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影响高校维稳因素及对策研究
2015-12-07黄建榕杜迪
黄建榕 杜迪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革,高校在社会转型期和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出现了诸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些突发性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对高校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对高校维稳工作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本文试图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研究影响高校维稳工作的主要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高校;维稳工作;社会转型期;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09-02
经过三十余年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改革,我国已经进入社会冲突矛盾多发期,社会各个阶层之间、个体之间、不同社会力量间的竞争和冲突日益加剧;信仰危机和价值观多元化所暴发出的各类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价值体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着全面深刻的革命性变革。
一、社会转型期影响高校维稳工作的主要因素
转型期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同时,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导致高校不稳定的因素也逐渐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的维稳工作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和考验。
1.高等教育产业化对高校稳定的影响。在过去的十多年的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高等教育产业化作为调节经济的一种方式手段,在实际运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和误区。首先,高等教育产业化表现出严重的趋利性。高等教育产业化将教育同经济结合起来,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对主的教育功能,弱化了教育原本的宗旨和职责,造成教育要为经济服务的错误理念和思想,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稳定。其次,高等教育产业化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随着近些年来高等教育产业的高速扩张,高等教育产业化所带来的教育失衡现象层出不穷,这势必会对学生的心理、就业等各个方面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对高校健康、稳定地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
2.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据统计,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总人数将达到727万,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就业恐慌症”正在高校中蔓延开来,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高年级学生,低年级甚至刚入学的新生也正越来越深刻地受到“就业恐慌症”的影响。过早的就业压力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心态,更使其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如果大多数青年学子在兴高采烈地踏入“象牙塔”后才发现“易进难出”时,这不仅会对高校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更会对社会的稳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3.大学生德育教育有待加强。高校不仅是大学生接受知识教育、增长技能的场所,同时也是养成良好行为规范,塑造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大熔炉。然而在转型期社会,人才需求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和作用,很多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方面局限于追求专业方面的技术型人才,认为培养出具有顶尖技术、知识渊博的人才才是培养的终极目标,而忽略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忽视对学生最起码的做人、做事的培养。甚至有些高校出现了集体主义思想淡化、个人主义思想盛行、人格扭曲等现象,这与社会需求背道而驰,给社会、学校的稳定带来隐患。
4.贫困生及有心理问题学生比重增大。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不断改革以及社会成员经济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高校学生之间的消费水平和经济状况差距也变得越来越大,这就造成了部分大学生人格扭曲和心理的严重失衡,给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一定的隐患。高校内的贫困生在高校学生中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通常对社会光明和进步的一面关注较少,相反,他们更乐于关注社会消极和悲观的一面,如腐败、暴力等社会负面现象。因而,他们同样采取一种放任自由的消极态度对待自己的事业和前途。当此种负面消极情绪到达一定极限的时候,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有害于社会和谐稳定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他们就会表现得异常兴奋和敏感,成为影响高校稳定的一种促发性因素。
5.高校扩招与后勤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但高校急剧增加的招生人数、不断扩大的办学规模同落后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之间产生了明显的矛盾,这导致高校内部教学、科研等设施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各大高校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普遍地对后勤部门进行了社会化改革,尽管后勤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漏洞,高校有关部门要正确地加以认识和解决。如果高校放慢改革的步伐和前进的脚步,这些问题和弊病终究有一天会演变成影响高校和社会稳定的现实因素。
二、社会转型期对高校维稳工作的探索:改革与创新
当前,高校在社会转型期和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出现了诸多的新问题,一些突发性危机事件不时出现,严重干扰了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这对高校维稳工作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高校维稳工作者要结合高校与社会的实际情况,及时缜密地分析研究影响高校维稳的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
1.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作为高校的生命线,是高校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就业前景,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和情绪最敏感的方面,也对高校的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虽然对于高校扩招与教育教学质量下降两者是否存在必然联系,社会各界抱有不同的看法,但对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各界存在普遍担忧。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必须要转变教育教学的观念。不仅要看社会需要何种人才,还要看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否同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其次,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高校要合理地对知识结构进行调整;要特别重视人文社科类课程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是,高校还应重视与教育教学关系紧密的校风建设,通过抓党风、促校风,推动教风和学风,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维护高校的稳定。
2.切实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在高校内,贫困生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是社会转型期社会现象在高校的反映,它已成为影响高校稳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高校要加大资助扶持力度,切实落实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措施,做好贫困生的奖、助学金发放工作;高校还应提取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贫困生的资助;要加大对部分特困生的困难补助力度,尤其要保障好贫困生的温饱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高校开展的各种勤工助学活动,并大力开展勤俭节约教育、艰苦奋斗教育,更加切实有效地解决其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3.积极加强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高校应加强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纯净的网络舆论环境。首先,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积极、全面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其次,将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要增强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分析能力,培养其主体意识,锻炼其自律能力。再次,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化工作。[3]高校维稳工作者应利用微博这一新型网络媒介,联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微博平台的正面效应,建立心理知识交流和心理咨询的微博平台,让学生自发地进行心理疏导、心理调整和心理安慰,及时排解学生内心的疑惑和苦闷,消除心理障碍,及时干预心理危机的发生。
4.切实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首先,高校对于有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各项政策措施要贯彻落实到位,另一反面,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的指导和转变,把个人的就业同国家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其次,高校要不断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模式,加强市场调研,及时获取信息反馈,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引导毕业生多元化就业,进一步适应市场的需求。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需要信息化建设作为其基本保障,高校要努力加强毕业生信息化服务进程,建立就业指导信息中心,第一时间获取人才市场对毕业生需求的信息,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和双向选择的机会,努力实现“国家-省-学校”三级就业服务网络体系。
5.有效发挥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积极作用。高校的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直接关系着高校的稳定与发展,高校应创新后勤管理与服务理念,发挥后勤管理与服务的积极作用。高校市场同其他消费市场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作为高校后勤管理和服务的一个特殊化市场,其主体、运行任务和要求也是特定的。高校后勤应围绕高校教书育人、培养人才这一总要求,增强公益服务,发挥保障高校稳定与发展的积极效应。“以人为本”应作为高校后勤管理的基本理念,各项管理工作和规章制度都应深入贯彻“以人为本”这一基本原则。其次,高校后勤要将“被动式”服务转变为“主动式”服务,始终树立以服务教学、科研和师生为首要任务的管理服务理念,一切服务管理工作都要从满足师生员工的基本需求出发,提高后勤管理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以优质的服务和高效的管理促进高校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兴杰.TQM视野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2:126-127.
[2]黄发友.高校突发事件处理的信息沟通机制[J].福州大学学报,2011,(06):10-12.
[3]李红云.谈网络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1):252-253.
[4]程利滨.论高校党风建设与校风、教风、学风的关系[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1,(02):29-30.
[5]曾秋菊.网格化管理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