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投入效率实证研究——基于横截面数据的因子分析

2016-04-07唐红涛朱晴晴

商学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因子分析高等教育

唐红涛,朱晴晴

(湖南商学院经贸发展研究院,湖南长沙410205)



我国高等教育投入效率实证研究——基于横截面数据的因子分析

唐红涛,朱晴晴

(湖南商学院经贸发展研究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利用我国31个省份的横截面数据,深入分析高等教育投入的效率。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主要分为人力投入、硬件投入和经费投入三个方面,省份在各个因子间和总体投入效率上有着显著差异,因此各省份应该结合区域优势,在高等教育投入、人才培养和专业学科建设等方向加强协调与合作,提高高等教育投入效率。

关键词:高等教育;因子分析;横截面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2015年《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提出了“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使之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以及“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各省一定要加强横向联动,在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发展、统一市场建设等领域密切配合,更好地发挥各地区的综合优势,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要突出发挥高等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通过提供各种服务直接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劳动者质量和生产效率间接促进经济发展。因此,测算和比较分析高等教育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我国如何处理好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Harmon和Walker (1995)[1]运用时间序列方法分析了英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指出高等教育(包含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其他高等教育)每增长1%,GDP增长0.42%~0.63%。Carpentier(2006)[2]则针对美国19世纪和20世纪的高等教育和经济增长相关情况进行分析。指出1870~2001年间美国公共教育体系的入学率增加了40%,与此同时,美国高等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从0.86%增加到4.85%,而同期美国的GDP总量增加了9倍。与之类似,Lin(2004)[3]指出高等教育在中国台湾地区的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完成高等教育的比重每增加1%,工业产业提升0.35%,特别地是,理工科高等教育每增加1%,农业产业也会提升0.15%。

解垩(2005)[4]借鉴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和教育类似于出口的思想,通过面板数据分析显示,1998~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只有0.13%。燕玉铎、赵树宽、余海晴(2011)[5]以丹尼森因素分析法为基础,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全面测算1991~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1991~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81%,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上升趋势,增长速度较快。艾丽、石刚(2010)[6]以我国1985~2006年31个省(市、自治区)高等教育和人均经济增长率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的变截距模型,对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东、中、西和东北地区,高等教育带来经济的增长依次为3.8081、5. 7214、9.4366、6.9222。高等教育的影响呈现出东中西逐渐递增的趋势。朱迎春、王大鹏(2010)[7]在E F Denison和A M addison算法基础上进行延伸,运用省际面板数据测算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并比较区域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仅有1.267%,且地区间差异较大,呈现由东向中西部地区逐步递减的梯次分布。毛盛勇、刘一颖(2010)[8]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基于1999~2007年分地区高等教育劳动力的面板数据,计算分析了高等教育劳动力(接受过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的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高等教育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递增趋势,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贡献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力资本积累效应的逐步显现,高等教育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将会越来越大,高等教育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彭欢欢、徐盈之(2010)[9]采用中国2001~2007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进行协整检验,并在协整分析基础上,对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互为长期因果关系并呈现出由东部、中部和西部逐渐减弱的梯次分布。陈莹(2011)[10]以丹尼森教育量简化指数法为基础,以1996~2007年相关统计数据测算了福建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显示,福建省教育对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率为11.35%,同期高等教育对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率为2.49%。田远(2013)[11]借鉴丹尼森和崔玉平等学者关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测算方法,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实证测算出1990~2010年山东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0.62%,且分阶段测算发现,扩招后的贡献为0.41%,低于扩招前的0.79%。

国内外学者对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针对贡献率计算方法上采用了协整分析和面板分析,并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了教育的贡献分析。但是具体到高等教育投入的效率方面,研究的成果就明显偏少。事实上,高等教育投入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经费、人力以及硬件设施,它们的投入程度以及相互之间耦合关系都影响着整体运行效率,因此有必要建立系统的指标体系对其进行分析。

二、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比较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日益改善,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稳步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最为重要的指标一个是经费投入指标,另一个是在校人数的产出指标。我们发现,我国各省份的高等教育无论是从教育投入还是在校人数都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性。

(一)高等教育经费投入

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是衡量高等教育投入最为重要的指标,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从时间和区域看,高等教育投入的差异度非常大。

从图1可以看出,2003年至2013年间,从高等教育投入上看我国高等教育投入量在逐年平稳上升,且增速逐年加快,但2012年至2013年增速稍有放缓。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由于2012年和2013年数据缺失,故舍去。从图1可看出,2003年教育经费合计为6208.27亿元,2013年为30364.72亿元,十年增加了近5倍。

