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敷贴干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概述

2016-10-20丁丹丹李敏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穴位敷贴综述小儿

丁丹丹+李敏

摘要:穴位敷贴疗法是中医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从敷贴药物选择、穴位选择、敷贴药物炮制、敷贴时间和日期选择、疗程选择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概况,并讨论现有研究之不足,启迪科研思路,以期提高穴位敷贴对本病的疗效。

关键词:反复呼吸道感染;穴位敷贴;小儿;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5.9+9;R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6)04-0061-05

Overview of Clinical Research on Acupuncture Point Application in Treating Children with 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DING Dan-dan, LI Min*

(Beij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10, China)

Abstract: Acupuncture point application is one of effective TCM therapies in treating children with 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RRTI).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acupuncture point application therapy in treating RRTI from the aspects of medicine selection, acupoint selection, application medicine processing, application time, date choosing and course choosing, and discussed the shortcomings of existing researches, with a purpose to enlighten scientific research ideas and improve the efficacy in treating RRTI.

Key words: 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RRTI); acupuncture point application; children; review

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RRTI)是儿科常见病,凡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增多,超过一定范围,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1]。临床研究表明,中医穴位敷贴疗法对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具有较好疗效[2]。该疗法基于中医经络理论,具有药物和穴位的双重治疗作用,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刺激局部经络穴位,激发全身经气,从而达到增强人体防病抗病能力、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化项目〔SATCM-2015-BZ(256)〕

第一作者:丁丹丹,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儿科呼吸系统疾病。E-mail: dingdandan@sina.com

*通讯作者:李敏,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儿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E-mail: mylittlefish66@163.com

减少呼吸道感染在秋冬季节复发的目的。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结合各自的经验和地域、气候特点,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操作技术,在影响临床疗效的药物组成、药物炮制方法、剂型、敷贴穴位、敷贴时机、治疗时间、发泡与否等关键因素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对现代文献中穴位贴敷疗法的主要要素:药物、穴位、刺激量及敷贴时机等进行综述。

1 临床应用进展

1.1 敷贴药物的选择

敷贴药物种类繁多,药物组成少则3味,多者达13味。如蔡建新[3]等选用芥子、麻黄、细辛;黄丽华等[4]选用芥子、甘遂、细辛;彭锦等[5]则采用《张氏医通》冷哮丸的组成,药用麻黄(泡)、川乌(生)、细辛、蜀椒、白矾(生)、猪牙皂(去皮弦子,酥炙)、半夏曲、陈胆星、杏仁(去双仁者,连皮、尖用)、甘草(生)、紫苑茸、款冬花。大部分医院采用《张氏医通》消喘膏(即芥子涂法)为基础进行了改进。如陈芳等[6]自制抗感乳膏敷贴,其成分为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防风、生姜,按4∶1∶1∶2∶2∶2比例制成。刘华[7]选择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各等分,加入姜汁调成膏状,敷贴于相应穴位。霍莉莉等[8]采用上海市名中医朱瑞群教授所创“敷贴方”,夏季用芥子、细辛、白芷、甘遂、黄芩;冬季则加用地龙。罗健青等[9]用芥子(微炒)、延胡索、甘遂、细辛、黄芪、白术、肉桂、丁香混合研末为敷贴膏药。沈秀凤等[10]穴位敷贴方组成为芥子、延胡索、生黄芪、胆南星、生白术、细辛。有些医院将中西药混合应用。如吴新泉等[11]自拟中药贴剂,采用中药百部、桔梗、细辛、胆南星、延胡索、冰片与西药扑尔敏、氨茶碱共研成细末,再用鲜榨姜汁调成糊状,敷贴穴位。

辨证是中医学中富有特色与原创的科学方法,有医家主张根据辨证进行加减用药。如陆建中[12]以《中医儿科学》中有关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证型标准分型,辨证采用穴位敷贴法,痰湿内蕴型用芥子5 g,皂荚5 g,取双侧肺俞,白天使用,隔天1次;气阴不足型用五倍子10 g,取神阙,白天使用,隔天1次;阴虚火旺型用肉豆蔻5 g,取双足涌泉,睡前使用,隔天1次。张臣[13]对171例肺脾气虚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传统方(芥子、延胡索、甘遂、肉桂、细辛)加黄芪进行穴位敷贴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辨证加减敷贴药物能够提高疗效。程志源等[14]采用肺俞、心俞、膈俞、大椎,偏阳亢体质去大椎。

