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规范观和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浅谈
2016-04-11杨红玉
杨红玉
★语言·文学★
语言文字规范观和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浅谈
杨红玉
语言的修养包括语言规范和文化底蕴两个方面,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语言修养中最基本的。当代大学生应该知晓国家语言文字方面的规范,消除“方言优越感”,规范使用方言,建立动态规范观,成为推广普通话的生力军,规范地使用汉字,带头维护汉字的纯洁性、规范性。
语言规范 ;动态规范观;方言优越感;推广普通话;规范汉字;规范使用汉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题为《学会生存——教育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提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教育理念,这四个方面都离不开人的语言修养,语言修养包括语言规范和文化底蕴两个方面,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又是语言修养中最基本的。作为一个国家公民,认真学习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作为大学生,更应该努力学好普通话,成为使用和推广普通话的生力军,规范地使用汉字,带头维护汉字的纯洁性、规范性。本文试从知晓规范、维护规范两方面对大学生树立语言文字规范观和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作一浅层次的探析。
一、知晓规范
“汉语规范化”是指确立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制定并推行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标准,使全体民众的交际话语趋于统一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1]。现代汉语(狭义)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也是全国56个民族共同交际时使用的“通用语言”。“它的规范形式是普通话,标准字体是规范汉字”[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第一章总则中指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第二条),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第三条)。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于1955年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本次会议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为普通话下了科学的定义:“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2],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规范汉字是“经过系统整理、由国家发布、通行于中国大陆现代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标准汉字”[3]。
(一)普通话方面
普通话虽然有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的规范,但方言和普通话相比,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而且词汇、语法的学习可以通过书面进行,所以这里主要谈谈语音方面的规范。语音规范化包括推广标准音,也包括规范异读和土音、轻声词和儿化词等[4], 因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就北京语音系统的整体而言的,并不意味着北京语音中的所有语音成分都能成为普通话的标准音,它不包括异读、土音、轻声、儿化等北京音系内部有分歧的现象。
1.推广标准音
“音系”是指一种语言或方言特有的区别于他种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系统。汉语普通话的音系是指普通话有哪些声母、哪些韵母、哪几类声调、各类声调的具体的调值是什么、声母和韵母中哪些可以或不可以拼合成音节,音节和音节在说话(语流)中组合成更大的单位时会发生哪些有规律的语音变化(语流音变和连读变调)等。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构成相对简单,比较容易掌握,其构成包括22个声母(21个辅音声母、一个零声母)、39个韵母、四个声调(四种调值、四个调类)、语流音变(变调、轻声、儿化、语气词“啊”的音变)等,声母和韵母相配合有一定的规则,如四川话中“ê”韵的使用范围就很广,可以和双唇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根音等形成音节,而在普通话里却只能自成音节,所以要做相应的改变,改为ai(白)或e(测)或ei(黑)或o(墨)韵。
2.规范异读词和土音
