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里“跂”字的读音探析
2016-04-12刘中奎
刘中奎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语言学研究
荀子《劝学》里“跂”字的读音探析
刘中奎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目前在国内有多个版本,尽管各家出版社各个主编团队的编选理念和编选体例不同,但是传统经典的篇目都会是语文教材编选的重要素材。可是总有些无法避免的错误,在各种版本的教材里出现。笔者就以人教版和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以及相关资料用书就荀子《劝学》节选里“跂”字的读音和注释做一些探讨。
教科书; 荀子《劝学》; 跂; 读音注释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和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均将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的《劝学》(节选)作为课文,课文节选的句子都是脍炙人口的佳句。但是,在两家出版社的教材选文里,却对同样一个“跂”字有同样的注释,不一样的注音。
笔者是在读研究生,实习任教的学校是云南省昆明市的一所二级完中,学生有着较好的语文学习基础。在进入必修三《劝学》的学习过程中,按要求要学生联系教材下方的注音注释自由朗读,直到能够顺畅的读通全文,甚至能够对文本的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把握。通常在学生读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总是要自己来范读一遍的。当我读到“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句话时,还特意根据课文下方的注音把“跂”字读成第四声,并解释说是“提起脚后跟”的意思。霎时,教室里议论开了,因为学生的教材里注音为第三声,也是“提起脚后跟”的意思。瞬时,我不知道该相信哪一个读音了,因为都是作为教科书的课本,应该没有错的。看着学生一脸疑惑的望着我,我只能给学生交代说课后查阅后再确定最后的读音,于是又继续我抑扬顿挫的朗读。
课后我第一次搜集的资料如下:
1、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二版2014年11月第9次印刷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3 必修》《劝学》一课第48页“跂”字的注音为第三声,注释为“提起脚后跟”。
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二版2011年6月第3次印刷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3 必修》《劝学》一课第48页“跂”字的注音为第四声,注释为“提起脚后跟”。
3、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二版2014年12月第21次印刷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3 必修-教师教学用书》《劝学》一课“关于练习”第84页“跂”字的注音为第四声,注释为“提起脚后跟”。
4、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二版2011年5月第14次印刷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3 必修-教师教学用书》《劝学》一课“关于练习”第84页“跂”字的注音为第四声,注释为“提起脚后跟”。
学生和我的教材都是人教版的,《劝学》在解释“跂”这个字义的时候,都只是说“提起脚后跟”,而注音却不同。学生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二版2014年11月第9次印刷的,注音为第三声,上声;我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二版2011年6月第3次印刷的,注音为第四声,去声。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只是印刷时间不同的教师教学用书在第84页“关于练习”里“跂”字的注音都为第四声,注释也都为“提起脚后跟”。
如此一来,还是不能确定“跂”字究竟是读三声还是四声,我便查阅了苏教版的教材和教学用书:
1、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年6月第6版2014年6月浙江第8次印刷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劝学》(节选)第21页的“跂”字的注音为第三声,注释为“踮起脚跟”。
2、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6版2014年7月第1次印刷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教学参考书》第107页关于《劝学》(节选)的“相关资料”里,选自李如鸾写的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的《古代诗文名篇赏析》里“跂”字,同“企”,《说文》:“企,举踵也。”就是提起脚跟。
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都是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出版行业的领头羊,尽管两家教材编选的理念不同、体例不同,但对于经典的选文,都会保持高度的敬意和谨慎,毕竟编选的是数万高中生使用的语文教材。毕竟课文,用叶圣陶老先生的话来说,它无非是个例子,是要通过这一个例子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究竟这个出自《劝学》的“跂”字要读三声还是四声呢?笔者又收集到了如下资料: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第十卷,1992年,P482—483)释“跂”义:《广韵》丘弭切。踮起脚跟。《诗·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汉扬雄《太玄·文》:“履于跂,后其祖祢。”司马光集注:“跂,举踵也”。
《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第六卷,1989年,P3689—3690),其中“跂”字的读音总共有五种,分别是:qí、qǐ、qì、jī、zhī。
1.qí 义项①多出的脚趾。《说文·足部》:“跂,足多指也。”《庄子·骈拇》:“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跂。”《王先谦集解》:“跂,岐同。”
