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之前道家思想衰落的原因探析

2016-04-11陈芳燕樊跃发

三晋基层治理 2016年5期
关键词:战国道家老子

陈芳燕 樊跃发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汉代之前道家思想衰落的原因探析

陈芳燕 樊跃发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汉初“黄老之学”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又开了启新的繁荣时期。在汉代之前道家思想经历一次衰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道家思想主张与社会发展要求相悖,各家思想学说的冲击,秦朝思想专制。探讨汉代之前道家思想衰落的原因,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道家思想;秦朝;衰落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道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在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道家思想经历多次崛起与衰落,其中老子在春秋末期创立道家思想后,道家思想在汉代之前经历了一次衰落,从历史角度来分析道家思想在汉代之前衰落的原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汉代之前道家思想发展态势

从道家思想产生到汉代之前,大体可以分为春秋、战国、秦朝这三个时期。要分析汉代之前道家思想衰落的原因,必须首先来分析道家思想在这三个时期中发展的态势。

春秋以来,随着铁工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很大发展。在井田之外出现了开荒而形成的私田。鲁宣公十五年承认私田的合法性,标志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这一时期除了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外,还出现了新的阶层即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农民。由于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思想理论方面随之也呈现出复杂化的特点。自春秋以来,特别是到了战国时期,代表各个阶层和阶级利益的观点的不同思想学说纷纷兴起,相互争辩,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春秋末期道家思想创立

道家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一家,它的创始人是老子。主要反映老子思想著作为《老子》,也叫《道德经》。

老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与“小国寡民”,认为最好的统治办法就是通过不作为的方式实现对人民的统治,老百姓不相往来,彼此没有交集。老子的主张实质上也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只不过是统治手段、方式的改变,以温和的方式改变暴力式的统治,使人民心甘情愿服从统治。因此,他的“无为”看似不作为,实则目的是实现统治和谐。他反对以“礼”和“法”统治人民,认为法律规范明确对犯罪现象并不能起到遏制作用。

老子提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他认为道决定世间万物一切,道无色无味,是一种超越时空的东西。

老子在哲学方面的成就是认识论和朴素辩证法思想,他说:“不出户,知天下”。他认为人们不出门就可以知道天下大事,是典型唯心主义先验论。但是老子在认识论上有其先进性,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比如老子看到大小、荣辱、祸福、生死、智愚、胜败等等这些对立的双方还有互相依存的关系。“有无相生,难易相成”④,指出了矛盾双方向对立面转化的情况。据此,老子的辩证法思想看到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发展态势

战国初中期道家大体上分为两派,一派以宋钘、尹文为代表的稷下学派,另一派以庄子为代表。道家思想分化为这两派,是道家短暂发展,但是到战国末期道家思想开始走上衰落。

1.稷下学派。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认为宋钘的著作《宋子》基本符合道家思想主张,但是宋、尹的学说具有明显的调和色彩。比如他们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很像墨家,又主张“仁义”,和儒家接近,他们调和儒、道、墨各家的思想,是战国思想史上的一个中间环节。政治思想上宋钘把老子“无为而治”发展为“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为”,在君臣关系上提出新的主张。认为君主不必事事都亲力亲为,应充分发挥下属的积极性。他还反对旧贵族的君臣之纲,一定程度上认可臣代其君,认为这是一种有利于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理论。尹文还主张以“贤”与“不肖”的新标准来建立新的等级。宋尹明确提出“气”就是“道”,认为“道”就是“气”,又提出“精”也是气,是比“气”更小的东西。认为“精”“气”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在认识论上,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是朴素的唯物论。但是,其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认识当作一种消极反应,因此带有机械主义的性质。

2.庄子思想。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庄子主张“至德之世”,倡导德为理想的社会的特征,人和动物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没有矛盾冲突,整个社会和谐安宁,回到原始世界,达到“万物与我他为一”,这实际是对社会生活的否定,比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更为倒退。庄子主张不可知论,否认客观真理存在,他反对追求知识,反对进步与自我发展,甚至否定自己,主张“无己”即忘掉自己才能超脱一切。庄子的思想带有浓厚的消极主义,是一种倒退的忘我追求。

3.其他思想。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革,各种思想争辩加剧,尤其到战国末期,“百家争鸣”异常激烈。除了道家思想外,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得到发展或者产生,各家思想都有自己独特的主张,它们互相争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道家思想的发展,促进了道家思想的衰落。

4.秦朝时期道家思想衰落。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实现大一统,为加强其中央集权的统治,秦始皇独用法家思想,排斥儒、道各家,禁止“私学”存在,加强思想专制。这种举措在很大程度上促使道家思想停滞不前,甚至销声匿迹。

