗学性翻译及社会大环境后,大部分中国学者能够对庞德译作客观评价。究其误译的认知层面,庞德对中国典籍识解有即时性和动态性,并受到西方社会规约用词及释义的限定。本文提出规约限定的动态识解在文化性、动态性和稳定性方面对误译现象有解释力。

庞德;误译;规约限定;动态识解

把庞德翻译的中国典籍的英译本与中文进行对照,可以发现多处漏译、误译现象。在20世纪80至90年代,众多中国学者对此进行批判,余光中就曾指责庞德英译的《华夏集》是对中国典籍的“改写”“重写”和“剽窃的创作”[1]。21世纪前后,一些学者从庞德翻译思想及其文学创作与批评的理念出发,联系其时代背景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提出应该客观看待庞德的译作,并对其误译做中肯的评价。翻译作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活动,自然受到认知规律的制约。本文从Crose&Crof t对意义的动态识解出发,关注规约限定的动态识解对庞德误译的作用,以期在认知层面对庞德误译做出解释。

1 庞德汉诗误译

1.1研究背景

我国的庞德研究相当有限,仅限庞德的诗歌与诗学、翻译、庞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几个方面。我国对庞德翻译的研究主要从他的翻译思想、翻译实践及翻译与创作的关系上展开。国内学者多以《华夏集》、《神州集》、《大学》、《论语》、《中庸》为主要素材,对庞德的翻译研究侧重中国典籍英译的诗学和文化交流视角,对其误译的解释也多从目的论、改写理论、接受美学、价值观等角度剖析,“从研究思路和方法看,我们对庞德诗作研究基本还是解释性和描述性的,总体上还缺少从更高层次或新角度对他的作品进行综合性深入研究”[2]61。几乎没有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解释其误译现象,“大量低层次的重复研究出现”[2]61,以至于不能对庞德的误译做出科学全面的解释。

1.2误译界定

“一般认为,内容译错了就是误译。”[3]谢天振在《翻译研究新视野》中指出,误译“即是错译”[4]。顾俊玲在《误译哲学溯因》中提出“误译的哲学之本是矛盾,具体而言是不同文化间的矛盾、不同语言间的矛盾、语言内容和形式的矛盾。”[5]译者对矛盾处理不当就会导致误译。库普斯-洛泽赖特认为“翻译错误”具体指的是“违背翻译的功能、语篇的连贯、语篇类型或形式、语言规约、特定文化情景的规约和语言系统。”中国学者顾俊玲通过对概念“误译”义素分析得出误译是“人或机器在将甲语转化为乙语的过程中偏离、遗漏或歪曲甲语文化信息,导致源语和译语信息量不等,译语受众无法获得与源语受众极似的交际效果的活动”[6]。还有国内外学者分别目的论、功能论、关联理论、外语学习和生态翻译的角度定义误译,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误译即是译者错误理解、有意曲解或遗漏源语要素,有意或无意的失败重构,有损原文的“本质”和“功能”的活动。

庞德对中国典籍的误译与他个人认知及其所处的社会团体认知密不可分。因其不懂汉语,且对中国典籍的翻译大都属于间接性二次翻译,对汉语语言形式及意义只能以自身经验为基础进行识解、加工和表征,由此导致的误译现象也就情有可原了。但根据误译的判定条件,庞德对中国典籍的翻译确实存在误译现象,典籍的本质和功能并没有确切传达给译语受众。庞德把《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译为“You came by on bamboo sti l ts,playing horse.”就完全改变了原诗的“本质”,“竹竿做马骑”译为“踩竹翘、戏马”,如此内容发生改变,导致两小无猜的意境重构产生漏洞,由此损害整首诗对译语受众的功能效果。

2 规约限定的动态识解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中某一情景或事物概念化过程就是识解。这种概念化是指人们对该情景和事物的观察、认知和描写的过程。但是由于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和描写是具有时间、空间、心理条件和已有知识限制的,因此人们对事物的识解也是动态变化的。

动态识解的观点对意义同样具有解释力,具体表现为对真实使用的词汇意义作出动态的即时的解释。动态识解的意义观认为,语言表达虽然是意义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仅仅是达到完全识解意义的步骤之一。

Crof t&Cruse在认知语言学中提出在以下四个概念下进行意义的动态识解,分别为:“语境化理解、主旨、限定和识解。”[7]97而意义在识解过程中会受到多种限定,Crof t&Cruse把限定分为以下几类:“人类认知能力的限定、现实世界本质的限定、规约限定和上下文的限定。在本文中,主要探讨规约限定对意义识解的作用。”[7]101

