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形体系列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016-04-08

齐鲁艺苑 2016年2期
关键词:改革实践课程教学

苏 静

(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戏剧形体系列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苏静

(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在高等教育中,课程作为学科规划的集中体现,是学科主体的具象化,而课程采用何种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传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是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紧密结合戏剧影视专业的教学特点,以戏剧形体课程体系优化为前提,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着力点,通过与之配套的教学方法改革,构建以创作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本项改革与实践,不仅对于完善戏剧表演学科体系,优化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戏剧形体;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在高等教育中,课程作为学科规划的集中体现,是学科主体的具象化,而课程采用何种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传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是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紧密结合戏剧影视专业的教学特点,以戏剧形体课程体系优化为前提,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着力点,通过与之配套的教学方法改革,构建以创作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本项改革与实践,不仅对于完善戏剧表演学科体系,优化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经验。

一、教学改革背景

(一)戏剧专业形体教学现状

我国传统戏剧表演专业的形体教学,基本是借鉴俄罗斯古典芭蕾基训、欧洲代表性舞蹈等训练元素,套用舞蹈专业形体教学的体系,其课程以学科课程为主,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形体课与戏剧专业课形成了两套驱壳,而且在借鉴多元文化艺术中,出现了“表面化”的倾向。因此,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建立一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培养戏剧表演创作能力的新型教学结构,是当前戏剧形体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基于此,我们以创作目标为导向的戏剧表演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采用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既吸收了传统规范教学法的科学性,又充分考虑戏剧教学自身的特点,具备了先进性与合理性的统一。

(二)以创作目标为导向的戏剧形体系列课程教学模式

目标导向理论(Goal-Orientation Theory)是由豪斯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教学、管理等领域。这种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要求教育者排除实现目标的障碍,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给予参与者多种需要的机会。

我们在戏剧表演课程教学实践中,以目标导向理论为基础,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开展了“以创作目标为导向”的戏剧表演系列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该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领悟戏剧形体教学的真谛,有创新意识,更好地将戏剧和形体有机地融和,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戏剧就是“动作的艺术”这种戏剧艺术思维。

二、教学改革思路

(一)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从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戏剧专业教育的实际出发,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注重知识、技能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协调发展和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形体动作思维能力、运用知识综合体现进行艺术创作的实际能力,最终提高戏剧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

着眼于提高学生戏剧表演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整体改革,构建戏剧表演课程群新型教学模式──以创作目标为导向的新型课程教学模式,并达到以下具体教改目标:一是课程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二是教学内容突出“创作目标导向体系”建设特色;三是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创作目标的导向和驱动作用;四是评价方法与新教学体系相配套。通过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应用能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吸取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和以创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长处,在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环境下,采用和充实以创作目标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使两者有机结合。戏剧形体系列课程为教改课程群,在《戏曲身段》、《形体基础训练》、《外国代表性》、《舞台技能》4门课程中构建起“以创作目标为导向的新型课程教学模式”,该课程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一)课程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

“以创作目标为导向的新型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以戏剧形体规范化训练为基础,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发展戏剧表演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新的课程教学目标实现了由以往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向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转变。

(二)课程教学内容以建构“创作目标导向体系”为特色

课程内容的结构主要表现为,“戏剧形体规范化训练+层层递进的创作目标导向训练”,将硬性的肌体技能指标弹性化,注重学生对形体的体验和控制(包括内部动作和外部动作),使形体训练的目标与培养学生通过形体认知戏剧表演有机融合。

1.“创作目标导向体系”的建构原则。“创作目标导向体系”的建构,具有综合性、探索性、开放性、确定性、递进性和系统性。

(1)综合性,是创作导向最主要的特征,这也是戏剧高度综合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它即包括学科内知识的综合,也包括跨学科的知识综合,后者是更应当重点设置的问题,如我们在优化基础规范性课程时,强化了戏曲身段、舞台技能、形体基本功等综合性跨界性课程,使扎实的形体基本功训练与戏剧表演形体体验相得益彰,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

(2)探索性,是创作导向的又一基本特征。综合运用知识甚至是跨学科的形体训练方法,如探索水袖、武术等舞台表演动作技能训练,让学生更多地通过不同形式形体训练与舞台动作表演相结合,学习体验戏剧的动作特性。

(3)开放性,根据戏剧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对形体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适度调整,以使形体与戏剧情节得以最佳结合,如在形体教学中开展形体作品模仿和展演这一环节,就是探索利用各种形体形式学习体验戏剧动作特性的有利契机。

(4)确定性,创作导向本身要明确,课程教学要规范,不能令人产生歧义。要使用形体和戏剧领域公认的案例,如古典舞身韵、武术等,尽量避免学术界尚无定论的内容。

(5)递进性,在整个教学周期中,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的课程在设置问题时也应有所区别。基础课阶段的课程,创作导向宜少和相对简单;随着学业的增加,相应课程的创作导向宜随之增加,创作导向的综合程度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呈递进式发展。

