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演进脉络研究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文件文本解读

2016-04-11成卫卫

实事求是 2016年2期
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

成卫卫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演进脉络研究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文件文本解读

成卫卫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的改革任务提出的新战略,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指导方针。研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演进脉络需从研究每一个全面的提出与形成发展过程着手。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四个全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每一个全面都有其形成发展的过程,研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演进脉络需要从研究每一个全面的提出与形成发展过程进行着手,本文主要借助文献分析法对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文件文本进行梳理研究。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与形成发展过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立经历了一个过程。“小康”概念是1979年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先提出和使用。”[2](P237)“小康”概念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提出和使用的,这与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有关。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定了经济建设二十年战略目标即“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可以达到小康。”[3]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以“基本上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为发展目标;并且制定了实现这二十年奋斗目标的“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3]

党的十三大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提出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从十二大报告和十三大报告中对于20世纪末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的具体表达阐述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十二大报告中的描述是“可以达到小康水平”,十三大报告中去掉“可以”二字,将其表述为“达到小康水平”,这取决于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其中在十二大期间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进行初步改革,到十三大期间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进一步促使经济更加活跃,如实地确证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表明了到20世纪末要坚定达到小康水平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十四大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再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就能够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4]这表明在十四大上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地位,运用好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成为到20世纪末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五大指出:到2000年中国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进入小康,进入2000年后,我们的奋斗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5]十五大报告对进入21世纪头二十年以每一个十年为发展阶段,并明确了每一个十年所要达到的经济发展目标,并大体勾勒出了到新世纪中叶的发展格局,即“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对实现小康社会的步骤上,由于我国现实的基本国情决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较低,科技创新能力后劲不足,各项社会体制还不够成熟完善等,这就为分地域、分阶段、分主体进入小康社会提出了必要条件。

党的十六大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7]但在“达到小康水平”前增加“总体上”这三个字,这就为下一步如何实现小康水平的全面性这一发展目标指明了努力方向。十六大强调:“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6]在这里,对所要达到的小康社会水平前增加了“更高”二字,这是在十五大报告期间“总体上”的基础上,对小康社会所要达到的水平的更高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党的十七大同样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十七大报告对如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出了具体的新要求。相比十六大在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十七大对于该问题的论述上又增加了“新要求”这三个字,“新要求”主要是体现在经济发展的方式方面,强调:“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8]同时又增加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提法。与十六大报告相比,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8]在“国内生产总值”前面增加“人均”二字,同时在“翻两番”的问题上去掉“力争”二字,更加侧重于国内生产总值的人均量。更重要的是:十七大报告有两处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法,第一处是“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7]第二处是“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7]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法在十七大报告中就能找到踪迹。

党的十八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法改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提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十八大的主题,指出“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8]。报告阐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8]尤其是提到:“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9]增加“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这一发展指标,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提法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提法,这一提法的转变更体现出在可持续性、平衡性、协调性发展基础上,追求稳中求进的发展基调。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与形成发展过程

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目标的确立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点燃了改革的火把。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巩固和完善经济管理体制方面事项的初步改革,抓紧制定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实施步骤。”[3]可见,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有“初步改革”的提法及其具体做法,但改革涉及领域较狭窄,主要是经济领域的改革,这一时期主要是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到:“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加快和深化改革”等说法。可见,在十二大报告中是“初步改革”,到十三大时已将“初步改革”的提法改为“全面改革”,并且有“深化改革”的提法,其中“深化改革”的提法被直接提到3次,间接提到4次,这一时期是改革进一步深化和提升的阶段。