2.qǐ 义项②通“企”。踮起脚跟。《集韵·纸韵》:“企,举踵也。或作跂。”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跂,假借为企。”《诗·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马端辰通释》:“此诗跂即企之假借。《楚辞·九叹》王逸注引作‘企予望之’。”杨惊注:“跂,举足也。”《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士卒皆山东人,跂而望归。”《司马贞索隐》:“跂,起踵也。”《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四年》:“今之存者,皆锋镝之余,跂踵延颈以望真主。”胡三省注:“踵不至地日跂。”
3.qì。垂足坐。《广韵·宾韵》:“跂,垂足坐。”《南齐书王敬则传》:“敬则横刀跂坐。”
4.jī 义项①脚。义项②同“屐”。木底有齿鞋。
5.zhī 用心力貌。
那么,“企”字又有何种解释呢?笔者发现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出版社,1997年,P49)中,“企”字的义项多达六种。其①即为踮起脚跟。《说文·人部》有:“企,举踵也。”《老子》第二十四章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山海经·海外北经》有:“(跛踵国)厥形虽大,斯脚则企,跳步雀跃,踵不阂地。”《汉书·高祖纪(上)》有:“日夜企而望归。”颜师古注:“企谓举足而耸身。”
因此,“跂”字当为通假字,“提起脚后跟”的意思。“跂”字本应写作“企”。“跂”通“企”。而人教版的课文中将“跂”字注音为第四声、去声是不正确的。应该认可的是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学生教材里的“跂”字注音为三声,以及教师用书里的“跂”同“企”,《说文》:“企,举踵也。”就是提起脚跟。
然而,我们解决了教材里“跂”字的读音和注释,却不能解决当下众多出版社的相关学习辅导资料里依旧把“跂”读成第四声的现状。这里,不妨收录以下各家出版社的学习资料里的“跂”字读音:
1、教育科学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第8次印刷的《5年高考3年模拟》(必修三)第68页《劝学》一课的“知识清单”里将“跂”注音为四声,第70页的字词注音注释为四声,注释为“提起脚后跟”。
2、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的《优化方案—文言文全景导学案(必修)》第107页的“字字落实”里的“跂”字注音为第四声,注释为“提起脚后跟”。
3、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的《学考教程》(必修三)第56页的“跂”字注音为第四声,第60页注释为“踮起脚跟”。
4、团结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2014年8月第5次印刷的《金版新学案:新课标.高中语文.3:必修》《劝学》一课第56页给“跂”字注音,答案为第四声。
5、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的《高中古文同步权威解读》第130页《劝学》一文“跂”字的注音为第四声,注释为“踮起脚后跟”。第134页的教材准答案里“跂”注音为第四声,解释为“提起脚后跟”。
6、云南出版集团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优质课堂-高中课时导学方案》(必修三)(教师用书)《劝学》一文第77页的“基础演练”里“跂”字注音为第四声。
7、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的《高中教材全易通语文必修3—人教版》《劝学》一文第99页“跂”字的注音为第四声,注释为“提起脚后跟”。 由此观之,学生使用的、市场上出版的相关配套练习及工具书里,无一例外的都把《劝学》里的“跂”字注音为第四声,纵然都统一地解释为“提起脚后跟”,却还是导致了学生的误读。一个严谨的语文老师,自当把关好这种在手头教材里就有争议的字词,让语文的学习更好地去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1]罗竹风. 汉语大词典(第十卷)[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482—483.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字典(第六卷)[M]. 四川: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3689—3690.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字典[M]. 北京:汉语大字典出版社,1997:49.
[4]张磊. 对高中语文《劝学》中几个问题的商榷[J]. 教学与管理,2014,(4):55—56.
Analysis on the Pronunciation of “qi” in Xunzi’sQuanxue
LIU Zhong-kui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editions of common high school curriculum standards test textbook in China. Traditional classical contents are always important materials in Chinese textbook, though various chief editor teams of different presses adopt different edition styles with their respective ideas. However, there are always some inevitable mistakes in various editions of textbooks. Thus, the author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pronunciation of and annotations of “qi” in some parts of Xunzi’sQuanxueon the basis of using the relative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published by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and by Jiangsu Press Education as well as using other related non-book materials and book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textbook;Quanxueby Xunzi; extra toe; pronunciation annotation
2015-06-24
刘中奎(1986— ),男,云南昭通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
H193.3
A
2095-7408(2016)02-00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