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路径探析
——以2015年山东艺术学院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为例
2016-04-08王凤苓
王凤苓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路径探析
——以2015年山东艺术学院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为例
王凤苓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30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的印记符号,它的传承与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工作是国家对非遗开展保护的重要体现。山东历史悠久,非遗资源丰富,开展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意义深远。从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状况调研,科学规划、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统筹考虑、精心安排师资,严格要求、强化管理,跟踪追访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路径提供一个实际、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它承载着人类社会的珍贵记忆,印证着人类生活的足迹,寄寓着人类智慧和精神追求,它的存在和发展就人类社会而言,价值独特,意义非凡。不可否认,人类社会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冲击与消解,一度出现过令人担忧之势。庆幸的是,人类社会已经意识到了危机,世界各国纷纷采取行动与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保护与传承。具体而言,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就。为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走向深入,2015年暑假,文化部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试点计划,旨在提高传统手工艺者的综合文化素养、设计创新能力、市场营销意识等,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让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进而促使传统工艺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改良制作、提高品质,为逐步培养出富有民族特色的国家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山东艺术学院作为全国23所试点院校之一,主要承担了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与草柳编传承人群的培训工作,经过探索与实践,传承人群培训试点工作引起社会巨大反响。本文结合山东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与草柳编传承人群培训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路径略陈浅见。
一、充分调研
目前,虽然非物质遗产在国家至基层的各个层面都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是普遍存在着由于传承人本身文化素养和经济状况,难以完好地、有效地传承这一珍贵的精神财富,更难以弘扬光大,使之成为富有民族特色的国家品牌。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项目的受众对象是非遗传承人群,其中传承人群不仅包括非遗项目传承人本身,同时也包括非遗项目的爱好者、从业者、传习者。研修培训项目的范围主要围绕传统手工艺开展,其目的主要体现在“两改变一提高”。一是改变目前传承人群综合文化素养不高、设计创新意识不足、市场营销意识不强、美术基础薄弱现状;二是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脱节现状;三是不断提高富有民族特色的国家品牌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山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公布的各级各类非遗名录中,山东非遗种类繁多、内容包罗万象。在如此丰富的名录中找到切实可行的培训项目或方向,制定出针对性的培训方案,达到培训的目的和效果,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必要且重要。因为只有通过调研,才能摸清全省各地非遗项目当前的传承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培训生源及招生工作奠定基础;只有通过调研,才可能结合各地非遗传承实情,制定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培训方案,达到培训目的与效果的最优化。若忽视了调研环节,培训工作就容易陷入盲目和被动之中,难以保证培训成效与培训目的。因而,开展调研工作是非遗培训的首要前提。综合暑期剪纸与草柳编传承人群培训招生实情,笔者认为,调研工作的具体开展应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调研提纲的拟定,二是田野实地考察,三是调研报告的撰写。调研提纲的内容应包括各地非遗项目的存续现状,非遗项目技艺水平和生产状况,主要的销售渠道及社会需求、市场营销情况等;非遗项目传承人状况,包括代表性传承人及一般性传承人群。传承方式、传承途径、项目的群众基础如何,对传承活动是否处于较为自觉的状态,是否有较强的动力和信心,有哪些个体诉求和意愿;非遗项目的创新转化情况,包括其自身特点和传承规律,是否有着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融入现代生活所面临的困境有哪些;其他有关社会环境、文化政策、市场秩序、项目效益等问题。田野实地考察,一方面要结合调研提纲内容,另一方面也要善于捕捉提纲外有价值的信息及资料,尽量获取真实、具体详实的数据与实情。根据调研提纲及田野调查获得的数据、信息、材料,分门别类梳理、归纳,在此基础上完成调研报告并制定出非遗培训项目规划方案。
