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批判的人学阐释以马克思为中心的考察
2016-04-11升刘晓慧
韩 升刘晓慧
现代性批判的人学阐释以马克思为中心的考察
韩 升1刘晓慧2
(1鲁东大学商学院公共管理系 山东 烟台 264025;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80)
摘要:现代性批判是近现代以来人的生存境遇及其反思的哲学话语表达。马克思针对现代性问题批判了异化劳动给人的心灵带来的扭曲,并以资本批判为核心来重塑人的社会性。现代性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因此马克思在现代性批判的同时也给出了解决现代性问题的方案——人学道路,对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形成了自己的批判理论,将现代性批判问题融进了人学意蕴,并对我们现代的社会建设和人的发展问题产生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异化 资本 现代性批判 人学
现代性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根本特征,从总体上描述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的基本存在状况。“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在外延和内涵两方面,现代性卷入的变革比过往时代的绝大多数变迁特性都更加意义深远。在外延方面,它们确立了跨越全球社会联系方式;在内涵方面,他们正在改变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和最带个人色彩的领域。”[1](P4)因而,现代性批判实则是对近现代以来人的生存境遇的批判性哲学反思。在现代性批判的话语体系中,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扮演着关键性角色,从早期博士论文中对“原子偏离说”中包含的人生偶然性际遇的强调,到《共产党宣言》中对“一切固有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的有关人类生活处境的论述,再到《资本论》中对资本批判引申出的社会批判……所有这些使马克思成为具有先见之明的伟大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家。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渗透着浓重的人文关怀情结,蕴含了丰厚的人学意蕴。
一、马克思异化批判的人学反思
在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中,“异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异化,“该词源于拉丁文alienatio,原意是转让、出卖、疏远化等,表示把一物转让于别人,一物向与己相异的方面转化。”[2](P50)异化,首先是对象化,也就是人的意识及其实践对象化到某种客观事物上,使其具有人的观念色彩并符合人的价值诉求,但如果这种对象化的力量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为人的进一步发展服务,相反却成为了人发展的障碍,并从根本上制约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那么这就意味着异化的发生。异化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基督教的原罪说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后由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其作了延伸,马克思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借用了异化的概念。但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明显不同的是,马克思不是讲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也不是讲宗教的异化,而是在人与劳动以及劳动产品的关系中指出人与人的类本质的背离。因而,理解人的异化是理解马克思异化思想的关键。
“异化”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产品的异化、人与自身劳动的异化以及类生活与人相异化,批判人成为一种工具性存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3](P58)对于马克思而言,在机器大工业时代,人被训练成了机器,成了生产流水线的一部分,人不是真正的人,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剥削对象,是同动物、机器等处于同等地位的“会说话的工具”。我们在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中看到了滑稽、夸张的表演背后存在的这种人的“物化”和机械化。在马克思看来,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培养出全面、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的,因为生产越发展,创造的财富越多,人的物化程度就越高,人被压迫和剥削的程度就越深,人在异化的道路上就越滑越远。马克思通过人与产品的异化揭示人的生存困境,将人的发展问题与资本主义残酷的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以此来诊断现代性的弊病。马克思认为,人同自己生产的产品、自身的生命活动相疏离,成为自己劳动产品的附属物,这种将人的物化最终使人丧失了自身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异化必然导致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异化。当今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已经普遍地笼罩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异化的形式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发展态势。首先,是人的需求的异化。在某种程度上来讲,需求是拉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关键是如何来规定代表历史发展进步的人类需求。在世界资本化的境遇中,人把金钱作为毕生的追求与成功的象征,金钱利益的需要成了人唯一的需要,这就把人的需求严重异化了。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金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利器,是应对纷繁复杂的人情世故的敲门砖。这种人的需求的异化导致人性贪婪、极端功利主义滋生,必将扭曲人的本性并从根本上损害人的全面发展。其次,是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异化。在现代性的语境中,追求的主体性原则和启蒙理性。而启蒙的肯定性结果则在于世界成为由物质事物构成的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的机械世界,一切都服务于主体的目的,“所以一切都是为了他的愉快和欢乐而存在的,而他,就像刚从上帝手中制造出来的天之骄子,逍遥于世界之上如同游逛于一座专门为他而培植的花园里一样。”