北京语音是指北京方言区内的语音系统, 由于种种原因,北京语音中存在一些内部分歧,有两种:一种是北京话里的异读词,异读词是指一个词或词内某个语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其造成原因有文白异读、方音影响、讹读影响、背离规律等,一种是北京口语里的土音成分。前者如“比较(bǐjìao)”读成bǐjìao或 bǐjiǎo ,“复杂(fùzá )”读成fùzá或 fǔzá等,后者如“忒不是东西”中的“忒( tuī)”读成tēi ,这些异读和土音读音有差异但词义完全一样,这给人们学习普通话带来不便,也给播音员播音和字典注音带来困难,它们都是规范的对象,应该统读,保留一个读音就行了。对此,国家语委、国家教委(今国家教育部)和广电部1985年12月联合颁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加以审定 ,如“比较”的“较”统读为“jìao” “复杂的”“复”统读为“fù”,其中文白异读的,以“文”和“语”作注,注“文”者一般用在书面语言,用在复音词和文言成语中,注“语”者多用在口语中的单音词及少数日常生活事物的复音词中,如“血”字,“xuè”(文)用在复音词及成语,如“贫血”“心血”“呕心沥血”“血泪史”“狗血喷头”等;“xiě”(语)口语多单用,如“流了点儿血”及几个口语常用词,如:“鸡血”“血晕”“血块子”等。
3.规范轻声词
轻声是一种弱化音,是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基本声调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殊读音。是说话人为了省力把话语中一些有本音的字说成了轻短弱的变音,这个过程是自然发生的,是否轻读往往因人而异,难以进行一致的规定,所以轻声词有规范,但缺乏明确的标准。现在学界趋于一致的看法是,由商务印书馆2004年出版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作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国家指导用书”,其中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必读轻声词表》由于编制、审定和发布单位的权威地位,可在轻声问题上作为代表国家有关部门意见的代表性文件,它有两个最为突出的优点:一是精粹集中,查找方便。它集中收列必读轻声词546条,这546条中又含“子”词缀词206条,“子”是轻声标记,便于识读,不会成为学习负担。没有标记而需要硬记的只有340条,学习者的负担大为减轻。546条词语按音序编排,整个词表显得非常精粹,查找起来极为便利。二是重点突出,便于操作。词表收列的546条轻声词语是普通话中真正常用的必读轻声词语,是学习和测试的重点,词表编制人员为了得到这几百条词语,确立并遵守“词频原则”:从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截取词频在前的30000的词语,构成“基础词表”,再参照《现代汉语词典》构成“备选词表”,然后再对“备选词表”进行人工干预,编成《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普通话词语表》,最后才从中提取出《必读轻声词语表》,这样就保证了所选定词语的通用性和常用性[5]。
4.规范儿化词
儿化音是普通话语音标准的组成部分,作为功能性音变的一种,它有很强的表现功能,除了词性和词义的分化功能,还表现轻松、亲切、喜爱、诙谐、风趣的口语风格色彩,北京话中的儿化词语特别多,学术界研究了北京话儿化韵的实际音值,把普通话的38个韵母按照北京话儿化后的读音,归并成了26个儿化韵,使儿化韵有了统一的规范标准,目前学界趋于一致的看法是,由商务印书馆2004年出版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作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国家指导用书”,其中收词189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儿化词语表》由于编制、审定和发布单位的权威地位,可在儿化问题上作为代表国家有关部门意见的代表性文件。
(二)规范汉字方面
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历时十余年组织研制的、2013年6月由国务院正式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是继1986年国务院批准重新发布《简化字总表》后又一重大汉字规范,是最新、最权威的规范汉字依据。
1.规范汉字的内涵
规范汉字是指经过系统整理、由国家发布、通行于中国大陆现代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标准汉字[3]。规范汉字主要适用于中国大陆,联合国正式文件使用汉字时只能使用中国大陆的规范汉字,规范汉字是面向现代社会应用领域的。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机关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公务用语用字(第九条),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学用语用字,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第十条)。由此可见,规范汉字应该是不包括繁体字和异体字的,繁体字和异体字的使用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的规定:文物古迹;姓氏中的异体字;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题词和招牌的手写书;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第十七条)。
2.汉字书写方面
(1)笔形规范
“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的连笔单位,笔画的具体形状称为笔形”[4]。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笔形有主笔形和附笔形的分别,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是汉字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如下:
1)横变提
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件的最后一笔如果是横,就改为提,这样会使左右笔势顺畅,联系紧密,如“地、环、功、孩、辆、野、特、歧、勤、取、鱿、致”等。
2)捺变点
