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支架,步步登高*——基于整体建构的基本作图资源整合教学
2016-04-13山东省滨州市北镇中学初中部邢成云
☉山东省滨州市北镇中学初中部 邢成云
搭建支架,步步登高*——基于整体建构的基本作图资源整合教学
☉山东省滨州市北镇中学初中部邢成云
*本文系山东省教学研究课题《全息教学论下的跨越式教学》(课题编号:pt-20120126)的延伸研究成果之一:基于资源整合教学的课堂设计.主持人:邢成云.
一、写在前面
五种尺规基本作图(除了最基本的作线段)分散于(人教版)教材的各个部分,跨越2章的空间,这种编排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作图技能,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作图是在八年级上册第12章第37-38页12.2的例1之后安排的;八年级上册第12 章12.3一节第48页的第一个思考之后,安排了角的平分线的作法;在八年级上册第14章3.1.2的第62页,通过例1安排了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的作图;同一节通过例2安排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作图.其顺序是:作已知角→作已知角的平分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其中作垂线中的“过直线上的一点”安置在习题中,而这正是从角平分线到垂线作图的引桥.通过各类作图之间关联的分析,笔者把这些基本作图汇聚于连续的2节课内,先期的作图不限制工具,当把全等三角形、轴对称两章知识完成后,集中安排了尺规作图的学习.
本节以第一节基本作图课(即完成了“作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角等于已知角;作角的平分线”三类作图的学习)为基,形成支架,然后循级而上,完善五种基本作图,其中过直线上一点作垂线等价于作平角的角平分线,这就是本节课的逻辑起点,而后通过化归将其他类型的作图不断转化,直至完成基本作图的整体模块.
二、教学目标
(1)以角的平分线为先行组织者,探寻“过直线上一点作直线的垂线”的尺规作图,继而完成“线段的中垂线”“过直线外一点作直线的垂线”的尺规作图,厘清逻辑顺序;
(2)集中再现五种基本图形的基本画法,熟练掌握其技法,正确理解它们的作图原理,在实际问题中能简单地应用.
三、教学准备
每位同学准备一张练习纸,上有一个钝角∠α(课始作图用)和一个△ABC(以备后面的练习用).
四、教学过程
1.抓生长点,特殊中筑起支架
设计说明:点与直线有两种位置关系:点在直线上、点在直线外,其中点在直线上是本节课三个作图的基点,过直线上一点作垂线,无非是揭示一般中的特殊,去作以那一点为顶点的平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直线,这是学生已有的技能,这个根基稳了,其他两类作图的支架就搭建起来了!
师:到现在为止,基本的尺规作图已经完成了哪些?
生:已经学会了三个:作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角等于已知角;作角的平分线.
师:是的,我们步步推进,已经完成了三个基本作图,请同学们打开练习纸,用尺规作∠AOB=∠α,并作出它的角平分线.
(生作图中)
(待学生完成后,用几何画板演示)师: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若通过直线上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该如何实施?请同学们先画出已知图观察,看谁最先破解这个问题.
(生思考中)
生1:我知道.
(师示意生1先不要急于发言,给其他同学思考的机会)
(师巡视中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把思路想出来了,遂示意生1发言)
生1:从图上看就是一个特殊的角——平角,把平角平分不就出现垂线了吗?所以我作了平角的角平分线,再反向延长.
师:其他同学的思路怎样?
生2:和生1思路一样,就这么想的.
师:哦,很好,说明同学们善于利用已知处理未知问题,这在数学上叫什么?
生众:化归.
师:是的,这就是“化归”的作用,把过直线上一点作直线的垂线问题转化为作平角的角平分线问题.
(接着,师用几何画板展示:先测量钝角,然后拉伸,其中有一个状态即为平角状态,发现此时的角平分线恰好与平角形成的直线垂直)
作法归纳(图1):
(1)以C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直线AB于点E、F;
图1
(3)画直线CD,直线CD即为所求.
2.拾级而上,开放中发现方法
设计意图:只要把直线AB上的线段EF分离出来,立即就会发现CD就是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因此,笔者通过问题引领,启导学生观察后发现图中蕴含着EF的垂直平分线,然后诱导学生发现其作法,这个作法就是基于以前的经验,当然离不开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的助力.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1,你能发现这个图中有哪些正确的结论?
生3:C为线段EF的中点,CD是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
生4:若连接DE、DF,则△DEF为等腰三角形,满足“三线合一”.
师:两位同学说的都很好,谁还有说法?
生众:没有了.
师:就现在研究的问题,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我们下一步要干什么?
生5:作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师:对,会作吗?从图1能获得启示吗?请同学们思考.
生6:在这里,线段的中点不知道,因此,要作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根据判定方法及前面的经验,需要D那样的点两个,所以再找出另外一个类似的点就行了.