二、合理设置课程
教学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的核心因素,科学规划与合理设置课程显得尤为重要。课程设置一方面要考虑文化部有关要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培训项目自身的实情。课程规划与设置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理论政策课程与设计基础课及实践课程的比重关系,一般而言,理论政策课程在学时分配上应明显少于设计基础课及实践课程,设计基础课、实用设计课、鉴赏课、应用技艺与衍生品开发课等都会相应增加。像《非遗传承发展问题与经典案例分析与研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综合编织材料》、《综合工艺》、《现代设计基础》、《传统图案与传统纹样》、《现代设计发展讲座》、《山东民间草柳编工艺的发展现状分析》、《传统与变革——剪纸艺术的历史及当代形态辨析》等课程对学员视野开阔、技艺水平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一般都会受到学员的欢迎。二是校内实践课程与校外实践课程的关系,实践课不仅能够提高学员技艺水平,增强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而且在开阔学员视野、启迪学员思维方面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从培训工作整体情况看,校内实践比重应多于校外实践,校外实践课虽不必太多,但实践考察基地的选择却不容忽视,应选择那些建设有特色、有社会历史意义、文化艺术氛围浓郁的地方作为实践考察之地,以便发挥其对学员的教育作用、引导作用、感染作用、熏陶作用。三是考虑学员实际诉求与既定课程关系。培训工作启动之前,课程规划安排早已就绪。但在实际培训过程中,由于学员自身存在个体差异,课程安排往往出现与学员实际需求不相吻合之处。为此要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学员、深入课堂与宿舍等途径及形式掌握学员的实际诉求,及时调整课程安排及课程内容,使课程与课程内容更加契合学员需求。
三、统筹考虑、精心安排师资
师资选择与安排是非遗培训工作的关键,在选择组织师资队伍方面,应本着统筹考虑、精心安排这一原则,重点把握好三个环节。第一,教学团队校内与校外兼顾。根据课程安排,尽量将那些专业理论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体力精力状态良好的教师纳入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人员构成可以由学校骨干教师、山东省非遗方面的研究专家、最有影响力的非遗传承人组成,这样可以借助多方力量,优势互补、保证高质量授课水平。第二,充分挖掘利用校内教师资源。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点及培训课程安排,可以充分挖掘发挥学校文化遗产专业方向、艺术设计专业、艺术管理专业方向教师的骨干作用。文化遗产专业方向的教师可以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及法规政策课程的课堂授课;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可以承担设计基础、衍生品设计、设计图案等基础理论课和实践课程的讲授与指导;艺术管理专业方向教师可以承担文化创意与市场营销等课程。挖掘校内师资资源,便于发挥利用教师们多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艺术设计研究的学术成果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便于发挥利用教师们在文化创意和市场营销方面的智慧才能、积累的实战经验;便于对学员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具体指导。第三,重视班主任教师的配备。学员来自全省各地,年龄偏大,离家别业,对学习生活环境陌生,有时难免情绪波动,产生放弃培训学习的念头,因而十分必要为学员配备班主任教师。班主任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帮助学员解决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医中的难题,二是帮助学员解决学习、思想上遇到的困惑,做好学员思想教育工作;三是组织好班级日常教学活动的管理。在班主任教师的配备上应多考虑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且擅长人际沟通,乐于奉献、责任心强、道德品质优良的年轻教师。
