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

2016-04-08马知遥

齐鲁艺苑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

马知遥

(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天津 300072)



像爱惜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

马知遥

(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天津300072)

摘要:文化遗产是凝聚民族精神的桥梁,其存亡关乎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兴衰。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遗产与保护工作提出的前瞻性思想和观点,推动了一系列保护文化遗产的开创性实践,他提出的要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是及时、深刻的,必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性思想。

关键词:文化遗产;开创性保护;建设性破坏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

一、文化遗产如同我们自己的生命

当习总书记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项重要指示提出时,正好是当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好时机。而且将文化遗产保护视如生命,这是对文化遗产的最高评价。也体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呢?因为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是经过人类长时间改造世界的进程中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积累,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从2006年起,我国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而认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让国民们形成文化自觉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更多的时候,民众更关注当下生存和自身利益,对不能马上带来经济利益的文化常常采取漠视态度,这给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带来了很多阻碍。

在城镇化建设浪潮席卷中国大地的时候,保护传统文化更成为一个紧迫的话题。因为可能由于工作的一个疏忽,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就葬送在推土机下。

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马克思首先认为文化遗产是一种既得生产力。马克思曾经指出: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这是就人们的积极态度而言的,就传统对人的制约讲,马克思指出,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1](P1)这话其实就是告诉人们,不能轻易丢弃传统文化,尤其是经过检验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生产能力,是我们血液里流淌的中华民族的基因。不能更改,不能随便丢弃,所以要像热爱生命一样去珍惜和爱护。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者对文化遗产的继承应有自觉的认识,我们只有继承民族文化中的全部珍贵的,才能发展今天的中国,才能构建社会主义;他还认为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乃是走中国化道路,民族化道路的必要条件。”[2](P4)一代伟人通过自己的远见卓识已经透彻地意识到对文化的传承、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所有的文化不是自生自灭的,总有自己的根。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之根的重要性更应引起重视。习总书记说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指那些古老的建筑,更有建筑背后更深刻的人文内涵,一个城市一个村庄的历史人文,一个时代的精神追求,一个地域扎根的优秀传统。这些都构成了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传统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所谓文化遗产传承就是传承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这种文化成果经过历史积淀而来,它具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性,有着历史的根基。

文化遗产中有被我们遗忘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此外,我们能够从大量的文化遗产中了解被遗忘的历史。北京四合院的重要性和故宫一样,它们都承载着一个城市的记忆,只不过一个是百姓的生活变迁,一个是王朝的更迭,但那都是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道理,只要是记录了历史重大事件的,有着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文化都应该成为珍贵的遗产保护下来。在中国遗产保护意识还需要加强,过去损毁文物的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地方为了经济发展,不惜大量拆除有宝贵文物价值的古建筑或者名人故居。这些能够成为一个城市记忆的物件或标志物,一旦损坏无法复原,只能留下很大的遗憾。有些地方拆除了一些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建筑又兴建了一批,以为新建的就可以代替过去老的建筑,这些简单粗暴的做法其实是对文化遗产的粗暴践踏。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延续历史文脉,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众多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和街巷形态,是维持一定地域的社区结构的物质基础,而这些历史环境和居住社区,又是联系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人们的精神纽带。”[3](P15)文化遗产能够让我们体味到过去岁月的辉煌或者沧桑巨变。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是历史的记忆,但并不是所有过去的东西都值得保护。习总书记在提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时,是对那些真正优秀的文化遗产而言。面对一座古城墙,可以通过考古的手段知晓其建设的背景和年代,通过对他们的文化研究,明白它存在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在面对北京、西安的古城墙时,油然而生的是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但同样,如果看到一些仿古的城墙,看到一些为了商业利益而建设的明清一条街的时候,我们几乎要为文化哭泣。文化是可以创造精神和商业财富的,但文化在成为产品为人们消费时,请保留一些文化的底蕴,不要随意篡改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其中的寓意。从这一点说,习总书记提出,对历史文化遗产要像爱护自己生命一样。就是说:我们在保护和利用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如果我们对文化遗产进行拯救,一定要慎之再慎,不能失去家族的记忆,失去文化的本来面目。