师:分析的非常透彻,这样一来,剩下的任务就是找出那个类似的点,该怎么找?
生6:重复点D的找法就行.
生7:不需要,一次性画弧就行了,在线段的上下两方分别画弧,两弧就会有上下两个交点,然后通过这两点作直线即可.
师: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作法是否合理?
生众:合理不合理需要证明.
师:说得好,说明同学们有了很强的规则意识,不是看当然、想当然了,谁来说明?
生8:根据画法,结合垂直平分线定理的逆定理,D点到线段EF两端的距离相等,说明点D在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上,同理,另外一点也在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上,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可证.
师:推理充分、得体,说明这个方法可行,同学们明白这回事吗?
生众:明白.
师:请同学们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并梳理其作法.
已知:线段AB.
求作:线段AB的中垂线.
作法(图2):
图2
(2)过C、D两点作直线.
直线CD即为所求.
3.用好支架,迁移中破解难点
设计意图:过直线外一点作直线的垂线,这是尺规作图的至高点,也是难点,同时也是整节课的难点所在.通过引领学生反观图1和图2,发现其中垂直的端倪,探寻出其核心在于“与直线相交的那条弧”,有了这个支架,前文的作图之法就容易发生迁移,将难点化解.
师:过直线上的点作直线的垂线及线段的中垂线的作法解决了,还剩下哪一类问题需要解决?
生9:过直线外一点作直线的垂线.
师:是的,还有点在直线外这一类情况,试试看,你会作吗?
生10:先通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师(追问):平行线!怎么作?
生10:过这一点先任意作一直线与已知直线相交,然后以这一点为顶点作等于两直线夹角的同位角.
师(作惊讶状):哇,这样一来这一条直线就是原来那一直线的平行线了,我们岂不是顺便发现了“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这一个新的作图吗?这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学生自发的掌声)
师(追问):再怎样操作呢?
生10:接下来就是重复过直线上一点作直线的垂线的作法了.
师(面向全体追问):这样可以吗?
生众:哦,可以!
师:为什么?
生众:通过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以证明.
点评:出乎老师的预设,没想到学生来了这么一招,纵然这一方法比较复杂,需要作“平行线”当助力,但这是学生鲜活的思路,字字句句流泻出思维的灵动、散发出化归的魅力,无意中捡拾到两颗美丽的珍珠!
师:这位同学充分利用了数学上的核心思想——化归,把这一问题转化成已经解决的问题来处理,值得我们学习!同学们先梳理一下这个方法,并揣摩其中的道理.
(生梳理中)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借助图1、图2继续思考,除了这一方法,谁还有其他方法?
(生沉默)
师:我们想一想刚才作垂直的方法,其关键在哪里?
(生思考中,陆续有三分之一的同学举手)
生11:找到与直线相交的那条弧.
师:噢,有了这条弧,问题就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了,可那条弧该怎么画?
生12:随便画就行.
生13:不能随便,随便画弧不一定能与已知直线相交.
生12:哦,对,需要能与直线相交.
师:能交只是一个定性认识,具体怎样操作?
生13:以直线外那一点为圆心,以大于这点到直线的距离的长为半径画弧.
生14:那样说还不确切,应该具体找一个点,让这个点与直线外那一点分居直线两旁,就能保证交点的存在了.
(生众认可)
师:生14的想法很好,比较具体,能详细表述一下吗?
生14:在直线AB另一侧任取一点K,以点C为圆心,以CK为半径画弧,交直线AB于点D、E,然后按角平分线的作法操作就行.
师:好,表达清晰,下面我们一起归纳一下这一作法.
已知:直线AB和AB外一点C.
求作:AB的垂线,使它经过点C.作法(图3):
(1)任意取一点K,使K和C在AB的两旁;
(2)以C为圆心,CK的长为半径作弧,交AB于点D和E;
图3
(4)作直线CF.
则直线CF就是所求的垂线.
4.一图“三线”,应用中突出核心
设计意图:通过尺规作三角形的“三线段”,把五类作图中的三种核心作图全盘托出,既是对作图的技法的巩固,又是对三角形三线段的再认识,形成基本尺规作图与概念的对接,明确高线是通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而获得的,是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的应用;中线则通过作线段的中垂线先获得中点,再与所对顶点连接而成,显然是中垂线作图的应用;角平分线就是地地道道的角平分线作图.在实战中见证学生的技法,同时通过口述作法锻炼学生的语言转换技能,和谐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一举多得.
练习:如图4的△ABC,用尺规分别作出BC边上的高、∠B的平分线、AB边的中线,保留作图痕迹并口述作法.(说明:作法口述,需要同桌之间相互检查)
图4
学生利用练习纸独立完成,笔者巡视、指点,整体完成不错,有一小部分作高线有障碍,通过笔者和部分同学的帮扶基本达标.