四、严格要求、强化管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工作时间一般控制在1—2个月,从实践与操作层面上看,试点院校多数选择一个月或一个半月,少数选择两个月。培训时段表面看起来虽然不长,但若想培训工作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善始善终并保证培训效果,严格要求、强化管理必不可少,这也是保证培训工作推进的基础环节。强化管理一般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工作人员的严格管理。凡是承担培训任务的各类工作人员包括教学管理人员、后勤管理人员、授课教师、宣传人员等,均要做到职责分明、责任到人,按照任务分工情况对其进行检查监督,目的是让工作人员履职尽责,扎扎实实、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分工。二是对教学运行过程的严格管理。教学是培训工作的重头戏,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严格管理,以保证教学任务的有效落实,保证教学各环节的有效衔接,保证学员的身心健康与安全,保证培训的效果与质量。教学管理要重点做好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作品展示、教学录像、教学资料档案五个环节的管理,对于课堂教学,每个班级在配备班主任的同时,要进行班级学习小组划分,设置班长与各小组组长;实行点名考勤、请假制度,便于了解学员课堂到课率情况;开展课堂教学评估,针对授课教师课堂授课、课程设置、课堂管理等,每周都要设计问卷并发至学员手中,及时汇总问卷并进行分类统计,及时解决处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于实践教学,开展小组教学,每个小组成员约5至10人,每个小组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开展学员互动交流活动,以技艺水平高的学员为中心,学员彼此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以强带弱、切磋技艺的教学氛围;教学材料供给及时,结合实践教学需要,教学材料的种类与质地要满足学员实际需求。对于作品展示,这既是对教学活动亦是对学员学习效果的检验,是整个教学运行的终端环节,不容忽视与大意。提前一周布置学员进行创作,学员创作期间,要求指导教师给予悉心指导;严格审核学员的展示作品,对于不合乎要求的作品,在帮助学员知晓不足的同时亦给予学员更多的指导,对所有展示作品登记造册,装裱悬挂,提前预备展示场地并做好布展;对于教学录像,首先要对摄像器材与摄像人员作充分准备,要求所有教学活动均全程录像,对于培训期间每天的录像要当天进行编辑,培训结束后全部录像一起合成,为以后观摩教学奠定基础。对于教学资料档案管理,从学员报到学习第一天起直到培训学习结束日,均要建立学员个人档案及班级管理档案。三是对后勤保障工作的严格管理。后勤保障工作是学员能够安心培训学习的必要条件,一般而言,学员的饮食,结合季节,每天要公布当天食谱,后勤管理人员每天深入学员中间,了解其对饭菜质量意见或建议,根据学员意见做出及时调整,保证学员饮食可口舒适;学员的住宿,配备专门工作人员负责管理,保证学员有一个安全舒适的住宿环境;根据培训项目实际需求,对教学场所做出妥当安排。一方面要求教学场所干净、教学设备齐全、保暖、降温设备完好;另一方面要求教学场所环境安静温馨、文化艺术氛围浓郁。四是建立工作例会及工作日志制度。根据培训工作运行及进展状况,实行每天例会制度,每天下午工作结束前召开工作人员例会,通报一天的工作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同时强调第二天工作任务。建立工作日志,将每天的工作情况及时记录下来,既有利于完善档案留存也为今后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正反两面的经验。
五、跟踪追访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校内学习时间是短暂的,但校内学习结束并不意味着培训任务的全部终结,学员虽离校回到了自己的生活工作之地,但他们还要对在学校内学习的知识进行慢慢消化吸收,还要结合自己的认知理解进行作品的再创作,还要对自己培训前后的技艺水平、设计能力、市场营销意识等做出综合判断比较,因而对学员离校后的跟踪追访十分必要。对学员的跟踪追访可以多途径、多形式开展,既可借助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微信、短信、电话进行采访交流,也可以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学员,到其居住地进行面对面采访,还可以请部分学员回校交流。无论哪种形式的跟踪追访,应该围绕几个主题开展:一是学员对自己所从事的非遗项目的认识水平较前有哪些提升;二是学员作品的设计能力较前是否有提高;三是学员的审美鉴赏能力较前是否有变化;四是学员的市场营销意识如何;五是学员学习的其他收获。通过跟踪追访学员,可以把从学员那里获得的真实信息记录下来并加以整理,这样既可掌握学员的最新动态,也可了解学员的培训学习效果,获知学员对培训工作的诉求,为今后培训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完善丰富档案资料,为每一期培训工作留下“痕迹”。可以说,跟踪追访学员是对培训工作的深入与拓展,影响深远。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工作虽然刚刚起步,还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但这项工作毕竟事关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事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山东艺术学院将以此次试点培训为契机,以实际行动扎实有效的推进培训工作,尽职尽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
(责任编辑:杜娟)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16.02.002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36(2016)02-0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