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建设基本问题研究
2016-04-13舒正平李忠光张永东
舒正平, 李忠光, 张永东, 白 杰
(1. 装备学院 装备指挥系, 北京 101416; 2. 装备学院 研究生管理大队, 北京 101416;
3. 军事交通学院 装备保障系, 天津 300161)
编者按
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建设基本问题研究
舒正平1,李忠光2,3,张永东2,白杰2
(1. 装备学院 装备指挥系, 北京 101416; 2. 装备学院 研究生管理大队, 北京 101416;
3. 军事交通学院 装备保障系, 天津 300161)
摘要为了解决部队装备维修保障任务重、维修技术要求高、维修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全面分析其对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建设的思想和原则;并设计了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构成;最后提出了在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建设中应重点把握的问题。
关键词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建设
Basic Issues About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Support System of Equipment Maintenance
SHU Zhengping1,LI Zhongguang2,3,ZHANG Yongdong2,BAI Jie2
(1. Department of Equipment Command, Equipment Academy, Beijing 101416, China;2. Department of Graduate Management, Equipment Academy, Beijing 101416, China;3. Department of Equipment Support,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 Tianjin 300161,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iming at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heavy tasks, highly requirements on maintenance technology and the lack of maintenance support capabilities that the military forces facing, an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demand for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CMI) support system of equipment maintenance, introduces the philosophy and principles of the building of CMI support system of equipment maintenance, designs the composition of CMI support system of equipment maintenance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key points in the building of CMI support system of equipment maintenance.
Keywordsequipment maintenance;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CMI) support; system building
随着我军武器装备的机械化信息化快速复合发展,不仅其种类、型号不断增加,而且装备结构、机理也越来越复杂,进而导致装备维修任务量和维修难度明显增加。繁重的装备维修保障任务与军队建制内维修保障力量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有效解决装备维修保障能力不足,提高维修保障效益,需要加强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研究,建立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1-2]。装备维修保障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装备维修人员的素质,以及保障装备、设备、设施等硬件的质量和规模,而且还取决于装备维修技术、维修信息、维修方法手段等“软件”的水平,更取决于将硬件要素和软件要素粘结在一起的体系是否科学。体系是组件的集合物[3],也是由系统组成的系统[4]。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是为完成装备维修保障任务,由军民双方维修机构、人员、设备设施、维修保障信息等组件,按照预设的结构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有机体。
1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建设需求
1.1完成信息化战争装备维修保障任务的需求
高新技术装备是信息化战争的物质基础。由于大批技术含量高、结构复杂、系统性强的装备列装到位,在部队战斗力提升的同时,维修保障任务与维修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为完成维修保障任务:一是要在现有维修力量不变的前提下创新维修技术或模式以减少维修工作量;二是要增加新的维修力量。由于部队装备维修保障编制体制在持续压缩,持续增加军方维修保障力量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完成维修任务最好的策略就是建立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实施军民融合保障。
1.2提升装备维修保障经济效益的需求
由于高新技术装备技术含量高、结构复杂,其维修保障的配套设备、设施等维修保障资源多,成本高。传统的装备维修保障模式是部队与地方分离,装备维修保障资源重复建设,利用率低甚至有大量的处于停用状态,致使装备维修资源闲置、浪费。如果在装备维修保障资源上军民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将会大幅度地提高装备维修保障的经济效益。因此,需深入研究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构建军民融合保障体系。
1.3提高装备维修保障效率的需求
信息化战争是速度起决定作用的战争,装备维修保障作为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提高效率。建立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不只是把军民装备维修保障力量聚集起来提高其能力,还要针对具体的装备维修保障任务,对军民双方的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进行合理的分配,并设计科学的维修保障流程。
2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建设目标和原则
文献[5-7]已对军民融合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本文不再赘述。推进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建设,必须以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军民融合战略思想和一系列指示要求为指导,以提高装备维修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体系创新为核心,以平战一体为基点,以资源融合为根本,依据装备维修保障的规律和特点,立足国情军情和现行装备保障体制,按照“统一规划、军方主导、平战一体、资源共享”[6]的原则,加快构建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全面提升信息化条件下装备维修保障能力。