1.2 敷贴穴位选择

敷贴疗法除了可使药物的药性得以充分发挥外,还通过经络穴位传导而起作用。敷贴的部位一般以腧穴为主,最常用的穴位为背俞穴和募穴,如大椎、肺俞、心俞、膈俞、天突、膻中等。背俞穴和募穴为五脏六腑精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调节脏腑功能之要穴,医家对腧穴选择有所不同。朱富华[15]仅采用3个穴位(双侧肺俞、膻中);田彩霞等[16]敷贴穴位多达11个(双侧肺俞、双侧心俞、双侧膈俞、双侧中府、天突、膻中、神阙)。大多数医家则选用5~7个穴位。如黄丽华等[4]用天突、双侧肺俞、双侧膏肓。孙灵芝等[17]选用双侧肺俞、双侧定喘、双侧膏肓。陈芳[6]等选择双侧肺俞、双侧膏肓、大椎及天突穴。郑军等[18]、刘卫红等[19]选择大椎、膻中、双侧肺俞及双侧膏肓。霍莉莉等[8]、张霞[20]均采用了膻中及双侧肺俞、定喘、膏肓共7个穴位治疗。另有一些医家选择了不太常用的穴位进行敷贴。如秦文等[21]选用风门、关元、肺俞和脾俞。李小艳[22]、王利然[23]除了选用传统的肺俞、膏肓外,加用足三里、神阙等,认为神阙位于脐中,乃一天然存药隐窝,加之脐部血管丰富,更有益于药物的吸收。

还有医家在三伏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敷贴穴位。如谭洛等[24]“初伏”及“一九”取定喘、肺俞、膏肓、大椎、天突;“中伏”及“二九”取风门、膻中、膈俞、脾俞;“末伏”及“三九”取双侧关元、肾俞、足三里、丰隆。姜伟强等[25]“初伏”取大椎、肺俞、脾俞、定喘、风门、膻中;“中伏”取肺俞、膈俞、脾俞、天突、膏肓、定喘;“末伏”取肺俞、肾俞、定喘、膏肓、风门、膻中。涂一世等[26]依据五行相生规律,按脾(土)、肺(金)、肾(水)的脏腑功能及穴位主治作用选取相关穴位。如脾:脾俞、大肠俞、足三里、神阙;肺:肺俞、定喘、膏肓、膻中;肾:肾俞、命门、涌泉、大椎。再按脾-肺-肾顺序连续循环敷贴。

1.3 敷贴药物炮制

同一中药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以芥子为例,前所述大部分医院采用生芥子入药,也有的医院采用生芥子、熟芥子同入的方法[27]。而不同方法炮制的芥子对穴位刺激的作用有很大区别,生芥子容易引起局部发泡,熟芥子则很少发泡。不同成分的敷贴治疗引起强度不一的局部皮肤反应,就儿科用药而言,大多数医院支持非发泡的敷贴疗法。

关于制剂,目前敷贴药物多先将药物研细末、过40~200目筛,加入生姜汁混合制成膏状,做成直径1~2 cm、厚0.2~0.5 cm药饼备用,用时用脱敏胶布固定。有些学者另有一些独特的制剂工艺。如文献发表较早的黄丽华等[4]将中草药反复煎炙提取药汁,制成浸膏,并将浸膏浸润在直径1.5 cm、厚0.2 cm的消毒海棉中,然后把含药膏的海棉块贴在长方形的斑贴试验胶布上,再用透明塑料薄膜将海棉块封闭,以防药液外溢和污染。使用时将透明塑料薄膜撕掉,把含药膏的海棉块和斑贴试验胶布贴于相应穴位。近年来,陈芳等[6]将中药制成乳膏制剂,用时直接将乳膏涂于穴位表面,再予敷料覆盖、固定。夏以琳等[28]采用醋调拌,搓成药饼后蘸少许姜末。刘艳[29]采用新型中药微粉技术将中药材超微细粉化,使粒径达到μm级,认为能增加单味中药的溶出率和生物利用度,保留中药的挥发性活性成分,增强药理作用,还能提高比表面积,改善颗粒均匀性等,更能使复方中药材各有效成分均匀化,增强了药效。张霞[20]、黄辉等[30]主张在使用时在膏药中央点少许麝香。朱杰等[27]用藿香正气水调配药粉。

在固定方式上,除了传统脱敏胶布外,也可采用纱布或带垫环膏贴。汤菲菲等[31]采用了将药物涂在纱布上,并用胶布固定的方法。蔡建新等[3]将药膏置于4 cm×6 cm网状纸胶膏中心部位半径为1 cm的垫环内。也有医家为提高透皮效果采用纳米穴位贴或巴布膏等[32]。

