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任缺失的危害及其矫正策略
2016-04-11赵贵臣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132013
龚 卓,赵贵臣(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132013)
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任缺失的危害及其矫正策略
龚 卓,赵贵臣※
(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132013)
摘要:社会转型时期需要顶层设计,需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需要彼此之间诚实守信,减少社会运行成本,必须克服信任缺失现象。信任缺失必将降低现代社会治理能力,增加社会治理成本。厘清信任缺失的内在缘由,对于探寻化解信任缺失现象的途径和方法具有重要价值。运用制度文化引领人们思想和观念,利用法律制度和保障制度确保诚信体系的构建,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本文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信任缺失;矫正策略
关于信任问题是常议常新的问题,是每一个社会都关心的问题。信任可以增进人们的友善情感、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助力思想道德建设、降低人们交往的成本。关于社会转型意味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扩展,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推进,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结构和组织形态发生了改变。其中社会文化、思想道德随着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信息网络化而发生相应转变,这一时期称为社会转型期。关于“信任”概念,新华字典的解释是“不怀疑,认为可靠”;现代汉语字典解释为“相信而敢于托付”[1]。关于信任缺失,我们认为信任受到减损直至丧失,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而不敢托付,无法达成契约关系,处处怀疑对方的行为。
1 我国社会转型期信任缺失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将人们的创业激情迸发出来,追求物质财富的渴望焕发了人们的斗志和创新灵感。但由于崇尚法治、信仰法律的情感尚未培植起来,部分没有行为底线的人们做出了不符合社会伦理的行为,日渐演变为社会信任缺失现象。
1.1信任缺失问题的具体表现
1.1.1市场经济领域信任缺失问题的表现市场经济本应是自由经济、法治经济的运行模式。可是,不法分子善于专营法律空白,反倒能够大量获取利益,必将带来反效应。个别生产经营者花招百出的欺骗消费者,他们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为
※为本文通讯作者代价谋取暴利。近几年被社会媒体曝光的“毒大米”,“毒瓜子”,农药蔬菜,“黑心月饼”,“毒狗肉”和“瘦肉精”、“三聚氰胺毒奶粉”等等新闻使中国市场经济领域内爆发了史上最大规模的食品卫生安全的信任危机[2]。这些现象已严重扰乱市场经济正常秩序,消解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友善情感。
1.1.2政府个别行为信任缺失问题的表现政治生活领域信任缺失明显的表现是贪污受贿、浮夸虚报、任人唯亲和推过揽功的行政行为。比如证明“我爹是我爹”的循环确证过程;审计部门要求科研人员出具材料证明新华书店开具发票的真实性;纳税人滋养政府公务员,公务员不实施社会监督保障责任,反要纳税人自己辨别企业的真伪;个别部门为了防范腐败分子,将所有纳税人列为嫌疑对象进行防范,也无可厚非,可是却制定更加繁琐的推卸责任的制度,不但没给腐败分子设置严密的笼子,反倒给群众增添了无数的麻烦。这些现象亟待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方法现代化。
1.1.3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问题的表现现代化进程引领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本无可厚非,可是追求物质利益永无止境,人的欲望没有边界的规范,导致人与人信任缺失、无端猜疑,信仰缺失、心灵冷漠。因此出现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几乎就成为一个必然;还有广东增城一个女孩被车撞倒,头脸遭碾;四川5岁幼童被碾压事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们必须承认社会已然出现人心冷漠、互相不信任的社会现象。当然,这些现象只是极个别现象,但是不加注意、不加改正,容易出现蔓延之势,破坏和谐的社会机体。
1.2社会信任缺失的危害
1.2.1阻碍市场经济的繁荣市场经济需要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需要以合法契约为基础,平等自愿进行商品交换。但是信任缺失必将降低生产效率,增加交易成本,降低资金运转速度,滞缓经济发展势头。信任缺失现象同样影响国际间贸易往来,比如前不久在韩国举办的食品展销活动,中国食品展区门可罗雀,少人问津,这些都将成为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
1.2.2降低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降低,意味着公民对政府信任程度降低。其一,个别政府机关行政缺乏透明度,暗箱操作,易降低公信度。例如北京“雷洋死亡”事件所引发的社会舆论倾向,反映出公民不信任公安执法机关。其二,政府职能定位不尽合理,经常出现“越位”、“缺位”、“错位”现象。政府做得不够,社会公共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人们的不满情绪时常出现,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
1.2.3冲击社会道德体系中国历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仁爱、诚信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季布的一诺千金、尾生的抱柱之信、商鞅的徙木之赏。而一个信任缺失的社会,将加剧社会道德风险,引起道德规范失控、助长社会不公,使不健康的社会心理和社会风气弥漫整个社会,冲击法律道德体系。
1.2.4扰乱社会公共秩序信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独特而积极的作用。社会信任能够减少社会交往行为者所面临的社会现实的复杂性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破坏社会秩序的罪魁祸首是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当社会由于标准多样而失去原有标准时,社会秩序也就黯然失色了。”[3]不信任则助长社会歧视和社会排斥,严重的信任危机会造成整个社会系统的崩溃。因恶得益,人必趋之;信而无益,人比弃之。