[4](P97)在启蒙思想家看来,人定胜天,人可以无节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甚至相信尼采所谓的“上帝死了”这样惊心动魄的话语。这种无节制的个人自由必定引发个人主义的泛滥,形成原子主义封闭自足的自我观。最后,是技术异化。技术是人的创造,是人的力量的自然延伸和理性拓展。“现代技术是以‘制造产品’为特征,以因果必然性为根据,以控制自然为目的的。但是,现代技术只是‘遗忘’了它的‘真实根据’。像古希腊人的技艺活动一样,现代技术及其实践也是与世界的敞开过程息息相关的;而且,现代技术更反映了‘大地’在呈现自身的同时又隐匿了其本质的吊诡状态。只是它追求的不是‘大地’的澄明,而是达到对‘自然’的普遍化控制。”[5](P35)技术异化属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现象,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马克思肯定了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的社会化,人逐步沦为技术的附庸、工具的奴隶。人们对技术生产工具的盲目依赖,导致人失去主动性和创造力,陷入离开技术工具无法生存的困顿之中。以上三个方面的异化,从根本上来讲都是人的异化,马克思对上述异化问题的或隐或现的反思性批判都包含对人的生存处境的反思性批判,是其人学关注的重要体现。
二、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人学解读
对资本的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核心。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阈中,资本并非静止的物,而是具有一定社会历史性的生产关系,包含了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属性。对于马克思而言,资本作为特定的生产关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资本的绝对主导地位不仅颠倒了人与物的关系,而且使人的关系处于物的奴化之下。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会被资本残酷扼杀,并代之以赤裸裸的利益关联,一切的社会联系都蒙上了交易的阴影,包括亲情、爱情这些人类最美好的情感都难逃铜臭气的沾染。社会发展进步的衡量标准也围绕着资本及其增殖而确立,然而资本原始积累的掠夺性、杀戮性,在资本的无限扩张中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存面貌、资本的逻辑及其蕴含的冷冰冰的世俗理性在改变着人类生活领域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剥夺,使一部分人群丧失他们在世界上的位置,从而把他们赤裸裸地暴露在残酷的生活面前,既创造了最初的财富,又创造了把这种财富通过劳动转化为资本的可能性,这两者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兴起的条件。”[6](P204)马克思敏锐的意识到了资本的唯利是图和资本的横扫一切,看到了资本力量推动的社会发展实际上蕴含着对人性的扼杀和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封锁。
马克思对资本的现代性批判,就是要颠覆资本的内在逻辑,变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为人的独立性和个性,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7]资本批判说到底是对资本主导的社会关系的批判,在这种资本化的社会关系人的本性和人存在的本真自然状态被扭曲和异化为物,这意味着人及其社会关系的客观化以及由此引起的虚无化。“对马克思来说,传统上帝之死的普遍表现自然就是拜物教。超验的‘上帝’转变为经验的‘上帝’:货币和资本。工商业资产阶级越来越借助被自己把握、掌控、占有的‘客体’、‘物’,来彰显、标识和成就主体自我。所以,资本逻辑中的虚无主义苗头正是源自近代主体哲学。正是由于商品、物的主体性规定,也就是物依赖于人的性质,才使得奠基于主体性根基之上的‘物’在普遍化的征途上涤荡一切神圣性的东西,把一切存在物都变成一种隶属于人或人占有的物品的。”[8](P185)在马克思看来,资本的唯一目的就是不断实现自身的增殖,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以完成资本的不断积累,在资本的积累过程中必然产生剥削劳动,使人成为具有机器属性的他者,进而导致整个社会关系的物化。资本诱发的他者关系不是米德的“有意义的他者”而是绝对异化的他者,也就是说,这种他者是自我的绝对对立面,并不能构成与自我的相辅相成的证成关系,而是出于一种你死我活的绝对对立之中。“从思想上彻底排斥他人,将他人妖魔化,这并非古老的‘传统’力量的爆发,而是按照现代方式对貌似‘传统’的力量进行重构的结果。”[9](P78)从更深层次上看,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对立关系是资本发展至今所产生的消费主义思潮、功利主义思潮以及拜金主义思潮的根源,资本驱使的人的社会关系是彻底异化了原子关系,所谓人与人互补协同发展的同构关系是不可能出现的。
马克思在对资本的现代性批判中,阐释了人的积极社会性关系的彻底败落。这里所谓的积极社会性关系指的是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构成和推动作用的各类社会要素,这些社会要素能够作为一种积极力量而推动人的自我超越和自我进步。而在资本主导下的社会关系则完全变成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束缚和障碍,成为封闭人类心灵的困囚和阻碍人类完成自我超越的桎梏。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田园诗般的关系都被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封建羁绊,它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动,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了。它把个人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与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10](P30)人与人之间原本披着的含情脉脉的面纱被无情地撕扯,变成纯粹的金钱关系;以往一切受人尊敬的职业的光环被祛除,它们变成了可以出钱买卖的雇佣劳动。“一切神圣的东西被亵渎了”,在这种彻底异化了的人际关系中,人们的利益需求不断膨胀,人性贪婪不断激发。更为可悲的是,资本及其物化带来了人的精神的荒漠化,生存的依据与规范被屏蔽,生活的意义感在资本面前式微,人类正在整体地滑向虚无主义的深渊,人的存在彻底偏离了马克思所讲的“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的轨道。