1.4 敷贴时间和日期选择

敷贴治疗时间与敷贴药物剂量共同决定了穴位敷贴治疗的单次刺激量。从各医家敷贴时间比较可看到显著差异。敷贴时间短的只有20~30 min[2]、30~60 min[33]。敷贴时间长者一般在8~24 h[34]、10~12 h[22],时间最长者可达24 h[3]。绝大多数的文献中单次敷贴时间约为2~6 h[21,35],尤以2~4 h为最多[13,18,19]。

对于敷贴日期的选择,有的医家选择每“伏”或每“九”第1天开始贴,每间隔2~3 d贴1次(每“伏”或每“九”间断贴3次)[6]。有的医家选择在“初伏”“中伏”“末伏”或“一九”“二九”“三九”第1天各贴1次[3]。还有的医家选择在“初伏”“中伏”“末伏”或“一九”“二九”“三九”第1天起连续贴3 d的方式[27]。还有的不分节气随时进行敷贴治疗,有的隔天1次[12],有的每周1次[9],也有每日1次[4],3 d1次[26]等。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在疾病的调治过程中,将平衡人体阴阳与四季气候的特点有机结合,会有事半功倍之效。中医学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而“冬病夏治,冬病冬治”是中医学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近10余年研究表明,大多数医家利用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多选择三伏天及三九天进行,这是依据中医“天人相应”理论,顺应四时特性的一种“内病外治”疗法。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是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有利时机,使本病得以恢复。冬季天气寒冷,寒邪极盛,“冬病”患儿阳气更显不足,寒邪最易乘虚袭人,导致本病发生,因此选在三九时节再行穴位敷贴,扶正祛邪,调补阴阳,不仅能够帮助人体抵抗外邪,预防疾病,而且也会对三伏贴疗效起到加强和巩固作用。宣小平等[36]将24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三伏组和伏九组,治疗1年并随访1年,结果显示伏九组临床疗效优于三伏组,伏九组不同时间点分泌性免疫蛋白A(sIgA)呈持续上升趋势,三伏组不同时间点sIgA呈轻度下降趋势,提示冬夏伏九方案优于夏季三伏方案。

1.5 敷贴疗程选择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近年已形成常规的治疗体系,常俗称本疗法为“三伏贴”“三九贴”或“伏九贴”。疗程方面,有的医家[23]采用传统的每“伏”1次(即每伏第1天)、共3次的疗法。也有医者[18]改良传统方法,采用每“伏”或每“九”3次,全夏或全冬9次的疗法,均获得较好疗效。有研究者采用更多次的疗法,如15次疗法[37]、10次疗法[15]等,旨在增加治疗疗程,力求更好疗效。李杰等[38]的大样本回顾性研究观察到,本疗法疗程与疗效呈正相关,说明坚持一定敷贴年限,对巩固治疗效果很重要。

刘卫红等[19]在北京进行了1项885例的3年研究,用温肺化痰穴位贴从每伏第1日起,隔2 d敷贴1次,每次4 h,每伏贴3次,共贴三伏。连续3年观察并随访3年,显示敷贴第2年干预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给予穴位贴敷模拟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敷贴第3年后干预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三伏贴对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干预疗程以3年为宜。

1.6 辅助加强敷贴作用的方法

有医家在敷贴前后采用一些辅助方法,认为可以加强敷贴的疗效。最常用的方法是在敷贴前用鲜生姜将穴位局部皮肤擦至潮红,随擦随贴,以加强药物透皮吸收力[19]。孙斌等[39]将摊好的敷贴用膏药先用电炉加热烘开,趁温敷贴。黄丽华等[4]在敷贴后磁疗20 min以加强疗效。何芸[40]敷贴前采用超声药物导入仪,理疗贴片均匀涂抹药物后贴于穴位上,加速局部血流,将药物导入经络腧穴,以利于药物快速吸收,治疗时间为20 min。周晓霞[41]主张配合电脑中频离子导入仪(强度5、时间5 min)的超声离子导入治疗。夏以琳等[28]在敷贴同时采用微波照射,每穴1 min。郭永坚等[42]敷贴前先用超短波电疗机,电极板放在胸背部以脉冲波(频率为 27.12 MHz)治疗20 min。沈秀凤等[10]敷贴时在药饼中央放置长度为1.5 cm的艾条灸,反复灸3壮。另有配合按摩[14]、点刺四缝穴[25]等,作为合并治疗方法,认为可加强预防呼吸道感染的作用。