左右、包围、半包围结构的字,如果左部件、内部件有捺,就变为点,这样会使左右避让,结构浑然一体。如“从、灯、郊、领、桃、因、困、送、这”等。
3)去掉钩
一种是竖弯钩变成竖提,如“改、切、顿、雌”等;一种是横竖弯钩变成横折提,如“鸠、微、颓”等;一种是竖钩变成竖,如“哥、尘、少”等;一种是横折钩变成横折,如“翠、翟、勇、膊”等。
4)竖或竖钩变成撇
左右结构的字,左边的部件是“半、羊、辛、手”时,则最后一笔变成撇,这样能使左右分立,字形端庄稳健,如“判、翔、辣、拜”等。
5)撇变竖
“月”做部件时,大部分的字“月”的第一笔变成竖,如“有、青、肯、能、育”等,“萌、霸、赢”例外;“亦”在上下结构中作上偏旁时,去掉钩且第三笔撇变为竖,如“栾、峦、弯、挛、娈”等,“奕、弈、迹”例外。
6)避重捺
左右、上下、半包围结构的字,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捺笔时,其中一捺变点,如“秋、欢、林、餐、黍、这、趣”等,“品”字结构的字例外,如“森、淼、鑫”等。
(2)笔顺和笔画数的规范
笔顺是笔画书写的先后顺序。汉字的笔顺规则最主要有两条,“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和“先大后小、先长后短”,集中地体现了人们书写时的生理习惯。具体的写字笔顺可以参照“写字笔顺口诀”:从上到下为主,从左到右为辅。上下左右俱全,根据层次分组;横竖交叉先横,撇捺交叉先撇;中间突出先中,右上有点后补;上包下时先外,下包上时先内;三框首横末折,大口左后封底;分歧遵照《规范》,做到流畅美观。
关于汉字笔顺的规范,最早有1965年文化部、文改会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88年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又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这两个字表规定了所收汉字的字形结构、笔画数和笔顺,但是没有一笔一笔地列出笔画的顺序,人们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分歧。到1997年,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确定了7000个汉字的规范笔顺,一笔一画地明确了每个字的笔顺。为了明确更多汉字的笔顺,国家语委1999年发布《GB13000.1字符集汉字笔顺规范》,规定了20902个汉字的笔顺规范,已于2000年1月1日实施。
(3)笔画组合方式的规范
汉字的笔画组合有相离、相接、相交三种方式。笔画相同但组合方式不同构成的汉字也会不同,如:“撇”和“捺”就可以构成“八、人、入”不同的汉字。
二、维护规范
(一)普通话方面
1.树立语言规范意识
加强对语言(语音)规范化问题的认识,认真学习国家在语言(语音)规范化方面公布的文件和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异读词审音表》《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必读轻声词表》《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儿化词语表》等,不把读不准字音,读错字音视为小事,视为细枝末节,对语言问题持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2.消除“方言优越感”,规范使用方言
(1)认清方言的交际价值和文化价值
与普通话相对应,方言有自身独特的交际价值和文化价值。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是地方民众日常习用的交际话语,具有区域性的交际价值;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方言具有保存和传承地方文化的价值。国家立法推广普通话不是要禁止使用方言或要消灭方言,而只是对方言的使用范围进行限制,要求人们在教学、宣传、公务等场合尽量不使用或少使用方言。
(2)消除“方言优越感”,规范使用方言
“方言优越感”不是一种喜爱家乡话的语言感情,而是这种感情极端化形成的一种语言错觉,它表现出自大感、狭隘性、封闭性、敝帚自珍等特点,有学者指出:方言优越感具有一种疏离、排斥主流文化,无视世界潮流的狭隘心态和保守倾向,使持有者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创新力量,这些对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1]。各种语言、方言有其特定的价值,为特定的交际服务。在用普通话写成的作品中,使用方言(外来语)是可以的,但应该做到有必要,好懂,合乎其本身的规范。
3.建立动态规范观
任何语言都是要发展变化的,任何语言都是需要规范的,语言的发展是规范指导下的发展,语言的规范是发展中的规范。语言的规范和语言的发展具有一种辩证的关系,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正如陆俭明先生指出的那样:“语言是人类借以思维和互动交际的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一个变动的音义结合的结构系统”[6]。就语言三要素而言,词汇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发展速度最快;语音和语法就慢得多,尤其是语法,发展速度最慢。另外语言的记录形式文字,也是比较稳定的,与词汇相比,发展变化的速度也慢得多。《现代汉语词典》就是表现“动态规范观”的一个最佳范本。
(二)规范汉字方面
规范汉字方面指规范使用汉字,包括使用规范汉字和规范地使用繁体字和异体字。
1.使用规范汉字
(1)注意书写笔顺
笔顺就是书写汉字时笔画的先后顺序。笔顺是人们在长期书写汉字的过程中归纳总结、约定俗成的。笔顺安排得当,有利于把汉字写得又快又好。比如有人在书写时“建”和“凶”字时,其顺序往往是“由外而里”,这就违背了“由里到外”的一般规则;又如有人在写“头”时,往往会最后写“点”,这就违背了“点在左上先写,点在右上后写”的规则。
(2)注意区分形近的笔形
