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退想斋日记》看清末民初山西太原县的春节习俗及其特点

2016-04-11曾留香

三晋基层治理 2016年5期
关键词:山西太原晋祠祭祖

曾留香

(成都师范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5)

从《退想斋日记》看清末民初山西太原县的春节习俗及其特点

曾留香

(成都师范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5)

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中有关春节节日生活的描写是研究清末民初山西太原县节日习俗的重要史料,分析史料发现,当地形成了以晋祠为中心的春节节庆模式,民间信仰和宗教对春节节日习俗有较大影响,但官方强制的规定却难以改变其固有的稳定性传承性。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节日风俗;太原县

一、引言:《退想斋日记》与晋中地区的节日风俗

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自从1990年6月被乔志强先生整理出版后①,因其极具史料价值,引发了学界广泛的关注。目前关于《退想斋日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记中反映的清末科举考试和教育制度[1]、刘大鹏本人的思想和人生观的研究[2],至于《退想斋日记》中涉及的节日和民间习俗,学界已有所关注[3],但更多是侧重于对整个清末民初的节日习俗的总体性研究。然而,对于其中某一具体节日及其在晋中地区的特点,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因此,希望通过细致梳理和比较,从《退想斋日记》入手,探讨春节这一重要节日在清末民初的山西太原地区民众生活中的角色以及这一节庆习俗的特点。

刘大鹏生活在清末民初的山西太原县农村,他的日记中涉足到的领域主要也集中在晋中地区。他从小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经常参加各种节日活动,对这里的节日风俗及当地乡民的节庆仪式都有深入的了解,后来还编写了《晋祠志》。因此,从刘大鹏的日记中能够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清末民初时期晋中地区人民的春节节日习俗。更重要的是,日记,本就是记录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载体,它能够真实地呈现普通民众的生活习俗和观念的变化,以普通人的视角,反映“公众的历史”。在日记这种私人化的记事中,更能客观真实地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比之回忆录等材料,更具可信度。

通过对《退想斋日记》中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进行整理,总结出清末民初太原地区人民在春节期间主要有以下几项节日活动:

(一)上庙拈香

在《退想斋日记》中,有许多关于大年初一上庙拈香的记载。从日记的记载来看,这一习俗并不仅仅是刘大鹏一人的行为,而是全家人,甚至是整个山西太原地区的人们都会有的节日习俗。如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一的日记中“上庙拈香时,骑马行路者尚不绝迹。”[4]光绪二十四年日记中“余诣庙拈香,时里人亦有拈香者”[4],可见上庙拈香者人数众多,附近的乡民都会在正月初一这一天到庙堂里拈香,以祈求神灵庇佑。另外,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初一的日记中还提到:“未几,命玠、珦诣文昌阁,观音庙,兴化洞,兰若寺拈香。”[4]刘大鹏命自己的子女也一同去各个寺庙拈香,可见拈香的行为是一个家族性的行为。每到农历新年第一天,全乡人就会协同自己的家人,一起到神庙拈香祈福。

(二)迎神祭祖、焚香爆竹

迎神祭祖是清末明初山西太原地区人们大年初一必做的节庆仪式之一。在《退想斋日记》中,正月初一有记载的地方,几乎都提到了迎神祭祖这一活动。迎神祭祖的时间是五更天,鸡鸣之时:“鸡鸣而起,爆柏焚香,张灯结彩,迎神迓祖”[4],并且各个庙宇还会在五更天开始鸣钟,提醒人们起床迎神祭祖:“五更各庙鸣钟,惊醒世人早起迎神”。[4]在民国成立后,迎神祭祖的活动仍然像以前的礼仪一样持续进行,并没有因为政府的反对而停止。如民国十一年日记中提到:“五更起来迎神祀祖,祭于堂上,仍遵旧礼。”[4]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太原地区的春节节庆活动受到影响,人们不敢举行大型的庆祝活动,上庙拈香、燃放鞭炮等习俗都停止了,唯独迎神祭祖这一习俗并未受到影响,人们不受战争环境的干扰,各自起床极其安静地迎神祭祖。如抗战爆发后的1939年正月初一的日记中写道:“今日元旦佳节,通宵寂静,概无一切杂声将人惊动,五更起来,迎神敬祖,且极安谧”。[4]因为迎神祭祖的活动相对而言更具有私人性质,可在家中完成,所以它受到外界时局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一习俗得到了很好的延续。