图1 2003~2013年我国教育经费情况

从图2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在高等教育投入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与东中西的相对经济发展有着直接关联。东部地区的经济最为发达,其教育经费投入也是所有区域中最高,为第一层次;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投入都可以列为第二层次;西部地区为第三层次。随着时间的推移,三个层次的省份在经费投入的差距日益明显。2003年西部地区仅为110.26亿元,东部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则高达306.57亿元,两者相差近200亿元;到2013年,西部增加了500多亿元的经费投入,但东部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已突破千亿,高达1197.67亿元,差距在不断拉大。而且从图2可以看出,第二层次的中部地区在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发展也非常迅速。2003年东中西部的教育投入增长率相差无几,分别为14.86%、12.09%、15.40%,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拉大距离,尤以2009年差距最明显,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增长近5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增长近38个百分点,而东部地区则仅为27个百分点。可见在我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优势在逐步显现。

图2 2013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与增长率(亿元)

(二)高等教育在校人数

与前面的经费投入有所不同,在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指标上,东中西部地区的在校生数每年都有小幅提升,东部和中部地区不乏教育强省和人口大省,明显生源数量充足,但西部地区明显生源数量少,这与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教师数量匮乏不无关系。其中由于2008年数据缺失,故舍去。在2003年左右东中西部地区差距较小,随着大学生扩招以及研究生扩招,2009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图3)。而从2010年以后,高等教育的在校生数每年都保持平稳增长。

图3 2013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在校学生数及增长率(万人)

从图2和图3我们可以看出,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和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趋势基本一致,都在2009年左右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教育投入较高的是东部经济发达省份,较低的是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可见,总体上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正相关的关系。这也反映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大力发展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投入的迫切要求。

三、实证分析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对高等教育有了一个初步认识,但由于高等教育投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仅仅依靠一至两个指标的分析不够全面,根据数据搜集情况我们建立了一个由18个指标组成的分析高等教育投入的指标体系。它们分别是:普通高等学校数(A1,所),教育经费合计(A2,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A3,亿元),其他教育经费(A4,亿元),毕(结)业生数(A5,万人),招生数(A6,万人),在校生数(A7,万人),教职工数(A8,万人),专任教师(A9,万人),一般图书(A10,亿册),计算机数(A11,万台),拥有教学用计算机(A12,万台),固定资产(A13,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A14,亿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A15,亿元),专任教师正高级(A16,万人),专任教师副高级(A17,万人),专任教师博士毕业(A18,1000人)。通过查阅相关统计资料,我们得到了2013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高等教育的相关数据资料(表1)。

我们将A1~A18这18个指标作为因变量分析高等教育投入情况,使用SPSS19对18个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及显著性检验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数据相关性极高,在显著性检验部分,p值绝大部分都为0,指标之间相关性极强。

表2中KMO值为0.894,且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sig值为0.00,说明变量之间相关性强,原有指标适合做因子分析,提取因子的效果也比较理想。

表2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根据旋转成分矩阵,在因子1中A1(普通高等学校数)、A5[毕(结)业生数]、A6(招生数)、A7(在校生数)、A8(教职工数)、A9(专任教师)、A10(一般图书)、A17(专任教师副高级)因子载荷较大,我们将这些因子命名为人力投入因子;在因子2 中A11(计算机数)、A13(固定资产)、A14(教学、科研仪器设备)、A15(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A16(专任教师正高级)、A18(专任教师博士毕业)因子载荷较大,将其命名为硬件投入因子;在因子3中A2(教育经费合计)、A3(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A4(其他教育经费)、A12(拥有教学用计算机)的因子载荷较大,将其命名为经费投入因子。我们将所有省份的因子得分及总得分计算出来,最终的投入效率就是所有因子的复合权重得分,见表3。

表1 我国31个省区的高等教育投入

在人力投入方面,江苏、山东、河南、广东较高,可能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青海、宁夏、海南的人力资本投资则较落后;在硬件投入方面,北京的硬件投入最高,且远高于排名二、三位的上海、天津;在经费投入方面,浙江、江苏分列一、二位,而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则呈现负数,甚至低于青海、新疆、宁夏等西部地区。综合这三个投入因子的投入效率,江苏、广东、山东、北京等较高,排名垫底的依然是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甘肃等西部省份。因此,经济发展水平总体来说与高等教育投入呈正相关关系。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各个省份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呈现出比较相关的关系,为了深入分析,我们将GDP与高等教育投入效率按省份进行散点图的绘制,见图4。

从图4中可以发现,我国31个省份按照高等教育投入效率和GDP两个指标可以划分为四个象限,其中第I象限代表GDP发展水平高,但是高等教育投入效率低,没有一个省份属于这种情况;第Ⅱ象限属于最为理想的状况,区域GDP发展水平高,同时高等教育投入效率高,包括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和江苏省。这些省份高等教育投入效率较高,带来了非常好的区域人力资本,同时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繁荣带来了高等教育投入的保障;第Ⅲ象限代表的情况为GDP发展水平比较差,但是高等教育投入效率较高,包括安徽、陕西、湖南、辽宁、河北、四川、湖北、河南、北京和上海。这些区域分为两种情况,北京和上海由于地理区域面积偏少,导致GDP总量偏低,事实上这些区域的GDP和高等教育效率和第Ⅱ象限的省份类似。除了北京和上海外的其他区域,高等教育都比较发达,投入效率较高,但由于区域多属于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导致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不太合理,具体表现为湖南、湖北等省份培养的高素质人力资本留在本区域较少,大多流失到沿海发达省份,导致经济增长没有相应体现;第Ⅳ象限代表的是高等教育投入效率较为低下,同时GDP发展水平也比较落后,这些省份包括福建、江西、黑龙江等17个省份,多是中西部省份和东北各省份。这些区域陷入了一种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导致经济增长乏力,同时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导致不能充分保障高等教育投入的循环怪圈。