“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的连笔单位,笔画的具体形状称为笔形。”[4]笔形有主笔形和附笔形的分别。 据统计,汉字的主笔形和附笔形共有30多种,其中有些笔形比较相近或相似,如“横折弯”和“横折弯钩”,有些人在书写“朵”时,便把第二笔“横折弯”写成了“横折弯钩”,把“几”字的第二笔“横折弯钩”写成“横折弯”,其原因就在于对这两种笔形的构造缺乏正确的认识所至。
(3)注意笔画的组合方式
汉字是由笔画按一定方式构成的方块字,在书写过程中,往往相同的笔画,不同的组合方式,便成为不同的字。如“天”和“夫”、“刀”和“力”、 “人”和“八”等,掌握汉字笔画的组合方式是正确识写汉字的关键 。
(4)注意笔画的变形方式
笔画的变形是指同一笔画出现在不同偏旁或字的不同位置时所发生的形体变化。如“习”作为一个独体字时,它的第一笔是“横折钩”;但当它做偏旁时,“横折钩”就变为“横折”了,如“翠”字,“里”的末一笔为“横”,但做偏旁时末一笔为“提”,如“野”字,书写上有变化,比如把“船”的偏旁“舟”的右端写出头,把“转”的偏旁“车”写成独体字“车”就是不了解笔画的变形方式。
(5)注意区分形近字
形近字读和写都容易出错,联系汉字的音义来看,形近字往往有两类,一类是音同而义异,一类是音义都不同。如“检”和“捡”属于第一种,“冷”和“泠”属于第二种情况。
(6)注意区分同音字
受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特点制约,汉语音节总量和常用汉字量不匹配,汉字同音字队伍庞大,而大量同音字的存在往往会干扰人们的书写,从而形成别字。如“在”和“再”混用,“做”和“作”混用,“竟”和“竞”混用,“查”和“察”混用,“应”和“映”混用等。
2.规范地使用繁体字和异体字
目前,汉字在海内外的使用有三种情况:一是简化字系统,包括简化字和传承字两类,这一系统主要在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其他某些华人社区使用;二是繁体系统,包括繁体字和传承字两类,这一系统主要在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和其他某些华人社区使用;三是日韩汉字系统,即在日文、韩文中夹用的汉字,这一系统主要在日本和韩国使用。规范汉字指的是简化字系统。根据《通用规范汉字表》对规范汉字的界定,规范汉字应该是不包括繁体字和异体字。繁体字和异体字的使用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七条之规定:“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一)文物古迹;(二)姓氏中的异体字;(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综上所述,语言文字规范问题是全民性质的大问题,需要全社会的人作出努力,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将承担传承文化的任务,应该做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表率,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发挥积极的影响,任何时候忽视或放松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学习,都将严重影响语言修养及国民素质的提高。
[1]戴昭铭.现代汉语规范化答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p1、p2、p8
[2]张登歧.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p8
[3]王宁.《通用规范汉字表》解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p1
[4]黄伯荣、李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p80、p130
[5]言实.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普通话词语表的编制[J].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3期
[6]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p2
[责任编辑:陈光军]
A Tentative Study on normaliz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YANG Hongyu
Language proficiency involves both normalization of language and cultural deposits, and normalization of language is the very basic requirement of language proficiency. Modern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important activists to normalize Chinese language, should keep themselves acquainted with the standardized Chinese language, abandon a sense of dialect superiority, and popularize Chinese mandarin so as to keep Chinese language's purity and beauty.
Language normalization; dynamic normalization; sense of dialect superiority; popularize mandarin; normaliz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normalize Chinese language
杨红玉,四川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四川康定,邮编:626001)
H122
A
1674-8824(2016)05-007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