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伏针敷贴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病的临床疗效

2016-04-09口锁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东院针推伤科上海201306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年2期
关键词:穴位敷贴

口锁堂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东院针推伤科,上海 201306)



伏针敷贴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病的临床疗效

口锁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东院针推伤科,上海201306)

〔关键词〕穴位敷贴;退行性膝关节病;伏天

第一作者:口锁堂( 1966-),男,副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骨关节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退行性膝关节病( KOA)也称作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一种非特异性炎性病变。中医认为本病属痹病范畴。本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关节软骨破坏及关节边缘骨赘形成的疾病,是引起膝关节痛及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中老年人多发〔1〕,其疼痛及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分析穴位敷贴预防KOA复发的效果。

1临床资料

1. 1一般资料2011年6月至2012年7月我院及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敷贴门诊KOA患者9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辨证敷贴为治疗组( 50例),局部治疗为对照组( 47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基线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1. 2诊断依据诊断标准根据美国风湿学会1995年修订的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诊断标准〔2〕:①1个月来大多时间膝痛;②有骨摩擦音;③晨僵<30 min;④年龄>38岁;⑤有骨性膨大。符合①、②、③、④或①、②、③、④、⑤或①、②、⑤者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收集病例均为以往已经确诊患有KOA,且连续2年出现季节交替时症状加重或受凉、劳累易诱发膝关节疼痛。

表1两组KOA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表1两组KOA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 n男( n)  年龄(岁)  病程(个月)  病情(分)治疗组50  16  37~80.0( 58.73±9.75)  2~26( 14.75±8.51)  11.70±1.29对照组47  12  40~78.5( 57.06±8.62)  2~24( 15.04±7.33)  11.40±2.31

1. 3病例选择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年龄35~80岁。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医证型属于肾虚型或风寒型者。排除标准:其他疾病影响到关节者,如:牛皮癣、急性关节创伤等;患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及造血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背部皮肤溃烂影响敷贴者;皮肤对胶布过敏者;过敏体质及多种药物过敏者。剔除标准:未按治疗方案治疗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因患其他疾病中断治疗者,疗程未过半者;随访丢失者。

1. 4治疗方法取穴,针刺穴位:双膝眼、阳陵泉、足三里、鹤顶、膝阳关。敷贴穴位:大杼、膈俞、脾俞、肾俞。敷贴药饼,自制二乌散,药物组成:川乌、草乌、杜仲、怀牛膝、白芥子= 3∶3∶2∶2∶1。药饼制作及贴敷方法:上五味药锉成粉末,每个穴位应用自制二乌散10 g。用鲜姜汁将药粉调和成糊状,置于5 cm×5 cm见方胶布上,贴于双侧大杼、膈俞、脾俞、肾俞穴位上。每次敷贴8~24 h(根据患者皮肤耐受情况决定贴敷时间长短)。治疗组:取针刺穴位和敷贴穴位进行针刺后,在敷贴穴位贴敷自制二乌散(贴敷8~24 h,患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和耐受度,决定具体贴敷时间)。对照组只取针刺穴位和敷贴穴位进行针刺,不贴敷药饼。疗程:立夏开始,1次/3 d,夏季伏天连续治疗20次。

1. 5观察指标疼痛程度判断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治疗前后疼痛前后差值=(治疗前分值-治疗后分值) /治疗前分值×100%。治疗后疗效判断,以疼痛改善程度为标准,治愈≥95%,显效≥75%且<95%,好转≥50%且<75%,改善≥25%且<50%,无效<25%。治疗前后3个月膝关节疼痛发作次数:持续疼痛者5分,有2/3时间疼痛者4分,有1/3时间疼痛者3分,有不足1/3时间疼痛者2分,偶尔疼痛者1分,不疼痛为0分。膝关节功能评分: 5分,关节伸展度≤5°,不能站立; 4分,6°~20°,能站立,不能行走; 3分,21°~35°,行走困难; 2分,36°~45°,行走轻度困难; 1分,46°~60°,正常行走不能跑步; 0分,≥100°,恢复正常行走跑步。

1. 6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

2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治疗后3、6个月两组疼痛程度和次数有统计学差异( P<0.05) ;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评估无统计学差异( P>0.05),而治疗后3、6个月随访疼痛程度和次数评估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见表2。

表2两组疼痛程度及次数比较(±s)

表2两组疼痛程度及次数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 1) P<0.05;与对照组比较: 2) P<0.05

组别  治疗组( n=50) 对照组( n=47)疼痛程度 治疗前 7.40±1.48  7.07±1.53治疗后 3.86±1.531) 4.26±1.501)治疗后3个月 4.42±1.281) 2) 5.08±1.431)治疗后6个月 4.66±1.391) 2) 5.49±1.331)疼痛次数 治疗前 10.12±2.38  9.85±2.10治疗后 5.14±1.261) 6.13±2.361)治疗后3个月 6.16±2.331) 2) 7.60±2.771)治疗后6个月 6.94±2.821) 2) 8.49±2.88

3讨论

据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我国成年人KOA患病率为2.2%~9.6%,而60岁以上老年人中,此病的患病率高达49%〔4〕。本病是一种病情复杂、病程较长的临床常见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及体力劳动者,以膝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常同时伴有膝关节肿胀,活动受限。本病属中医“骨痹”、“鹤膝风”等范围。多因体虚风寒湿邪阻络或劳损所致,病机以湿、瘀(痰)、虚为特点。肾气不足,筋骨失养,膝关节局部劳损瘀阻,加上风寒湿邪侵袭,经络不通,气血痹阻是本病发病的病理基础。《济生方·痹篇》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其主要病机是由于体质虚弱,卫阳不固,感受风、寒,湿邪,流注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治疗上常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止痛为法。

中药外敷采用中医内病外治原理,通过透皮疗法使药物直接经毛窍入里,直达病所,调节病变脏腑,作用快,疗效好,副作用小,使用方便。方中生川乌、草乌祛风散寒,温经止痛;杜仲、怀牛膝补益肝肾、行气活血,强筋壮骨,为治疗膝痛要药;白芥子蠲饮化水,祛痰消肿,行开腠理引药入内,达其病所。诸药配合,共奏补益肝肾、祛风散寒、温经止痛、消肿止痛之功。本项临床观察结果说明夏季伏天针刺配合辨证穴位敷贴是治疗KOA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远期疗效较优。

4参考文献

1杨克勤.骨科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325.

2 Mandell BP,Lipani J.Refractory osteoarthritis differential diagnoses and therapy〔J〕.Rheum Dis Clin North Am,1995; 21: 163-7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1.

4张乃峥,施金胜,张雪哲,等.膝骨关节炎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内科杂志,1995; 34( 2) : 84.

〔2014-05-08修回〕

(编辑张慧)

基金项目: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大研究)项目( No.ZYSNXD-CC-ZDYJ033) ;上海市科委201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项目资助( No.12401904700)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 2016) 02-0457-02;

doi:10. 3969/j. issn. 1005-9202. 2016. 02. 097

猜你喜欢

穴位敷贴
穴位敷贴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症状研究进展
穴位敷贴联合酮替芬治疗小儿哮喘53例疗效观察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剂型改造的理论探讨
穴位敷贴治疗癌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穴位敷贴干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概述
良肢位设定联合穴位贴敷对治疗脑中风患者肢体痉挛的疗效观察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研究
穴位敷贴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46例疗效观察与护理
温经汤联合穴位敷贴及超短波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