文化遗产更是凝聚民众精神的桥梁。爱护文化遗产如同爱护自己的生命,就是要求我们重视文化遗产存在的价值。那些古老的故事,古老的街巷,那些祠堂,古井,戏台等等,无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记忆,留给我们的美好的文化遗产。当你走进一个祠堂里,听那里的人讲起你已经生疏很久的老辈的故事,你会生发对祖先的崇敬和寻根的热望,让你认识到自己的来和去,更贴近生养你的故乡。当你亲近一次城市或者村庄里的延续很长时间的古庙会,你不仅能感受到现代生活的丰富多彩,你更能体味到凝聚百姓幸福感的那些各种各样的民间信仰,风俗习惯,他们的人情世故,他们特殊的交往方式,那些都可能是你已经忽略已久的知识。凭借着一次祭祀,你可能认识到和你同血脉的家乡人,认识到亲缘和血缘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自身的成长,这就是文化的魅力。中央电视台从去年就开始拍摄百集电视记录片《记住乡愁》,该纪录片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选取100个以上的传统村落进行拍摄,是一部以看得见的古村落为载体,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以乡愁为情感基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大型纪录片。那些实实在在的故事活灵活现地告诉我们:人类要发展离不开传统的滋养,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独特性。多元共存,共谋发展已经成为共识。这部记录片其实也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所有的乡村之所以能延续百年甚至更远,是因为传统文化,乡规民约在其中潜移默化地起着调节作用,没有了传统的文化是苍白的,没有了文化的传统是野蛮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从儒家文化那里来,从道家的精华中来,从各种宗教信仰中来,他们构成了中华智慧,构成了这个民族的历史。

文化遗产的存亡还关乎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兴衰。“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关系到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和维护国家根本文化传统。文化遗产安全涉及文化生态保护问题,对国家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国家根本利益的维护有重大影响。”[4](P12)文化遗产价值观从哲学上说,是人们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总评价。是文化遗产满足人类需要的某些属性。主要体现在社会教育、历史借鉴和供人研究、赏鉴等方面。同时文化遗产是民族不可再生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对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精神文化各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文化遗产意识这种自我意识的确立,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无论对国家民族还是对全人类,都是十分重要的。若能培养广大群众高度的文化遗产意识,自觉地按照文化遗产意识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就能提高文化软实力,在发展中少走很多弯路。

二、文化遗产是精神生产力

文化生产是精神生产的经济学表述,即文化生产者以文化资源为生产对象,实现文化产业化的劳动过程。文化生产的实质是文化创造。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它来源于文化生产的创造性本质。[5](P184)这里还涉及到一个文化遗产的发展和生存问题。在大量的实践工作中我们应该意识到,文化遗产不能仅仅是保护,还需要给它继续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机会。文化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时代发展中调适性地寻求自我发展之路。但目前的情况是,很多专家学者一味要求保护,保证文化遗产的本真性,一味维持原状,不管实际生存环境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其实这是在人为干涉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中国有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它们需要不断地吸取适合自己发展的营养,不断地在变化中求得继续生存的能力。而民间艺术家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可能要对一个民间戏剧进行改良以适应当前听众的要求,一个民间雕塑家可能为了市场的需要对自己祖传的题材进行现代变革,这也无可厚非,只要其中的文化精髓和核心技术没有改变,这种调适是可以理解和允许的。僵化地看待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利于文化遗产的自我造血和发展。