“统一规划”就是在国家层面上统筹全社会的装备维修保障资源,确定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的广度和深度,以保持和提高军方装备维修保障能力为目标,充分考虑地方装备维修保障单位的利益,合理区分平时、战时的各项装备维修保障任务,保证装备维修保障力量统一指挥、协调。“军方主导”就是指在构建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过程中,突出军队在谋划、决策、协调装备维修保障活动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地方保障力量的管理和组织指挥,以确保地方保障力量按照军队的军事需求发挥装备维修保障潜能。“平战一体”就是使构建的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既能在平时有利于提高装备维修保障效益,又能够在战时满足装备维修保障需求实施快速精确保障。“资源共享”就是推动军地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基础设施“统用”、保障手段“联建”、技术骨干“合训”、信息资源“共享”,提高装备维修保障效益。
3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构成
构建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应当以装备维修保障理论为依据,根据现行装备维修保障体制编制和业务工作,宜将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划分为装备维修管理系统、装备维修技术系统和维修器材供应系统。其中,装备维修管理系统具有类似人的大脑和神经中枢,装备维修技术系统和维修器材供应系统犹如人的手脚,大脑和手脚之间通过信息网络也就是神经网络进行互连互通。装备维修管理系统、装备维修技术系统和维修器材供应系统,又分别通过各自系统的周界与外部的环境进行信息、能量、物质的精确交换,手脚在大脑的指挥控制下完成装备维修保障任务。
3.1装备维修管理系统
科学合理的装备维修管理系统,是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活动顺利开展高效运行的基本保证。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由于不仅涉及装备全寿命各个阶段和各个寿命剖面,而且涉及军队和地方2个不同对象,因而需要建立高度统一的维修管理系统。在装备维修领域构建由总部(政府)到部队(工厂)逐级辐射的统一、分层的维修管理结构,应建立由决策层、组织层和执行层构成的上下衔接、分工明确、协调高效的管控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装备维修管理系统框架
3.1.1决策层
在决策层面上由总部与国家主要部门联合建立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管理机构。其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家和军委有关军民融合和装备维修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研究制定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的相关规章制度;参与制定有关装备建设和保障军民融合发展方面的规划;配合有关部门对装备维修领域军民融合保障的重大项目进行相关业务审查和监督;对全军各军兵种的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活动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协调军地相关部门,组织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机构的资质认证,严把维修企业的准入关和退出关;处理有关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的军民双方合同纠纷等。
3.1.2组织层
由战区(军兵种)和省(市、自治区)联合建立的相关业务组织机构。按照有关的政策法规,在辖区内负责组织协调军民双方的装备维修工作。在组织层可以设立协调控制、信息管理、业务协调和质量监督等相关业务科(室),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向下组织协调若干装备修理中心和供应保障中心。其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决策层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命令、指示;根据决策层的有关规定,针对装备维修的客观实际制定本区域的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活动的规章制度和相关细则;根据部队的训练任务及作战要求配合相关部门,根据装备的实际分布和军民各单元、要素维修保障能力的不同,科学合理地分配装备维修任务,制定装备维修保障的计划、方案,供军方指挥员进行选择和决策;监督检查各装备修理和供应保障中心在装备维修保障活动中的执行落实情况,并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协调解决,不能解决的呈报上级机关。
3.1.3执行层
在此层次不设专门的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组织,而是依托各省军区和部队的装备部门。但是需要相关部门在现行的工作职责中,增加相关的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的协调组织职能。其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上级制定的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发展规划、计划、方案;根据部队的工作需求,提出依托地方力量进行装备维修保障的申请;负责统计所属部队需要依托地方力量进行装备维修保障的装备品种、数量,上报保障计划;对装备的技术状态进行检查等,按上级要求送修装备和接收修理完毕的装备;当地方人员与部队共同进行装备维修保障工作时,要根据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合同规定,对其工作、生活和安全提供必要的保障。
3.2装备维修技术系统
装备维修技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综合运用军地装备维修技术力量,做好装备保养和修理工作。装备维修技术系统根据任务分工不同,通常可以分为装备维修技术支援单元和装备维修技术保障单元。
3.2.1装备维修技术支援单元
装备维修技术支援单元主要由军队有关装备维修的院校、科研机构和地方相关装备维修的科研院所以及装备承研承制单位的技术部门组成,按照相关领域或专业构成装备维修技术支援单元。其主要任务是跟踪研究装备维修技术的发展状况,探索装备维修保障模式,军民协同创新装备维修技术,向上对决策层提供技术支持,向下对装备维修技术保障单元进行技术支援。
3.2.2装备维修技术保障单元
装备维修技术保障单元是装备维修保障任务完成的重要执行者,主要由军方装备维修部(分)队和地方装备维修工厂(企业)的装备维修技术力量以及战时动员的装备维修技术力量构成。其主要任务是根据上级装备部门的要求,统筹协调军民装备维修技术人员,综合运用维修资源完成装备维修保障任务。装备维修技术保障单元可根据实际装备维修保障任务进行模块化组合,即将各专业维修技术力量组成模块,在运用时根据需要进行模块组合编组,形成单元。
3.3维修器材供应系统
维修器材供应是指为完成装备维修任务而对维修器材进行的筹措、储备、补给等活动。维修器材供应系统是指为了提高保障效率、减少浪费,由军方和地方维修器材供应单位联合实施的维修器材保障前伸、以厂代储、联储联供、器材直供、器材转产等保障活动构成的整体。按照维修器材保障流程可分为筹措、储备、补给等工作环节[8],如图2 所示。
图2 维修器材供应系统
3.3.1维修器材筹措
维修器材筹措是指军队装备部门和地方军工科研生产等相关部门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有组织、有计划、有选择地请领、采购订货、生产等一系列筹划措办器材的活动,应当遵循总部筹措、部队和企业主办的原则进行。按照维修器材保障层次可以分为战略、战役、战术3个层次。其中,战略层按照任务分工负责,总成于专用大型、贵重零部件等器材的筹措。战役层负责任务分工范围内的零部件、专用设备、专用电池等器材的筹措。战术层负责任务分工范围内市场采购的标准件、自制零备件、工具等器材的筹措供应。在筹措阶段,军民双方协同分析维修器材需求和市场供应能力的关系确定筹措方案,在满足维修器材需求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