规约即识解者所处社会的惯用识解方式和表达习惯。规约限定是指人在识解意义的过程中会受到其所处社会惯用识解方式的限定,在表达意义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其所处社会表达习惯的限定。Crof t&Cruse认为规约限定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对语言形式及其概念内容映射范畴之间的限定,也就是说,一个词的意义不同与另一个词主要因为与两者相关的主旨(purpor t)或概念内容的不同。二是人们对某个概念内容进行识解的有限可能性的限定,也就是说,在限定作用下,人们对某种表达的意义识解趋于动态稳定,会在语境中默认识解某一特定规约意义。

3 规约限定对庞德误译的解释力

用规约限定的观点来探讨误译问题时,要注意对译者的意思不可过度理解,也不可漫无边际的去限定,不仅要考虑到人的体验与认知的限定、现实世界本质的限定和语境的限定,还要体味社会团体的规约限定。因此笔者提出在规约限定的动态识解方式下,庞德对中国典籍的理解受其西方社会识解习惯的限定,也就是说,庞德对中国典籍内容的错误理解在于其成长社会的默认识解方式,即使庞德看得懂中国诗歌也不能充分说明其理解典籍的意义。同时,在排除庞德的诗学翻译理念和批评翻译观点后,庞德的译作依然遵循西方的表达习惯,对中国典故和中国特有概念内容不求甚解,甚至套用汉诗意象形式反应西方表达与理解习惯,正因如此,这种规约限定下的翻译更突显出误译的性质。

根据Crof t&Cruse对规约限定两个方面的具体解释,笔者从中概括出三点特性,指出在文化性、动态性、稳定性三个方面对误译现象具有解释力。

3.1文化性

规约的限定内容与社会文化相关。文化不同,人们对同一词汇与概念内容的映射范畴不同,也就是说同一词汇的意义范畴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限定。这体现在翻译活动中更加明显,以庞德为例,在他以读者身份阅读中国典籍时,不易正确解读中国文化相关的典故、成语。再加上庞德并不通晓汉语,汉语文化知识也相对有限,仅凭他人的笔记和译文来重译的行为难免带有主观色彩。庞德这种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翻译中国典籍的活动势必造成误读和误译,而这种误译所反映的文化性正体现了词义的规约限定。

有学者通过列举庞德对汉诗中“青”译为“blue”做出以下推论,“一是考虑到庞德的翻译目的,二是认为这种误译反而产生美感,三是认为这种误译破坏了中国古诗之美,四是从客观角度认为庞德受到日语语言的中““青ぃ”(多指蓝色)的混淆。”[8]笔者在这些推论基础上还要指出文化性规约限定的作用,我们以庞译《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为例:

《忆旧游记谯郡元参军》

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

Red jade cups,food wel l sat on a blue jeweled table,

And i was drunk,and had no thought of returning.

And youwould talkout withme to thewestern corner of the cast le,

To the dynastic temple,withwater about it clear asblue jade.

“青玉案”在古文中指盛放美食的青玉桌子,是奢华名贵之物。“青”在中国古代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象征坚强、希望、古朴和庄重,往往给人以美好的联想。“碧玉”在古诗中常用来描述物体晶莹如玉,富有生机与活力。“青青子衿”“碧玉妆成一树高”等都是绝佳名句。现代汉语词典对于“青”的解释是:蓝色或绿色黑色,对“碧”的解释是:青绿色。且“青”“碧”多用于指代偏绿色较少指代偏蓝色。庞德用“blue”译“青”和“碧”,除了客观原因外还与庞德所处文化规约相关。“blue”在英语中具有较多引申义:形容人沮丧、忧郁高贵深沉之意。而“green”在英语中具有较多贬义引申义:未成熟的,生的无经验的,易受愚弄的。因此,中国古诗中“青”“碧”所带来的美好寓意及其文化内涵难以通过英语“green”完全传达,更不用说“blue”了。

3.2稳定性

规约的限定程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规约限定的作用下,人们可以不动用意志努力来解读特定词义或构式义。例如在英语中“function”做名词一般解释为”功能、职责”,但在数学情境中作为“函数”的释义就很少被中国学生所知,这就是规约限定的稳定性特征体现。因为在汉语语言系统中,功能和函数分属于不同的概念内容,具有两种形式分别对应意义的规约;而在英语语言系统中“function”的概念内容包含功能和函数,具有一种形式对应多重意义的规约。这两种规约在各自语言系统中趋于稳定,因此在意义解读时产生限定。如此译者若被限定在源语或译语的稳定的规约释义中就会产生误译。

《长干行》中,“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现代汉语译文可作:你我从小都住在长干弄里,一起玩耍,天真烂漫,从不猜疑。在此,笔者通过比较庞德与中国译者的译文来进一步阐释。

“And we went on l iving in the vi l lage of Chokan:

Two smal l people,without disl ikeand suspicion.”[9]

“At ch’ang-kan vi l lage long together dwel t.