2 现代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临床实践充分表明,穴位敷贴疗法对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具有较好疗效。且该疗法目前在国内具有广泛的应用人群和巨大的社会影响,但在临床规范中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通过检索查阅文献,我们看到,目前对于此类文献尚存在一些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大量的中医临床治疗文献,往往缺乏重要的科学数据,科学严谨性不强。且报道的病例数不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报道,难以形成级别较高的循证医学证据。

第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但从已有文献看,极少有研究者对敷贴治疗进行体质辨识或对临床辨证分型进行探讨。个别研究涉及相关内容,但所观察病例数也较少,尚缺乏同类研究证实。

第三,敷贴治疗的机制、基础研究少见,这是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共同遗憾。

综上,中药穴位敷贴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各医院大多采用自拟的穴位敷贴方案进行复感防治。时间、药物及穴位等技术要素的选择不尽相同。如何筛选出最佳方案,制定临床操作标准,进而提高穴位敷贴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节约医保费用,节省患儿及家长时间,是目前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王力宁,汪受传,韩新民,等.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指南[J].中医儿科杂志,2008,4(6):3-4.

[2] 霍莉莉,虞坚尔,夏以琳,等.穴位敷贴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方案优化[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218-222.

[3] 蔡建新,陈华,陈建华,等.咳喘三伏贴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J].光明中医,2011,26(5):985-987.

[4] 黄丽华,方风,赵玉环,等.中药敷贴加磁疗治疗小儿哮喘及“反呼”的疗效观察[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5,7(11):516-517.

[5] 彭锦,吴夏秋,何丽云,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慢性发作性肺系疾病复发的多中心大样本队列研究”的研究方案[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1):39-47.

[6] 陈芳,闫慧敏,柳静,等.冬病夏治穴位敷贴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随机对照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2,31(8):577-579.

[7] 刘华.芪风健中口服液配合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72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1,33(9):1323-1340.

[8] 霍莉莉,虞坚尔,夏以琳,等.离子导入三伏贴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5):40-43.

[9] 罗健青,陈秀芳.穴位贴敷加针刺四缝穴对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73-75.

[10] 沈秀凤,邱建萍.中药加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 观察[J].四川中医,2011,29(1):105-106.

[11] 吴新泉,彭建.中药贴剂穴位贴敷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 68例[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6):69.

[12] 陆建中.中药辨证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J].当代医学,2015,21(7):144-145.

[13] 张臣.辨证穴位贴敷治疗肺脾气虚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 观察[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14] 程志源,金妙青,陶宏平,等.三伏天手法穴位按摩结合穴位贴敷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3):517-519.

[15] 朱富华.儿童临床冬病夏治300例之体会[A]//第九次全国中医外治学术年会暨“耳穴诊疗技术防治疾病应用”学习班论文集[C].佛山: 2013.

[16] 田彩霞,牛丽云,刘苗.扶正方穴位贴敷配合穴位拔罐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47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12):33-34.

[17] 孙灵芝,林山,佟淑云,等.穴位贴敷防治小儿呼吸道复感288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1995(5):21-22.

[18] 郑军,丁丹丹.“冬病夏治”贴敷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C]//第28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暨2011年名老中医治方(儿科)疑难病临床经验高级专修班论文汇编.宁波:2011.

[19] 刘卫红,胡晶,张会娜,等.三伏贴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医杂志,2015,56(8):667-671.

[20] 张霞.“伏九贴敷疗法”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

[21] 秦文,林秋芳,裘红玲,等.穴位贴敷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53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0,42(12):19-20.

[22] 李小艳.三黄屏风膏穴位贴敷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150例的临床研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22(2):101-102.

[23] 王利然.传统穴位加神阙穴贴敷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126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4):349-350.

[24] 谭洛,李巍,石秀丽.热敏灸配合穴位贴敷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6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9):30-31.

[25] 姜伟强,娄万爽,张亚君,等.穴位敷贴配合点刺四缝穴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9):740-741.

[26] 涂一世,谢华.非时令序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恢复期64例疗效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3,9(5):43-

猜你喜欢

穴位敷贴综述小儿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小儿难养
穴位敷贴治疗癌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良肢位设定联合穴位贴敷对治疗脑中风患者肢体痉挛的疗效观察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研究
小儿惊厥紧急处理
容易混淆的两种小儿紫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