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视阈下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创新的内涵与外延

2016-04-11蒋育红

三晋基层治理 2016年4期
关键词:公共课基础课信息化

蒋育红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信息化视阈下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创新的内涵与外延

蒋育红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职业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促进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针对信息化对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影响与变革,探讨公共课教学创新的内涵与外延。

信息化;公共基础课;内涵;外延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1]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在一个更为深广的视阈条件下积极探究高职院校包括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体育等公共基础课教学领域的创新,这既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形成一个更为丰富、深层、灵活、交互的认知结构,成为信息化学习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更是为今后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思路、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借鉴与参考。

交互式学习、自主学习、自由学习等模式的产生无疑对高职院校未来的公共课有着更强烈的冲击与考验,对每一位教师必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公共基础课教学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既要保留课程内容传统性、科学性、严谨性的特色,又要充分利用、展现信息技术多元、快捷等优势,这对课程与教师本身而言都是挑战与契机并存。

一、信息化对公共基础课的影响与变革

(一)信息化推动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兼容并蓄

在“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大背景下,公共基础课开设的必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不少高职院校的改革都对公共基础课实行了砍课程、减学时,以加大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几乎所有高职院校的语文、数学、英语、政治、体育课的学时被删减掉30%左右。高职教育虽然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思维品质和价值评判基础之上。我国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普遍基础比较差,综合素质相对薄弱,所以更是需要加强其公共基础课的学习。

互联网的全面覆盖,促使知识海量涌入,资源与信息的共享让拥有多少知识不再是评判一个人学有所成的重要标准。而如何利用知识,富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才是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根本任务。较之以往教师单一的授课形式,诸如语文、思政、英语等,必须采用开放的教学形式,考试更不应强行要求唯一的标准答案,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搜寻、检索各种知识与数据,甚至是各类观点。只有打破传统、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各抒己见才能更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质量。

(二)信息化带动公共基础课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信息化为公共基础课开发慕课、微课、远程教育、网网交流的教育新模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生既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家中通过网络听课学习,时间灵活,地点自由,选择面宽,极大地节约运行成本,且易实现。网络信息化也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信息化的介入让面授法、情景法、分组讨论法等基本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内容丰满、形象、活泼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此外,在信息化影响下,在线答疑、远程教学、访谈等合作平台等都对传统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法有着广泛而深远地影响。

(三)信息化加快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节奏

信息化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视觉上的冲击,学生更希望在短时间内,通过生动形象的交流方式来获取大量的信息,这便加快了公共课教学的节奏。然而文化快餐、读图时代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得不正视,浅阅读正在使学生失去了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应有的一些优秀能力,如语文课工具性的缺失,“当前的语文教育现状令人担忧,表现在学习浮躁,急于求成,语文基础薄弱,语文知识匮乏,大话空话连篇,语言工具性缺失,等等”[2]。这也要求公共课既要融入现代教育教学元素,也要把控好课堂节奏,使学生真正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有所获。

二、公共基础课信息化教学创新的内涵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和谐的人,公共基础课教师自然责无旁贷,不过公共基础课教师更应加快职业化转型的步伐,顺应时代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的作用。因此,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创新的主导者,即创新的内涵,实质应该是教师自身的一种革新。只有教师转变思想,敢于面对信息化带来的变革,创新教学模式,公共基础课才能切实为职业教育所用。

(一)明确公共基础课的目标

高职公共基础课作为高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公共基础课应确立“为培养学生良好素质服务,为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服务,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服务”的目标,彰显其基础性、教育性和服务性的课程功能。在信息化时代,更应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利用网络工具来查找、学习知识,选择益于身心的内容,切实提升信息化技术能力与人文素质。

(二)正确定位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角色

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了解专业,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只有强化与专业课教学的紧密联系,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从学生专业需求的角度出发合理组合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模式,改革基础课教学过程才能获得学生认同,专业课教学才能得到有效辅助,高职整体的教学实效性也才能获得切实提升。这也意味着公共课教师更需要创新。

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3]教师创新的不仅是理念,还有方法,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在激烈的信息化竞争中立于不败。

(三)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信息化教学

高职学生普遍都有不爱听课,学习兴趣低的特点,如果延续传统的教师为主的授课模式,教学效果必定差强人意。公共基础课应突破原有的上课模式,借鉴专业课授课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被动上课变为主动上课。一方面在课程内容方面进行项目设计、模块化教学,重新修订考核方法,设计课内外双重项目任务,课程的成果形成可视化视频等,还可通过调研报告、搜集意见与建议来不断地完善教学手段与方法;另一方面很多学生都能熟练收发邮件,利用微信、QQ等进行交流,对于搜索引擎的使用也非常熟悉,只是相当一部分人对网络的应用仅停留于网络游戏、聊天、看视频等,对此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的查找、小组汇报PPT作品展示等等。

