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

2016-04-11江苏省滨海县蔡桥镇三层小学夏明海

数学大世界 2016年22期
关键词:轴对称周长图形

江苏省滨海县蔡桥镇三层小学 夏明海

如何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

江苏省滨海县蔡桥镇三层小学 夏明海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逐渐退出了课堂教学的舞台。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习新知识时,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探究和分析,让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结合生活情境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数学概念时,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方式来进行,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学生能够很快理解和掌握,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来说,单纯的灌输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知识,并掌握概念的本质,更别说灵活运用了。这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经过深入思考,缺乏对知识本质的掌握,学到的知识都是死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等进行教学审计,结合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使他们在感受数学知识的作用时,激发想要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并让学生探究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轴对称图形。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进行知识探究,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他们深入探究和分析了教材中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结合课件展示的图片进行了深刻理解,并在寻找其他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运用了知识,使他们的学习过程经历了探究、思考、发现、运用、掌握的过程,在提高他们数学学习能力的同时,是他们的数学思维获得了发展。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课程后,我又给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任务,如“寻找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回家观察、上网搜索、书籍探索、口头询问等方式进行。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余继续开发智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可以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习惯,有利于之后的数学教学。

同时,我们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打破传统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业务水平,才能具有完备的数学知识体系,才能灵活地引导学生学习和发展数学知识。

二、加强师生互动,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引导他们深入探究知识,并在他们遇到思维障碍时进行指导,使学生有效掌握学习内容,促进他们数学素质的提高。在积极的师生活动中构建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能够大胆地展示自己在探究中获得的体会,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信心,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针对学生获得的正确答案和方法,教师要善于运用赞赏的眼神、动作、语言来对他们进行鼓励;针对学生学习上的错误,教师不可以用蔑视或粗暴的语言和动作强行教育学生,而是应该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走出误区。毕竟,学生学习开始时出现错误是最正常不过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而不是强行地灌输正确的知识。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不仅进行知识信息的交流,同时还进行情感信息的交流。师生互动不仅能够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还能够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在对知识感到困惑时能够大胆体悟,在和教师的答案有分歧时能够和教师进行讨论。通过积极地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知识的本质,使他们的数学知识体系在探究中不断完善,使教学任务高效完成。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实际问题”中,给出下面的题目:老师搬新家,东西要通过家里一个门口,门高是2米。现在要搬一面平行四边形的镜子,它的面积是4.7平方米,底是2.5米,这块镜子能直接搬进屋里吗?

老师首先提问:“镜子的哪个条件决定镜子能否直接搬进屋里?”学生答是镜子的高,这时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追问:“要解决镜子能否直接搬进屋的问题,就是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后得出是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样,一道生活题根据学生的想法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教师再给予学生及时的表扬,鼓励他们要善于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做一个学以致用的新时代儿童。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时,为了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动手操作来加深理解。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直观的操作,降低了学习难点,有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知识。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够快速地从数学知识体系中提取和新知识相关的知识,加快对新知识的理解并挖掘其内涵。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能顺利的完成操作,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课堂上动手操作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引导学生开展操作交流成为新课改下数学课堂的热点。操作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解决数学问题。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就是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正掌握理解知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形象的具体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在上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尺子、细绳、大小不同的两个长方形和两个正方形,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探究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推导出计算周长的公式。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他们在理解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有的学生用细绳围绕长方形和正方形一周,然后用尺子测出细绳的长度,得出所求图形的周长。还有的学生用尺子测出图形每个边的长度来计算周长。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长的性质,使学生顺利推导出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公式。由于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他们对所探究的知识印象深刻,使他们有效掌握了知识,并学会了如何运用,提高了他们的数学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有效的师生互动是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极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要真正达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还要以平等的师生观来指导与学生的交往过程。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创设自由发挥、全民互动的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当好这片“绿叶”。

猜你喜欢

轴对称周长图形
说说轴对称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轴对称》巩固练习
认识轴对称
巧算周长
关于轴对称的几个基本概念
分图形
找图形
周长小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