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案例:中班“蜗牛属于谁”的活动及思考

2016-04-10浙江省乐清市中心幼儿园郑乐也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6年5期
关键词:瓶子蜗牛宝宝

浙江省乐清市中心幼儿园 郑乐也



案例:中班“蜗牛属于谁”的活动及思考

浙江省乐清市中心幼儿园 郑乐也

一、案例背景

谈起美国幼教常让人想到的是“杜威建构主义理论”、“玩中学”、“高瞻课程”等。那么中美幼教在教育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教师作用等方面究竟有哪些差异呢,2014年我有幸来到美国,在以下这个活动中似乎找到了答案。

二、观察记录

情境描述:2014年11月10日上午,中3班正进行“圆圈活动”(形似中国半圆形围坐的集体教学活动,在美国的幼儿园称之为“圆圈活动”),3位老师和13个孩子正在讨论“蜗牛属于谁”的问题。活动前,由幼儿Jack和Brppke两人组建的蜗牛组在幼儿园木工坊外的角落处找到三只蜗牛,将它们装在瓶中,带回教室。于是Tanya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一场“蜗牛属于谁”的讨论,A老师作拍照摄像记录,B老师充当小朋友,这三位老师分散坐在幼儿椅子围成的圆圈上。

㈠蜗牛究竟归属谁?

“我们有一个关于蜗牛的问题,它们究竟属于谁呢?” Tanya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引发了小朋友们的争论。

Ridley:它们属于每个人。

Ella:不,它们是属于发现它们的小朋友。

Hope:它们属于蜗牛组。

Jack:它们属于但凡来看看和照顾它们的人。

Jack:蜗牛是属于学校的,因为它们是在学校里发现的,所以它们是属于学校的。

Ridley:当我们幼稚园毕业时,我们每个人都能带一只蜗牛回家。

某一名幼儿说:对。(这样的想法得到了支持,引起了共鸣。)

坐在一旁一直没说话的Kenan:但是蜗牛不够呀。

Tanya老师:我们有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有一个人发现了一只蜗牛,并把它放在另一个人正拿着的一个瓶子中。但是,拿着瓶子的那人说“这是我的瓶子”,而且,不想让任何人碰那个瓶子和那只蜗牛,你怎么说?

Ella:对呀,因为是他们的。有人来我也不会让他们碰我的东西的。

Tanya老师:你的意思是有人来你家?

Ella:是(点点头)。

Tanya老师:但我们不是在别人家里,我们是在可让我们随时触碰任何东西的学校里。

Ella:如果他们发现他……Jack,你替Brooke找到蜗牛,所以你和Brooke可分享它。

Tanya老师:但蜗牛组中还有Rustom 和Owen,那他们怎么办?

Ella:谁发现蜗牛的?

Tanya老师:Jack发现它,把它放在Brooke拿着的瓶子中,而Rustom和Owen那时正和他们在外面找蜗牛。(老师一边陈述时,一边眼睛看着Rustom和Owen,意图证实描述是否正确,得到他们的确认。)

Ella:他们也要自己找他们的蜗牛,但他们可以共享这些蜗牛。

㈡保管与责任的问题?

Nilufer:Ella,如果蜗牛是Jack发现的,而他不想要,想把它给Brppke,他便不要与Brooke分享蜗牛了,他可以把它给Brooke,以后由Brooke拥有它。

Ella:不,他们必须分享它。这就是分享的意义,他们两个必须这样做。如果Jack不想要它,Brooke可以保管它。如果Brooke不想要,Jack可以保管它。

Tanya老师:嗯,那它为什么不属于蜗牛组呢?

Ella:它不属于。

Tanya老师:为什么呢?

Chopy:它属于整所学校的。

Hope:它属于那些找到他的人,如果发现的人有两个人,他们又不愿与别人分享,他们必须要保管它,然后轮流照顾它。他们就是Jack、Brooke,Rustom和Owen。

㈢属于大自然还是学校、还是属于捡到它的人?

Rustom:蜗牛不属于任何人,它们属于大自然。(这个孩子是蜗牛组的成员之一,他的发散思维一下子跳出了原来蜗牛归属四人的圈子。)

Tanya老师:那么为什么他们一直在说:这是我的,这是你的?如果你发现某样东西,是不是就代表它是你的呢?

Rustom:这样,当有人发现它,它便不属于大自然,而是属于发现它们的人了。

Tanya老师:哦,所以,它的拥有权会随捡起它的人而改变了。

Chopy: 它不是真的是你的蜗牛,它是整所学校的,因为它是从学校里来的。学校就是它的房子,学校就是它所住的地方,所以它是学校的。

㈣是偷取大自然资源吗?

Ridley:在学年结束时,每个人都要带一只蜗牛回家。

Tanya老师:如果在学年结束时只有五只蜗牛,那怎么办?