(6)系统性,独立课程内部的问题,应当有内在联系,自成体系,涵盖课程知识的主体或核心内容。各门课程的问题也应互为联系,形成完整的体系,如戏剧形体教学的大三元素形体基训、代表性动作技能训练、舞台表演动作技能训练既各成体系、相互衔接,又在各自课程体系内体现不同的戏剧形体的特点。

2.“创作目标导向体系”的基本内容

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在《戏曲身段》、《形体基础训练》、《外国代表性》、《舞台技能》4门课程中,不同程度地采用“以创作目标为导向的新型课程教学模式”,本着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有机衔接的原则,在精心构思、反复论证、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共计设计了20余个戏剧表演片段、45个“目标导向任务”,由此构成了较为系统的戏剧表演课程群——“创作目标导向体系”。 以《戏曲身段》为例,该课程的“创作目标导向体系”(动态可调)包括水袖的基本动作与造型、扇子组合动作等6个戏剧表演片段,涉及凝神、聚神、放神、舞情、若水、骄横、羞涩夸赞、移步移景等18个创作目标驱动任务。

(三)课程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创作目标的导向和驱动作用

具体作法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随着年级的提高、课程的深化,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逐步展现戏剧创作目标,以创作目标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创作戏剧表演动作,学生相互鉴赏和评价自主创新动作,教师对学生在自主创作和鉴赏、评价等活动的表现进行激励和点评,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二是在创作目标导向式教学中,采用以下 “四步教学法”,达到了良好的“学用结合”、“学思结合”的效果。

1.提出创作目标:一般由教师提出创作目标,有时也由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创作目标。

2.理解创作目标:有三种方法,一是由教师对目标要点进行细化讲解,起到“导演”的作用;二是请2-3位学生谈他们对创作目标的理解,教师进行点评;三是学生分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深化对创作目标的理解。

3.学生创作表演:请3-5位学生进行创作表演。

4.评价与提升:其它学生进行鉴赏、评价,教师进行点评,进而提升创作水平。

(四)课程评价方法与新型教学体系相配套

新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采取“知识+技能+创新”的结构,主要通过对学生关于戏剧表演创作目标的理解和表达情况,同时结合学生之间对创新性表演的鉴赏、互评的表现,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行为进行评价,重视学生自己的发现和思索体验。新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每堂课的表现,由原来的“终结性评价”,逐步过渡到“形成性评价”。

四、教学改革成效

(一)课程教学效果显著改善

以《戏曲身段》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例,将2011级设为试验组,采用 “以创作目标为导向的戏剧形体教学模式”,将2009级作为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对两组学生入学考试成绩分别进行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两个班的测试采取相同的内容结构和方法,其中考查戏剧身段规范化训练的内容占60%,综合创新能力占40%。

测试结果表明:试验组学生的基本能力考试成绩和对照组相当,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两组都能够很好地掌握基本能力。基本能力考试所涉及的均为形体基本技能,而试验组占用的课时偏少,一部分时间用于以创作目标为导向的戏剧形体课程教学,能取得与对照班相同的成绩,说明了以创作目标为导向的戏剧形体系列课程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提升教学水平的潜力。从综合创新能力考试可以看出,试验班级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级,尤其是在对戏剧形体的把握能力、表现能力、形体表演创新、思维扩展能力、形体组织能力及与戏剧表演的联系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其它课程的教学改革,亦取得了与之类似的结果。

(二)《形体基础训练》课程被评为山东省高校省级精品课程,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证明,以创作目标为导向的戏剧形体系列课程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传统和现代形体训练与戏曲、古典身韵、武术等有机融合,通过“戏剧形体规范化训练+层层递进的创作目标导向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形体的力度、柔韧性、控制力、稳定性、人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等生理素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情感、意志、人格和艺术体验以及戏剧影视的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有力地激发和提升了学生的创作能力。每次课程结业时都由教师引导、学生组团自行创作或再创作部分形体组合或精品舞蹈,并获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效,学生对戏剧形体的诠释能力不断提高,如自编自演的戏剧形体在全国“第一届中华学子青春国学荟活动”中获得全国优秀国学教育文艺作品奖;在第十四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传统礼仪演绎大赛”和“舞蹈大赛”中,分别获得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最佳表演奖一项。学生形体能力和创作能力提高了其戏剧表演的综合能力,如传统戏曲形体动作在话剧《暗恋桃花源》舞台动作的成功运用。2011年,我院《形体基础训练》课程被评为山东省高校省级精品课程,2014年“以创作目标为导向的戏剧形体系列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获得“第七届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三)在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会议上得到同行专家充分肯定

2013年,在由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等23所著名高等戏剧院校参加的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会议上,我们以2011年级学生为主体,将戏剧形体基础训练的教学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包括戏曲身段、现代舞等,获得了全体专家的高度评价。专家们认为,在这样高水平的平台上展示这样高水平的戏剧形体训练成果,不仅体现了我们在戏剧形体教学中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中国民族戏剧结合的问题的研究和实验,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以创作目标为导向的戏剧形体系列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成功。

(责任编辑:郑铁民)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16.02.024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36(2016)02-0114-03

猜你喜欢

改革实践课程教学
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实践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统一集中实习模式改革实践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形式的嬗变与改革实践
《微生物与遗传育种》课程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