二、汉代之前道家思想衰落原因分析

道家思想在战国初中期得到短暂发展,在战国后期逐渐走向衰落。到秦朝时期,实行思想专制,禁止其他思想的存在,道家思想在这一时期没有得到发展,甚至销声匿迹。

(一)道家思想主张与社会发展要求相悖

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发展、灭亡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从春秋末期老子创立道家思想以来,“无为”这一基本思想贯穿道家思想发展过程的始终。进入春秋后,铁器、牛耕的出现及推广使封建小农生产方式的产生成为可能,促进了私田的出现。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必然引起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动。原有的井田制逐渐遭到破坏,原有的奴隶社会制度开始瓦解。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新兴的地主阶级渴望获得政治权利,与原有奴隶主阶级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起义冲突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战争连年,诸侯争霸不断,各国都谋求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商鞅变法。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道家思想所推崇的“无为”无非是要求统治者和人民不要有所作为,顺其自然,但这种思想却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战国后期社会动荡,封建社会开始形成,若统治者不去谋求改变,“原地踏步”,按照原始旧秩序,必然走向灭亡,被历史潮流所淹没。比如庄子倡导的理想社会,没有君子和小人之分,人和禽兽生活在一起,没有差异,没有欲望,不用人为去管理天下,让人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回到原始世界,达到万物归一的状态,实际就是取消人的社会生活,比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更为倒退。庄子不主张破坏自然的“道”,继承了老子的顺其自然的思想,在这一时期,社会发展趋势是“变”,道家思想主要是不变,它与社会发展要求背道而驰,根本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由此看来,在社会动荡的战国后期,道家思想会走下坡路是必然的。

(二)战国后期百家争鸣对道家思想的冲击

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与扩大,诸侯渐握实权,君主名存实亡,出现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和“陪臣执国命”的局面。经过春秋数百年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期出现秦、齐、楚、赵、魏、韩等七个大诸侯国争霸的局面。各诸侯国为“混一天下”而进行争霸战争,这在客观上需要富国强兵力政,也需要“救世”之方。“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各国君主出于不同的政治目的,要求有多种学术思想为他的政治服务,容许有多种完全不同甚至尖锐对立的学派存在,因此,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后期比较著名的学派有道、名、兵、法家等,各家思想之间关系极为复杂,既有思想交锋又有思想融合,但主要还是交锋。宣扬、批判和争论是这一时期思想学说界的典型特点,道家学说必然不可避免的成为其他学派批判对象。在战国后期,各个学派都想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想尽办法,宣扬自己的思想,同时对其他流派思想的否定也成为流行。比如著名的儒道之争,儒家猛烈抨击道家思想,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道家思想的普及以及推广发展。某种意义上讲,学派之间的论战,争辩,互相攻击成为各家学说自身发展的绊脚石。道家思想流派处在激烈的环境里,就好比夹缝中求生存,再加上其他思想流派的恶意攻击,其发展步履维艰是可想而知的。再从现实性来看,道家思想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与各国社会改革的洪流无法融为一体,道家思想在战国后期走向衰落也是必然的。

(三)秦朝禁止“私学”,加强思想专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封建帝国。秦始皇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继续推行秦国从商鞅变法以来行之有效的法家学说。在采取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同时,兼采阴阳家学派的五德始终说,从而达到维护中央集权封建专制政体的统治的目的。

秦始皇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体制,加强思想专制,采取了排斥儒、道各家,禁止各家“私学”的存在,强制人们“以吏为师”,独尊法家。李斯认为分封制会祸乱人心,不利于政策的贯彻执行,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除博士馆藏书和秦国史书,以及历法、医药、种植等书籍外,所有的《诗》、《书》、百家语和史书一律烧毁。秦始皇批准了李斯建议,下令焚书。在秦始皇这样思想专制的政策下,只重视法家思想的发展和应用,其他思想一律不允许存在,道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基本停滞不前,甚至可以说是受到了致命性的打击。秦始皇排斥道家思想,要求人们以官吏作为老师。在那个年代,学者若是私下里学习或者讲诵道家思想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在统治者的高危政策下和法律严惩机制下,道家思想失去了生存之土壤,因此,秦始皇的禁止“私学”,加强思想专制政策,实际上是汉代之前道家思想衰落的最直接的也是最致命的原因。

三、汉代之前道家思想衰落的启示

秦朝时期道家思想销声匿迹,在汉初才开始被统治者重新重视和采用,开启了其新的发展繁荣时期。汉代之前道家思想衰落的原因分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道家思想之所以在战国后期走向没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思想主张“无为”与社会发展变革的要求背道而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重要旗帜,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新要求,不断创新,完善自身,才能更好发挥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指导作用。道家思想拒绝其他思想学说的介入,一味排斥其他学说,也是造成其汉代之前衰落的重要的原因。我们应引以为戒,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决不可故步自封,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成果,一定要博取众彩之长,积极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精华,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注释:

①老子:道德经.李择非整理.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第11页。

②老子:道德经.李择非整理.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第275页。

③老子:道德经.李择非整理.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第14页。

④老子:道德经.李择非整理.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第7页。

[1]尹芳.道家教育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2]庞建涛.道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科教文汇,2009(9).

[3]张桂敏.试析道家教学思想的方法论特征[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4]杨桂兰.论道家思想对和谐社会教育的启示[J].大连大学学报,2005(5).

[5]洪修平.论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学的异同与互补[J].社会科学战线,2003(5).

责任编辑:郭丽娟

B233

A

1674-1676(2016)05-0066-03

陈芳燕(1990-),女,山西汾西人,太原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樊跃发(1964-),男,山西山阴人,太原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战国道家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智者老子
麻辣战国
麻辣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