We chi ldren twain,and knew no pet ty stri fe.”[10]

“We l ived,close neighbors on Riverside lane,

Caref ree and innocent,we chi ldren twain...”[11]

“we lived near together on a lane in Ch’ang-kan,

Bothof us youngand happy-hear ted.”[12]

对于“长干里”的翻译,国内译者与国外译者都拆开来译,且有明显分歧。庞德和佛莱切把“长干里”译为“长干村”,许渊冲译为“江边巷”,无名者译为“长干里弄”。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对此注释:“长干,地名,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南,古时有长干里,其地靠近长江。”[13]“里”在汉语里有居住地和街坊、邻里的意思,且在空间上呈现近距离之意。汉语中常用“住在一个胡同、一条街上”来表达邻居间关系亲密,而在英语中则经常以同村、同社区代替。

3.3动态性

规约的限定主体及情景是动态变化的。同种语言系统中,词义的本质区别限定在语言形式和概念内容之间相对稳定的映射;不同语言系统中,词义又被限定在相对稳定的识解内容和程度上。但不论哪种语言系统,词义不会永远不变,也就是说概念内容的范畴存在动态变化;人对词义的识解也不会永远不变,这种动态变化仍然具有稳定性。例如随着时代改变,社会事件的发生,旧词往往被赋予新义;一个人随着知识的积累,对相同形式会产生不同的识解。因此规约限定仍然具有动态性。译者所在群体与中国读者和评论家对误译的识解本身就是动态变化的,究其两种语言的动态规约差异,误译也是具有动态性的。

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庞德在学术方面一直坚持“日日新(make it new)”原则。“他主张诗歌翻译中以现代的角度反映历史真实,在措辞上用当代语言翻译古典诗歌。”[14]从庞德的翻译主张来看,他注重把握英语不同时代的动态规约义,尊重原诗的历史内容,再现原诗的历史氛围。因此对于庞德及其同时代的西方诗人,失去格律及典故的中国译作并不等同于误译;而对于看重中国古诗格律美、修辞美的学者来说,格律、文化的缺失就是误译。

4 结语

中国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对庞德误译现象做出剖析并给予了客观评价,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探讨规约限定的动态识解对庞德误译的解释力。根据Crof t&Cruse对规约限定具体表现的描述,笔者提出规约限定的三点特性,即文化性、稳定性和动态性,并通过分析庞德译文进一步解释其误译的社会限定作用。

[1]余光中.翻译与创作[C].//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董洪川.接受的另一个维度:我国新时期庞德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外国文学,2007,(05):61.

[3]王东风.论误译对中国五四新诗运动与英美意象主义是个运动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06):459.

[4]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111.

[5]顾俊玲.误译哲学溯因[J].中国科技翻译,2013,(04): 37.

[6]顾俊玲.释“误译”[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4,(02): 91.

[7]Wi l liam Crof t and D.Alan Cruse.Cognitive Linguis 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92-104.

[8]王晓丽,杨燕翔.“青”译为“blue”还是“green”[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10):36.

[9]Pound,Ezra.Poems and Translation[M].New York:the library of America,2003.

[10]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1]许渊冲,等.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

[12]无名氏编.唐诗三百首(华英对照)[Z].香港:联益书店出版,1985.

[13]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新译[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7.

[14]王贵明.论庞德的翻译观及其中国古典诗歌的创意英译[J].中国翻译,2005,(06).

责任编辑:周哲良

H315.9文献标示码:A

1672-2094(2016)04-00118-04

2016-04-20

赵文婷(1992-),女,山东济宁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翻译学。

猜你喜欢

庞德规约典籍
Erasable/Inerasable L1 Transfer in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An Optimality Theory Analysis of /aʊn/and Sentence Stress in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电力系统通信规约库抽象设计与实现
一种在复杂环境中支持容错的高性能规约框架
一种改进的LLL模糊度规约算法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我”与“你”的相遇——庞德、斯奈德所译汉诗的主体间性管窥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庞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