3.3.2维修器材储备
储备是维修器材供应的基础环节,是提高维修器材供应时效性、连续性的基本保证。主要是解决需求与供应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问题,是实施不间断供应的必要条件。在维修器材储备方面,不再孤立看待军、地2个系统,而是统筹考虑所有军地维修器材储备单位。通过创新维修器材供应机制,开发信息平台,重组业务流程,严格选择维修器材供应商,并与维修器材供应商一起共同解决储备中存在的问题,使信息透明,让维修器材供应商参与到储备计划等的制订中来,达到组织上、业务上、信息上的协同。在维修器材储备模式上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储备模式,对于稀少的装备维修器材,或具有一定保密级别的装备维修器材应由军方独立存储;对于军民通用的装备,维修器材可以采用军民联储或地方独立存储的方式进行。
3.3.3维修器材补给
维修器材补给是指根据供应计划和部队申请进行维修器材交付的工作,它是维修器材供应的实施环节,是保持储备指标和保证部队持续作战能力的重要措施。在维修器材补给的过程中,维修器材的补给在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部门的领导下,依据任务特点,制定维修器材补给方案,对军地双方的维修器材供应力量进行合理编组,综合运用民用交通工具,及时、准确地完成补给任务。
4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建设中需重点把握的问题
为保证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在实际中能按照确定的目标,科学合理地快速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4.1加强理论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创新对推进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发展至关重要。首先要加强理论研究,在研究中既要解决装备维修保障的宏观问题,又要探讨微观问题,既跟踪前沿理论,又要回答解决现实问题,军民协同创新实战管用的装备维修保障理论、方法和技术。其次是加强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应用理论研究,深入研究市场发展规律,探索军民融合保障的机理,根据作战需求加强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制和运行模式的研究;同时,还要加强对任务区分、保障方式、技术支援程序和方法以及人员培训等问题的全面探索。
4.2着眼装备维修保障能力
体系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提高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要始终把提高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放在中心位置,把主战装备和高新技术装备形成装备维修保障能力作为重点,突出加强新建、改制、换装部队的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建设。建立以建制装备维修保障力量为骨干,预备役装备维修保障力量为补充,地方装备维修保障力量为依托的既能适应平时装备维修保障需要,又能遂行战时装备维修保障任务的军民融合保障体系。
4.3注重风险管理
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的建立打破了长期以来装备维修保障军方自成体系的局面,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实现了军民一体。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主要是统筹运用军地双方的装备维修保障资源,而前提是军地双方信息互通,军方部分信息的开放会使其面临一定风险。一是在对维修企业招标和维修器材采购等军民融合的环节上,会存在一定的失泄密风险。二是在执行装备维修保障任务时,由于引入大量的地方维修保障资源,管控对象复杂多样,维修保障水平参差不齐,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还要切实注重防范风险的问题,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5结 束 语
本文针对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体系问题,从维修任务、维修效益、维修能力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构建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分别阐述了装备维修管理系统、装备维修技术系统和维修器材供应系统3个子系统的构成和功能。研究表明,坚持以装备维修保障能力为引领,按照“统一规划、军方主导、平战一体、资源共享”的原则,并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风险管控,对于加强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维明,刘忠,阳东升,等.体系工程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0-50.
[2]舒正平.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建设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44-58.
[3]MAIER M W.Architecting principles for systems of systems[J].Systems Engineering,1998,1(4):267-284.
[4]阳东升,张维明,刘忠,等.信息时代的体系概念与定义[J].国防科技,2009,30(3):18-26.
[5]于川信,周建平.军民融合式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31-46.
[6]洪俊才,黄相亮,温良谋.军民融合式发展新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2:43-106.
[7]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59-72.
[8]张炜,舒正平.军事装备保障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125-129.
(编辑:田丽韫)
中图分类号E237
文章编号2095-3828(2016)01-0006-05
文献标志码A DOI10.3783/j.issn.2095-3828.2016.01.002
作者简介舒正平(1960-),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装备管理与装备保障。
基金项目部委级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15-05-24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大势的必然要求,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道。而在多领域全方位的“融合”之中,装备维修保障领域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我军使命任务不断拓展和装备体系结构持续优化,对装备维修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突出表现在装备维修保障思想理念、体制机制、能力配置、管理建设等诸多方面。贯彻国家军民融合式发展大战略,需将装备维修保障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寻求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走上富国与强军的“双赢”之路。具体到理论研究工作中,可以体系建设、能力基础、管理方法、典型对象、风险评估等关键因素为突破口,形成一套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进而辐射到装备维修保障工作的各个层次和节点,从而创新并集成出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为军民融合实践活动的展开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