从日记中可以看出,燃放炮竹的活动是配合着迎神祭祖进行的,时间也是从五更开始。如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初一日记中写道:“自五更至天大晓,炮声不断,烛光弥望辉煌,里中有此景象,何快如之。”[4]民国四年日记中也提到:“鸡鸣而起,爆柏焚香,张灯结彩,迎神迓祖,虔诚祭祀,灯光火光相互掩映。”[4]也就是说,每到农历大年初一,五更天开始,各庙宇开始鸣钟,提醒人们早起,于是太原各乡人民整理衣冠,协同家人,迎神祭祖,然后燃放炮竹,迎接新年的到来。

(三)说吉语、拜年

在光绪三十一年的日记中刘大鹏写道:“元日以吉祥语为要,母诫子女曰:今日为岁首,不可妄言,出口须谨慎,俗皆如此。”[4]可见在春节期间,要说吉祥话,注意言辞,以求吉利的重要性,在过年的时候,每人都要出口谨慎,这是当地的风俗。在过年走亲访友的时候,更是要注意这一点。《退想斋日记》中有许多关于过年期间拜年的记载,刘大鹏还详细记载了每一年拜年的人数,有时可多达上百人。[4]可见过年的时候要走亲访友,去家家户户拜年,是当地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拜年的时间一般是在正月初一之后,到正月十五之前。“吾乡之俗,每当元旦第二日,邻里乡党互相拜贺新年,阅十余日,皆衣冠往来。”[4]、“邻里戚族,俗以今日往来相贺,谓之拜年,至于灯节乃止。”[4]正月初一的时候,人们与家人在一起过年,而到了正月初二就开始到各个亲友家拜年,直到元宵节乃止。

(四)与晋祠有关的春节习俗:晋祠参神、开市

如果说前面几项春节的习俗在清末民初中国各乡村都比较盛行的话,那么与晋祠相关的春节节日活动就是山西太原地区的人们所独有的了。

从《退想斋日记》记载的情况来看,晋祠是山西太原县人们节日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地点。晋中地区人民以晋祠为中心,展开各项节日活动和举行节庆仪式。

春节期间,围绕着晋祠这一中心地点,主要有两项群体性的活动。一是到晋祠参拜众神,二是晋祠开市活动。如民国八年正月初一的日记中提到:“朝到晋祠参神贺年”[4]。民国十九年农历新年的日记中也写道:“诣晋祠宇下,参拜各神,而在祠内之人纷纷扰扰,礼拜神祗,以度新年也。”[4]祠内的人纷纷攘攘,可见人数之多,因为到大年初一,全乡的人都会到晋祠参神,所以形成了一个相当壮观的场面。除此之外,正月初八的“开市日”也是晋中地区人们特有的活动。正月初八以前,各个商铺都关门歇业,初八“开市日”后,晋祠的商铺张灯结彩,燃放炮竹,庆贺开市,春节的节日贸易从这一天开始进行。“里中商号,今日开市,晋祠商家亦然,向晓张灯结彩、爆柏迎神,放炮迎吉,商贾互相贺喜,自五更至午,纷纷扰扰。”[4]从五更开始,就放炮爆柏,迎接开市日的春节节庆生意的开张,人潮涌动,熙熙攘攘,这一天晋祠上下热闹非凡。

三、从《退想斋日记》看山西太原地区春节节日习俗的特点

由以上春节节日活动可以看出,《退想斋日记》中记录的春节习俗,既有全国各地春节习俗的共性,又有太原县节日民俗的个性化色彩,总结起来,清末民初太原地区的春节节日习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晋祠为中心的春节节庆模式

赵世瑜先生在《狂欢与日常》一书中深入地讨论了节日活动的中心地问题:“寺庙往往就建在一村一镇或一城的中心位置,而且因为其宗教、文娱和商业特征成为众趋之地。”[5]对于清末民初的山西太原地区的人民而言,晋祠就是这样一个节日活动的中心地。《晋祠志》中记载:“正月元日,晋祠各庙祝均于五鼓爆柏迎神,设饼饵枣梨以祀之,里人士亦肃衣冠,皆于乡晨诣各庙拈香。”[6]去晋祠祭祖、参拜神祗,是晋中地区人民在春节必做的节庆活动。如果说各家各户到晋祠参神祭祖,是以家庭为中心的私人性的行为的话,那么晋祠举行的演剧项目,迎神赛会,开市日等,则是全乡一起参与的群体性的节日活动。“与乡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节日活动,提供了个人建构社会关系的可能性。”[7]晋祠也就成为了一个群体性庆祝春节的场合。刘大鹏民国三年的日记中提到开市日“晋祠商号亦且演剧以贺”[4]。民国四年正月初七的日记写道:“晋祠翌日开市,今日演剧。”[4]正月初八写道:“鸡再唱时,里中纸炮声喧,乃系商家随晋祠开市。”[4]春节期间,晋祠除了是晋中地区人们祭祀神祗的地方外,还是各种演剧项目、庙会、迎神赛会、开市日的举办场所,它融合了山西太原地区人们多种多样的春节节庆活动,使得春节的节庆活动有了群体性的社交和娱乐的多重功能。清末民初的太原地区形成了以晋祠为中心的春节节庆模式。