总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并且随着区域不同而差异显著。对于第Ⅱ类地区,应该在保持提升高等教育投入效率的基础上,提高高等教育培养质量,为经济增长提供高质量持续创新动力,同时要加大对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辐射效应,促进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均衡发展;对于第III类地区,要大力加强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素质人才能尽可能为本区域所用,提升区域人力资本水平,同时经济发展也能在保持高等教育投入效率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高等教育绝对投入,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对于第Ⅳ类地区,一定要加大力气打破现有恶性循环机制,着力从高等教育端发力,通过吸收发达地区教育溢出资源和中央对教育的转移支付,来加速高等教育投入和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投入效率,推进区域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发挥高等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要加大经济发展力度,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足够的经济保障。

图4 31省GDP与高等教育投入效率散点图

四、结论及对策

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关联效应,体现为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提升教育投入促进人力资本,彼此依存不能分割。因此各区域在发展经济同时一定要意识到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将其发展列为中心任务,具体而言:

首先,政府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教育,把高等教育的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强化对教育投入尤其是对高等教育投入的落实,加大对师资和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努力使高等教育在数量、规模和质量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增长,使高等教育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方面担负起应有的重任。国家要制定教育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到中、西部地区从事高等教育工作,提升中西部地区的教师质量与数量。

其次,利用地区优势互补,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各省要利用本地区的资源和交通优势,充分发挥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枢纽优势,在思想开放程度、产业结构调整、教育整体素质等方面借鉴其他省份的先进经验。在实现经济发展时尽可能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政策优势,切实加强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专业学科建设等方面结合区域特点,进行倾向性投入,并在区域之间加强合作交流,形成专业和学科互补,带动我国整体联动发展。

再次,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人力资本水平,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不仅要注重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增长,更要注重高校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结合,汲取社会营养如社会资金、社会人才等。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涵养,更加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高等教育潜力。重视研究生的培养与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素养。

最后,地方政府要协调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建设有区域特色的高水平高等院校,大力扶持高校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建设,为服务区域经济,培育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并且要增强区域所属高校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能力。地方政府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和环境,在人才培养的同时,采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此外,可开展东、西部教师的帮扶活动,进一步提升西部地区专职教师的学术涵养与教学能力;要加强东中西部各高校的学术交流与科研探讨,可进行科研项目的共同开发。

参考文献:

[1] Harmon C. and Walker I. Estimates ofthe economic return to schoolingforthe United Kingdom[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5, 85(5):1278- 1286.

[2] Carpentier V. Public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SA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J]. Paedagogica Historic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2006, 42(6):683- 706.

[3] Lin T C. The Rol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study of Taiwan case [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4, 15(2):355- 371.

[4]解垩.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5):74- 80.

[5]燕玉铎、赵树宽、余海晴.我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及分析[J].情报科学,2011,29(5):774- 777,800.

[6]艾丽、石刚.地区间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比较[J].北京社会科学,2010(3):82- 87.

[7]朱迎春、王大鹏.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0,24(2):79- 82,98.

[8]毛盛勇、刘一颖.高等教育劳动力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1999-2007年的面板数据分析[J].统计研究,2010,27(5):53- 57.

[9]彭欢欢、徐盈之.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的统计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0(11):71- 74.

[10]陈莹.福建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139- 141.

[11]田远.高等教育对山东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1990- 2010 [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3(3):116- 121.

(责任编辑:周小红)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Efficiency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Factor Analysis Based on Cross Section Data

TANG Hong-tao, ZHU Qing-qing
(Academyfor Economyand Trade Development Studies,Hunan Universityof Commerce,Changsha,Hunan 410205)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efficiency of invest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of 31 provinces data by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invest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manpower input, hardware input and funds input, provinces vary significantly in respective factor and overall input efficiency, so each province should make use of the regional advantages, strengthen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input, personnel training and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invest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factor analysis; cross section

作者简介:唐红涛(1977—)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商学院经贸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商贸流通、产业经济;朱晴晴(1992—)女,山东潍坊人,湖南商学院经贸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商贸流通、产业经济。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XJK012CJG012),湖南省教育厅2013年度科学研究项目“湖南省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实证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25

中图分类号:G40-055;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2107(2016)01- 0101- 08

猜你喜欢

因子分析高等教育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二胎概念股投资价值分析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