2 我国社会转型期信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2.1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降低群众安全感
习近平认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成长的更好、工作的更好。”[4]这是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努力方向,如果在教育、医疗、就业和养老等领域没有较好的措施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那么社会就会因之出现焦虑、猜疑、不合作等心理现象,进而形成不信任状态或信任缺失环境。
城乡之间的户籍制度导致不公平。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但依然存在城乡保障机制不规范、不统一的现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远未成熟,户籍制度制约着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明显滞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但依然存在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之处,在医疗条件不尽相同之时,固化就医场所,不利于公民医疗。同样还存在医患纠纷、医疗成本过高等难题。因此,社会保障的公平缺失依然存在。
职业岗位之间社会保障待遇不公平。目前来看,高考制度是一项比较公平合理制度安排,但大学毕业后就业机会和就业权利却出现不公平现象,学习成绩很好的贫寒子女也是很难就业的;个别重点大学毕业的女生同样受到性别歧视。这就造成这类群体福利平衡感不足,易引发社会不满,导致信任缺失。
2.2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健全
社会信任缺失源于我国社会规范、制度安排的不成熟不合理。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信用制度的缺失等。信任缺失也源于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在当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利益的驱使使得机会主义占据上风,守信动机降低,滋生了一些违法犯罪行为。因此,信任缺失便应运而生。
2.3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减弱,正能量缺失
社会评价标准的单一化、模式化容易引发人们单向度发展。高考制度是目前最为公平的制度设计,但是这一标准引导人们普遍追求高升学率,放弃了多样化的学习兴趣和人生追求。家庭、学校和社会都用统一读大学读好大学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发展前程,或多或少地放弃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教育。既使高校非常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教育作用,但只要学生一踏入社会谋取职业之时,立刻感受到社会的无奈,就业对于弱势群体子女难上加难,无论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与否,都可能遭遇到就业的窘迫。就将学生所学到的道德追求和道德标准化为乌有,可能颠覆学生原有的美好愿望和道德期待。所以,社会的公平正义才是维系青年学生良好道德标准的助力器。
2.4社会媒体功利性和娱乐化
“媒体”在中国语境下是一个具有张力且富有意涵的词汇,媒体往往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使命。新闻媒体不仅要传播新闻信息还要做党和人民的宣传员,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是正确舆论的引导者。但个别媒体为了追求利润搞有偿服务,搞花边新闻、猎奇新闻,无视真实事件搞起标题党,正话反说夺人眼球,偏离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社会媒体的功利性和娱乐化加剧使得大众对舆论媒体产生反感心理,更加重了对社会的不信任感。
3 我国社会转型期信任缺失的矫正策略
探寻矫正信任缺失问题的策略,既需要掌握社会背景和基本国情,还要了解民族传统和价值取向,以此提出如下策略。
3.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法律体系
依法治国意指国家采取依法管理的思路和方法。法的价值价值目标在于秩序、安全、效益、公平、自由、正义,它指导着法的具体功能和作用的实现。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运用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引领人们的思想,确认人们的习惯,形成依法办事、依规行事,政治上讲纪律,社会上讲平等,人格上讲尊严的良好风气。运用法律固化人们的诚信意识、惩罚人们的失信行为,严厉打击人们因不诚信而酿成的社会后果的行为,以此形成诚信者受人尊重、失信者被人唾弃的社会氛围。运用法律制约权力的滥用,保障合法权益,形成“法无禁止皆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市场意识和法律思维。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职能,是增强人们信任的基础。反过来,社会保障制度能弥补市场初次分配的缺欠,维护社会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所以,我们要完善以社会优抚、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互助、社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以养老、医疗与失业保险制度为主线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措施,努力把公平与效率结合起来、把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结合起来的、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实际上就是利用制度文化增益讲诚信、讲信用的社会文化。运用风险补偿制度增强政府、高校和银行的责任意识,规范学生贷款参与主体的行为意向和具体行为[5]。
让法律和制度体现保护诚信意识,确证信任关系,增进友善情感的基本职能。让社会保障体系补偿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不足和缺陷,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养成人们信任习惯。
3.2全面从严治党,建设廉洁高效政府