从1985年6月到2002年10月,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极为重视。他不仅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思想和观点,并且推动了一系列保护文化遗产的开创性实践,为延续福建文化的“根”与“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给福建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承载着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代表着这个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我们从习总书记保护文化遗产的事迹中可以体悟到一个有启发性的行为:开创性地保护。福建大地很多的文物被保护下来了,这里需要创造性的思维,需要大胆地创造条件使得那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当代获得更大的生命活力,而不是简单地束之高阁,不让群众接触。让文物、文化遗产获得它们应该具有的声誉,获得更广泛的宣传,并且转化为经济和社会价值,让文化自己为自己造血,这恐怕是开创性工作中不可少的思路。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对保护什么样的文化遗产尤其值得深思。因为任何民俗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要随着时代的变化找到自己适合的方式生存并表现,那些不适合的民俗文化就可能退出历史舞台,而那样的文化遗产如果一味花大力气保护,也可能只会延续其生命而无法使其焕发出生机。无视民俗文化的改变,是不对的;但同时也要意识到,认为民俗文化会改变就一味根据市场需要而进行创新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文化一旦只以市场为指南,可能文化遗产就失去了其本来的面目,失去了最该保护和发扬的文化内涵。很多文化保护失败的例子都说明了这一点,比如唐卡的保护,民间布老虎的生产性保护。一些民间艺术家看到了市场的巨大潜力,抛弃传统手工制作,改用机器生产,导致的是对传统工艺的冲击和破坏,将传统的技艺机器化、无生命化,艺术的价值贬值,传统的记忆和技艺也会随着机器化的复制而受到严重伤害。“民俗具有可变性。民俗文化变异相对于时间坐标来说可分为渐变和突变两种情况,前者是绝对的,后者却是相对的。”[6](P121)无论怎样变化,民俗文化中总有一些不能改变的内核,那构成了整个民族传统中宝贵的一部分。从这一点说,总书记提出的保护文化遗产如同保护自己的生命更有了其积极的现实意义。一项文化遗产肯定会改变,但作为根性文化的那部分是不会变的,对生命的认识、对大自然的态度,一些传统的精美的技艺是不能轻易改变的。改变的可能只是素材,只是材料,但传统的来自口口相传的工艺不能轻易改变,那代表着优秀文化重要的文化内核。

说到口传文学传统,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更要着重意识到这种艺术保护的难度和重点。“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亦是民众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爱美、审美是人的生存本能。历史人物传说则是民众表现对审美追求和思考的文化形式之一。进入传说的历史人物是民众理想化的人物,他们的行为蕴涵着民众审美情趣的指向。”[7](P131)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有一类是关于人物传说,这些传说经过了很多年代,也经过了很多次的传讲,其中已经包含着一个地域或民族的心理定势和文化特征。这样具有地域性特点的传说如果根据现代需要重新改编很有可能就构成了对过去一段文化记忆的破坏,而这样的破坏在当前的文化遗产保护中经常发生。

我们说优秀的传统就是另一种生产力,说的是传统给后来人的心灵滋养和精神维护。尤其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要发现不同时代其发展变化的脉络,找到其中稳态不变的内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些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潜移默化构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源泉和动力。“共同的民俗习惯和民俗信仰是民间传说得以产生、流传的心理基础。因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内趋的向心力,这种向心力使民间传说具备了明显的向心性结构,人们在传承的过程中,受其感召,会形成共同的民族心理,强化民族的凝聚力。”[8](P139)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就能把握一个度,知道哪些是可以保护并不能轻易改变的,哪些是可以进行适度利用并进行开发的。哪些是我们民族的变动不居的根性文化,哪些是随着时代变化而衍生的文化。只有这样的眼光,才能保证把真正的优秀文化留下来。

三、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前瞻性的认识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系列前瞻性思想和观点以及开创性实践,既为八闽大地的文化传承和复兴注入了时代活力,也为后来者薪火相传传递文明之光铺下了坚实的道路。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人民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9]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基于对人类文明成就的理解,对文明成就和人类智慧结晶的保护,是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思想是行动的指针。早在厦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对文物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很重视,到福州和省里工作后,他提出了很多极富远见的看法。1986年1月10日,在厦门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习近平就提出,需要警惕对历史文物的“建设性破坏”,“厦门是不能以这种代价(指建设性破坏)来换取其他方面发展的”。