(二)春节节庆习俗很大程度上受太原地区民间信仰和宗教的影响

从日记的记载来看,无论是春节上庙拈香、迎神祭祖、焚香爆竹还是晋祠参神的节日习俗都与民间信仰和宗教有很大关系。《晋祠志·祭赛》中记录了多达五十余种的太原地区人民祭祀神祗的活动。[6]正月元日的祭祀当然必不可少,农历新年须“通祀诸神”[6]。这些习俗都与晋中地区对于关帝、文昌帝君等多种神灵的崇拜有关。即使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其它的节庆活动都被迫中止了,而刘大鹏和乡民却仍然坚持祭祖迎神,可见这一习俗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传统,不易受到外界干扰。清末民初晋中地区的多神崇拜和民间信仰已经深入人心,百姓希望在春节酬神,在新年的第一天感谢神的庇佑,以求继续得到神灵荫庇。

(三)春节的民间传统习俗有很强的稳定性,不受官方强制规定的影响

在民国成立之后,民国政府强制性地要求将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新年。然而,在山西太原地区,这种做法并没有被民众认可。在《退想斋日记》中就有民众反抗官方规定的描写:“叛逆逼民遵行新历而民皆置若罔闻,仍行旧历而以今日为元旦。”[4]百姓照旧以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新年进行庆祝活动,而对于官方政府规定的阳历一月一日,民间鲜有庆祝活动。甚至到了民国二十年,政府的这一强制性的做法仍然没有被民间接受:“阳历之元旦,只是官厅贺节放假,而民间非特不贺,亦且不知新年之元旦,莫不置若罔闻。”[4]阳历元旦只是成为官方放假的节日,人们仍把阴历的岁首视为最重要的节日。二十余年的官方强制命令对于晋中地区的老百姓而言是一纸空文。所以,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庆祝春节的习俗是一个长期延续继承的结果,官方的简单粗暴的规定并不能改变民间的节日传统。强制性的规定只能引发民众的反感,适得其反。晋中地区的春节习俗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四、结语

综上,由《退想斋日记》可以窥见清末民初山西太原地区春节的节日习俗及其特点。太原县的春节节庆活动主要由上庙拈香、迎神祭祖、焚香爆竹、拜年、晋祠参神和晋祠开市日等多个方面构成。形成了以晋祠为中心的多样性的春节节庆的活动模式。春节习俗很大程度上受民间信仰和宗教的影响。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传承性,官方强制的改变短时间内并不被民众接受。时至今日,许多传统的春节习俗仍然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延续,这些春节的节庆活动成为了太原地区人民民间节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①行龙:怀才不遇:内地乡绅刘大鹏的生活轨迹,清史研究,2005,第69-70页。

[1]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以刘大鹏、朱峙三日记为视角的比较考察[J].历史研究,2005(5):84-99;

[2]赵素梅.刘大鹏人生观及其人生践履[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2):134-135.

[3]郝平.嬗变与坚守:近代社会转型期晋中的民间宗教活动——以《退想斋日记》为中心[J].世界宗教研究,2012(6):76-83.

[4]刘大鹏.退想斋日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5]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06.

[6]刘大鹏.晋祠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6]王传凯.乡绅视野中的清末山西太原县教育变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3):85-87.

[7]蔡志祥.山西地方节日与山西社会[A]//张正明.中国晋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0.

责任编辑:郭丽娟

G127

A

1674-1676(2016)05-0069-03

曾留香(1990-),女,四川成都人,成都师范学院助教,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公众史学。

猜你喜欢

山西太原晋祠祭祖
建设空间科学 强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第二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在山西太原举行
收割啦!晋祠大米再获丰收
CLOSE TOHEAVEN
洪洞祭祖
晋祠周柏
祭祖
鸡年石展奏新曲 山西太原响天下
中英(山西)PPP项目国际研讨会在山西太原召开
从《诗经》祭祖诗看“周德”的建构
山西太原南中环立体化改造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