“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从严治党是我们管党治党的重要理念,用严格的党规党纪引领社会和谐风尚,崇尚诚信,珍视信用。社会发展依赖人们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和诚信结果,依靠人们团结互助、平等自由、机会均等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取向。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是和谐社会、公平处事的典范代表和学习示范。“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党纪国法、带头讲诚信讲信用,同时完善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发挥信用制度的刚性作用,就会奠定社会信任的坚实基础。这也正是党的八项规定和党的纪律处分条例实施的最终目的。这样就可能会从根本上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遏制社会道德滑坡的趋势,维护社会信任增益,形成人们之间不猜疑、不疑惑而大胆交往的良好社会环境。
3.3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发挥媒体舆论正能量作用
摆脱社会信任缺失的困境,弘扬社会诚信文化,需要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与各单位的共同努力。首先,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重要途径。引导公民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政府制定相关制度规范,让好人得好报,好人能够获得益处;让违反道德的人受到社会舆论谴责,受到社会唾弃,受到所雇佣的企业处罚,形成全方位的道德评价和道德追求,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环境。让诚信观念深入人心,剔除反诚信文化的糟粕,逐渐形成全社会讲文明、讲道德的良好社会氛围。例如高校可以通过优化学生资助结构,培育道德品质,让贫寒的诚信者获得国家相应资助,由良好的助学秩序推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秩序,让诚信者获得好的评价,获得经济援助,获得好的前程[6]。
其次,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舆论宣传,引导社会风尚,倡导诚信文化。注重宣传因诚信而获得益处,因失信而受到鄙视的社会案例,褒扬诚实守信的典型,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引领作用。注重宣传诚信在人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将公平正义、信法守法作为诚信守约的前提性承诺,展现在广大人民面前,奠定法治基础,打牢道德基础。注重新闻媒体报道形式多样化、实用化,营造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良好社会环境,发挥媒体舆论的道德导向作用。
综上所述,信任缺失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没有解决的主观意愿和切实可行的办法。我们认为,利用合适的制度,营造良好制度文化,引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形成诚信友善、信仰法治的社会新常态。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5:1519.
[2]王 克.个人信用制度在中国的发展[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203.
[3]兰久富.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4.
[4]习近平.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
[5]赵贵臣.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制度: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社会科学战线,2013(7):55-58.
[6]赵贵臣.大学生资助结构优化策略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1):108.
责任编辑:建德锋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2-2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YJA710060)
作者简介:龚 卓(1993-),女,湖南省岳阳市人,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On the Harm Because of Lack of Trust at Chines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and the Redress Strategy
GONG Zhuo,ZHAO Guichen
(Beihua University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Jilin 132013)
Abstract:At the period of Chinese social transformation,need to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all parties,need to be honest and trustworthy to each other and reduce the social operating costs,must overcome the phenomenon of lack of trust.Lack of trust will reduce the ability of modern social governance,and increase the costs of social governance.Clarifing the reason of lack of trust inherent have great value to explore and resolve the ways of lack of trust phenomena.Use the institutional culture to lead peoples'thoughts and ideas,use the legal system and safeguards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grity system,which were this article's worth pursuing.
Key words: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lack of trust;redress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