习近平在《〈福州古厝〉序》中还特地提出:“保护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传统风貌和个性。现在许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毁掉许多古建筑,搬来许多洋建筑,城市逐渐失去个性。在城市建设开发时,应注意吸收传统建筑的语言,这有利于保持城市的个性。”[10]这些观念放到今天的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仍旧不过时,而这些眼光事实证明是具有前瞻性的,他很早就看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不可再生性,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做着保护工作。“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领导者,既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又要重视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保护。发展经济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二者同等重要。因此,在经济发展了的时候,应加大保护名城、保护文物、保护古建筑的投入,而名城保护好了,就能够加大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二者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11]他甚至前瞻性地指出了经济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并行不悖的真理,而这恰恰是很多地方官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正是一些干部没有前瞻性思考,导致近年来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千城一面”。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对其前瞻性地进行评估和保护,势必导致一些大拆大建带来的巨大破坏。总书记用自己的智慧告诉地方官员们,为政一方,除了发展经济以外还要为这个城市留下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传统。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拼到最后的不是资源,不是金钱,而是文化,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文化的丰富性会成为一个城市走向世界的名片,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帮助城市持续性发展。

作为城市的治理者或者文化遗产的第一监护人的当地政府,他们应该弄清自己城市的家底,弄明白在自己治理的土地上到底有多少文化遗产,它们的价值有多少?它们的具体文化内涵是什么?有那些类别?具体到不同的类别如何保护?现在的生存境况如何?如果当地官员意识不到这些问题,并把保护文化当作可有可无的事情,盲目追求立竿见影的政绩,那么文化肯定是要遭殃的。在对文化遗产进行了盘清家底的普查之后,地方政府应该和学者以及当地的民间艺术家一起想办法,就具体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听取多方意见。文化遗产是属于国家的,不属于哪个个人,它归根到底属于整个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它需要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分享,不是藏在哪个个人的家里或者私人博物馆里供少数人赏玩,这种做法都是有悖于文化遗产保护基本法则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公布,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而制定。该法则明文规定: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在该法则第四条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第五条规定: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非遗法”已经明确地将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则有了明确规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也做了突出的说明。以法律条文的方式规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依法保护表达了政府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和信心。地方政府应该严格按照“非遗法”以及早在1982年11月就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身边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但是目前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经常有各地保护性破坏或者生产性破坏的案例发生。有些地方政府或者个人完全无视两条文化保护法的存在。导致这些情况发生的原因还在于法律观念的淡漠,同时也看出两个保护法对普通民众的威慑不够。如果在文化自觉还不够的情况下,法律应该成为一个利器。“非遗法”规定了非遗传人的权利和义务,也给政府部门规定了任务。而这些一旦不付诸实施,也只能成为一纸空文。比如第三十条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根据需要,采取下列措施,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一)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二)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三)支持其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四)支持其开展传承、传播活动的其他措施。第三十一条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二)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三)配合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但是在“重申报,轻保护”的今天,我们的地方政府能否履行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职能,民间艺术家是否能遵照有关权利和义务实施他们的权利和义务,都是一个问题。有了法令却不执行,导致的是更多的文化遗产在忽视中走入濒危,在经济大潮中变质变味。

习总书记从自己长期的工作出发,面对中国文化遗产生存的实际,提出要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文化遗产非常及时而且深刻。他的思想必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性思想,也因为他的提出,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真正上升为国家行为、国家意志。

参考文献:

[1][2][4][5]鲍展斌.文化遗产哲思: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6]张步天.中国历史文化地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7][8]高梓梅.河南民俗与民间文学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9]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和强大的精神动力http://news.sina.com.cn/c/2014-03-28/071029810820.shtml

[10][11]习近平:毁掉古建筑,搬来洋建筑,城市逐渐失去个性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1/11/c_1113951110.htm

(责任编辑:杜娟)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16.02.001

* 本文系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化保护和传承关键技术及集成与示范”(2014BAK09B04)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36(2016)02-0004-05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中国林业重要文化遗产评定标准初探
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之思考
Tough Nut to Crack
Significance of Belgian Legisla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as a Reference to the Amendment of China's Pertinent Regulations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