党的十三大报告7次提到“深化改革”的提法基础上,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又多次直接提到“深化改革”,且这一阶段改革的深化领域和改革范围不断扩大,如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体制改革,不再像十二大期间改革仅限于经济领域改革,且多次在深化改革前面使用“积极推进”的说法,表明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推进,社会各个方面发展中的问题日益凸显,要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必须要全面且深化改革,从一侧面表达了我国领导人改革态度的坚定性和格局观。更为重要的是,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较有力地解决了社会主义经济“姓资姓社”的问题,把市场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手段,这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里程碑。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分别以完整标题的形式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提出要深化体制改革。如十五大报告的第五个标题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5]第六个标题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5]第七个标题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5]以专题形式对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提出要深化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和做法,这是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为在20世纪末实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分别以专题形式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军队建设等方面提出要深化体制改革。相比十五大报告中进行体制改革的方面,十六大报告中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基础上,增加了军队建设这一方面的体制改革,表明进入新世纪后,在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前两步走”发展基础上,要想进一步实现“新三步走”的发展目标,体制改革触角必须要触及到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可见,深化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动力根源。与十六大报告一样,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分别以专题形式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国防军队建设等方面提出要深化体制改革,但相比十六大报告中进行体制改革方面的内容外,又增加了对‘社会建设方面’的体制改革要求,在十七大报告中第八部分的标题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8],对社会建设方面体制改革的内容和要求作出了详细地说明,将深化体制改革的领域拓宽到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更加注重民生问题的解决,这与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增加了“社会建设”这一领域相关,把对民生问题的解决提高到新高度,是关系国家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

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这是首次同时提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这两个“全面”,较全面地诠释了这两个“全面”两者之间的关系,表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动力,这也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四个全面”中的前两个全面的雏形。同时提到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首次在深化改革的前面增加“全面”二字,表明当前我国在进行体制改革过程中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较多,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彻底破除体制弊病,改革必须要做到“全面”,全方位有针对性地解决改革过程中的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等方面着重分析,其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9],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是紧紧围绕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党的建设制度及国防和军队改革等方面,对全面深化改革重点要突出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9];这都表明了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拿出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的决心和信心来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与形成发展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开始恢复遭文革蹂躏后的各项法律制度体系。党的十三大恢复宪法作为国家基本法的核心地位。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加强立法工作、加强执法监督、加强政法部门自身建设。”[4]

党的十五大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5]并对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具体要求进行详细地阐述。1999年3月在《宪法修正案》中将“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

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6]可见,依法治国已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法宝,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阐述,并强调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6]简明扼要地指明了依法治国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重要地位。

党的十七大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8],这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9]总目标的雏形。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8]“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8]基本实现了“法制”向“法治”的转变,这也是在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将依法治国作为大会主题进行系统性讨论。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10]这是继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两个全面后,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又首次一并提到“三个全面”。并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1]并把坚持依法治国作为实现这个总目标的重要步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第三个‘全面’是全面依法治国,省略掉“推进”二字,其本质意义如出一辙。

四、“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与形成发展过程

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目标的确立经历了一个过程。1992年十四大报告中强调:“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4]1997年十五大报告中强调:“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5]可见,从十三大报告、十四大报告、十五大报告中都对从严治党问题进行了说明。

党的十六大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6]十七大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7]十八大指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8]可见,从严治党成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建设先进性政党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11]。并就新形势下如何从严治党提出了八点具体可实施的要求。这是全面提出从严治党及其具体可实施可操作做法,将从严治党的提法提升了新高度,对党的做事作风加以监督。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基于不断着力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过程中的问题和难题,应时势而提出运用。每个全面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和哲学依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首位,是到2020年将要实现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动力和保障,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力量。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霍小光等.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4-12-15.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N].人民日报,1982-09-08.

[4]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N].人民日报,1992-10-21.

[5]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N].人民日报,1997-09-12.

[6]胡锦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08.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5.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8.

[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1/15/c_ 118164235.htm2013-11-15.

[1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14-10/30/c_ 127159908.htm2014-10-30.

[1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10月8日在北京召开[EB/OL].http://www.sdsft.gov.cn/channels/ch00134/ 201410/193fb40a-dd36-4300-95f0-9796fe77192b.html.2014-10-08.

责任编辑:曹李海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4641.2016.02.04

猜你喜欢

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
基层检察院规范司法行为的实现路径
领导干部为官做事为什么要紧握法律戒尺
发生逻辑、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多维透视
如何有效发挥离退休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实施“十个全覆盖”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考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