三、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人学启示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问题是围绕着人的问题而展开的,我们甚至于可以说,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说的底就是资本主义人学批判。马克思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现实的个人”及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实的个人是出于现实生产关系之中在现实生产方式中积极追求自我实现的个人,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中,人的自我实现追求被异化的力量所阻滞,无法实现自我发展的华丽转身。“满足于现代性的物质欲望满足而放任精神的荒漠化和人格的侏儒化,并非我们理想的积极生活。”[11](P106)对此,马克思将人的解放与发展与现代性批判结合起来,将社会历史的进步发展与人的现代性超越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现代性批判的人学突破。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始终关注现实的人的生存和发展命运,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主题和理论指向,这一主题包含两个论题:“一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人的异化并追求人的解放和发展、进而使异化世界成为人道世界的价值主题;二是诊断造成人的种种存在状况的根源,制定医治人和社会病态方案的科学主题。”[12]马克思这里指的“现实的人”主要是作为社会成员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因此他的人学理论始终关注无产阶级的状况和生存境遇,自然而然的也就关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强调要使工人阶级的异化世界成为人道世界。因此,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地批判资本主义的旧世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社会的设想,这种未来社会的构想将人类的幸福作为最高旨趣,将扫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作为根本任务,将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马克思通过批判异化劳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非人化的生活状况,要求克服和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劳动异化,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
透过马克思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要实现资本主义批判要围绕着人的教育和发展而展开,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根本。因此,社会的现代性批判要围绕着人的现代性批判展开,社会的现代性重构要从人的现代性重构中才能找到突破的根本力量。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现代性是人类在扬弃了前现代社会“传统人”之后,走向未来“完整的人”的一个中介点。[13]马克思对异化劳动以及对资本深刻批判的终极目标是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寻求出路,都是为了从根本上实现人的现代性批判和重构。在马克思的视域中,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现代性批判和重构就包含了人的一切现实社会关系的批判和重构。因而,要实现这种现代性的批判和重构,要着力改变人的社会交往关系,实现资本主义简单物化利益关系的超越与扬弃。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对后来包括哈贝马斯在内的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存在的重要社会思潮,是对资本及其引导下的社会关系实现自我批判性超越的重要哲学表达,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在当代西方世界的重要传递者和发扬者。在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困境寻求人学出路的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形成了自己的建设性理论。如卢卡奇揭示了“商品拜物教”把日常生活分解为碎片,人们在越来越小的圈子里过着“非人化”的生活而不自觉;霍克海默、阿诺尔等人寄希望于重建启蒙理性来抑制工具理性的膨胀;哈贝马斯则认为不仅要控制工具理性,还要建构“交往理性”;马尔库塞深刻地指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日常生活是一种“单面性”的生活,而解放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彻底涤除“单面性”生活的前提。[14](PP140~141)在这些现代性批判理论中,都强调“物化的人”向“社会的人”的过渡。我们在哈贝马斯所构思的人类交往行为理论中看到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社会学解读,更看到了马克思思想在这种社会解读中的闪光。
对于众多受到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启迪的现代思想家们而言,现代性充斥的科学主义立足于对“生活世界”的知性化理解,缺乏人文关怀和人文意蕴,我们要实现现代性的彻底规范性重构就要重新让温暖人文之光重新普照被资本关系物化了的冷冰冰的人类世界。我们已经看到,“回到马克思”、“马克思仍是我们同时代人”……这些有力的呼声仍在向我们传递着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
[2]冯契,徐孝通.外国哲学大辞典[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佘碧平.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6]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7]王健.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与社会思潮[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03).
[8]刘森林.物与无:物化逻辑与虚无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9]S.N.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M].旷新年、王爱松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连书店,2006.
[10]共产党宣言[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1]韩升.和谐话语的政治哲学建构——以西方共同体主义为中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2]韩庆祥.马克思开辟的人学道路[J].江海学刊,2005(05).
[13]刘建新.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视野中的人的全面发展[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08(11).
[14]韩秋红,史巍,胡绪明.现代性的迷思与真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哈丽云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4641.2016.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