(私下交流较多,限于篇幅,在此从略)
5.原理探寻,交流中建构体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再次梳理与反思,环环相扣、一脉相承的五类基本作图,自然可以凝聚成一个尺规作图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携手发力就可以解决相对复杂的作图问题,为几何学习开拓市场,为几何由静返动提供了可感的操作,力图实现小结的点睛之用和凝聚之力.同时通过原理探寻,明确几何原理,“知其然”的同时“知其所以然”,这样作图的根、脉、原理就厘得清清楚楚了.
师:至此,五种基本作图基本达成!反躬自问,自己是否明白了作图的方法及原理,它们之间是怎样关联的?请同学们理出一条线索把5种作图归纳,可相互补充.
生15:整个作图就是一个不断转化的过程.
师:是的,转化是整节课的命脉,通过转化让我们不断走向成功.
生16:截线段在每一个作图中都有体现,我从作角等于已知角开始,再作这个角的角平分线,借助角平分线的作法,过直线上一点作直线的垂线,顺接思路,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进一步过直线外一点作直线的垂线.
师:这是我们学习基本作图的基本线索,表述的条理清晰,很好!我再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用的是什么几何原理?
生17: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师:你通过什么方法判断它们全等?
生17:SSS.
师:作角的角平分线借助了什么原理?
生18:也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师:通过什么方法判断它们全等?
生18:也是SSS.
师:“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源于哪类作图?
生19:就相当于作一个平角的平分线.
师:是的,通过“作一个角的平分线”的尺规作图的支架作用,我们得出了“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呢?
生20:这个复杂,可先分别连接图2中的AC、BC、AD、BD,通过SSS证△ACD与△BCD全等,得∠ACD= ∠BCD,再证AB上的两个小三角形全等即可.
生21:不用再证全等,直接说明DC是∠ACB的角平分线,用三线合一就行了.
生22:一个全等也不需要证,直接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的逆定理就行,C、D两点都在AB的中垂线上,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CD当然就是AB的中垂线了!
(生22说完,有掌声)
师:是的,三种方法都可行,但最简单的还是生22的做法,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既要发散思维,又要注意优化选择思路.过直线外一点作直线的垂线呢?
生众:证明思路和中垂线的一样.
师:同学们一眼就看穿了,是的,观察图3可以看出思路与中垂线的证明一致.这样一来,前面每一个作图法的合情默认,其合理性在同学们的交流中得到了逻辑认证,现在我们心里踏实了,下一节我们将共同关注作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6.分层作业,保底中关注差异
必做题:
(1)整理5种基本作图,写出画法,并体会每一个作图之间的联系.
(2)如图5,已知点M、N和∠AOB,求作一点P,使P到点M、N的距离相等,且到∠AOB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图5
选做题:
如图6,Rt△ABC中,∠ACB = 90°,∠CAB=30°,用圆规和直尺作图,用两种以上方法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且要求其中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作法和证明).
图6
设计说明:对于选做题,采用五种尺规作图中的作线段、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作角平分线、作角中任何一个基本作法都可以完成目标图形,搭建了让学生对每种基本作图一个思维发散的空间,是学生复习巩固和灵活体验五种基本作图方法的一个好题,但根据往年的经验,学生大都集中于画线段的中垂线和角平分线这两种方法,对其他方法熟视无睹,缺乏另外的作图意向,折射出对这五种作图法的熟练和功能理解不够深入,还停留在一种记忆意识与技术层面,没深入到理性的应用意识,存在着知识的应用盲点.一旦遇到像这类作法开放的作图题时,就会暴露出思路不开阔的弱点,因此,透视作图的渊源,熟练每种作图方法和澄澈作图原理,并适度增加作图应用的训练势在必行.
五、写在后面
基本作图的集中呈现,展现了五种作图之间的内在关联,打通了它们之间的横隔,让本来就是技能技法的教学内容,绽放出思想的花蕾、喷涌出思维的泉水.若我们停留在一招一式的技能上,纵然明其理,也弄不清来龙与去脉,彼此孤立,各自为战,会大大削弱数学的内在魅力,基于尺规的作图,把几何直观与逻辑推证拿捏在一起,展露了图形的鲜活与灵动,增添了数学的秀色、彰显出数学的本味!
参考文献:
1.邱海敏.在探索中提高——尺规作图复习课案例[J].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8(10).
2.吴瑞.对教学中尺规作图难点的突破[J].中学时代,2012(22).
3.肖霄.对初中阶段尺规作图教学的反思和建议[J].中学数学教学,2012(4).
4.朱木兰.基本作图[J].中学数学教学,1995(3).
5.张建鹏.从学生熟悉的材料开始尺规作图的教学[J].数学教学通讯(教师版),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