Ridley:我在想——还记得我们第一次用来放蜗牛的小盒子吗?我们把每次捉到的都放到盒子里,并把盒子面朝下,不让它们走出来。

Zola:你知道蜗牛有妈妈,就像人有妈妈一样。妈妈会想他们。如果你拿走他们,这就叫偷取野生的虫虫了。只有当你在宠物店内见到你想要的动物,你可以把它买下来带回家。但是你不能从野外带动物回家,因为这就是它的房子。

Tanya老师:你不会吗?(反问)

Nilufer:这就叫偷取大自然资源。

Ella:对,这叫偷取大自然资源,对这个世界不会有任何帮助,只会令它更坏。

㈤到底我们应不应该有蜗牛组?

Tanya老师:你觉得我们应该有蜗牛组还是不要有蜗牛组?

Group:不要。

Tanya老师:我在问Hope,因为她有举手(老师这时观察到Hope心不在焉的样子)。

Hope:嗯,我们不能有蜗牛组。因为如果我们有蜗牛组,我们可能拿走蜗牛宝宝,然后蜗牛妈妈会生更多的蜗牛宝宝。这样继续下去,一直有蜗牛出生。因为我们可能会偷取蜗牛宝宝,偷取蜗牛宝宝是不好的。

Ella:每只蜗牛的蜗牛爸爸、蜗牛妈妈和宝宝都会伤心。

【知识拓展】①Na2O2具有强氧化性,能氧 化 SO2、FeCl2、H2S、Na2SO3 等。 ②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有强氧化性、漂白性,遇到湿润的石蕊试纸时,先使试纸变蓝,后使其褪色。遇到品红溶液因强氧化性而使其褪色。

Kezie:是的,如果你带走一只宝宝蜗牛,你可能会伤害它,那便糟糕了(Kezie指着瓶中的蜗牛,肯定的表示,不能带回家。)!

Nilufer:是呀,如果你拿走的是蜗牛爸爸和蜗牛妈妈,他们就不能照顾自己的宝宝了。

三、活动思考

㈠分析与评价

1.一场批判性有深度的儿童对话

这是一场以儿童为中心,以倾听、表达、质疑、接纳为主要方式,进而培养孩子自信、自主、自立的思辩活动。整个活动历时近30分钟。蜗牛归属于谁,属于你、我、班级、学校、大自然……随着讨论越来越深入,孩子建构了“分享、拥有、归属、买卖商品、导致蜗牛一家爱的分离”等深层次的问题。

2.一次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的谈话活动

没有什么教具,没有轻松氛围的特意营造,但每个幼儿都参与其中,爱倾听,敢于表达,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讨论活跃。在话题内容上,什么都讲,又似乎什么也没讲。他们通过有意义的工作去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以这样的方式去了解他们所在的世界。

㈡借鉴与反思

1.基于尊重——了解幼儿学习经验

其实,幼儿争抢玩具等现象常会发生,开展讨论这个“归属”问题很有必要。但我们往往只会通过说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幼儿接受“分享”等道理。在上述“蜗牛属于谁”的活动中可以看出,Tanya老师没有过多的语言,而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耐心等待、提示引发,让孩子表达交流,观点碰撞,不断领悟,达到不教胜于教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改变、减少只注重学术技能的传统的程序性教学,强调让幼儿意识到应该怎样想、怎样做、怎样发现,以获得独特的、挑战性的直接经验。

2.善于引导——顺应幼儿思维逻辑

“如果你发现某样东西,是不是就代表它是你的呢?”(反问)

“哦,所以,它的拥有权会随捡起它的人儿改变了。”(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顺势推理,又一次引发思考)。

“嗯,那它为什么不属于蜗牛组呢?”(始终不忘中心话题)。

Tanya老师用智慧的语言,引导孩子逐渐厘清“拥有并不等于归属”这个我们成人都觉得复杂的问题,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我们必须先要学会倾听、观察幼儿的兴趣、期望、所知与误区,并以这些作为课程的开端,了解哪些事件使得幼儿愉悦、好奇或困惑?幼儿想了解什么,他如何能够进一步发现?这个独特的想法是如何吸引他们的?他们对它进行了哪些讨论?在这个情境中他们有哪些先前经验?我可以用哪些方法去展示他们所知道的?只有这样,我们的引导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3.乐于架构——布设幼儿发展环境

让孩子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而不是去学习某件事,因为这样一种自然的“做”需要思考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说”容易使我们注重学术理论,然而“动”起来可以使我们能够关注到幼儿的智慧发展。我们若是能在教室里支持以调查为基础的学习,生成课程就已经出现了,那么在玩耍的过程中学习就已经发生了。

我们呼唤教育回归生活,开展以儿童主动经验为基础,以儿童动手解决问题、发展创造力为中心的动态教育,注重幼儿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是我们教育的使命所在。

猜你喜欢

瓶子蜗牛宝宝
瓶子赛跑
为什么灌满水的瓶子不易破
瓶子赛跑
蜗牛说
小蜗牛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蜗牛(共3则)
别把你的瓶子随手扔掉
可爱宝宝超级秀
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