三、公共基础课信息化教学创新的外延

毫无疑问,互联网时代为高职教育及教师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新的平台。然而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公共基础课既能培养高技能人才所需的基本素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又能服务于专业建设与发展,是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公共基础课有其独特的价值功能,一方面它承担着提升学生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任务,高职公共基础课在改革过程中还是要强化学生基础能力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根基;另一方面,公共基础课必须针对专业教育对基础课的实际需要进行改革,服务于专业知识学习与技能提升。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进行研究要关注借鉴国内外信息化学习理论的前沿动态,重视理论的原创意识。同时,了解掌握国内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与应用情况,特别是其面临的现实问题。基于理论指导,围绕语、数、英、思政等核心基础课及中国传统文化、数学建模等选修课,结合创新教学模式和信息化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和应用,利用现有的信息化平台完善各自学科体系,重新架构高职公共课程。

(一)公共基础课改革创新的思路

只有融入专业发展,才能提高教学功效。公共基础课既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又要与企业用人单位要求相联系;既要与学生就业后工作环境相适应,又不能离开公共基础课的本质属性。将公共基础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框架予以综合设计,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生涯发展。改革思路是多元的,即每门课程都应有自己的改革思路。高职教育发展理念之跨界性决定了课程结构也可跨界(专业课与公共课融合)、课程内容跨界(不同公共课内容的整合)、教学团队跨界(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一门课程的教学团队)。

(二)公共基础课改革创新的方法

立足课程的基本定位,综合地分析学生将面临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深入理解和研究生活,并选择一种逻辑关系对其进行归类、编排和分析。利用网络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可采用建立QQ群,组建BBS讨论版,建立全班的BOLG平台,学生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在QQ群、BBS上不能很好得到解决的问题,可以进入班级BOLG,进行详细阐述,供小组讨论。同时,教师布置作业也可以在BOLG上进行,可以委派优秀学生进行平台维护与管理,学生也可自发地将学情反馈给老师等。通过网上资源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最终提高公共基础课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与应用实践中的效能。

(三)公共基础课程结构的改造

公共基础课程结构是指将所有公共基础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目前只注重课程的内容而不注重课程的结构。传统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是基于理论知识系统化来构建的,编排模式致使学生懂得很多,但做不来实际项目,更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教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要使公共基础课程真正成为学生的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将公共基础课程与学生自己的经验(知识结构)结合起来,要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性强的、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能够很好衔接的课程开始,依据学生的经验发展顺序编排课程。如身心素质课程可以一开始就学,人文素质课程的内容可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如社交礼仪、应用文写作),而文化素质课程和职业素养课程则放在后面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课程与两课则在第一学期就开设。

(四)公共基础课程内容的改造

课程内容的开发涉及指课程内容的范围应以作为社会存在和单位存在的个体必须具备的社会共同素质为标准,而不应仅仅以利于职业能力培养为标准,而且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术性科目。针对公共基础课程学生兴趣低、教学效果差的状况,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应体现实用性和生活性、有效性及综合性的理念及特点。例如杭职院的“1+X”模式改革中,“1”指各专业通识的课程教学内容,“X”指各专业或专业群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的基础知识,它强调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职业岗位的有机对接,充分凸显了公共课为专业服务的理念。

四、结语

信息化学习是为了回应和迎合信息社会的到来而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一种新的学习。其特点是终生学习、自我管理的学习、协作的学习、主动的和自我完善的学习,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分布性的特点。[4]信息化时代创新公共课教学并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每所高职院校都应结合自身的办学情况,有针对性地深入专业、企业调研学习,与岗位对接挖掘最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与素质。同时,更要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与资源调动内因的积极性,设计制定出真正让学生喜爱且受用终身的课程体系,把公共基础课最重要的功能彻底发挥出来。

[1]曹晓春.以教育信息化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2015(12).

[2]熊学敏.语文教育应回归工具性[J].科教文汇,2008(28).

[3]张雅敏.微课程开发与建设对教师自我提升的促进作用探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5(6).

[4]王正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信息化教学方式的采用及效果评价[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

责任编辑:徐芳

G712

A

1674-1676(2016)04-0049-03

蒋育红(1974- ),女,山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语文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公共课基础课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Factors Affecting Memory Efficiency in EFL
配器课在师范高校公共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实践应用取向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与应用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